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70年代跟 Andy Warhol 和 David Bowie 开过轰趴

密斯·罗森

邓肯·汉纳(Duncan Hannah)1971 年来到纽约,他的模样像奥斯卡·王尔德名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描摹的样子:大眼睛、高颧骨。他的中性美感吸引了纽约不少女人和同性恋男子的注意 —— Ta 们对汉纳的追求无止无休,不免让这个坚定的异性恋也为之动摇。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一段神奇的时光,催生了大量的艺术家。华丽摇滚、朋克音乐和新浪潮强烈冲击着纽约的地下文化,汉纳身处其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各种 “人生中的美好事物”:性、毒品、酒精、聚会,以及艺术。无论是与 Television 乐队在 CBGB 俱乐部玩乐,还是出演阿莫斯·坡(Amos Poe)的地下电影 《Unmade Beds》,抑或是成为 Patti Smith 的灵感源泉 …… 纽约地下文化场景中,处处都有汉纳的身影。

在这段岁月里,汉纳写了大量短文与手记,记录这些地下文化先锋们的种种故事,名单上的人有 David Bowie、Iggy Pop、Television 乐队的 Richard Hell、Debbie Harry(Blondie 乐队)、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Nico,还有 Lou Reed。

这些唤醒 70 年代回忆的文字,最近由汉纳结集起来,收录在他的新书《20 世纪男孩:1970 年代的笔记本》(Twentieth Century Boy: Notebooks of the 1970s )之中。3月13日在美国发行。

我们采访了汉纳,让他带我们回到纽约那段 “最放荡的年代” ,回到那个朋克音乐成为文化革命催化剂的时代。

汉纳与他的画《My Funny Valentine》,1981年

VICE:你说自己写下这些文字后就再没有看过,如今事隔40年再度回顾,感受如何?

汉纳: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娱乐性十足,同时也感到惊讶,我今天居然还活着。那个年代结束时我想,“这日子该怎么熬过去啊”,可能是命运让我逃过一劫,毕竟我很多朋友都已不在了。

有没有发现跟记忆相冲突的东西?

有。比如 Lou Reed 的那件因为 20 年前的《请宰了我》写过而流传甚广的事:我跟 Lou Reed 在 Max’s 夜总会喝龙舌兰,聊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话题跳转很快,他问我愿不愿意做 “他的大卫·卡西迪”、愿不愿意 “在他脸上拉屎”。

这故事可以说是很精彩,但是有很多细节我都想不起来了。我跟 Lou Reed 聊天的时候唱机正在播放《Walk on the Wild Side》,和声女郎 “嘟滴嘟” 的声音响起,我对他说 “嘿,咱们跟着唱吧!” “什么?” “我说,咱们跟着唱吧!” 结果他就真跟着唱了。

这段我就全忘光了,只记得他那些粗俗言谈,毕竟确实挺恶心的。不过现在想想那天晚上挺好玩,我也让他高兴了起来,这很不 Lou Reed。我自己想起来也觉得:“可以啊!”

The Talking Heads 乐队、安迪·沃霍尔、汉纳(右二)在 “工厂” 合影,照片由兰斯·劳德(Lance Loud)拍摄,1976年

70年代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那时 DIY 精神是如何激发创造性的?

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就得亲手让他发生。我刚到纽约的时候,青年文化场景并不繁荣,有 CBGB、有 Max’s,再就是几个不入流的摇滚酒吧。想找趣味相投的人就靠追乐队演出。New York Dolls 的观众群体就跟乐队本身一样棒。

我在巴德学院读过安迪·沃霍尔的《Interview》杂志,萌生了想进入这个圈子的念头。实际进入并不容易,Max’s 的后台都有一条天鹅绒的阻拦绳,闲人勿入。你只能站在外面看着里面的 Alice Cooper、安迪·沃霍尔、Lou Reed 这些人谈笑风生。走运的话能有人带进去,那就在里面尽可能多呆一会呗。

身处其中,是否能够觉察到那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其实我没想到音乐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的意思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Stooges、Syd Barrett 这些人在 70 年代早期都还没太混出来。后来 Talking Heads 和 Blondie 受他们影响很深。他们是不错,但是你跟 Pink Floyd 的《Dark Side of the Moon》怎么比??

The Ramones 更是,我觉得那几个人完全没戏。包括 72、73 年的大卫·鲍伊,他那时候已经相当成功了,但还是感觉挺怪的。可能就是因为身在其中,才看不出真面目吧。

David Bowie 在卡内基音乐厅纽约首演的签名照,1972年

当时的文化场景规模很小,或许你觉得它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吧。

地下文化影响主流文化需要时间,非常长的时间,大概得五年。现在的媒体、互联网和资本改变了一切。但文化是跟钱无关的。

艺术圈也是一样,当然有那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但是想自己搞艺术的话…… 我能想象那场面:住在没热水的公寓,砖墙,点蜡烛用红酒瓶子做烛台,屋里是穿着黑色紧身衣的 “垮掉派” 女孩,还有 Bongo 音乐。我当然不会认为毕加索就一定要住在华丽城堡里,我想的是 “做个贫穷的艺术家吧!这种生活方式或许不适合别人,但正是我想要的!” 我不想做上班族,我想自己想办法维持生计,只要做到,我就成功了。

你在70年代尝到了性解放运动的甜头:“Free Love”、妇女解放、避孕药、同性恋解放 …… 各种事件。

这些都是文化浪潮的一部分。我喜欢当时那种 “冲进爱欲里” 的精神,你可以重新认识一个人…… 好吧也不是都这么刺激,我们也经常跟错误的人上床,到头来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这也是另一种乐趣,对不对?

70 年代,漂亮女孩都投身性解放。不光是因为她们有了避孕药,还因为她们已经厌倦了成为关系中的被动一方,“今天谁会约我?我是自由的,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挑人。”

70 年代也是个多性恋的时代,可以说是同性恋的最好时光。有时候我也会因吸引不到男人而失落。我也被很多男人勾搭过,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他们誓不罢休的劲儿有点吓人,从言语勾引发展到玩硬的了。

汉纳在威尼斯,1978年

你在文章中记载过过其他男性对你的所作所为,说这些人对你有语言和人身攻击,我印象很深,因为直男好像都不愿意把这些公诸于众。

我并不记恨这些人,我只觉得 “好吧,人生就是这样”。书里记载有一些可怕的场面,比如我有一回差点被强奸。那天晚上很吓人,好在没有给我留下心理创伤,我只是觉得,你要放荡的人生,就要面对这种状况。当时那家伙说要弄死我,我也没想过报警,我想,要弄死就弄死吧。

搞不好真会出危险。

没错,人生总有沉浮,挺过去。我的很多画作都是为了表达我 10 岁时对世界的愿景,当时我认为长大后有一些事情会变好。长大之后发现,世界只能说不算糟,但离理想还差得远。小时候的想法是错的,但错得很有意思,世界充满了欲望和天马行空的幻想。

我不想失去那些东西。长大后的我已经不像小时候一样天真无邪,但我也不想失去心里天真可爱的那部分。其实差点就失去了。糟糕的感情关系、毒品、酒精都会让它们泯灭。你可不能亲手杀死自己的希望啊。

Max's Kansas City 餐馆, 1973年

我发现书中有些场景给人一种 “经历了浩劫但在最后关头平安获救” 的感觉。

嗯,书里是 happy ending。我在书里的状态是清醒的,但为了回到这清醒的状态,我花费了四年的时间。

我原本以为嗑药、酗酒、乱性的生活能让我变成更好的人、更好的艺术家,直到我发现,胡乱折腾一圈之后并没有什么成果。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跟我说:“努力赶时髦只是把自己贱卖了。不必担心跟不上潮流,潮流会自己到来。只要勤奋工作,表达自我,就能有收获。不要想成为别人,努力做好你自己,一切水到渠成。”

左:汉纳新书封面;右:Proto-punk 歌手韦恩·康迪(Wayne County)与汉纳的合照,发表在《Rock Scene》杂志上,1974年

你在书里写到,《Artforum》杂志在 70 年代宣称 “绘画已死”,所以你对艺术圈后来的发展有何感想?

没什么感想,我不喜欢解读绘画作品,就是看看而已。画家传记我很喜欢看,但没兴趣关注他们的灵感。我自己作画的动机是爱,创作就是跟随激情的召唤,有想法了,就去做。

E·M·福斯特说的,“Only connect.” 我欣赏这种态度。不必追求正确,不必尽善尽美,开个头,让它自由发挥,看看你能见到谁,发生什么了就再回应,犯错误,听对错误的回应,改,等等等等。这样,死之前回顾这一生的时候,就可以说:“哦,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知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摇滚史上十大最佳视觉CD封面
我与David Bowie间只隔着回忆
Changes - David Bowie
【1967五十周年】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David Bowie凭什么是风格偶像?
今日电台 | 歌声与世长存,怀念David Bowie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