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人意志——尼采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遭受误解最多最深的哲学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有着“法西斯主义思想先驱”的恶谥,在许多人眼里,他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他的许多言论,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在有些学院哲学家看来,尼采根本就不是一个哲学家,充其量只能算个文学家。他的著作几乎没有一部是以传统的哲学论著的方式来写的,却充满了比喻、寓言、格言警句和反讽。他那如火山炎浆般喷涌的文字给人莫名的震撼,却又使人困惑。
 
     一个人要做真我或假我?尼采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已的生命忠诚。忠于大地,大地代表我与生俱有的一切,对大地忠诚,等于是对自已的生命力忠诚。人生下来有什么生命力,就必须让它发展,在发展的时候,必须勇于与世俗决裂,不应在乎世俗的肯定、批判,或迎合群众,而应该对自已负责,忠于自已内在超越的要求。
 
     尼采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上帝死了!”这背后的涵义是什么呢?
 
[1、背景]
 
     1.1 时代背景
 
     尼采生于1844年,此时德国普鲁士方从战败国的屈辱中复兴。因为拿破仑在19世纪初期,横扫整个欧洲,以至于造成德国人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德亟欲重建属于自已的哲学。而德国人对自已的文化,显得非常缺乏自信,尼采看出许多德国文化的缺点。但尼采本人却是一位研究希腊古典文学素养颇深,在希腊的文献方面成就斐然的人。
 
image
(尼采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位置)
 
     他的生平并不复杂,他的父亲是路德派的牧师。但是,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过世以后,照顾他的人都是女性——母亲、妹妹,还有一个祖母、两个姑妈,统统住在一起。所以,尼采自小就住在女性所组成的团体里面。这给他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很难估量,总之后来他对女性有很多特殊的偏见。但是,他的妹妹帮他很多忙则是不能否认的。他晚年精神失常,由妹妹负责对他的照顾。
 
     1.2 思想背景
 
     尼采的生命力特别强,有很多观点和传统的哲学可以说是分道扬镳,在此简单说明如下。
 
     A.希腊悲剧
     尼采原来致力于研究古典的希腊文献。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放弃了信仰,变成无神论者。他读得最好的是文献学,文献学就是从希腊文研究希腊悲剧及文学的各种问题。在25岁时,还没取得博士学位,就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的文献学教授,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崇高,要知道在德国成为教授可是很难的。他本有着强烈的哲学倾向,以致在文献学方面的解释被人批评为太过于离谱,也就是说,他没有根据文献学资料来作解释,这是因为他有哲学的创见,很难受到限制,有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从音乐精神诞生的悲剧》,关于希腊悲剧,他研究的心得,是发现希腊人在看到生命充满可怕的结果,且人生有很多无法理解的部分时,是不是因此就悲观、逃避呢?希腊人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看到生命有许多不合理的、恐怖的部分,这时他们使用艺术加以转化,或是加上一个面纱,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以忍受。尼采认为希腊人是以这种方式,也就是把生命的可怕一转化为美感,这样做是需要靠艺术的。所以,希腊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非常发达。
 
     影响希腊悲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前者代表酒神,后者代表太阳神,两者的区分相当明确。酒神又代表什么呢?我们喝酒之后,自然就会唱歌、跳舞,喝到最后忘了自已是谁,人个体融入群体。所以,喝酒可使一个人的非理性部分展现出来,使个人的自我意识降到最低。那么,阿波罗太阳神代表什么?太阳代表光明。有了光明之后,一切都有秩序、更讲理性,都有限制,因此个人的个体性就相当清楚了。太阳神重视形式和秩序,酒神则重视生命力。生命力是不受限受的,不能用形式来约束的。这两种精神,在希腊时代同时存在,尤其在苏格拉底以前,是同时发展的,这也造成希腊人一种高度的平衡:一边是生命力的奔放,一边是追求形式与秩序、稳定。这三者配合在一起,使得希腊人的生命充满张力与动力。
 
     但是,从苏格拉底以后,特别重视理性,使得希腊人的生命力萎缩。所以,尼采早期很讨厌苏格拉底。后来,尼采受到科学的影响,认为苏格拉底所讲的理性也没什么不对。为什么?因为没有理性、形式的话,根本就不能建立知识。知识是客观的、冷静的,如果像生命力那么热情、奔放,没有任何形式加以规范、约束,那么生命力将往哪里发泄,恐怕也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尼采对希腊悲剧的研究,目的在于强调,要对生命说“是”,不要对生命说“不”。换句话说:我们不要否定生命,而要肯定生命。不要否定生命里面各种自然的倾向、冲动、欲望、情感。譬如,社会生活要求我们学习礼仪,见人的时候要鞠躬几度,要说什么客气的话,对什么人要用什么字眼……这样一来,人们真正的情感及生命力,都表现不出来了。这叫做对生命说“不”,如此难免显得郁郁寡欢。生命应该是快乐的、奔放的。对生命说“是”,代表什么呢?就是说与生俱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天赋的一切能力能应该表现出来。
 
     尼采希望走的是第二条路,即使这个世界有很多可怕的、黑暗的一面,我们都可以通过艺术加以点化,给它蒙上面纱,然后照样过得快乐。这是他早期受到希腊悲剧影响显示的基本取向。
 
     B.达尔文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提出了进化论的假设。他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流行了,流行之后,很多人思考问题时,不再从过去那种固定的观念来思考,而是从生命是不断演化的观念来思考,尤其是对于人的生命,要特别注意它与物质是有差别的。
 
     进化论的基本立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宇宙万物都在竟争,只有最适合、最优秀的才能生存。尼采受此影响,认为进步很重要,但是他认为达尔文说错了:他认为是“物竞天择,劣者生存”。为什么最差劲的可以生存呢?因为最差劲的会团结在一起,也就是弱者会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强者,最后合作把强者消灭。强者固然是强者,但是因为人数少,很孤独,以致和多数的弱者相比较,强者反而变成弱者。这就是说,各方面都很强,能力很强,理智也很强的人当然很少,然后大多数的人为了维持自已的生存与利益,就会联合起来对付强者,结果强者反而变成弱者,甚至被淘汰了。因此,保存下来的都是比较弱的品种。
 
     尼采虽受达尔文的影响,但他整个思想的发展是要强调一种生命力,就是生命是要求进步的。但进步又有种种困难,怎么办办呢?所以他后来提出“超人”的思想。也就是说,过去从低等生物变成人之后,人的下一步就是要变成“超人”。
 
     C.叔本华
     叔本华的思想我们在上上篇中详细了解过了,总的来说他认为所有存在之物,皆是追求生存的意志。“意志”就是要追求生存,最后推导出,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这样一来,叔本华转而设法发展美学,发展一种节制欲望的思想。节制欲望正是对生命说“不”。本来把生命当作一种意志的表现,现在说不要这些了,因为要这些会有痛苦,所以只好把它去掉,所以有欲望降到最低,这一点是尼采不能接受的。不过尼采受到叔本华的影响还是很大,在思考模式上也是类似的。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求生存的意志”(the will to live),尼采改为“求权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Power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更广的意思,可以从物理学一直讲到政治学,后面会提到。
 
     D.对基督教的批判
     当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像尼采、克尔凯廓尔都认为,基督教代表既成的势力,是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某种价值观。西方传统一两千年来,以信仰作为人间的道德基础,现在这个信仰已经慢慢世俗化了,显不出提升人性的力量。其实宣扬的道德是一种“奴隶道德”,而不是“主人道德”。尼采提出这些新的名词时,都作了说明。
 
[2、虚无主义危机]
 
     尼采当时已经遇到虚无主义的危机了。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认为人死了就结束了,人间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因此人活在世界上,终究是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消积的虚无主义
     既然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人又何必去争取呢?这种虚无主义至少不会去伤害别人。这种虚无主义者与世无争,活在世界上只是在拖时间而已。
     2)积极的虚无主义
     积极的虎无主义者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他要毁灭一切。他认为一切都是假的,人们还要执迷不悟,他看了就生气,“我没有的,你们也别想有。”大家一起同归于尽,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3)赖皮的虚无主义
     世间常常见到的,是根本不去反省自已,他是虚无主义者,但是他又不承认自已是虚无主义,照样追求世俗上的成就。你问他有没有意义呢?他从来不想有没有意义的问题,过一天算一天。
 
     为什么尼采后来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启发者之一呢?重点就在这里。他不喜欢那种过一天算一天,明明肯定生活没有意义,却又随着世俗打转的生活态度,他觉得这实在是自欺欺人。
 
     2.1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什么叫主人道德呢?道德原来是指善恶的分辩。主人道德是肯定善就是高贵,恶就是卑鄙,以此为基本原则。因此,“善”并不是你帮助别人,“恶”也不是你伤害别人。“善”是一种高贵的品性,“恶”就是卑鄙了。他不是以你有没有帮助别人为标准,却以高贵与卑鄙来做标准。因此,如果你具有主人道德,就会像希腊人一样,心灵非常高贵。譬如说,假如我们都是希腊人,我生日的时候,你送我一个茶杯,是瓷做的,那么下一次你生日的时候,我也送你一个茶杯,是银做的;当我再过生日的时候,你送我茶杯就要是金子做的。换句话说,我一定不能让你吃亏,你跟我来往的话,要让你觉得我比你慷慨。慷慨是高贵的品行。所谓的“主人道德”,就是显示品行的高贵。主人道德基本上是不谈慈悲、谦虚、忍耐……为什么呢?因为奴隶才需要慈悲、谦虚、忍耐。主人怎么需要呢?主人应该是有独立的精神,往上面表现他的高贵。
 
     什么叫奴隶道德呢?奴隶道德是说:一个社会要帮助弱者及没有权力的人。凡是以弱势团体为考虑焦点的,都属于奴隶道德。什么叫弱势群体?群众就是。为什么?因为群众都是平凡的。高贵的只有少数人,一般人都算是群众。我们这些群众希望怎么样呢?希望让座给老弱妇孺,这就是标准的奴隶道德。他要求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同情,慈悲,而把高贵方面压制下来。所以,奴隶道德就是出于讨厌有些人太高贵。有些人太高贵,会令人受不了。
 
     尼采的思想只从表面的方式来看,他是很向往希腊时代那种趾高气扬,能够实现高贵的人性,而不在乎世俗一般小的仁义道德。他能够显示一种独立的精神,应该理性就表现理性,应该有生命力就表现有生命力。但这样的人是很不容易存在的,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不容易被接受。
 
     2.2 个人的消解
 
     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个人生命是相当萎缩的。关于个人的消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来看,说明一个人怎么在自欺之中,忘记自已是谁,忘了自已本来的面目。
 
     a.语言
     我们平常以语言形容自已或形容别人。譬如,若问谁是勇敢的,我是勇敢的。但是,“勇敢”是一个概念,它可以形容我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形容一个人吗?勇敢的反面是懦弱,请问哪一个人是只有勇敢,而没有懦弱呢?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有某些程度的勇敢,某些程度的懦弱。诚实、虚伙也都一样。所以,我们平常使用语言来描写自已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语言的蒙蔽,以为自已就是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其实人的真实生命与语言抽象的概念化的表达方式之间,一定有距离。也就是说,用语言来形容人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差距。
 
     b.通则
     通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有个小孩写作文,他说:“我的哥哥属马,一天到晚在街上跑来跑去;我的弟弟属猪,每天在家睡懒觉;我的妈妈属鸡,每天嘀嘀咕咕的;我的爸爸属牛,每天辛苦地工作。”把中国人的生肖拿来形容人的特质,当然是个“通则”,就是说所有属牛的人都怎么样。星座也是一样,你是什么星座,所以你有什么性格。像这样,就犯了一个错误:用通则来界定人的自我。好象你有什么背景,就可以普遍加以应用。这当然大有问题,为什么呢?这个世界属马的人有好几亿,如果今年是马年,那今年出生的人都要到街上跑来跑去?这怎么可能呢?这就是使用通则,以普遍化的一种公式,拿来套在每个人身上,当然是不对的。
 
     c.成功
     此处的成功,特指外在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成功,大家都说他这一生所有的痛苦都变成光荣了。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说法。譬如,如果没有昨天的挫折,你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反之,不管你以前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别人就会说你一切的努力都落空了。这完全是以结局来评论奋斗的过程与价值。一个人也是一样,在社会上只要成功的话,奋斗过程就可以写成传记。有很多人的过程跟你差不多,但他们不被写成传记,因为他们最后没有成功。这就是以事实上的成功来审定一个人内在自我的价值,也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固然可以想,还没有到结局,所以不应该放弃,这是很好的自我要求。但是,很多人成功之后,就以外在化的价值来取代内在化的自我,一旦成功之后,马上就有许多头衔、身份、地位,别人就从这些方面来认识我,结果反而使我忘记内在的自我是谁。
 
     d.回忆
     “回忆”有个特色,会把过去的一切遭遇过滤,把不愉快的变成愉快。回忆的时候就像看照片一样,我们留在相簿的照片都是带着微笑的,有谁会把生气的样子或被揍时的照片还放在身边?这跟回忆是一样的,我们过去不管怎么样受苦,一旦回忆起来都很美妙。但是这样一来,靠回忆也很难了解自已了。
 
     e.认识自已
     我们常常问别人:“你觉得我怎么样?”别人说某人在背后批评我怎么样,我就很难过,深怕被人误会。换言之,我们经常由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已。这样一定有问题,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已!从外表怎么看得到真正的自已呢?譬如,我们可以问:别人的看法如果互相矛盾的话,该怎么办呢?有很多人认识我,这些人有的认为我很好,有的认为我很不好,我到底是哪一个?再说,别人只是关心他自已,就像你只是关心你自已一样。别人说我的时候,只是顺口随便说两句,所以我不必在乎别人说我是什么。我们想从别人口中认识自已,是很难的。
 
     以上五点区分相当完整。譬如语言,语言是普遍的概念,是根据人类经验归纳出来的;再进一步是成功,成功似乎是奋斗的结果,但这是外在化的表现而不是内在的真正自我。事实上外在成功而内在失败的人多的是,影视界里面最明显了。所以,尼采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人的自欺是普遍的现象。自欺之后,自然而然就忘记自已真正的面貌了。
 
     另一种消解自我的做法是转化。转化就是我们害怕愿望不能实现,所以设法转化。一般来说,有三个不同的步骤:
 
     a.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譬如,你想认识一个朋友,当你喜欢他的时候,他会把他所有的优点统统列出来;反之,当你讨厌他的时候,他就一无是处了。所以,同样一个行为的表现,我会选择我所要看的部分去看,白日梦就是这样。
 
     b.设法寻找一些管道,把自已内在压制的欲望发泄出来
     我们最习惯的发泄心理压制的做法,就是跟别人倾谈。也就是说,朋友之间有时候都得互相当垃圾桶。譬如,今天我心情不好,就随便找个朋友向他倾吐所有的抱怨,这些真的像是垃圾,没有一句话是值得重视的。谁那天要是看我一眼,他大概是看不起我什么的,其实别人根本没有这种意思,只不过是你心理不愉快的情绪,全部要发泄出来。下次人家有什么垃圾要吐出来的,你就要准备接受了,听完毕之后,大家心里面都觉得舒服。这是一种心理本能的要求,想把情绪说出来,不管说出来的是不是事实。事实上怎么样是另一回事,我的感觉比较重要,即使别人没有那样对我,我只要觉得别人那样,我就受到伤害了。
 
     c.把情绪升华
     譬如说,听听音乐、看看书或是运动一下,转换自已的焦点,让这种压制的情绪及欲望获得升华。这里尼采许多著作里面都提到的观念。
 
     我们从这儿可以看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是很容易忘记自我,而变成刚刚提到的第三种虚无主义的情况,过一天算一天,没什么奋斗,也没什么颓废,就跟着群众一样过日子。尼采认为这是不负责的态度。
 
     2.3 上帝死了
 
     尼采最有名的论断是什么?“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代表什么?宇宙没有光明,一切没有意义了,一片虚无、一片漆黑。“上帝死了”就代表虚无主义正式的宣告。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传统西方信仰以基督教为主,是以上帝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有上帝,所以一切才有意义。你为什么活在世界上?因为上帝造了我。你为什么对别人那么友善?因为上帝希望我这样做,要背十字架,跟上帝走。你为什么死得很平安呢?因为我要回上帝的家乡去了。所以,上帝如果不在,一切都变成虚无了。
 
     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说“上帝死了”呢?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根据吗?一般人的道德是根据他们的信仰,但是他们的道德已经不是道德了,他们的信仰是没有力量的信仰。有些人宣称信仰上帝,但是你看他的行为表现就知道上帝死了。他不信还好,有他这种人信上帝,正好证明上帝死了,而且死了很久。
 
     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西方社会,以尼采所见的情况:宗教变成一种世俗化的东西,有些神职人员的行为并没有特别高超,反而都在搜集世间的利益。弄到最后,宗教变成一个世俗的工具、世俗的机构而已,没有任何超越性,对人的精神也没有任何启发。因此,尼采说“上帝死了”,他要重估价值。
 
     尼采说上帝死了,给他自已带来很大压力,他当时不能被人接受,引来不少批判。他的身体不好,曾经在战争中受过伤,所以也没有完全康复,加上又继续努力思考写作,晚年就变成精神分裂。所以,哲学上有个笑话,就是: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上帝死了”,是指你的价值观已经腐化了,若是建立新的之后,还是可以找到上帝,因为上帝本身无所谓生死,会生会死是人的世界。在人的本质上,的确有重新振作的需要,也许人性的弱点就在这里。你说这是弱点也好,是优点也好,人就是必须不断在认识自已的真相之后,重新出发,而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系统(外在的也好,内在的也好),认定自已一定是对的。一个人一旦认定自已是对的,马上就会有骄傲、狂妄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偏离了人性的基础的。
 
     由此可知,尼采对宗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因为他认为宗教都是对生命说“不”,劝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戒这个,戒那个,戒到最后,变成什么都不能做了。所有原始的生命力都不能过分表现,什么事情都要自我约束。尼采一再强调要对生命说“是”,那么生命究竟代表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接着谈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
 
[3、权力意志]
 
     3.1 生命即权力意志的表现
 
     “权力意志”简单来说,尼采认为是在每个领域都有的。举物质世界为例,物质世界是有结构、有能量的,每一种能量都在找机会释放出来,每一个生命也都在找机会把本身的能力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听到“权力意志”的时候,不要把“权力”想成是政治权力,而要想成是一种力量,或是一种生命的要求。在物质世界中可以看得出来,每棵树木在成长的时候,根会尽量占领土地,树叶会尽量占据天空。植物的生命就表现在它权力所能表现的范围。尼采说:“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现出来。”你看墙壁上长植物,就会觉得尼采说得很有道理。墙壁是砖块与泥土,怎么会长出植物?它就是会长出来,这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生存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而已。万物都追求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生命,尼采认为这样比较消极,应该更积极地展现出自我来。自然界里面,所有的物质组合都是内在的能量准备要释放出来,一有机会就扩张自已的力量。植物、动物、包括人也都是一样。最后,尼采总结说:宇宙最后真实的内涵,就是“the Will to Power”。他的意思是:宇宙最后的真正核心,就是“权力意志”。他认为,我们从人类自已的心灵去反省,就会发现自已就是一个“权力意志”的表现,再推到宇宙万物。这种反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看看自已的表现,我们所到之处,总希望自已的力量能够表现出来,最怕到一个地方去,没人理你,多一个你、少一个你也没什么差别,这时就会觉得自已的生命没有什么意义。生命怎样才有意义呢?譬如,你到一个地方去,就制造了差别,“存在就是制造差别”,差别表现出来,就表示你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点。但是你要自觉地感受到内在有一种发展、追求的权力意志,这是比较重要的。从这儿推出,一棵树也一样,只要有能力,是绝对不会退让的。这一切都是与本能比较有关系的,都是要求生命扩张力量,让力量可以展现出来。
 
     3.2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在尼采的思想里,“超人”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但并非是美国电影或卡通片中的“Superman”,而是“Overman”,就是“走过去的人”,什么是“走过去的人”呢?尼采认为,如果接受达尔文进化论,肯定人是由比较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那么接着就要问,人下一步要变成什么?你一定要追问这个合法的问题。如果你不问,反而不能自圆自说。
image
(进化论假想图示)
 
     人类要进化成什么样子?尼采说,我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但变成“超人”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接着反问:人类是什么?人类只不过是界于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桥梁。人类只是过渡的工具而已,人类本身并不是目标。一座桥梁是要走过去的,因此什么是“超人”呢?他比喻说,就像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一个人一定要走过去,不走过去的话,永远都停留在这一边,生命不能开展。走过去的过程很危险,因为很可能摔下来,你必须面临这种挑战和考验,如果成功。就变成“超人”。这种说法的目的何在?目的是要说明群众聚居的社会一定推崇庸俗的道德,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芸芸众生”,把大家都视为在滚滚红尘中不得翻身的样子。尼采对这种情况很觉得厌恶,觉得这些人与动物差不多,喜欢群居在一起,像蚂蚁一样。“超人”一定是个别的,怎么可以跟别人混成一群呢?“超人”走过去时,像走钢索,只能一个一个地走。这里就显示要求个人面对挑战,须有自我超越的坚强意志,准备接受一切的考验。所以,他的思想在提到“超人”的地方,显示一种特别悲壮的精神,好象他的生命力要发挥出来,就必须忍耐别人所不能忍的。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么危险,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尼采认为:你这样做是出于内在的要求,因为你有一个“the Wil to Power”(权力意志)。催促你要把生命的力量发挥出来。他的观念就是:人的力量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尼采又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大地代表宇宙,也代表这个地球。地球为什么会有意义呢?因为它要等待“超人”的出现。具体形容的话,“超人”的智慧、性格、意志,能够完全独立,从内到外都达到最高境界的发展,达到最大可能的实现。其实也就是把一个人的本能,如:知、情、意、性格、体力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形容这样两个人的话,只有以下两个人合为一体,那就是歌德与拿破仑。歌德的智慧、文笔、才华,在当时的欧洲是杰特超群的;拿破仑更不得了,德国人曾被拿破仑征服。前者代表人文的精神与智慧,后者代表世俗的力量、政治权力的表现。实际上在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人是不复存在的。
     我们在讨论尼采的时候,有时描写他的思想为强者的哲学、超人的哲学。但是,把它放在社会的脉络上,就会出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必立刻说尼采是受生物学的影响,把人看到跟动物一样,只是在追求赤裸裸的权力。我们还要进一步注意精神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超人”真正的表现,乃在于他的精神,而不在他执著于世俗的需要上。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倒是相当可取的。
 
[4、启示]
 
     尼采VS孟子
 
     尼采关于“超人”的设想里,其中便有着孟子的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要承受大任的人,当然是一个“超人”,比起一般人他是出类拔萃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潜力,如果没有经过锤炼与考验的话,是没有用的。所以,生命的意志应该像古圣先贤所强调的一样,让他有考验的机会,尼采肯定类似的道德。所以,你不能平凡度日,如果你的生活是舒适的、熟悉的,觉得很有安全感,那么顶多不过像是一个小孩子,他找到一个熟悉的环境,害怕有什么变化,一有变化的话,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才会去想新的办法,创造新的前程;如果你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从来没有任何恐惧,就不会逼自已去创造。你这一生,本来可以表现不同面貌的,现在因此而忽略、放弃了,一切都按照父母的规定及模式来做。
 
     如果我们都是靠习惯,靠周围熟悉的人群及生活方式来使自已觉得安全,我们就需要太多的保护了。如此,自我生命成长的要求,恐怕就受到忽略了。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27f740100n2ev.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对哲学的扭转
读张庆熊《“虚无主义”和“永恒轮回”》
对西方思想传统的反叛:弗里德维奇·尼采和现代主义的诞生(2/2)
尼采是不是虚无主义者?|刘擎荐书《虚无主义》
让人尴尬的思想巨人——阅读尼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