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通常是妈妈做对了4件事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有位宝妈跟我抱怨说,小时候粘人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跟她一点都不亲了。

除了早晚一同吃饭,平时几乎见不着女儿的面,她在家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女儿在房内用手机和同学聊天嘻嘻哈哈,但一出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沉默、冷淡、不说话。问一句答一句,不问就不开口。

最令宝妈生气的是,她打开女儿的朋友圈,竟发现,自己被屏蔽了。

宝妈苦笑着问我,孩子长大了能理解,但长大后却一点都不跟妈妈亲,这是怎么了?

依恋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那这种稳定的互动关系,能持续到孩子成年。而如果孩子从小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他长大后,很可能跟父母没话说,甚至一提起父母,都有怨言。

那怎样可以培养孩子安全型的依恋呢?

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在评定孩子与妈妈互动模式时,提出了4个维度,这4个维度对应的是4件事。

而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恰好是妈妈做对了这4件事。

   

一:建立情感纽带

《依恋的形成》一书指出,孩子在6-12个月时,会与妈妈建立稳定而牢固的情感纽带。

这时期,他对妈妈的爱恋达到了顶峰。

他会像个小尾巴一样,眼神和身体都追随着妈妈。妈妈走到哪,他必须跟到哪。他总想赖在妈妈怀抱里不下来,总想要亲亲妈妈、摸摸妈妈。

但如果,妈妈在孩子半岁时,将他留给别人照顾,自己则离开家外出。那孩子就会把照顾他的这个人,当成主要的依恋对象,对妈妈的爱意也就没那么深。

等到了2、3岁时,即便回到妈妈身边,但在孩子心里,主要照顾人却比妈妈更亲、更重要。妈妈想要重新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建立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会比较难。

但如果妈妈必须在产后半年就回到工作岗位怎么办?

   

别着急,即便孩子由他人养育,但他天然地更亲近妈妈。如果妈妈必须要上班,那下班后,也要抽时间与孩子相处、互动。多抱抱他,多和他说话,多陪他玩耍。

在孩子3岁前,妈妈尽量不要与他长时间分开不见面(几天或几个月)。因为分离,会让孩子焦虑,从而产生不安全的依恋。

只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一直都在,情感纽带没有断裂,孩子才更有可能与妈妈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但有些孩子从小就是妈妈带,怎么他长大后,也跟妈妈不怎么亲呢?

判断依恋关系,不仅要看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要看她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若妈妈能与孩子有以下的互动,那孩子大概率会是安全型。

   

二:喜欢与孩子亲昵

有些妈妈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大喜欢肢体接触。孩子往她身上爬她就把孩子推开,走路也是各走各的,不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牵他、抱他。

即便不得已要抱孩子,她也不投入,不会心情愉悦地和孩子互动。仿佛跟孩子亲近,会让自己感觉别扭和不舒服

还有些妈妈,由于生活重担、家庭、夫妻关系等,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心情和孩子亲昵互动。妈妈只希望孩子独立,能一直自己玩,少需要妈妈陪伴。

这种不够温暖、体贴、长久地互动关系,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依恋。孩子从而早早就明白,跟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招惹她,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一旦这种模式确定下来,那等孩子长大后,他便不会与妈妈亲近。

相反,若妈妈对孩子温柔、贴心、充满柔情,平时与孩子互动时也是积极地回应。孩子就会知道,接近妈妈是令人愉悦的。

即便长大,他也愿意亲近妈妈,跟妈妈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见过有些妈妈,在孩子哭时,她会粗暴地打断:“哭什么哭,不许哭!”

还有些妈妈,要么就冷处理,完全不当回事,随孩子哭也好不哭也罢,与自己无关。

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可能跟妈妈自身不安全依恋有关。因为从小的经历、无意识的记忆告诉她:“哭是不好的、是会被呵斥的、是必须要停止的。”

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所以很多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去接纳孩子。导致孩子一闹脾气,妈妈自己先失控。

当孩子的坏情绪不被接纳、不被允许表达后,他就会觉得:“我生气、发脾气、哭都是不好的,一旦有这样的情绪,我就是坏的、丑陋的。”

时间一长,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积压在孩子心底,甚至转为愤怒。

这些愤怒,一种指向妈妈,长大回忆起来,他会埋怨妈妈粗暴对他。另一种指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等他长大成为父母,他也见不得孩子哭,也没办法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所以,要打破这种不安全感的传递,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改变。

当孩子发脾气,我们也情绪上头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冷静冷静,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可能一直哭下去,他总会停止的。”

如果妈妈能忍住情绪,那就默默陪着孩子,用无言的行动告他:“你现在很安全,可以随意发泄情绪。如果需要帮助,我一直在这里。”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问问孩子:“你怎么了,可以跟妈妈说说吗?”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是能被接纳和理解的,他就会对妈妈更信赖和亲近。并且,这种被接纳的经历,会内化成他内心的安全感

长大后即便离开妈妈,但一想起妈妈,他内心都是满满的温暖。

   

四:跟随孩子的脚步

安斯沃思指出的第四个维度,是妈妈能跟随孩子的脚步。

我给布妞扎了两个马尾辫,她拿起发夹,左边头上夹一个、右边夹一个,接着又拿一个往中间夹。

我下意识地阻止她:“中间怎么能夹呢?夹两个够了。”

布妞困惑地看着我。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干涉到她了,便立马放手:“没事,你夹吧,想怎么夹都行。”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会觉得两个马尾辫中间怎能夹发卡?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她尝试的方式,她想按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如果我按照自己审美和想法来干涉她、让她听话,次数多了,她便会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她自己本身的样子。

这件事也一直提醒我,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道德等方面,那就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节奏。

这样,他长大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的人。

   

我之前写母婴关系时,就有人质疑:“孩子长大还跟妈妈亲,你这是要培养妈宝。”

我想说的是,妈宝,恰恰就是孩子产生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即便长到几十岁,他还未与妈妈完成分离。

他的思想、行为都要依靠妈妈,看似和妈妈亲昵。但其实,他内心却隐藏着对妈妈控制、管束的愤怒,时不时想要“叛逆”一下。

妈宝会要求另一半孝顺妈妈,但遇到事情,他却可能是逃得最快的那个。

所以说,孩子长大还和妈妈亲,并不是他离不开妈妈。而是他和妈妈互相尊重,他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去爱和亲近妈妈。

而且,“妈妈”这个形象,在孩子内心,更是一种安全感、温暖和自信的来源。

想要培养孩子安全感依恋,即便他长大后也和妈妈关系亲密,妈妈们记得做好以上4件事哟~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离焦虑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转载)
父母必知的,0-1岁宝宝心理发展特点 | 家庭教育100讲【06】
【情绪脑】26关于安全感,你或许有这些误会
心理学:妈妈与儿子的相处模式,决定他和爸爸的关系,找对象标准
心理学:女生为什么总爱说“分手”?这是什么心理?
大脑运行原理揭示了,生存第一,恋爱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