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严重的海底生物入侵,每平方米生长3万个,想吃掉它却无从下口

今天所要介绍的主人公是一种贝类,它的入侵,导致本地地栖动植物的减少、死亡,甚至是灭绝,严重限制了本地生物的发展空间,对水产养殖以及生态系统打击。人类一直和它斗智斗勇,但到至今都没有想出万全的解决办法。

在古代,由于贝类外壳光滑,有多种不同的花纹,曾一度被视为大自然的“宝贝”,被很多人珍藏。而在纸币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贝壳甚至作为货币流通过一段时间。

除了收藏和作为货币的功能,贝类也一直是人类餐桌上的美食。比如贝类中的“四兄弟”——蛏 、蛤、蚶、蛎,它们的肉质鲜美、坚韧,味道极佳,可以蒸、煮、炒和凉拌,每一种做法都有不同的口味。

在大众眼里,贝类具有如此多的好处,称它们为“宝贝”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今天要介绍的这种贝类,不仅没有食用价值、收藏价值,而且还会残害其他贝类,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当人们发现它的“厉害”之后,立马就把它拉入了海洋污损生物的黑名单。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沙筛贝!

沙筛贝的原产地在美洲的热带海域,主要附着在墨西哥的岩石和海藻场一带, 也在委内瑞拉和伯利兹沿岸玛湖发现。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由船只通过运河将其带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后来又相继在印度东部海岸、日本内湾等处发现。

我国的沙筛贝最早是在1977年台湾的牡蛎田中发现的;1980年在香港的吐露港发现一块木船板上附着少量沙筛贝的死亡贝壳,1981年又在香港水域漂浮的木板上记录到少量的沙筛贝,当时专家怀疑它们是由越南的难民船带进来的。1982年后,沙筛贝已确定在香港“安家落户”,然后从此开始了它危害中国的“辉煌历程”。

1990年,马銮湾水产养殖基地出现了沙筛贝。1957年,人们马銮湾水域和厦门西海域水体之间加设了一道阀门,使得水位不受潮汐的影响,方便用来养殖牡蛎、翡翠贻贝、紫贻贝和水箱养鱼。

沙筛贝来到马銮湾之后,从水体表层直到最底层都有它们附着,最密集的区域在水下1~ 4米,尽管在6米以下的水层中也有分布,但由于底层水域严重缺氧,它们能够存活的数量不多。

它们常常附着在养鱼网箱、塑料筏子、绳缆及砖头沉子等处,甚至会附着在牡蛎和其他养殖贝类以及藤壶等生物上,形成一个个“泥团子”一样的东西,密度可达5740 ~ 34360个/平方米。

别看沙筛贝的个头小,但生活力和繁殖力极强,生长发育也非常迅速。沙筛贝是一种附着生物,喜欢生活在水流不畅通的内湾或围垦的浅水中,而马銮湾经过多年的泥沙淤积和围垦,海湾的水动力较弱,再加上拥有大量的虾池和养殖网箱等设施,这些无疑都为沙筛贝创造了良好的栖息条件。

渔民网箱养殖使用的泡沫,也为沙筛贝创造了良好的附着基,而在网箱加重后,淹没在水中,更为沙筛贝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沙筛贝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甚至是高污染的环境也能生存,因此,它们在马銮湾一出现,马上就与其他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饵料以及生存空间。

马銮湾原来吊养的牡蛎、翡翠贻贝、紫贻贝等,因沙筛贝的到来当年便开始减产,近岸养殖的花蛤等产量也都因此大幅度地下降,最后竟不得不全部停产,可见沙筛贝已对当地贝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95年前后,沙筛贝在马銮湾迅速扩散,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箱、浮球、柱桩、缆绳等一切能附着的表面,并以足丝缠连成团,密度相当高,很快就成了当地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因此,它的到来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沙筛贝也是一 种双壳类软体动物,而且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当作新的贝类养殖对象,用来取代原有的养殖贝类呢?

遗憾的是,沙筛贝的个体太小,其肉质就更小了,因此几乎没有任何食用价值。虽然同样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沙筛贝不但没有被列入到养殖贝类的范畴,反而是被归入到了海洋污损生物的行列当中。

沙筛贝之所以这么“能干”,除了自身“能力强”外,还携带了两个帮凶——凿贝才女虫和小头虫。

凿贝才女虫“霸气十足”,因为它能凿穿其他的贝壳。虽然仅有4~ 12毫米长,但它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 ,几乎世界各海岸都有其踪迹。

凿贝才女虫本领高强,仅需数周时间就能将贝壳凿透。它在贝壳表面上凿出的虫孔呈双孔形,而在贝壳的内面则为假双管形,中间隔以淤泥。如果穿透了贝壳,则在贝壳的内面形成一个C形的孔。

它喜欢在贝类的闭壳肌附近凿孔,因为这里壳面最薄。从前,人们由于发现它的第5刚毛节变得很宽大,上面有一种特殊的粗足刺刚毛,所以认为这种特殊刚毛就是它凿穿贝壳的“工具”。

但是有人将其拔除后,凿贝才女虫仍然具备穿孔的能力。所以,现在人们又觉得它是通过分泌腐蚀性很强的黏液来穿透贝壳的。有趣的是,在海中还有一种叫作穿贝海绵的动物,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十分善于“钻空子”——凿贝才女虫在贝壳上刚凿出孔洞,它便进入贝壳的里面去穴居,而它自己却并没有凿穿贝壳的能力。

一旦贝壳被穿透以后,贝类暴露的软体部分很快就会被细菌感染发炎,然后脓肿发黑溃烂,这就是俗称的黑心肝病。因此,凿贝才女虫自己就是贝类的一个可怕的“杀手”。

与凿贝才女虫相比,另一个“小伙伴”小头 虫更具备耐有机污染的能力。它喜欢栖息在富含硫化氢,缺氧的沉积物中,常在细颗粒制造的薄泥管中栖息。因此,它经常出现在生活污水、粪便、垃圾以及水产品下脚料等被排放入海的既黏又黑还充满硫化氢的腐臭令人作呕的黑泥里。

小头虫是鲜红、细长而呈圆柱形的蠕虫,长度比凿贝才女虫略微大一点儿,大约为20~ 60毫米。小头虫通过它的翻吻来吞食泥沙,以便消化其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

当小头虫遇到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时,就会迅速爆发,很快就占领大片的栖息地,其密度和生物量每平方米可分别达数十万条和1千克以上。它的生殖能力很强,几乎全年都能找到生殖的雌雄个体;世代更新也非常快,一般三个星期就发育成熟了。

它们常以底栖幼虫连续地扩散并聚积。但是,它们的寿命短,防御和竞争能力不强,当环境稍有变化,它们就会采取浮游幼虫随水流“跑'的策略,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崩溃消亡。一旦环境改变、时来运转时,它们便又会迅速地卷土重来。在生态学中,采取如此对策的物种被称作机会主义物种。

马銮湾

沙筛贝在厦门马銮湾出现以后,又在厦门南面的东山县八尺门海堤附近、北面的惠安县北岐以及厦门岛的贫筲湖中出现。如今,沙筛贝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台湾等地!

外来物种入侵是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外来物种通过船底携带、压舱水和人为引进等途径由原栖息地扩散到其他地区。它们不仅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也与本地物种产生种间竞争,随着海洋养殖和海事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外来入侵物种逐渐增多。

目前,沙筛贝已造成虾、贝等本土底栖生物的减少或死亡,甚至绝迹;其大量的排泄物也将增加有机物的污染和水体缺氧,限制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对当地水产养殖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打击。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治理沙筛贝的有效方法。

目前主要是发动渔民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清除,防止其种群继续扩张。此外,人们还要严密注意一切可以携带沙筛贝的工具,杜绝其跟随这些物品传播。虽然沙筛贝入侵厦门一带沿海的途径人们还不十分清楚,但它们已经入侵的地方均分布在隐蔽的海湾内,因此由船舶携带的可能性很小。

而由某些贪图私利的养殖户在引进养殖品种或活饵料而带来的可能性最大。最终,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话题:如果你是一个贝类养殖户,那么,你是愿意养殖经济贝类呢,还是愿意养殖沙筛贝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逛什么水族馆,家门口的海鲜超市才更有趣!
闪耀在珊瑚礁中的海洋巨贝,正因为它独特的美丽而面临危机 | 喻子牛
这种一辈子不进食的“佛系”生物,正遭遇灭绝的威胁 | 喻子牛
海洋生物|海底磐石——砗磲
花蛤、蛏子、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贝壳都有什么区别?
​张嘴的贝壳不新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