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T】我发自肺腑地劝各位考生,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别学建筑学了……


来源:非标准建筑工作室(ID:non-standardstudio)

作者:梁宇珅


能和世界杯热度分一杯羹的估计只有中国的高考了,

可是,

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1
我被炸出来了

其实我特别特的不明白,想当年高考比现在难多了,录取率也低多了,也没见全国父母以及全国人民多拿当回事儿(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呗);现在的高考录取率都到75%了,还有各种蓝翔技校们在下面托底,怎么就变成全民皆兵了呢?

何况大家六月刚为高考集体高潮,各种励志,七月马上就开始哀叹大学毕业即失业,真的不觉得有点精分吗?

作为一个专业号,我们一直对社会热点类的事件不算感冒,但这两天看着朋友圈各种刷屏的建筑学科普文章实在是坐不住了——

这学科简直逆天了!

学了建筑学,你不但品位蹭蹭上升,逛得了美术馆看得懂博物馆,而且什么素描水彩手到擒来。而且的而且,你做的了模型,画的了构造,写的了程序,玩的了摄影,还聊的了哲学。而且的而且的而且,这学科虽然念5年,却一半时间都在实习。恩,建筑学把所有游山玩水都统称为“建筑考察”。

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学科了吗?

还有比学这个更完美的大学生活了吗?



对此,一脸懵的我只想说,难道我学了一个假的建筑?


2
我们凭什么学建筑?

实事求是的讲,以上那些也不是完全没有。

但是,我们做一件事,除了享受过程,还要追求结果。


而上面所说的那些,都是被放大了的建筑学习过程,并且是非必要学习过程。


如果你认为这些就是建筑学的全部并因此选择了建筑学,那么,请允许我在恭喜你被大学录取的同时也恭喜你成为了一只准画图狗——基本这辈子都没什么机会去实现自己的设计了。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建筑学?

 

你不要着急回答,我换个问法你再想想。

我们凭什么来学建筑?


你千万别告诉我就凭你喜欢或者凭你分高,毕竟是决定下半辈子职业发展的选择,麻烦你慎重一点。

 

我们学习或者说选择任何一个学科,除了为将来谋得一份改善生活的工作,更高的目标大概就是获得此学科最核心的“秘密”,并以此为基点探究更多的可能性——这便可被称为“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了。

而探究某一学科的“秘密”,除了努力和喜欢,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


那点亮什么样的天赋点才适合学建筑?

空间感?审美?还是口才?

这些都对,但却不是最重要的。

毕竟这林子大了,什么样的建筑都有。这年头反人类的空间和审美简直不要太多。


有一种天赋被很多人都忽视了,却是几乎所有伟大建筑师的必备技能,这就是——

同理心。


3
花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看着不太靠谱,却基本可以算是建筑师的职业本质了。


为什么从文艺复兴开始有了“建筑师”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因为背后有了一群愿意“花自己的钱实现别人梦想”的艺术赞助人,比如著名的美第奇家族。

而中国古代只有“工匠”概念,也是因为他们花别人的钱实现的也是别人的梦想。紫禁城再巍峨壮观,也是皇帝大人自己的事儿。

 

当然,“别人的钱”不是那么好花的,要有技巧。这个技巧就是上面说的建筑师最重要的天赋点——

同理心。


同理心并不是一个外来的词汇或者专属于心理学的词汇,最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或者“换位思考”,在这一层面上的同理心基本每个人都有。

就比如,你朋友今天刚失恋,你还会去ta面前秀恩爱吗?

 


但是建筑师所要求的同理心并没有这么简单,不但要理解对方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还要先人一步换位行动,感受对方可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梦想不着痕迹的杂揉在对方的选择中。


因为人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他想着某样事情,却说着无关紧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说或者不说。具体可参照男人们永远搞不懂“你好坏”等于“喜欢你”、“分手吧”等于“不要走”等等各种案例。

而当今建筑师遇到的甲方们90%比恋爱中的女人还要难缠,他们可能嘴上说着我要创新、要炫酷,而脑子里想的是人民大会堂。

所以,能设计出一个超凡脱俗的建筑并不意味着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能为这个超凡脱俗的设计找到甲方建造起来,才是迈出了优秀建筑师的脚步。


4
你还没说可惜,我已经在叹息

其实每个能被建造起来的设计,都经过了建筑师与甲方几百回合的斗智斗勇,每个设计细节的敲定都是建筑师同理心反复琢磨的结果。

为了能让你更明白同理心在设计中的作用,我来举几个明显的例子给你看。


比如说,战争以及死亡。


【枪伤——死亡的暗示】


提到二战,大家总会想起飞机大炮坦克航母,不过对于南斯拉夫人民来说却是另一番情景。1941年4月6日纳粹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等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10天后南斯拉夫军队投降,之后在铁托的带领下南斯拉夫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

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电影《桥》,讲述的就是那段历史。



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心中,二战的开始就是自己躺着时被破门而入的侵略者打了一枪,“枪伤”才是战争记忆的原点。


如果你理解不到南斯拉夫人民这种特别而又深耕的战争记忆,那么一切的纪念形式都是苍白无力。

南斯拉夫卡丁加卡纪念碑群就是上面提到的领导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德军的

铁托将军主持设计,为纪念二战中死亡的士兵而修建。


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师会比铁托更能理解战争带给南斯拉夫的伤痛。所以这个纪念碑才会如此的震撼人心,直击心灵。



位于山顶上的纪念碑群长这个样子,但最令人震撼的却是其中最高大的弹孔纪念碑——白色墓碑状混凝土被一个巨大的弹孔劈开,透过弹孔可以看到山下的风景。



这时有同学就会问了,弹孔有什么稀奇的?我们在电视剧里见得多了。



且慢,此弹孔非彼弹孔也。

从弹痕的形状来看,设计师本人一定是亲身经历过战火的。这是个货真价实的弹孔,可不是电视剧里的山寨货,为什么如此确定呢?一般来说,子弹在穿透物体时,随着自身的破裂和翻滚,射出的孔会比射入的孔更大。下面这个射爆西瓜的测试就是很好的例子。



纪念碑上的弹孔前小后大,面向观察者一侧的混凝土膨胀开裂,不但完美还原了子弹的破坏威力,同时还暗示了子弹射击的方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观赏者自身的死亡,饱受战乱洗礼的南斯拉夫人民想必比和平年代成长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这种暗示。



另外,缺失的弹孔让出山下的风景,站在这里的人仿佛在透过弹孔看死后的世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争对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死亡随时可能降临。

看到这里,

弹孔的死亡暗示+混凝土墓碑+弹孔后的风景,

三重意象在参观者脑中叠加,把整个纪念空间推向了高潮。



铁托当然不是专业建筑师,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纪念碑成为一个伟大的设计,而一切创意的源泉都指向同理心的运用:

①准确找到纪念事件中最有代表性的伤痕(弹孔)。

②用艺术化的手法对伤痕的物理特性进行极致再现(弹孔的形状和射入方向)。

③基于对纪念事件的深刻理解,巧妙赋予伤痕只有亲历者才能看懂的独特意义(死亡的暗示)。


如果说这个案例是因为设计者本身就是战争参与者而自然形成同理心,那下面这个案例就更能体现同理心带给设计师的灵感。


【刀伤——孤立无援的痛苦】


于特岛大屠杀纪念馆方案,虽然是枪击事件,但是设计师却偏偏选择了刀伤。

这是为什么呢?



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雷维克在于特岛枪杀参加夏令营的人群,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于特岛是孤悬于海中的小岛,凶手登岛后,岛上的孩子就像在笼子里被狼偷袭的羔羊一样无处逃脱。

设计师的同理心让他深刻体会到当时当刻面对已失去人性的侩子手,孤岛上坐以待毙的绝望。

所以他给小岛切上一刀,让伸入海水中的岬角变成孤立的小岛。


这样一刀两断的做法带来两个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切断的陆地变成了小岛中的小岛,来到这里参观的人像被袭击的孩子一样,体验到孤立无援的痛苦。



其二,设计师在自然之物上切出生硬的人造伤口,用物质手段暗示那种突然永久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



被切断的陆地,彼岸就在眼前,但是由于“刀伤”的阻隔永远也无法到达。

这种绝望的体验也是一堂很好的课,暴力伤害从未走远,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设计师在这个设计中利用了自己的同理心,也刺激了参观者的同理心——被割裂的恐惧让人们不自觉的就开始思考如果换成自己该怎样自救。


凶手固然可恶,在悲伤的同时反思自己如果遇到孤立无援的情况时会如何应对,能居安而思危才是这次事件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再看一个更抽象的。


【爆炸伤——神秘的隐藏空间】


美军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绰号“胖子”TNT当量为2.2万吨,是人类在战争中使用的威力最大的核弹(在广岛投下的核弹当量为1.3万吨)。



爆炸的冲击波还是把长崎几公里内的建筑炸成了渣渣,从爆炸前后的航拍图对比中不难发现,城市到底发生了多大的改变。不过由于这种改变的尺度太大了,只有在高空中才能看清,身在其中的人根本难以察觉到“爆炸伤”的全貌。



另外,为了让冲击波杀伤效果最大化,核弹于长崎上空503m处爆炸。因此与普通的爆炸不同,核弹攻击不会在地表形成大坑。



真的是连个坑都没留下。

所谓的爆炸中心,就好像刚做完场地平整一样空无一物。若不是柱子上标注有文字,根本不会有人看得出此处是核弹下落的位置。

现在要建个纪念馆,却连个可以提取的设计元素都没留下,怎么办?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如果大家对911的印象是大厦轰隆隆的倾覆,那么在绝大多数人心中核爆绝对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巨大的能量瞬间撕碎一切,根本无暇思考会不会痛,核爆中心的人好像一下子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核爆变成了从人间通往神秘世界的开关,引起许多对死后世界的遐想。


那里是什么样的,那里会痛么,那里还有喧嚣么?

这一系列留在人心中的困惑,正是建筑师需要解答的。


因此长崎原子弹爆炸牺牲者纪念馆中,设计师把纪念空间隐藏在圆形的水面之下。



外面的参观者看不见里面的事物,必须通过神秘低矮而又压抑的水下楼梯到达纪念馆的核心。



而水下“隐藏空间”的中间其实是两面发光的玻璃墙。玻璃墙从地下向上伸出水面,引入光线的同时连接了两个世界。

另外,平行的墙指引出长崎原子弹爆炸的中心,赋予场所更多的含义。



到了夜晚,水面下充满星星点的光亮,象征在核爆中失去生命的人。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城市必然需要重建。爆炸的威力再巨大也阻挡不了人类的施工技术,弹孔会被填平,沟壑会被连接,废墟会被清理,人类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在物理上抹去战争带来的伤痕。


振聋发聩的展示过去并不是真正的纪念,声音会衰减、记忆会衰退。

在历久弥新的纪念中,设计师就像编剧一样会在某个角落留下等待萌发的种子,顺水推舟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它解读他。



在这个纪念馆中,设计师在随时变动的人类世界中埋藏了一个小小的神秘空间,激发观者自己去探究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个小小的空间就是核爆留下的伤痕,虽然不起眼,但是意味深长。


人们常会说,痛到极点也就不痛了。

何况是那一瞬间的灰飞烟灭。

建筑师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重现爆炸的样子,而是暗示爆炸的伤害(从形似到神似)。把展示伤痕,变成寻找伤痕。


你还没说可惜,我已经在叹息。


5
你还想学建筑吗?

很苦很累很枯燥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问题是,你有同理心吗?

 

如果你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

如果你面对别人的悲伤难过只会说“别哭了”;

如果你过于热衷自己的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理解不了别人的想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特别;

如果。。。。。。


我劝你,还是别学建筑了。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硝烟弥漫下的巴尔干(七)- 弹孔
无标题
建筑书籍
黑人首揽建筑学最高奖项
你不能不知道Marlon Blackwell,20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奖刚颁给他
建筑理论(上,下):维特鲁威的谬误: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