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醒孤独痛苦的托尔斯泰(长江石赏析)

李军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三作家》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卡萨诺瓦作传。书中这样描述托翁标志性的须发:“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此石刻画的人像与文学大师对托翁的描写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殊途同归。长江石无所不画,最富文化含量,最有文化品味!谨以此枚天造地设的肖像石祭拜伟人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举世公认的文学泰斗,著作达45卷,以“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登上批判现实主义顶峰。列宁称他是“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托翁眼里有100只眼珠,是智慧超众神的“俄国神”。他的离世让高尔基有生以来最伤心地痛哭了一整天。罗曼·罗兰、德莱塞、萧伯纳、法朗士等大文豪皆受其熏陶。罗曼·罗兰写《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即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大英雄传”)为其精神导师托翁立传。

托尔斯泰生于世袭贵族家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他母亲、公爵女儿的陪嫁,是他成年后分的家产,有330多公顷,约5千亩土地。他虽1岁丧母,9岁丧父,但受到亲人关爱,接受了正规贵族教育。1844年,他考上喀山大学东语系,次年转入法律系。因喜爱卢梭学说,他专注道德哲学,厌恶所学专业,并迷恋社交,学业被耽误,于1847年退学回家,在自己领地内尝试农奴制改革。

18511855年,他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服役,作战英勇,并在战地上写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一举成名。

 退伍后,27岁的他混迹首都圣彼得堡上流社会,沉迷肉欲,嗜酒好赌,生活放浪。在首都文学圈,他气盛偏执,文学见解与人相左,先后与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等决裂。

1862年,他与沙皇御医的女儿,18岁的美人索菲亚结婚后,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过着俭朴宁静的生活。夫妻俩相濡以沫,生有13个孩子,贤良的索菲亚帮他打理庄园,管理文稿,使他得以在庄园里潜心创作,为全人类留下光荣文化遗产。

18631869年,他历时6年写完了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世界首创的史诗体小说以拿破仑侵俄为背景,以四大家族为主线,结构宏大,气势恢弘,以杰出的心理描写,卓越的文字技巧,荡气回肠地展示俄罗斯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在欧美掀起“俄国热”,让他赢得世界第一流作家声誉。

   18731877年,他历时5年创作了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美丽善良的贵妇安娜不堪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冷酷,生命自我意识被唤醒,勇敢追求个性解放,与沃伦斯基相爱,最后绝望自杀。贵族家庭崩解和安娜的悲剧喻示贵族阶级走向衰败,新时代将来的历史必然。

1889年至1899年,他历时10年,在71岁时写完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复活节之夜,纯真的农奴私生女玛丝洛娃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诱奸,怀孕后被抛弃,堕落为卑贱妓女。多年后,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在法庭上认出被告玛丝洛娃,他良心受谴而忏悔,赎罪,四处为她奔走洗冤,其真诚善意感化让二人精神复活,找回了天性美善。公爵最后与贵族决裂,把土地分给农民虔诚信教,走向了新生。作品宣扬救赎、禁欲、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等观念,全面深刻鞭挞社会黑暗,反映农奴苦难,是俄国农奴制崩溃前的全景式社会图画是他思想和艺术总结的批判现实主义巅峰之作。

婚后的他离群索居,与放浪的过去告别,寻求简朴真理,寻找精神家园,思考社会变革和人类终极问题,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形成托尔斯泰主义。在《忏悔录》等文中,他陈述自己思想转变心路,宣扬平等博爱和个人修养,反对进化论和工业文明,呼吁人们遵循“永恒的宗教真理”,在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中,通过诚实劳动和道德实践来建立理想乐园。他反对农奴制和土地私有,早年曾尝试解放农奴, 但因农奴疑虑而中止。世界观巨变后,他自贬其以前著作是“老爷式的游戏”,此后其剧本、小说、政论和民间故事更着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更深切同情农奴苦难,更勇敢地揭露统治阶级罪恶,但他反对以暴力抗恶,主张和平主义改良,而非以强力革命的方式来解放农奴。静坐诉求和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都源于托尔斯泰主义。

欧洲启蒙运动对他影响不小,但在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剧痛期,俄国历史现实才是托尔斯泰主义形成的根本。故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和“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会认识俄罗斯”。

 托尔斯泰主义充满矛盾与挣扎。庄园剥削违背道义,贵族贪婪让身为贵族的他羞耻,他看到农奴觉醒,但思想隔阂又让他悲观;他找到罪恶之源,却找不到消灭之道。沙皇不需其人道主义,革命不需其温文尔雅,他化解社会危机的主张难以实施。他同情革命,却不识革命真谛,革命失败后,他又以《我不能沉默》来谴责沙皇政府暴行。他对东正教产生怀疑,但又与启蒙思想保持距离,意识在二者间徘徊,被精神求索折磨得痛苦异常,性格变得无比复杂,高贵和谦逊,自负和自卑,粗暴和宽容,呐喊和彷徨,共存于他性格波动的二重性中。

他厌弃贵族奢靡,简衣素食,和穷人一起种田、干活。他要效法他笔下的聂赫留朵夫,把土地分给农民,引起了巨大家庭矛盾,最终与妻子的决裂让他死了心,他在日记中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而是卧室里的痛苦”。在无尽的争吵中,他常以离家出走来对抗。19101028日,他又从庄园悄悄出走,在风雪中罹患肺炎,于阳历1120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病逝,享年82岁。

《安娜·卡列尼娜》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引自《旧约圣经》。安娜的死亡观念、命运悲剧和矛盾的性格言行,似乎是托翁给自己埋下的伏笔,他借安娜形象完成了自我惩罚。遵其遗言,他被安葬在庄园树林中,无碑,无墓志铭,无十字架,以最简洁方式归于大地。他童年种下的几棵小树已长大,扎根在墓旁,默默地陪伴着它们的主人:伟大的文学家,孤苦的哲学家,清醒的思想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没有碑,他不需要碑,他是人类心中的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鲍照诗全集
托尔斯泰的幸与不幸
奥勃洛摩夫[俄国罗维奇·冈察洛夫创作小说]
李振文||近代俄国贵族贫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
82岁的托尔斯泰与妻子大吵一架,离家出走,只为寻找平等和博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