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岁立习惯,6岁立心态,14岁立规矩,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养育者,父母要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

如果能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黄金阶段,及时给予正确的教养,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15岁的郭小俊因为太叛逆,被爸爸带着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 

节目中,父子要分工合作完成一件陶瓷作品。
眼看着天快黑了,蚊子越来越多,父亲就让小俊动作快点。 
父亲的催促,使小俊变得很不耐烦。 
父亲见孩子逐渐失去耐心,开始教他怎么搓泥巴更容易做。
谁知,刚说三句话,小俊就大声对着父亲吼:“你能不能不要说话,你行,我更行。” 
还起身一脚把凳子踢飞了,让工作人员都不知所措。 
看着孩子发飙的样子,父亲很无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孩子越大,就越难沟通教育,亲子关系也越发紧张。 
李玫瑾教授指出,18岁之前孩子的成长台阶,家长一定要注意。
关注孩子的成长特点,给予耐心的陪伴,才会越管越轻松,孩子也越长大越懂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要想养出快乐、内心健康的孩子,一定不要错过这三个黄金关键期。 

安全感搭建期(0-4岁) 

最近,闺蜜也跟我吐槽她家孩子,说小米去上早教班时都离不开妈妈。 
别的同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坐在教室上课,只有小米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 
即使她坐在教室后面,孩子也时不时就回过头来看看妈妈在不在。 
闺蜜很苦恼地说: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就她非得粘着妈妈呢?都3岁多了还这么粘人,以后怎么办?” 
我跟闺蜜说:“这会不会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呢?” 
闺蜜说:“怎么还会缺乏安全感?家里有爷爷奶奶的疼爱,条件也不差,要什么都能满足她。” 
后来闺蜜才明白,即使在物质上都满足了孩子,但小米内心的需求却经常被忽略。
因为妈妈总是把自己放下,就偷偷离开。 
孩子虽然小,见不到妈妈哭一会就会停。
但是父母的长期远离,只会让孩子内心慢慢缺乏安全感。
《养育宝典》中提到:
0-4岁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最为强烈,所以对“爱”的渴望也表现得很期待。
孩子对爱的渴望,是从最亲近的父母身上索取。
这个时期能被爸爸妈妈的爱包围,对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搭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朋友圈经常看到有妈妈分享育儿感受,其中最多的是分享孩子的“分离焦虑”。
他们离不开父母,哪怕是分开一阵子,都哭个不停。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父母是始终陪伴着自己的,分开就意味着不要我了。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
在幼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用一辈子寻求安全感。
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父母给予他足够的陪伴和爱。
每天下班少玩一小时手机,陪孩子看看绘本;周末固定抽个时间,和孩子出去散步。
被安全感环绕的孩子,才敢大胆勇敢地向前奔跑。

探索欲发展期(6-13岁) 

6到13岁,是孩子探索欲望最为强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有各种天马行空,出人意料的想法,还有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精力。 
曾看过一则新闻,10岁的男孩兴瑞哭着“控诉”爸爸,说他无理取闹,冤枉人还不讲道理。 
原来,兴瑞把爸爸给自己买的玩具车,用螺丝刀把零件和螺丝钉都拆开了。 
当爸爸下班回来时,看到了一堆零件,马上就破口大骂:
“你这孩子,刚给你买的新玩具,你玩不过几天,就给拆了,别指望我以后再给你买玩具了。” 
听到爸爸的话,兴瑞就忍不住哭起来了,觉得特别委屈。 
其实他不过想看看玩具车到底是怎样的构造,有什么零件组成。
而爸爸看到的却是孩子不爱惜玩具,直接“肢解”玩具车。 
这个年纪的孩子,总想探索周围的一切,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破坏了孩子探索的欲望。 
此时,爸爸的陪伴和引导尤为关键,孩子更期待爸爸陪着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心理专家曾说:
以为了孩子好而过度保护,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不仅没有使他们变得更加安全,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潜力。
曾经有一位爸爸带着8岁的儿子,成功登上了5000多米的雪山。 
接受采访时,他说:
“我很鼓励孩子可以适当做点探险的事情,让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高。” 
从辛巴5岁开始,父亲就带着他环游世界,穿越了12个国家。
当孩子说想要去看企鹅,父母又带着他花了146天到达了南极。 
虽然辛巴因此错过幼小衔接课,即使上一年级也不认识汉字,刚开始成绩一塌糊涂。 
但从小习惯了不断探索和挑战的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也勇往直前,很快便追了上来,名列前茅。 
在孩子探索欲强烈时,父母的对待态度和方式,往往就决定了孩子未来面对磨难和挫折的态度。 
与其以爱之名去破坏甚至阻止孩子探索世界,不如大胆放手,尽可能满足他的探索欲望,在条件允许下陪伴他一起完成。

意识观念塑造期(14-18岁) 

英国科学家曾进行过的一项研究证实,青少年开始变得叛逆,往往是从14岁开始。 
当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仿佛变了个人,越来越不听话、易怒。 
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急于证明自己。 
但这时的孩子分辨能力不强,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误入歧途。 
此时的他们,需要有一个引导者,一个偶像,向他们展示成熟的魅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刚上了初三后,就开始学坏了,逃课,泡网吧,打架,样样不落下。 
班主任三天两头就打电话投诉,但即使父母打也打过,骂也骂了,小刚也没有一点改变。
他根本完全听不进父母的教导,甚至逃避父母。
初三下班学期,小刚换了一个班主任,那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性格开朗,积极阳光,跟同学们相处得像朋友一样。
还经常跟学生们分享他的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参加机器人大赛,参加各种活动。
新班主任没有因为小刚是“坏学生”而讨厌他,而是像大哥哥一样关注着小刚,像朋友一样跟小刚沟通。
在这位班主任的积极人生观的影响下,小刚慢慢改掉了身上的那些“坏毛病”,甚至因为表现优异当上了班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学习的榜样,或坏或好,都影响着他的观念养成。
小刚在班主任身上感受到了被关注、平等沟通的对待,潜移默化中,也被改变着。 
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父母给予孩子更多正向的观念引导,孩子的内心也会塑造出更多积极向上的观念。 
教育学专家冉乃彦说: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与其去限制和改变孩子,不如多给点耐心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在日常的相处中以身作则,用行动给孩子做榜样。 
每个孩子都在寻找一个模仿的榜样,父母一定不要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一定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关注。 
以身传教,给孩子传输更多正向的意识和观念,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最好的榜样,才是为人父母最该做的。

写在最后

有人说:孩子的教育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教育孩子要在有效期内抓紧机会,否则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养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孩子成长中的黄金时期。 
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都在他们身边; 
在孩子想要探索世界时,给他们足够的勇气; 
当孩子意识观念不强时,给他们陪伴和做榜样。 
点个【在看】,最后,愿所有父母都能在日常的教育中,用陪伴代替打骂,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底气和安全感。

来源|家庭教育分享


编辑|罗艳梅 责编|潘颖杰 主编|卢纯军 监制|陈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不缺位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幸运
当爸爸具备这些特点,孩子很容易自卑,父母快纠正!
揭秘五大教子“伪真理”
别让小宝“催熟”大宝(致家有二宝或计划二胎的父母)
揭穿似是而非的育儿伪真理
养育女孩,最重要的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