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永新:从生活教育到真实的学习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提出:“反对课程远离儿童生活,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这个问题100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始终还是把学校的日常抓得牢牢的,教室的边界守得严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体,远离儿童的兴趣,远离真实的教学场景。杜威100多年前就呼吁教育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明确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

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是不是也可以看见我们中关村三小的影子,看见三小所做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三大原理组成,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他在肃清社会上关于生活教育的误解时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总结出来就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有计划的生活,便是受有计划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出自《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06页)

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我认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他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他说: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放大的鸟笼比鸟笼大些,有一棵树,有假山,有猴子陪着玩,但仍然是个放大的模范鸟笼,不是鸟的家乡,不是鸟的世界。鸟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阔天空。(出自《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50页)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把孩子们放在学校里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放大的鸟笼,离真实的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什么中关村三小要实行“真实的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真实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空间的问题。

同时,陶行知先生还讲了时间的问题,要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他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一连考几个学校。有的只好在鬼门关去看榜。连小学的儿童都受着双重夹攻,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出自《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50页)

其实我们知道,陶行知先生讲的不止这两大解放,他还讲了要解放孩子的大脑、手、嘴,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解放空间和解放时间。陶行知曾经以赶考和赶路为例,说明时间对于孩子的意义,他说,除非请医生、救人,路是不宜赶的,因为赶路的人把路旁风景赶掉了,把一路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赶掉了。考试更不宜赶,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甚至于连抗战之本身责任都赶走了。最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陶行知先生说,茶杯要有空位才能够盛水,学生要有闲暇才能够学习。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们的时间全部填满,不要给孩子制定一个没有喘息机会的时间表,要允许孩子发呆,允许孩子思考,允许孩子嬉戏,允许孩子奔跑,鼓励孩子发问,鼓励孩子涂鸦,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会自主利用时间,才能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    

另外,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所学的应该是人生之道。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

其实这里面是对“学”和“生”两个字做了新的解释。第一就是“学”,其实我们知道“学”这个字是最近这一二十年来,教育界重新关注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教育重点在于“教”,是为了教孩子,是以教师为中心,我们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过去我们是以教材为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最近这一二十年来,整个西方教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的重点其实应该是以“学”为中心,首先应该以学生本身为中心,应该以学习的过程为中心,只是“学”是没有办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而“学”以什么为中心?学生应该以“生”为中心,什么是“生”?陶行知先生讲,“生”,首先是生活和生存。人生之道,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关注的生命教育的一个大的问题。其实我们知道,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习和他生命相关的生存、生活、生长,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我们教育专门研发了一个课程,“新生命教育的课程”。我们把人的生命分成三组生命,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生命的长度是帮助解决学生能够更健康的活着,能够活得更长,教他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喝水、如何吃药、如何自救、如何他救。像这样一些和生存之道相关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其实是非常缺乏的。我们经常说,活得长才是硬道理。如果不把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的知识教给学生,那这样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不符合我们生活教育的本质。

其次,生命的宽度。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和别人相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是活生生的生活。能不能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人,与生命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告诉学生怎么和别人和谐的相处,怎么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同时,人与其他的生命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个精神型的,人要过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不和文字打交道,是没有精神生活的,这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人需要有价值,需要有信仰,这是生命的高度。

这三者是生活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他说,什么是活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便都是活的书。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

其实这个离我们所说的真实的学习就更近了,也就是说首先遇到的场景是生活,是活的世界。陶行知先生最反对死读书的书呆子。“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就是针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出来的。所谓“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首先就是要投入到生动的大自然大社会去,只要善于学习,只要善于思考,世界就是活书。如果只看纸质的图书,如果只知读书不会做别的事,便是书呆子。书呆子和只会吃饭的饭桶一个样子。反之,如果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把读纸质的书与读生活的书结合起来,那么,书就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

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还有很重要的思想,他认为,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出自《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52页)

我们知道,陶行知先生和杜威的理论是有所不同。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倒了一个个儿”,把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够让学校像“道士观、和尚庙”一样关起门来,不问外面的世界,而必须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学校要想“化社会”,要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首先要心甘情愿地“社会化”,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也是生活力。他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出自《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79页)

其实陶行知先生在这里想强调的就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思想,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同一性,强调教育为生活的目的性。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能力,是造就具有生活能力的学生,帮助每个学生的生活力更加润泽、更加丰富、更加强健。唯有如此,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才能无缝对接,才能顽强生存,才能抵御病痛,才能战胜困难,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担当责任。所以,他说希望这个要办的学校,要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

他还提出:好的教育是引人向上生活之力量。它是一种工具,它是民族解放的工具,也是人类解放的工具。教育为着要引人向上向前过生活,它的本身便必须是向上向前的生活。一切要通过生活才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教育而办教育,或是空嘴说白话,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出自《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279页)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教育应该传达正能量,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向善向前。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就是“引人向上生活之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个人解放的工具,也是民族解放的工具,因为,这种力量会让人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不能够停留在“空嘴说白话”,不能够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而应该实实在在地扎根,用力,帮助人拥有不断成长的可能性以及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力量。

关于“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发生出来的。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出自《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0页)“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而“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就在于以生活为中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习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所以,从生活出发,研究和解决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真正的学问所在。

另外,他还提出,无论校外校内的人都可以做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一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出自《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11页)社会即学校的重要意义,就是打破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打破教育的机会只能给少数人的局面。在社会成为大学校的情况下,“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这个观点,虽然在当时具有普及教育的意蕴,但是在当下教育资源泛在化 的背景下,又彰显了它独特的意义,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资源配置,不是在教育机构内部完成的,而是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社会的精英分子,社会的能工巧匠,社会的专业人员,都能够成为老师,而在一个学习型社会,所有的人都又是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就是我说的学习中心。

其实我们知道,杜威在100多年之前还讲过一句话:“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 。”这句话也讲到了生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我会从生活教育讲到真实的学习?其实我们知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教育变革的大趋势就是教育要回到真实世界。这个大趋势与学校教育的整个变革大趋势是紧密地联系起来,和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学校。马斯克是很牛的一个科技明星,我们知道他做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卫星已经成功地在进行商业的运营,他发明的超音速高铁很快也要投入运营,还有特斯拉汽车等等。其实他还办了一所学校,但是这个学校一直很低调不让报道,这个学校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真实的学习。他的学校是不分班的,不是按照我们传统的学校,按年级分班学习。我知道中关村三小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我们进行组团式的学习,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成学习的共同体来进行探索。

马斯克有五个孩子,都在他自己的学校里学习。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没有办法实现他的教育共享和对孩子的期待,所以在他的科研基地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学校。这个学校几乎没有报道,后来唯一的一篇报道还被删除了。它的内容分级是,让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要求有教师的资格。其实我一直说,教师毫无疑问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是,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体系,其实培养的教师专业性一直不够。你们如果看过未来学校的书,会注意到,“未来是能者为师的时代”。也就是说,未来一定是最优秀的主体直接来教授。所以马斯克学校的艺术是从艺术家层面来讲的,科学是由科学家与孩子们直接对话的。其实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教师对于整个教育活动垄断的格局。中关村三小所做的这样一个探索,其实也具有这样的要素或者说引子、探索的方向。无论是我们的老师团、答辩团,其实都已经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内容也不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所指定的课程体系。是完全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来进行的学习。

其实我们三小所做的就是项目式学习。可以概括成五个关心:

第一,关心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做的论文里边有一天中孩子哪个时段的记忆最好,孩子可以自己进行研究;还有的孩子也研究小升初心理焦虑,通过自己来研究焦虑的情况;有的孩子研究家里面二胎对老大到底有什么影响,是利大还是弊大,应该说都是来自于真实场景中的问题。

第二,关心身边的生活,周围的世界。我看到就有人关注全民玩抖音的问题,还有很多和他们身边的生活,例如废弃物处理的问题等。另外,还有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比如他们研究投篮的命中率,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投篮的命中率;他们还研究石头剪刀布成功的概率;研究科技中的一些问题,发展的局面;研究现阶段会不会被电子支付所取代;研究共享单车的利和弊;研究自动驾驶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挺有意思,孩子们甚至还关注一些文化现象、文化的问题。比如学生研究字本身演变的过程等等。这样的学习是不是未来会成为学习的主导?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在前年,我和美国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做过一次对话,这位校长告诉我,在他们的学校7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上课,而是与学生进行类似于中关村三小这样的真实的学习。三小的项目式学习更多的还是在课外进行,那所学校完全是在课内进行,和马斯克的学校就很类似。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在未来社会是不是可能成为学习主导的方向或者是主导的教学样式,我个人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有很多人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点,我们对于系统知识基本的认识。其实我们知道,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会认为我们给他一个系统,他会原封未动地将这个系统构建到自己的大脑里,成为自己的系统,其实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是有选择性的,例如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大部分的东西是不会进入学生的大脑结构里面,除非形成一个内化的过程,重构这些内容,才能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生的知识体系是自己建构的。因为和他的生活紧密相关,他们体验过,因此能够通过内化成为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候就是他自己本身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助于他个性化的成长的。而且我们认为,现在学校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给学生的庞大知识体系已经大到学生空间、时间全部被填满,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构造。我为什么对中关村三小这样一个探索非常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学生,改造课堂。其实从真正人的学习历程来说,从他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需要的。第一,通过这样真实的学习,建构的知识是真实的、有效的,是可以成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很关键的。第二,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知识结构和体系,这是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我们一直说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路径,或者说一种方法。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教育,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真实的学习提供空间的一个手段。在教育场景之中,中关村三小这样的探索是具有方向性的,是符合未来教育变革的一种探索,我们也为中关村三小的改革喝彩,期待有更多的学校、校长、老师来为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文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于2021年5月2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举办的“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所作的主旨报告。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践行真实的学习,探寻立德树人新路径”。文中内容是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的是手脚 放飞的是灵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教育名言:素质教育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