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新高考方案解读:无可奈何的回头路



(一)山东新方高考方案出台

327日,山东省公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新方案在此:

http://www.sdedu.gov.cn/sdjy/_gzdt/1226606/index.html

不出意外,该方案将适用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

山东省作为高考大省和人口大省,新高考方案将对全国其他类似省份的改革试点产生重要影响。

上网查看了山东省的新高考方案后,初步感觉是:

山东省的新高考方案是对浙江方案的矫正,矫正的方向就是:减少学生选择权,淡化多次考试,向“一考定终身”“文理分科”靠拢。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新高考方案向老高考方案的致敬。

以下只分析山东方案有价值的重点内容,即考什么科目,每科如何计分。方案的其他内容如综合评价、自主招生、春季高考等不在本文关注之列。

(二)山东新方案对浙江方案的形式调整:

调整一、科目设置更合理。如图:          

             

点评:“3+63”的方案,比浙江的“3+73”方案合理。学生的选考组合类型由35种减少为20种,考虑到浙江“技术”学科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信度不高,山东的这个方案更尊重现实。

调整二:英语考试调整,听力测试和笔试测试分开,听力为两次考试机会,笔试部分考试次数调整为一次。如图:

点评:听力计入总分有助于改变英语教学“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有利于中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听力考试在高三上学期期末进行,可测试两次,取最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预计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参加两次听力测试,毕竟谁也不会保证一次测试就能取得满分。英语笔试只有一次机会,相对于浙江方案的英语可以考试两次,山东方案提升了考试信度,同时也减少了考试成本。众所周知,英语科目选择题众多,分值设置细碎,英语高考成绩的高低与学生平时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很高,学生出现所谓“考砸”的概率极低,所以英语笔试本来就没必要安排两次。

调整三: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的关系。如图:

点评:合格考试不合格不得参加该科目的选考,且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合格的标准是:满分100分的试卷,卷面得分60分以上。总之,合格性考试(即过去的会考)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但力度不大。合格性考试的时间不得早于高一下期末,估计大部分学校会安排在高一下期末和高二上期末

调整四: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次数减少为一次。如图:

点评:

每个考生选考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机会变为一次。等级考试放在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在校期间只能参加一次考试。且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解读,选考科目成绩当年有效,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能在高三下期末高考时参加选考科目考试。

结论:选考科目只有固定一次考试机会,山东方案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浙江方案由于多次考试的样本不同而产生的“田忌赛马”现象,也有利于高中组织教学。

总结: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的考试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合格性考试(多次机会,不得早于高一下期末,录取参考,不计入总分。)+三门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一次机会,按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总分,满分共300分)+高考语数外三门(150*3=450分,除听力外,其余也是一次机会)。

(三)山东方案和浙江方案的最大不同:选考科目赋分办法。

         此前浙江方案选考科目有21个赋分等级,如下:

浙江方案选考科目赋分办法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区分度。比如:全省前1%的考生都按100分计分,意味着可能有几千名考生同时获得满分,而这几千名考生的卷面原始分可能差距甚大,在试题难度较大情况下,他们的原始卷面分可能差十几分。这就可能带来高考选拔的“逆向淘汰”。如AB两个考生,选考科目都是数理化,假设两人的选考科目卷面原始分如下:

科目

A考生

B考生

物理

96

90

化学

98

93

生物

99

96

可以发现, B考生的三门选考卷面原始分比A考生低18分,说明B考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显著低于A考生。但如果B三门选考位次都处于全省前1%(这是大概率事件),那B考生获得的实际赋分值和A考生一样,都是满分300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看两人的语数外成绩了,假设B考生语数外三门成绩的总分比A考生仅高1分,甚至是0.5分,那最后投档的实际高考成绩,B考生要高于A考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际上A考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实际上显著高于B考生。这就是浙江方案存在的“逆向淘汰”案例。考虑到高考是以几十万人为单位的大样本选拔,这样有违公平的“逆向淘汰”现象可能并不罕见。

尤为严重的是,由于选考科目对于全省前1%-3%的考生失去区分度,会导致这部分顶尖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语数外学习,毕竟语数外的1-2分比选考的十几分都“值钱”,这对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后续深造非常不利,毕竟在大学基础专业的学习中,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语数外。浙江上海2017年升入名牌大学的新生,已有不少学生被高校要求重新“回炉”,补修高中内容。

山东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规则,如下图:

表面上看,山东方案只有八个等级,似乎比浙江方案等级更少。

实际则不然。

分析:不同于浙江方案的每个等级被赋一个固定分值,山东方案的每个等级是被赋予一个10分的“赋分范围”。

举例:前3%的考生进一步被细化为从91分到100分的赋分值。以山东全省近60万考生计算,假设有10万考生选择物理,前3%考生共计3000人,这3000人的卷面原始分分差(从第1名到第3000名的分差)可能小于10分,也可能大于10分,现在理论上最多可以划分为10个等级,即从100分到91分。

山东赋分计算办法:

计算公式如下(该公式由山东姬老师提供,特此鸣谢):

结论:山东方案事实上是最多可能有80个等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学生的选考成绩不但和自己的位次相关,也和自己在本等级内的原始分高低相关,原始分对赋分值的影响扩大和细化。区分度增大和细化的结果就是,选考科目的含金量显著上升,将引导学生在选考科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尤其是引导顶尖考生在选考科目上提升备考力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扭转高校新生理化政史科目基础薄弱的现象。

存在问题1:赋分等级只是个“理论假想”。

理由:按原始分的位次无法获得精确的赋分比例。举例:以前3%的等级为例,根本无法精确获得前3%的赋分比例,只能是前3%左右,或略低于3%,或略高于3%。比如,某选考科目人数为10万人,全省第1名原始分是99分,假设有20人为99分,以后98分、97分、96分……人数逐渐增多,到93分人数累计为2900人,占10万考生的比例是2.9%,如再下降1分到92分,由于92分的人数迅速增加,会导致累计人数远远超过3%。那此时就无法再降分获得前3%的计分等级,只能按前2.9%计算赋分。剩余其余七个等级,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接近比例,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结论:这是原始分自然分布的“非完全正态”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存在问题2每个等级内的赋分无法与原始分形成理想匹配

举例:不但全体考生的原始分不会是完全正态分布,就是每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也未必是正态分布,有的等级内考生分数可能呈现均匀弥散分布,有的则可能集中在几个分值上,有的可能高度集中在某一两个分值上。仍以某科选考人数10万计算,前3%的考生共计3000人,这3000人的第1名(也就是全省第1名,人数可能大于1)原始分假设为98分,第3000名原始分如果是93分的话,那按照卷面原始分,由于当前试卷上最小的分值单位是1分,这前3000名考生只能划分成6个等级(98分、97分、96分、95分、94分、93分,他们累计人数约3000人。),即他们的原始分无法形成方案中从100分到91分的10个赋分值。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是,题目区分度不大,全省前3%的考生分数特别集中,比如卷面最高分为98分,并列人数高达1500人,第二名97分的人数更多达5000人。这都将影响到赋分的合理性。

结论:等级赋分制对命题的区分度设置将提出很大挑战。要合理控制学生的得分,让学生的分数分布比较接近正态分布,试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还是相当有挑战性的。

但总体来说,山东的赋分办法比浙江合理太多,也是尊重原始分的“回头路”。

(三)总结:为何说山东方案是“回头路”?

其一、“文理不分科”走向“泛文理分科”

教育部已发出指导意见,要求涉理工类专业必须选考物理,部分名牌高校更是限制为必选物理化学,部分顶尖文科院校限定了必考历史,这意味着所谓“文理不分科”,在很大程度上落空。

其二、“完全自由组合”走向“限定自由组合”。

既然学生的选考自由度下降,学生的可选的学科组合也大为下降。这意味着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下降。这也许未必是坏事儿。因为这避免了“高考所选”非“大学所用”的尴尬,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大学学习。赋予学生完全的选科自由,学生和家长从短期升学利益出发,滥用“选择的自由”,不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反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自由”听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常常沦为“混乱”。

         其三、“多考定终身”回归“一考定终身”。

浙江方案的初衷之一要改变“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负担,所以选考多次考试,英语多次考试。实际情况如何呢?“多次考试”伤害了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信度,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应试成本,实践效果不敢恭维。“一考定终身”本就是个伪命题,高考表面上看只是“一次”,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学生十几年无数次小型考试积累的综合实力。这最后的“一考”恰恰反映的是“多考”。至于有少数人考砸,这也是个伪命题。“多次考试”就没有考砸的?况且为了解决少数人“考砸”的问题,就反复多次折腾多数人,逼着他们“多考”,这是什么逻辑?

山东方案除了听力外,其余科目是完全回归了“一考定终身”,实际就是“拨乱发正”,某种意义也是在走历史回头路。

至此,在经过了浙沪一轮实践和争论后,新高考方案逐渐向老高考方案回归和致敬。

 总的来说,山东方案是经过浙江、上海试点折腾后的一次“矫正”,是一次尊重现实的妥协,是遵循教育现状的“回头路”。

         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创新”。

         有的时候“守旧”恰是“刚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2020年山东高考一共要考4天!什么情况?快进来看看
山东2020年夏季高考和高中“学考”模拟考11月30日开考
2021年山东高考全部安排时间轴
政策问答五:合格考不合格可否参加高考?社会考生如何参加高考?等级考有几次考试机会?
选科必读:详解山东新高考的等级赋分制
浙江新高考等级赋分高考成绩计算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