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宇辉:每个人一生,都要有三次觉醒

文/江小羽

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家人外出旅游,到机场时,却发现孩子的证件已过期,无法登机。

于是,妈妈便陪孩子回家了。

其余家庭成员上飞机后发现行李是挂在妈妈名下托运的,于是他们又打电话托人帮忙,把箱子成功寄到旅行地。

飞机起飞后,他们谈笑自若,讨论着这次的旅行计划,言语间没有丝毫的指责、抱怨和愤怒。

这家人平和温柔的处事方式,让网友羡慕不已。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曾说:“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

家庭间的幸福差异,何尝不是人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呢?

以下这三种消极的思维模式,正悄悄破坏着你的家庭氛围,越早远离越好。

远离受害者思维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中,王庆来喜欢抱怨的性格,让人十分反感。

他和妻子搬到城里生活,刚开始开摩的,因不懂交通规则被罚了款,损失了几千元。

妻子安慰他,他反倒埋怨起妻子:“要不是因为你,我能抛家舍业的,在这看人家脸色!”

王庆来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总是喜欢把问题归咎于妻子。

失业后的王庆来,找工作处处碰壁,但看到妻子找到新工作后,不但不鼓励,反而讥讽工资太低;

等妻子升职加薪时,他又质疑妻子是否和领导有不正当的关系。

生活的不如意,统统都怪罪到他人身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将不如意、不幸福的原因归咎于他人,以此获得短暂的同情与安慰,这便是一种受害者思维。

把问题推给家人,自己不用内疚自责,从而免除内心的无力感。

可生活是自己的,一味地抱怨,不仅改变不了糟糕的现状,还会让家庭关系陷入僵局。

有一对夫妻,丈夫是酒鬼,妻子是赌徒。

面对同样的成长环境,他们的两个儿子,长大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老大事业成功、生活幸福,老二却因违法进了监狱。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老大说:“因为我有这样的父母啊,我不努力谁顾这个家呢?”

老二则怨恨道:“因为我有这样的父母啊,被他们影响了。”

老二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咎于父母,同时把人生的选择权也交了出去;

老大却转变思维,认为成长环境再差,努力改变依然可以破茧成蝶。

你过得不幸,与环境无关,本质在于消极的思维模式。

以受害者自居的人,往往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从而心中充满怨气。

而心有怨气,如何能和颜悦色地对待家人,积极努力地生活呢?

所以,与其将生活的不幸怪罪到家人身上,不如转变思维方式,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远离迫害者思维

小说《一地鸡毛》中,小林经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被妻子责骂。

有一天,小林买的豆腐忘记放冰箱,便匆匆上班去了。

妻子下班到家,闻到一股酸臭味,心中火冒三丈。

待小林回家后,她怒吼道:“买回来的豆腐不放冰箱,存的什么心?”

小林想找个借口圆过去:“豆腐值几个钱?上次你失手打碎一个暖水瓶,谁又责备你了?”

没想到,这一辩解引起了妻子更多的责骂:“上个月,花瓶好好地放在那儿,你给打碎了!你怎么不说呢?”

这就是小林夫妻的日常,因琐碎的小事,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试问,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的是让人责骂的根源吗?

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影响人的情绪的,从来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自己内心的看法。

心理学家史蒂夫·卡普曼也说过,看到他人犯错便苛责批评对方,这是迫害者思维,他们认为不这样做,事情会更糟糕。

看似“迫害者”想纠正他人的过错,其实,是想逃离自己心中的恐惧。

有这样一对夫妻。

妻子看到丈夫洗漱时总喜欢开着水龙头,便吼道:“别浪费水!”

可妻子关掉水龙头后,丈夫又立刻打开。

为此,两人经常大吵大闹,妻子甚至闹着要离婚。

对于这样一件小事,妻子的反应为何会这么大?

原来,妻子小时候只要浪费一点水,便会被奶奶苛责,浪费水让她很恐惧。

而丈夫小时候每次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就知道父亲下班回家了,流水声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同一件事,人的感受不同,做法也截然不同。

也许让你愤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背后的迫害者思维。

所以,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情,请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换位思考家人的感受,用理解代替苛责,用包容代替批评,家的温度也会节节攀升。

远离拯救者思维

武志红曾说:“平衡的关系,才能长久。”

而过度付出,看似神圣,却破坏了关系的平衡。

电视剧《荼蘼》中,郑如薇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她计划从台北去上海发展,这样她的职位能连升三级,薪资也会翻倍。原本和她同行的男友汤有彦,因父亲发生车祸,不得已改变了行程。

让人惊讶的是,郑如薇也改变了计划,不仅辞掉高薪工作,还主动照顾汤父。

有同事劝阻她,她的理由是,不想耽误有彦未来的发展。

两人步入婚姻后,接二连三的家庭琐事,让汤有彦无法安心工作。

于是,原本重返职场的她,再次辞职。

她包揽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做饭、洗衣、照顾老人,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

不过,生活并没有因此眷顾她。做不好时,她就会遭到老公的嫌弃。

更过分的是,郑如薇生孩子时,老公却因其他事情,让她一个人去医院。

她虽难过,心想都是一家人,不必太过计较。

可即便如此,全心全意付出的她,还是没有获得幸福,最终以老公出轨结束了这段关系。

原来,过度的干涉、一味的付出,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也未必会换来他人的真心。

《亲密关系》一书中讲到,拯救者喜欢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看似很神圣,但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因为拯救者相信别人很难突破他自己的问题

所以,与其事事包揽,不如适时放手。

当你摆脱拯救者思维后,就会发现,一种良性的家庭关系,是亲密有间、各有付出

爱因斯坦说:“人最疯狂的事,就是一直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待有不同的结果。”

用消极的思维方式对待家人,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想要改变糟糕的家庭关系,必须先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远离受害者思维,懂得承担生活的责任;远离迫害者思维,学会理解和包容;远离拯救者思维,学会适时放手。

如此,家庭关系便会稳定而长久。

作者:江小羽,公众号:满妈记,欢迎关注。责任编辑:Cyan;编辑:祁学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丈夫出轨后自杀,她却被骂“杀人凶手”:那一天,她真的做错了吗?
警惕人际关系中的“三角化游戏”
不开心,是因为还没经历足够的痛苦
孩子的“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监牢:一个困住你的围墙
【青玖情感挽回】亲密关系的“控制与依赖”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