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喀什笔记:爱它就走遍它(41)与汗诺依古城的黄昏相见


与汗诺依古城的黄昏相见

卷子   

早在去莫尔佛塔的时候,就把汗诺依古城纳入计划了。因为太近,距离喀什市区还不到30公里,包车不划算,打车不安全,蹭车不顺路,更重要的是屡次被嗤嗤:那个破土堆子,有啥?去干啥?看啥?

是的,明明知道就一个破土堆子,就是心心念念记挂,所谓中毒是也。

汗诺伊古城在喀什市东北方向,伯什克然木乡境内。而伯乡是扶贫点,终于借着别人扶贫的机会,蹭车前往了。

除了一个站着的碑和一块躺倒的碑,遗址上确实是一无所有了。

遗址距离市区28公里处,北倚古玛塔格山,南对喀什噶尔绿洲,早已干涸的恰克玛克河古河道绕遗址而过。它和莫尔佛塔隔河相望,天气好的时候,彼此清晰可见。

汗诺依古城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最早、发展历史最长的一处古遗址,其文化承上起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六千年),下至清朝中期,唐、宋时代(公元7—13世纪)是这座古城的鼎盛阶段。

这么一看,是不是太有历史了?

“汗诺依”在维吾尔语中,是“王宫”的意思。据说,这里很可能就是我国西域疏勒国的都城所在地;也有专家进一步认为,汗诺依古城也可能是喀喇汗王朝迁都喀什噶尔后初期的首府。

这里1957年就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十年过去,似乎没有被保护的痕迹,现在才落得一片荒芜吧。

据资料载,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9公思,总面积在6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有城垣、残堡、房舍、手工作坊、宗教活动场所以及田畴、沟洫等历代人类活动遗迹。中部有一座方形小城,占地9000平方米,城垣残高尚有5.6米,土筑城墙厚达7米。小城西北隅有一军事堡垒;东北城垛至今明显可见。东南与西北方各开5米宽城门一道。方城四周的遗址,则是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居民的生活区和生产区。

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这样了。

以及这样。

当时在未经认真清理的遗址内,遍布着各类陶器残片,多为红陶,也有部分灰陶与黑陶,年代较晚的还上了釉,其他还有少量瓷片。出土的陶器中,主要是煮食或盛物的器皿。  

可以印证遗址文化上限的,是两件红陶纺轮,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发明纺织时的纺纱工具,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轮形制酷似。

不知它们现在何方。

这片空阔的废弃的遗址,太适合建个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了,让我们可以借着那些残缺不全的出土文物,把思绪与想象拉长到久远又久远的从前。

在汗诺依古城遗址中出土最多的,是大批的古钱币。除了在附近居民处征集,60年代初还曾一次出土过43公斤约1万枚各类古货币。铸有明确年代的,有唐开元、北宋景佑以及铸有阿拉伯铭文的当地货币。其中一枚古铜钱,与中原古钱完全相同,唯两面铸文是阿拉伯文的古维吾尔语铭,可见,千百年来汉、维民族文化之交流融合了。

古城衰落于水。

大约在喀喇汗王朝的中晚期,汗诺依古城西部的恰克玛克河(天河)水流逐年减少,然后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完全枯竭了。

就现在来看,这条古河道最宽处可达180米,最窄处也有90米,在古代可能是一条水量浩大、急流滚滚的大河,为这座古城的繁荣想必提供了极大便利。

恰克玛克河的干涸,大概是汗诺依古城被废弃的原因之一。再一重大原因,是历年战争的破坏,从废墟中的遗物来看,兵燹(xian)之迹处处可见。虽然这样,世代居于此城的百姓们,还有相当一批迟至清朝初年才最终离开。古城至此宣告荒废。 

如今古城已是荒芜的农田。

在残留的土垛子间,还有那么一点历史的印记吗? 

风化的城墙,为历史作最后的呜咽。

城墙的土已斑驳,让人担心它吃不住风和雨,突然在哪一天垮塌。不过,能千百年的走过来,人家自有不倒的秘诀。

黄昏的光与岁月的墙,它们无数次这样的相逢吧。

只是这次有了我的参与和见证。

站在一片废墟上,人也会顿生虚无和空蒙之感吧。

城墙外有绿色,让人想到这还是一个瓜果之乡。

 “伯什克然木”是维吾尔语“富裕天堂”的意思,这里从古至今一直以盛产各种优质水果著称,被誉为喀什噶尔的“水果之乡”。自公元5世纪之后,伯什克然木一带就被指定为以疏勒——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历代地方政权王族或官府的专用大型果园,当地的繁荣富庶由此可见。

古城遗址就在这条路旁。导航可直接显示汗诺依古城。

用一个匆匆的黄昏和古远的历史打个照面,很满足。比吃顿饭喝场酒过瘾。

注:本文参照并借用了一些资料。

欢迎关注分享卷子路上。

资料链接:

当乌帕尔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进入晚期之际,喀什的远古居民已空前繁衍昌盛,原居住地已不能满足其生存需要,他们便开始分批大量地向喀什噶尔绿洲和叶尔羌绿洲,甚至帕米尔高原迁徙,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先后建立了依耐、莎车、子合、西夜、蒲犁等西域小国,而汗诺依古城遗址上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代居民正是这些移民中的一支。当2500年前疏勒城在乌帕尔一带建成而后疏勒国形成,汗诺依的古居民显然已是疏勒国臣民,但人口想必不会太多,只是一个小的居民区而已。东汉时期,疏勒国迁都盘橐城之后,这一带的开发已是大见成效。特别是东汉末期直至南北朝末期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有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居这里,先后建立过碣石、渠沙(佉沙)等城邦小国。在当时高度发达的粟特文化推动下,作为疏勒国附属地的粟特城邦已成为疏勒国经济和文化的支柱,其主要居住地“伽师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已非疏勒国都盘橐城可比,疏勒国第三次迁都“伽师城”已成必然。汗诺依古城遗址间上下覆压有两座古城基址,下面的那一座,正是粟特人所建的“伽师(碣石)城”,也是唐朝疏勒都督府150余年间的旧址。1929年,黄文弼先生在此进行考古研究后,也得出相同结论。在公元10世纪之前,“伽师城”四周直到原盘橐城之间的绿洲间已是经济繁荣、寨堡林立的富庶居民区,特别是佛教寺庙处处可见。在该遗址北部的古玛塔格山间,早年曾有9座山洞,内中洞壁间布满了佛教壁画和塑像,当时还能从烟火熏烧过的洞壁间有所辨认,至今已不可再现了。对这些壁画和塑像,清代流寓新疆的纪晓岚所撰《阅微草堂笔记》与《新疆图志》卷87中都有记载。

公元893年,喀喇汗王朝定都喀什噶尔时,绝不可能立马兴建新都城,况且原先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伽师城”不要说在当时中亚堪称大城,即使在中原也可算是中上规模的城池。其壮丽豪华加上周边近60平方公里的富庶民居,肯定已经使奥古勒恰克·布格拉汗喜出望外了。其后经过近百年的宗教战争,喀喇汗王都多次被于阗佛国大军攻陷摧残,原先的“伽师城”已近毁废,露出地表的上面那座古城遗址应当是玉素甫·卡德尔汗在位(公元999至1032年)早期时在“伽师城”旧址上重新修建的,规模可能要比原先更大一些,因为那时正值喀喇汗王朝的鼎盛时期,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需要提到的是,我们在遗址间所发现的上下两座古城其实都是疏勒国与喀喇汗王朝统治者所居住的“宫城”,而早年的内城和外城都已不可见了。喀喇汗王朝时期,古堡曾在西北隅设一军事堡垒,其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瞭望和防御来自西北方向的(即中亚地带)外敌入侵。另外,“汗诺依”即回鹘语“大汗宫殿”之意,这可能是喀喇汗王朝民间百姓的俗称,而且主要是指“宫城”而言的。当时这座城对外的正式名称是“奥勒都·坎特”——“王都”,而“伽师”这一名称则演化为“伽师祗离”——“喀什噶尔”,既是这座王都的别称,也是周边广大地域的统称。公元11世纪中叶,随着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国力衰退,盛况不再,王朝统治者才有了迁都于今吐曼河北岸的重大举措。11世纪末期,《突厥语大词典》中所记:“克孜勒——横穿喀什噶尔的一条河名。吐曼——流经喀什噶尔中部的一条河的名字。”反映的正是王都迁移于吐曼河北岸,而民居散布于吐曼河南部的一种实际状况。

曾由粟特人为主兴建的“伽师城”,在规划与建筑艺术上非常有特色。据有关史料披露,5至8世纪时的粟特人的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擅长修筑大城堡闻名中亚和西域,城堡中有小型的王城,有围以高墙的“沙赫里斯坦(内城)”,还有作为商业、手工业区的“拉巴特(外城)”,以及郊外的大型公共墓地。城市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泥砖和木材,宫殿、神庙及贵族的大建筑物常有二三层楼高,并饰以壁画及用粘土、木头或雪花石膏做成的雕塑。这些无疑对喀喇汗王朝的王都和此后维吾尔族建筑艺术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喀喇汗王朝中期以后,汗诺依古城遗址以西的恰克玛克河(天河)水量开始急剧减少,至14世纪初期已完全断绝。在以后的几百年间,此河道向西南移动了近20公里,喀喇汗朝王都才随此河移至今乃则尔巴格乡与机场区之间的绿洲之上,看来也是万般无奈之举。那条古河道当时最宽处达180米,最窄处也有90米,古代曾是一条水量浩大、急流滚滚的大河,为古代的“伽师城”与早期的“奥勒都·坎特”城的繁荣提供过极大便利。恰克玛克河的干涸是古城废弃的原因之一。当玉素甫·卡德尔汗在“伽师城”旧址上重修喀喇汗朝王都时,恰克玛克河水量大减的趋势已露端倪,新王都的复修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也未可知,当时在吐曼河北岸一带选址且再次迁都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这也算是未雨绸缪。喀喇汗王朝在吐曼河北岸一带重建的新王都,在15世纪末期彻底毁于阿巴·■乞儿之手,不要说任何文字资料,连断砖碎瓦也没有留下,那座存在了近500年的古城原貌便只能是永远的谜。再一重大原因是因战火焚毁,当年有影响的战争可见诸于史籍,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中小规模的战事就很难为后人所知。从废墟中的遗物来看,古代兵燹之迹处处可见。虽然这样,世代居于此地的百姓还有相当一批迟至清代才最终离开。

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付于烟尘散尽后的废墟残照。

选自《喀什噶尔历史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疆喀什】老城的高台民居
十九世纪后期边疆清军 驻防喀什的官兵
西域古国大揭秘——疏勒
喀喇汗王朝简史
神秘消失的古国——于阗(下)
花刺子模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