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北大同学的北大极简观鸟指南,看过的人都收藏了!

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除了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小区楼下的灌木丛、方圆十公里内仅有的公园,我们好像很难再与自然界有直接的、频繁的关联。

可人类到底是从丛林深处、从广袤田野中一步步走来的,就算我们如今已将路面硬化、将虫鱼鸟兽赶到更为偏僻的山林,我们依然保有着与自然亲近的冲动和渴望,仿佛这是我们在城市中仅有的喘息。

不过,当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闭上眼睛静立五秒,我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头顶掠过的、枝头末梢的叽叽喳喳的鸟们。

因为有鸟类的存在,我们与自然还不算完全失联,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还能在时不时瞥见的小鸟那里得到慰藉和满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鸟类的资历可比人类老得多,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鸟类的陪伴下逐渐进化成熟的。各种各样的鸟一直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甚至,一些子孙旺盛又对人类多有益处的鸟类还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写入了他们的史籍、诗歌之中。

随口一说,我们便能想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想到“枯藤老树昏鸦”,想到“小燕子,穿花衣”……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人与鸟和谐共生历史。

我们脑海中知道很多种不同鸟类的名字,但要是真到了鸟类博物馆或者湿地生态公园,我们大概率会把所有的鸟们都认成白鹤、大雁、喜鹊、燕子等寥寥几种吧,或者干脆就以“大鸟”、“小鸟”、“好看的鸟”指代之。

当然了,这也不能完全怪我们自己。毕竟,全国一千四百多种鸟,我们也不是真正的鸟类爱好者,哪里能记得住一千多种鸟的长相和名字呢?更何况,有些鸟儿长得真的太像了。

其实,若只是把观鸟当做我们日常繁忙生活中的一种休闲和娱乐,一千多种确实没必要全部记住。毕竟,也不是所有鸟儿都会跑到一个地方去逛一圈。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那些经常在城市中出现的鸟儿就好了。

今天我们就以北大为例,跟你聊聊那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相信你看过这位北大同学的这份观鸟指南之后(尤其是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观鸟图鉴),一定会对观鸟这件事,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认识。

散步时瞥见一只北红尾鸲。一小团灼目的橘红,在地上蹦来蹦去,时不时撅屁股翘尾巴,神气活现的。

北红尾鸲是候鸟,但这几年北京的冬天能见到不少夏候鸟,不知道它是刚归来,还是没飞走。不论如何,这是今年观鸟记录新增的第一只小鸟,它和春天一起来了。

去年冬天我迷上了观鸟。在园子里一遍遍散步,寻找藏在树梢、草地、落叶中的小鸟,成为疫情留校期间最愉快的游戏。

没有观鸟时,它们要么是“小麻雀”,要么是“大乌鸦”,走过路过视而不见;观年后,它们是麻雀、乌鸫、喜鹊、灰喜鹊、大山雀、沼泽山雀、大斑啄木鸟……它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歌声,哪怕模样相去无几,个性也有差距呢!

就说我宿舍窗外的几只喜鹊。

喜鹊是最适应人类城市生活的鸟类之一,作风豪迈,嗓门大、几乎什么都吃,搭窝的方式也很不羁,园子里随处可见那又大又乱、张牙舞爪的巢。我们窗外的杨树上有三个半喜鹊巢——大概喜鹊也有拖延症,搭了一半就再没动静了。

为了观察它们喜欢吃什么,我在阳台放过面包虫、剩米饭、坚果、奶饼干……几乎所有的食物当天都会被一扫而空,只有内蒙古奶饼干和蔓越莓干会留到第二天。可能北京的喜鹊吃不惯外地零食,也可能它们不爱吃酸。

有一次,我在阳台上放好花生,走进屋里躲起来,隔着窗子远远地看。我刚一进屋,就有一只飞来狼吞虎咽吃了好几粒,连吃带拿赶忙跑了。和它相反,另一只一直站在树上观察,任由它的小伙伴一会儿飞过来偷一粒,它自岿然不动,是警惕大王。还有一只从容不迫,在栏杆上一边漫步一边挑挑拣拣,吃得很雍容,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个小偷。

和喜鹊很像的另一种鸟,是灰喜鹊。灰喜鹊喜欢在学校北面活动。倘若听到草地上的落叶哗啦啦响,多半是灰喜鹊在地上扒拉食物。它们个子不小,拖着蓝色的长尾巴,比喜鹊更喜欢结群,性格喧闹,爱叫。可惜它俩叫声都呕哑嘲哳难为听。

你若不小心走到灰喜鹊的领地,被发现了得赶紧跑,不然耳朵就要遭殃。报警的灰喜鹊先叫,其它的不管危不危险,也跟着嚎,此起彼伏、一呼百应,杀伤力巨大。

但纵使如此,我还是喜欢它们。小鸟从不会因为自己叫声难听就保持沉默,它们总是自信地喧闹着。脸皮太薄的人该向小鸟学习。

园子里也有叫声好听的鸟,最好听的要属乌鸫。

乌鸫通体黑色,不认识的人常以为是乌鸦。实际上,乌鸫体型要小得多,更加优雅纤细。辨认乌鸫的办法很简单,雄性乌鸫长着尖尖的黄色嘴巴,眼睛外有一圈浅色眼线,雌性嘴巴颜色更暗。

我非常喜欢乌鸫,叫它们“观鸟友好鸟”。一是因为它的嗓音特别,清亮悦耳,容易辨认,大老远就能听到。二是因为它不怕人,性格稳重,在树上一蹲就是半晌,不像有的小鸟那般活泼,没等你的望远镜对好焦就跑没影了。乌鸫喜欢在地上觅食,而且跑得很快。喜鹊也在地上跑,可是不如乌鸫灵巧,更像是单脚跳着跑的小朋友。麻雀倒是速度很快,但因为腿太短,完全看不出它们是在地上跑、还是在跳。

乌鸫被称为“百舌鸟”,因为善鸣,能模仿许多鸟类的声音。冬天,它的叫声略显单调,总是一声一声嘹亮的长音;但现在不同了,它们开始唱歌,甜美悦耳、宛转悠扬。树木发芽、迎春开花、候鸟北归,这是眼睛看到的春天,乌鸫唱歌,是耳朵听到的春天。

视野不好,不便观鸟时,我会去散步听鸟。冬天的燕园格外适合听鸟。没有人,能听见风,听见或远或近的各种鸟鸣,听见鸟在落叶和树枝上跳来跳去,听见它们扇动翅膀、打架,听见啄木鸟嘟嘟嘟砸树,要是位置恰巧,它砸得厉害,能听见一大簇干枯的枝叶刷刷刷响。久闻其声,不见其影。

砸树的啄木鸟是大斑啄木鸟,脑后顶着红帽子、屁股也是红红的,身上是黑白相间的花纹,配色相当时尚。许多啄木鸟都是黑白红相间的羽毛,不参考图鉴就很难区分,幸好能在燕园见到的,多半是大斑啄木鸟。

燕园还有另外两种啄木鸟,个头小小的星头啄木鸟和披着绿衣服的灰头绿啄木鸟。它俩要比大斑啄木鸟温柔,錾木声没有那么响,需要仔细去找才能看到。

啄木鸟名声在外,人们看到嘴巴长长的鸟,往往以为是啄木鸟。最常被人误解的是戴胜。戴胜嘴巴纤长,翅膀的羽毛黑白相间,头顶着大大的冠,模样夸张。不识鸟的人见到它多半惊奇,殊不知戴胜分布甚广,全国大多地区都有它的身影。

按理说,冬天的园子里见不到戴胜,但每年都有那么些硬派小鸟会留在北京过冬。倘能在冬天见到戴胜,不妨当作这一天的好兆头。如今已经入春,见它的机会就多了。要是你哪天见到它,见到路人说它是啄木鸟,就可以告诉TA:戴胜这又细又弯的小嘴,可啄不动木啊!

黑尾蜡嘴雀也是在燕园过冬的夏候鸟。这种雀鸟体型敦实,嘴巴厚厚的。有一次散步时听到不太熟悉的鸟鸣,很小声,好像不太敢叫似的,蛮好听,我心想是不是黑尾蜡嘴雀呢?找了半天,看到两只小鸟,没有带望远镜,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确定是了:它们的嘴巴实在太大了,阳光底下反着亮光,身体看不清楚,净看见大黄嘴巴了。

春天的黑尾蜡嘴雀更爱唱歌,声音很大,我第一次听到时,心里只有四个字:悠扬婉转。说是它们的声音,再合适不过。

要说叫声柔和的小鸟,我头一个想到金翅雀。这个名字起得过于妥帖,它们翅膀上有宽阔的金色花纹,是发亮的、明丽的金色,谁都不会认错。金翅雀是燕雀亚科的小鸟,嘴巴小而厚,其实也有几分笨重,奈何那抹金色太过耀眼,遮掩了这点不足。

很像麻雀的燕雀就很可惜,同为燕雀亚科,图鉴专门说它是“壮实型雀鸟”。小鸟当然不觉得身材壮实有何不好,是我这个偏爱纤细优雅体型的人类戴上了有色眼镜。燕雀喜欢在地面取食,一旦钻进落叶堆,就羽毛同大地一色,难以辨认清楚。

人们不认识燕雀,但大多知道它的典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很为燕雀鸣不平,它们固然喜欢在地上跳来跳去,实则善于飞行。天山、青海也能见到燕雀呢!

说燕雀会飞,你肯定相信;可要说绿头鸭和鸳鸯也会飞,有些人就不大信了。绿头鸭看起来又圆又笨,行动迟缓,鸳鸯不比它小巧太多,但这两种鸭子都会迁徙,倘若不会飞,迁徙的难度就太大了。

绿头鸭和鸳鸯是燕园鸟类的大明星。不管何时去未名湖,都能看到在路边观赏它们的行人。投喂的路人太多,它们都不怕人,大摇大摆在岸上走着,从路人手中啄面包吃。投喂会导致野生小鸟对人类失去警惕,很可能为它们之后的安全留下隐患;不谈面包屑、馒头渣是否适合小鸟吃,落进水里也会污染湖水。与其投喂鸭子,不如静静观赏它们的自然姿态。

未名湖的绿头鸭总和鸳鸯混群,雄性很好分辨,都是褐色的雌性却很难辨认。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眼睛,雌性绿头鸭的眼睛有一道深色的贯眼纹,雌性鸳鸯则长着雅致的白色眼圈。

绿头鸭很少潜水,会把头探进水底,倒立着身体啄食水下的藻类。这是观察它们的好时机,因为露在水面上的半个圆滚滚毛茸茸的鸭子屁股、不时摆动的橘黄色脚掌,实在是太可爱了。

有时绿头鸭会在湖面上低空飞行,这时就可以看到它们翅膀下耀眼的蓝色羽毛。鸭子落入水中的瞬间,湖面上会荡开两道长长的波纹,形成一个尖角的形状,它游到哪里,这波纹也跟着荡开,赏心悦目。

春江水暖鸭先知,湖面的冰还没有消融殆尽,绿头鸭和鸳鸯就已经来了。它们喜欢站在冰与水的交界处,远远望去,一群鸭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条线,把脑袋藏在翅膀下睡觉,像是复制粘贴的、静谧的风景画。

鸭子叫声独特,斑鸠也不遑多让。园子里最常见的是珠颈斑鸠。这种像鸽子一般的小鸟总是在地上闲庭信步,一边走一边前后晃着脑袋。珠颈斑鸠脖子后长了一小块黑底白点的花纹,是密恐杀手。不看珠颈,它腹部似紫似粉的颜色尤为漂亮,是相当神秘梦幻的颜色。

珠颈斑鸠的叫声总让我想到布谷鸟——我没有见过布谷鸟,只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大概布谷鸟也有类似的叫声。这种声音会让你想到悠远宁静的乡村,黄昏、炊烟、牛车……然而珠颈斑鸠是适应都市生活的时尚小鸟,能和人类和睦相处。

珠颈斑鸠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它凑合的窝。它比喜鹊更加自由不羁,花盆里放几根摇摇欲坠的树枝,就算是做好窝了,何必像燕子一样讲究?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细细搭窝,不如多去散步晒太阳。

园子里还有许多别的小鸟,真一一道来,要花上太多功夫了。何况我的记录远不如亲眼看看有趣。春天到了,园里的小鸟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求偶、繁殖季要更加热闹,如果你下次赶路时偶然听到鸟鸣,不妨驻足搜寻一番,兴许能偶遇一些别开生面的美妙场景,就连最常见的麻雀也可爱至极。

竟然忘了麻雀。这种圆滚滚的小团子,在冬天变得更圆,如今也该瘦下来了。它们平时喜欢成群在地里觅食,人经过时会集体起飞(但因为太贪吃了胆子也大,只会飞到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麻雀最有趣的是脸上长着黑色的圆斑,喜欢在土坑里扑腾翅膀,蹦来蹦去的,超级可爱。

它们也吵得很。经常一起聚在松树、柏树里叽叽喳喳开会,会在某个时刻忽然安静下来,等一会儿又不约而同开吵,非常像上自习课的小学生。

像人类一样,小鸟有性格、有情绪、有智慧,每每看着它们飞翔唱歌玩耍、无忧无虑的样子,我都愈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生命当真是无与伦比的奇迹。

这个春天,一起到燕园来看鸟,来观察另一种自由而美丽的生命吧。

-End-

作者:诗语

编辑:山鬼  黄泓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喜欢拍鸟的鸟友,这里给大家整理了30个“鸟点”,仅供大家参考
冬天的北京都有什么鸟?去哪儿看?【市区篇】
在成都,有一种全新的耍法叫“打鸟”
11月观鸟课丨学习观察和思考,从家门口的观鸟课开始
在匈牙利隐身观鸟(附照片)
鸟类野外识别是靠科学方法还是靠感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