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永海:学不好古文,源于我们对它的误解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

而文言文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们头疼的模块。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古代汉语三十多年的邵永海,从课堂上也发现了同学们在古文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文言文究竟怎么才能学好?我们对文言文又有哪些误区?

本期文化讲堂将邀请邵永海为我们讲述文言文学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以及学好文言文的要义。

古代人是像文言文那样说话吗?

邵永海:先秦时代,人们以自己的口语为基础,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

在那个时期,学者在写作时,大体上都是使用这样一种书面语言。

汉代大体上继承了先秦时代的这种书面语言,但是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汉代以后,这种书面语在人们的口语当中事实上已经消亡了。不过历代文人继续模仿这种书面语写作。

在文言之外,六朝开始,许多人就直接使用当时的口语进行写作,这就产生了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五代的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等等。我们仔细体会这些作品的语言,会发现这些作品大体上都是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同时随着不同时期口语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一般来说,我们把这些作品的语言叫做古代白话。

我们来读一段古白话的文字,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可以这个不看屏幕,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读: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剧照 图自网络

可能这里面有一些专门的术语,比如说“中涓”,大家不熟悉。但是从语言表达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听起来会感觉很亲切,在理解上不会形成太严重的障碍。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这种文白夹杂的文字,我们无论是阅读的时候,还是听书的时候,都不会感觉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有很强的亲切感?特别重要的是即便我们不能非常精准地理解这些词,但仍然能够理解整个文意。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我们对汉语历史的研究,我们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无论文白夹杂,还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纯粹的白话文,它们的基础和源头其实都是文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学习古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探究汉语母语的源头。

各个朝代文言文的书写方式都是一样的吗?

邵永海:人类的语言一直在变化。

如果我们翻阅50年前的报刊杂志,再来跟我们今天网络上的新闻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大家会发现至少在词汇层面上,50年前和今天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不会影响到我们对50年前作品的阅读,这是因为语言的变化,它不能太剧烈,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功能。

所以语言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和稳定的方面,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古文的时候,首先就必须要树立明确的历史观,懂得不同时代的古文,实际上都会受到当时口语的影响。我们不能误认为古文是用同一时间层次的语言写成的,所以在阅读每一种作品、每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确定阅读对象的时间坐标,也只有在具体的时间坐标下,我们联系那个时代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诸方面特征,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古文。

在先秦的典籍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像“五尺之童”这样的说法,就是五尺高的童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虽使五尺之童适市”,即便派一个五尺高的童子到市场上去,“莫之或欺”,也不会有人欺骗他。

假如按照我们今天的关于“尺”的概念去理解“五尺之童”的话,那么童子差不多有1米67高,这很显然不太符合“童”这个概念他应有的身高。除非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说,古人的身高高于今人。但是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不能证明这个结论。在《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里面,收有一把战国时代的铜尺,这是一个出土文物。根据对铜尺的测量,当时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

那么“五尺之童”差不多就是1.15米。

古代集市 图自网络

1.15米毫无疑问跟今天儿童的身高是相符的。

我们在读北宋时期的作品,北宋的名臣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里面讲到:三尺童子至无识也。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的作品中就不再讲“五尺之童”了,而是讲“三尺童子”。

为什么?

同样,在《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里面记载了北宋时代的一尺实测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31.7厘米,三尺差不多也是1米15。

所以我们如果对“尺”这个名词在不同时期实际的长度缺乏必要的认知的话,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会难以索解。

学好古文有什么好方法吗?

邵永海:我这里提出两个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

我们学习古文时,首先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这会对我们古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第一个原则,要紧紧抓住三代两汉的汉语,也就是从先秦到西汉东汉的汉语。

为什么?

因为从语言的角度来讲,三代两汉的汉语是汉语的源,是汉语的根。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帅韩愈在讲自己学习古文的经历的时候,说他在刚开始学习古文的时候,“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三代两汉之书,如果我们读熟了,我们抓住了汉语的源。

再读后代的文献,比方说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家就会感觉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了。

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像《诗经》里面比较前进的一些作品。《左传》里面的一些作品,特别是先秦诸子的文章。

如果大家去看《论语》《孟子》《庄子》这些书,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成语词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先秦的典籍。

第二个原则是什么呢?

要紧紧地抓住字词学习核心,抓住了字词学习,就可以真正解决我们在阅读古籍、学习古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障碍——词汇问题。

这里我想再对汉语与和汉字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汉语的词汇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它是一种语素文字,语素文字意味着什么呢?就说每一个汉字有形有音有义。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汉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把握一定数量的汉字,那么在古文词汇的掌握上,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步。

我们下面举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休息”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我想很少有同学会把这个词拆开研究一下。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休”汉字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人,一部分是木,旁边也给大家提供了这个字的小楷的就是小篆的写法,这个字的本意从字形结构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人靠着树木休息。在先秦的典籍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实例,像《诗经》里面: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这个“息”不是我们今天的休息的息,有的版本写成思考的思,这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南方有很高的树木,然而我却不能靠着他休息。

如果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面“休”从造字结构上,它的形体表达的意义就是人依靠在树木上休息。

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像2000多年以前的作品里面“休”字的用法,也就很容易能够理解。从“休息”的意思引申出了“美善、喜庆”的意思。我想一个人在特别劳累的时候,通过休息,身体达到舒适的状态。那么这就是美善。人们内心里面一定会有非常喜悦的情感。

所以像《诗经》里面: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已经见到了君子,那么我内心就充满了喜乐。

《红豆》图自网络

从“休息”的意思引申出“休假”的意思。

《后汉书》中写道: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这个“休”不是休息,而是休假。在汉代有官员休假制度。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写道: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休”和“假”这个组合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

人在休息的时候,劳作的停止了劳动,行路的停止了行路。所以从“休息”的意思引申出“停止”的意思,这也是很自然的。

而“退休”,实际上最早表示“退潮休息”。到汉代,也可以指一个官员退出官场,回家休息。

在近代作品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休”有否定词的用法,像休想,闲话休提等等。否定词的用法就是从停止的意思引申出来的。

如果我们对“休”字的音、义、形之间的联系,都有了明确的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对现代汉语里面“休”的用法便会更清楚。

反过来,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哪怕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的用法,比较陌生的用法,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休”所在的语境以及“休”跟其他词之间的组合,推断出“休”的意义。

比方说“休祥”,我们知道“祥”是上天赐给人的一种福瑞,“休”和“祥”连用,我们就知道“休”也是上天赐给人的福运,这是一个同义词连用,像“休明”“休德”都跟美、善、福瑞这样的一些意义相关。

所以当我们真正把一个字的形以及由形所表达的意义弄清楚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论是对我们的古文水平,还是对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帮助都非常大。

简单总结一下,学习古文,应该把握住什么?把握住字词,把字词作为我们学习古文的核心。对每一个汉字,我们不仅见到它以后会认、会写,而且能够根据这个字的结构,对它最早的意义有所了解。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字典所列出的意象,结合这个字在古文当中的使用情况,我们给每一个常用的汉字一个意义演变的图谱。假如有800个最常用汉字的发展演变图谱印在我们脑子里面,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了。

我们学习古文,大家从内心里面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负担。学习古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学习、掌握我们自己的母语。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高低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测试和评价的方式,但能够准确、富有创造性地使用足够丰富的词汇,是我经常采用的直观评价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标准。而根据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古今汉语之间继承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个人的词汇能力跟他的古汉语背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系。

进一步讲,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字词能力是古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同时字词能力也是我们现代汉语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

文稿整理、视频剪辑 | 歪树

编辑 | 刘珊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难学?古文读不懂?那是没有掌握这几个古汉语的字词意思
文言文汉字--查询:
本文来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线翻译网http://ewenyan.com/search/rat.asp
每天10分钟,打好文言文童子功!小古文还没读起来吗?是等到初中再读?那一切就都晚了!整理了16篇易懂...
小升初古文学习 需要巧记
文言文词典(古汉字解释3890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