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偷走中国文化,反诬“华夷变态”?盘点日本那些源自中国的国粹

经典影视剧《贞观之治》剧照

图文丨一只小卓玛

日期丨2021.12.02

中国文化作为东亚文化的母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灭亡以前,中国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无可争议的核心,是俯视四方蛮夷的天朝上国,周边国家只能默默仰视。

但是自满清入关以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日、朝、越三国纷纷不再认同中国为华夏文明的正统,甚至称当时的中国为“蛮夷”。

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本的“华夷变态”论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掌权的德川幕府为稳固统治,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与清朝彻底的与世隔绝不同,日本在闭关锁国的同时,从未懈怠对外国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军事及社会动态的关注,一直在搜集各种情报。

在此期间,他们建立专门的情报系统,组织各种情报人员,详细记载当时世界各国的形势发展,并编辑整理成册,上报给德川幕府,这就是当时日本所谓的“风说书制度”。

《华夷变态》是日本著名的风说书,由日本史学家林春胜、林信笃两父子在1644年到1724年期间所编撰。本书反映了明朝灭亡之后,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整个社会变化的看法。

在此风说书中,日本学者把明清朝代更替,国人被迫“剃发易服”,看成是中国变成蛮夷的过程,认为“华夏变于夷之态”

剃发易服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刚开始都不承认清朝,日本初期的图鉴、书籍仍然把大明和大清看成是两个国家,更不认为清朝是华夏文明的正统。在日本人眼中,清朝是满人统治汉人,与元朝并无不同。

基于这种认知,此后日本、朝鲜、越南纷纷僭称自己是华夏正统。

朝鲜把清帝叫做“虏王”,然后自诩为“小中华”。越南则自称“中夏”,并对中南半岛执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认为越南是“中国”而周边国家都是“蛮夷”。

日本儒学家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甚至把日本称为“中华”。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天皇下令国史局:“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谊,明华夷内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纲常”。

明治天皇

可笑的是,日本背叛祖宗也很快。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大举提倡“脱亚入欧”,自诩为欧洲人,也不再僭称“中华”,而以蔑视中国取乐,称之为支那。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中国的崛起,亚洲的传统政治结构再次回归。此后,日本公私文件书刊不敢再称支那,改称中国至今。

以上各种事例,充分说明在东亚的历史文化中,中国、中华、华夏并不只是个普通名称,而是一个具有巨大政治文化号召力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对华夏祖先创造的璀璨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该努力保护我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本那些源自中国的“国粹”

日本许多被世界人民打上“日本标签”,成为“日本代名词”,被认为是纯正日本文化的要素,其实都起源于中国。

日本文化之于中国文化到底是传承还是剽窃,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譬如日本承认其绝大多数传统文化起源于汉国、唐国或古代中国,但是不承认源自于中国。

他们积极向世界宣传中国旗袍、辫子、马褂之类的刻板形象,然后经过漫长的吸收、宣传和混淆视听,把许多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烙上日本标签。

以至于,最后不仅仅是外国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那些就是源自日本的东西。

和服

民族服饰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观,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寄托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服便是日本最为耀眼的民族象征之一。

在日语中,日本传统服饰除“和服”外,还有“着物”和“吴服”两个词汇称号。虽然它们的意思相同,但是在起源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和服就是“和族的衣服”的意思,类似于中国的“汉服”称谓,用来与其他民族服饰做区分,与之相对的服饰叫做“洋装”。

“着物”本来的意思是“穿着的衣物”。江户时代末期,西洋文化传入日本,为了将民族服饰与洋服进行区分,“着物”变成了“和服”的同义词,指代日本传统服饰。

“和服”这个称谓其实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出现,现在所看到的和服,在此之前叫做“吴服”或“唐衣”。

汉服曲裾与和服振袖

关于日本的“吴服”称谓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日本“吴服”(和服)起源于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的吴服款式;另一种说法是“吴服”只是和服用的织物的总称,与“太物”(粗布、粗麻布、棉麻织物)区分,表示绢织物

两种说法都来自日本同一段历史记载:

日本应神天皇时期(中国的三国时代),朝鲜半岛的百济给日本进贡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锻造技术、吴国丝绸布料、纺织技术以及两个吴国的织缝女,此后日本宫廷制作了大批贵族公卿服饰,并称之为“吴服”。

至于当时的日本“吴服”到底是选用吴国服饰的款式,还是仅仅指代衣物的面料,无人能讲清楚。

虽然此段历史难以考证,但是现代日本和服是由中国古代服饰演变而成,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开始的“吴服”(和服)作为日本贵族服饰而存在,各阶层有着较为统一的式样标准,用以区分社会地位阶级。明治维新后,和服逐渐摆脱阶级限制,进入普通民众家庭。

关于和服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可循。

自应神天皇时代起,日本的服饰文化始终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

日本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592年-710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实行大化革新,委派遣隋史前往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技术。中国服饰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和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朝服装,制定冠服和朝服,并形成统一的定制。

飞鸟时代和服复原

日本奈良时代

至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唐开元盛世,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进入中国,继续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著名的空海和尚和阿部仲麻吕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中国。此时的日本可以说是东亚的“小唐”,日本和服和唐朝服装基本是一模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逐渐没落,日本和服更具个性和魅力的时代也来临。

和服大致变迁

日本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被称之为日本的“国风时代”。

此时的中国经历唐末动乱、五代十国等,国力逐渐开始衰微。日本失去自己的老师,在全面消化吸收唐朝文化后,开始在此基础上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和服也逐渐摆脱外来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特色。

平安时期的和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公家着物”。著名的“唐衣”和“十二单”便是出自这一时期。

“十二单”并不是十二层单衣的意思,它是一种穿着方式,正式名称叫“五衣·唐衣·裳”。

“十二单”全套穿着方式

五衣是指共有五层衣物;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形似短褂,颜色以紫、绯为贵,图案刺绣极尽华丽;裳就是裙装拖摆。

整套穿上之后,层层叠叠十二层,可以说是穷奢极欲。穿上此套和服,贵族女眷只能缓慢走路,体现出一种雍容华贵之态。

紫姬的十二单の姿

男式公家着物大约分为四种束带装束、衣冠装束、直衣装束、狩衣装束

束带装束”是指男性贵族在朝廷公事、仪式或上朝觐见时所穿的装束。束带装束刚开始只用于祭祀仪式,后来朝廷中有权势的公卿在上朝时也坚持如此穿着,以显示自己显赫地位,于是逐渐发展成正式朝服。

束带(文官)

束带(武官)

衣冠装束”是式样更为简略的公家服装,后来作为平常入宫觐见时所穿的服装。它与束带装束最大的区别在于省略了长长拖地的“下袭”部分,变得更轻便易于行动。

衣冠

直衣装束”是贵族男性平常在家的穿着。“直衣装束”的组成部分为:冠或乌帽子、直衣、单衣、指贯、桧扇或蝙蝠扇。

直衣姿

狩衣装束”是一种猎装装束,原本是打猎时候的穿着,也可在旅行、散步时穿,后来成为贵族公卿的私服,同时也是武家和六品以下官员的正式礼服。“狩衣装束”戴乌帽子,上着狩衣、单衣,下着被称为“指贯”宽松裤子。

狩衣姿

和直衣不同的是,狩衣的袖子在前肩膀处不完全缝合,透过袖子可以看见里面的单衣。电影《阴阳师》中安倍晴明所穿着的就是典型的狩衣装束。

明仁天皇与美智子结婚所穿束带与十二单

日本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中国处于南宋时期)是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

日本从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转变为武士社会。从这时候开始,日本公卿文化逐渐衰退,武家文化逐渐兴起。

镰仓幕府时期和服款式

日本和服也回归简单、实用、朴素风格,男装则偏向武家文化的精干简易,腰间绑上细长腰带讲究行动便利,女装则流行穿着小袖,与“十二单”比起来亦简陋许多。

至织田信长的安土桃山时代,除了贵族和武士,有钱的商人也能穿着华丽的和服。

日本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开始后,和服材料和纹样也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和服的形制已经基本定型。此时的和服其实属于“文艺复兴”,其原型源自于深受中国服饰影响的奈良时代后半期。

江户时代和服式样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写道:“(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意思就是说和服和中华唐代的衣服大同小异,在学习汉唐服饰时,觉得好的便沿用,不好的便修改,虽然历经千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装束要领抄》

20世纪初,民族主义传入日本,“日本民族”概念兴起,日本传统民族服饰遂全面改称“和服”,经过上百年的宣传,和“大和抚子”一样遂成为日本的专属标签。

如果不深入了解,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人也不明白它的历史渊源。

生鱼片(刺身)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刺身是日本的传统美食,其实它是一道毫无争议的地道中国菜。

生鱼片

在中国古代,生鱼片叫做“鱼脍”,其历史非常久远,起源于中国周朝

孔子在《论语》中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指生鱼片和生肉片。其意思就是说,粮食要越精细越好,生肉要切得越细薄越好。

中国古代吃的生鱼片,大多数选用的是鲤鱼或鲈鱼。三国时期,吃鱼脍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曹植在《名都篇》写道:“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着小虾酱吃。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收录着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齐河县)不食生鱼。” 代表当时的人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

南北朝时期,古代生鱼片菜品中出现了一道名菜。这道菜本叫鲈鱼脍,是一道特色名菜,隋炀帝品尝后赞不绝口,便赐名为“金齑玉脍”。

“金齑玉脍”属于唐朝宫廷菜

《齐民要术》详细地介绍过此菜品中“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唐朝时,生鱼片的食用达到顶峰。王维、白居易、王昌龄等著名诗人曾写过大量诗句赞美过这道美味佳肴。

在这个时期,日本遣唐使团把鱼脍这道中国名菜带到日本,变成了今天的日本刺身,做法基本也未做更改。另外再补充一句,“脍炙人口”的炙是指烤肉,朝鲜照搬过去之后,变成今天的韩国烤肉。

明清之后,生鱼片的吃法在中国基本消失。当然,它的消失具有进步意义。

古代中国的生鱼片大多采用淡水鱼类,很难避免出现寄生虫污染的问题。三国时期,著名谋士陈登就是因为酷爱吃生鱼片,染上寄生虫病,最后不治身亡。

陈登

日本四面环海,生鱼片的原材料大多选用海鱼,能有效避免寄生虫污染的问题,这也是刺身得以在日本长久存在的原因。

汉方药

说到汉方药,首先想辟两个谣。

关于“日本汉方垄断了70%以上的中药专利。”这是个妥妥的谣言

此说法源自CCTV的财经频道,但是CCTV说的是“海外中药市场专利”,也就是数据去除了中国。但是要知道,中国不但是拥有最多中药专利的国家,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医药市场。

中国2017年的中药工业总产值接近9000亿元,日本2020年,汉方药销售额约为96亿元,差不多只有中国的1%。日本的整个中药市场甚至比同仁堂的年销售额还少,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有哪家药企会千里迢迢跑去日本韩国注册中医药专利?

关于“日本韩国先于中国抢注中医中药210个古方专利”也是谣言

出处可能是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975年颁布了《一般用汉方制剂承认基准》,其中有210个来源我国的经典处方。

首先此《基准》只相当于一个标准,里面包含处方明确的配伍、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等。其次,公开的古方根本不能申请专利,除非在生产、提取、制作等工艺方面有创新行为。

日本汉方药的问题在于它采用的是“废医验药”的方式,认为中医理论没什么用,但是中药还是有效果的,然后按照西医的规则对中药、药方的疗效进行验证。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这种“废医验药”的方式,认可“小柴胡汤”能改善肝功能障碍,于是把它作为肝病用药收入国家药典。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结果导致10例慢性肝炎患者死亡,酿成影响巨大的“小柴胡汤事件”。

可能日本中医研究人员根本没搞明白:小柴胡可以治疗中医的肝病,但是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脏不是一个概念

汉方药抛弃了辨证论治,更没有药材炮制一说,从传统中医角度看,完全属于伪中医。日本汉方药也基本卖给中国游客,销售价格还很贵。

许多不信任中医的国人,却对日本汉方药趋之若鹜,不惜花高价购买。

但是要知道,日本汉方药嘴上认为传统中医理论完全没用,背地里却千方百计想用高薪从中国挖走那些精通中药材炮制方法的专家。

这种行为就不得不令人怀疑:到底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中医?还是在一边破坏传统中医,一边又想靠这个赚中国人的钱?

结语

关于文化剽窃与历史虚构,与韩国相比,日本的手段极其高明,选择的方式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割裂或曲解。

通过诸如“华夷变态”之类的论调,得出唐代文化只在日本传承,中国早已绝迹等谬论!以至于到最后,连我们中国人都被他搞糊涂,甚至有不少人开始相信他的鬼话。

对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精华,我们应当努力去“为往圣继绝学”,让世人明白中国才是华夏正统。但是也应该分清楚,哪些是应该遗弃的糟粕,譬如像“以德报怨”这样的阉割文化,就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

关于“以德报怨”, 《论语》中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是我对日本的整体态度,孔子教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各个国家的“国装”,印度VS韩国都忍了,中国的一出场:是心动啊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第3课时)(课件)
日奔文化皆源自中国
日本和服不只是衣服这么简单,两种用途十分险恶!
穿和服女子被带走,没毛病!开放的中国更应该警惕日本文化入侵!
艺伎的性感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