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价值约1个亿的国宝文物建筑,因我们疏忽大意,被一位美国人带走

20世纪90年代,出生美国的南希,突然对中国文化如痴如醉,后来她报考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而通过对中国艺术史的深入了解,南希发现很多艺术的美不能单靠书画图像就能体会到的,于是她踏上了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南希听说起徽州古建筑,在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上的结合极为出名,南希立即安排起行程。

多方打听下,南希一路走到安徽休宁县的黄村,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她曾介绍过:“起初刚到达黄村的时候我十分惊讶,如此僻静的小村庄竟有如此韵味,每家每户的宅院都设计得十分精致。后来我专门去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原来徽州在明朝时期出过很多富商,许多人在外经商下海漂泊一辈子,老了就只想在家乡扎个根,于是纷纷返乡建宅造院。”

加之经商人大多都有一定的家底积蓄,对于宅院的建造相当用心。又是在风水上极为讲究,所以最后设计出来的院落各有特色。集山水之灵气,传世代之文明,徽州古宅、祠堂和牌坊最后统誉为“古建三绝”,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

看着这拥有千年历史的大小宅院,行走在古香古色的街道,南希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气息,连呆好几天都仿佛看不完。直到毕业回到美国,南希仍对这个地方意犹未尽。

1996年,南希在马萨诸塞州博物馆担任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一职,日常工作便是引进多元化的中国文化,让国家人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每当坐落在博物馆内,看着各种精致的古藏,南希总觉得:这似乎少了一种什么?

旧地重游,喜得“宝贝”

南希决定故地重游,再次回到那个让她日思夜想的黄村寻找灵感。和之前一样,南希照常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闲逛,看着四周充满古韵古味的宅院,此时心中所有的烦闷一消而散,时间仿佛亦慢下来。

突然间,南希发现有一座民宅大门敞开,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脚步不自觉的往院内靠去,恰巧碰上好客的主人,看着南希盯着自家院子目不转睛,欢喜地说:“远方的朋友,若不嫌弃,可否赏个脸入内一同品茶闲谈。”

南希顿时惊喜交集,急忙走进去生怕主人反悔一般,进门后南希与主人打了声招呼,便开始四周打量,这院子处处都充满历史,无论是一砖一瓦或是一雕一刻,那都是有一定年代感了。但是此时南希却突然直摇头,叹道:“哎,可惜了可惜了!”

院内人不解,忙问道:“不知朋友为何叹息?”

南希面色忧愁地说:“实在是冒昧,本身对古建筑就特别感兴趣,方才看这院子大门敞开,便十分惊奇,查看一番更是大有收获,此屋的设计必定花费不少心血,可如今看似缺乏打理,很多结构早已破坏,只是感叹可惜了这么好的宅子。”

主人这才缓缓道来,原来这座宅院叫荫余堂,是当地一户姓黄的家族所建,祖辈上下八代人都曾住于此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1978年间受战争影响,大部分亲人逐渐搬到城中,直到1985年人去楼空,宅院再无人打理。

说来也巧,平日里大门紧锁的古宅,南希遇到屋主也是种缘分,据说也是近期才难得回来一趟,正寻思着如何处理古宅,毕竟一直荒废下去也不是办法。

看着南希对古建筑颇有了解,主人觉得或许是荫余堂的有缘人,便多问一嘴:“倘若朋友真是喜欢,我愿意出售,毕竟陪伴几代人成长,心中仍多有不舍,若真要转手,我们都希望交给真正懂它的人。”南希接着问道:“若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新主人呢,你们又将如何处理?”

沉默片刻,主人惋惜地说道:“或许只有将它拆除重建,一些木材雕刻装饰也许有人家会感兴趣,可以重新利用做成古玩品,其余的你也看到了,重新打理下来太耗费精力财力,我们也没有那个实力可以修缮好,就只有拆除吧。”

闻言,南希心中万分难过,这么有历史的古宅真的就要拆吗?难道没有其它办法了吗?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假如可以把古宅移回塞勒姆,将它安置在博物馆内作为展馆,这将是一大壮举啊!也可以完美的避免拆除的命运。

王树楷导演曾拍摄一段纪录片讲述南希迁移古宅的过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在到访荫余堂之时,我们也曾探访过附近的其他建筑,大约走访了60多所,大部分都与荫余堂一样,年久失修,无人问津,甚至在这些古宅中还穿插着几栋新起的小洋楼,显得格格不入。”倘若荫余堂没有被南希买下,也许也会被小洋楼所替代吧。众人都十分庆幸南希可以收购荫余堂,看似南希赚到一个珍宝,但实际上是南希救了荫余堂。

冲动买下古宅,搬运竟如此之难

南希和房主一拍即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接下来就是最难的部分,该如何将荫余堂完好无损的搬回塞勒姆呢?这毕竟可是个古宅,又非寻常之物,说运便可运。为此南希没少奔走,四处询问各位著名的建筑专家建议。

最后他们发现荫余堂内部结构细节极为复杂,加上长年无人问津,实际破损竟比想象的更为严重。墙体破裂,砖瓦散落,木质部分腐蚀严重,整个房屋正如水晶玻璃般,似是轻轻一碰便马上支离破碎,好在古宅原先精心设计的雕饰摆件尚且完好,但整体拆除工程还是极其困难。

南希后来也表示:“我们前前后后统计过,荫余堂大约450平米,其中不仅有16间卧室,楼阁间还带有天井,另外还有厅堂、储藏室等,经商人还讲究风水,于是在院中修葺了一个伺养着,伺养者几条小鱼。从整体到细节,加上房屋破旧的情况,整个工程简直是难上加难啊!”

尽管如此,南希也并不想轻易放弃,在争取到“美国福达投资集团”的支持后,团队经费终于不成问题,对于荫余堂的拆建也可以用上最好的技术。于是,在通过中国各大协会及相关部门的确认后,南希他们就开始动工了,都希望早日可以在美国见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建筑。

在正式开工前,荫余堂的黄氏子孙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祖宅,祭拜祖先,进行最后的纪念。虽说荫余堂已空闲许久,但大部分长辈都是在这里生活长大的,对他们来说,荫余堂是他们童年满满的回忆。

令他们意外惊喜的是,在拆除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不少黄家人生活过的气息,例如在地板下竟藏有发卡、招聘广告等,根据主人家提供的消息,南希还找到旧时黄家祖辈留下的日记、诗集等。但南希拆除过程中,对这些摆件、家庭用品、日常物品等,都一一做下记录,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古宅内外的所有陈设。

黄氏第34代后人的黄振鑫老人曾发表文章表示:“我们黄家人祖祖辈辈都在荫余堂哭过笑过,真心地感谢南希女士,不仅给荫余堂新的生命,更是给予我们最大的期望。曾经我们也彷徨过,不知老宅该何去何从,如今他能带着我们留过的回忆走出国门,也算没有遗憾。”

1997年年底,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计划,荫余堂开始拆成一小块一小块构件。所有的技术人员全程都丝毫不敢松懈,因为每一环都是紧紧相扣,零件尺寸形状都是特有的,只要拆下来的零件稍微有些出错,就会直接导致房屋无法复原。尽管如此,还是有少部分构件因为破损太过严重,完全无法再用,只能弃之再另寻他法。另一方面,为避免拆下来的构件会相互混淆,人们还专门给每个构件标上编号。

由于构件实在太过琐碎,这才刚刚开始,工作人员拆下的构件就已布满整个庭院,人无从下脚。无奈之下,南希他们把附近几间荒废的民宅也一并收购并进行拆除,为荫余堂腾出空间,对构件进行一一清理。

那些破旧无法再进行使用的构架,南希也抓紧带上图纸寻找当地工匠一对一的打造。经过一系列处理,第一批集装箱即将收集完毕,准备逐个发往美国。南希略微计算一下,这次拆除共栽种了40来个集装箱,计划分成三批才运送完成。

7年重组之路,再见荫余堂

在拆除完荫余堂所有构件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南希曾开玩笑道:“这也许是一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积木了。”

原以为拆是最难的,没想到重新组装才是最艰巨的。即使是将所有的构件都一一做上记号,甚至还画下详细的图纸,但是运到美国却发现无人知晓如何重建,连构件如何相扣都不懂。南希急忙回到中国,寻求老师傅的帮助,最后联系到一个专业团队,一同前往美国重建。

历经七年,过程极其艰难,曾经因为一个特别小特别不起眼的零件,南希带着无数张图纸飞遍中国各地,寻找传统老师傅打造。更甚至有一次,因为某个扣件卡错位置,差点全部倒塌,前功尽弃。

就是这样经历过无数艰辛,所有人的努力没有白费,2003年,荫余堂终于在美国重生,总共耗费资金1.25亿美元。

荫余堂的建成,令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一时间名声大噪,多少国民专程前来观赏这奇特的建筑。为了保护荫余堂,南希专门与博物馆申请一份声明,每日限定参观人员,避免荫余堂承载超负荷,其次分为每20人一组,便于参观时工作人员的管理,避免无纪律散漫的管理,疏忽了对荫余堂的保护。

于是每日博物馆门口都排起长队,不少人都开始怀疑,是否有外界传的如此神奇。南希从不解释,只说:“当荫余堂原封原样地出现在美国土地上时,我真的流泪了。所有人都认为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做到了,而且完全不失他原有的韵味,这一切得你亲身体验过才能深切地感受到。”

听到南希所说,参观者更加好奇,直到他们亲眼目睹荫余堂真容,才发现这一切毫无虚言。整个展览分成三部分:宅、祖、乡,完美展示了徽州人民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不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气息,细节布置更是精心。

曾有游客这样评价道:“走进荫余堂的我仿佛走进家里一般,你会感觉到是有人真的在这里面生活的,我曾经一度怀疑是否平时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是在这里起居,这一切太真实了。”

南希特别有想法,她觉得既然是将荫余堂迁移到美国来的,就算如何修葺更换部件也不能忘其根本,该保留的必须得保留,如今人们所看到的这一砖一瓦,虽显陈旧甚至还有些残缺,那都是荫余堂最原始的样子。

即使不是完美崭新的样子,但荫余堂仍展示了其独有的风味,窗台上的雕纹惟妙惟肖,甚至是不重样,有龙凤呈祥,亦有四大君子梅兰竹菊,亦有七彩祥云等等,每经过一处都能听到惊呼声。

甚至是连房屋内的所有陈设,都保留着在中国时最后见到的模样。墙壁上的每一张贴纸,厨房里的每一碗一盆,院子内的一草一木,甚至在厅内挂着老照片,散落着仿佛未看完的报纸周刊。更惊喜的是,在屋内还发现了书信,上面还贴着当年发行的邮票,连墙上的挂饰、桌上主席的经典语录、战争时期的小号角......满满的都是具有年代代表性的物件,从细节突出屋内在晚清时期的种种痕迹。

如此精心设计的细节,就连黄家人到访,也不禁大呼:“这真的是在美国吗?宛如荫余堂一直存在一般,这与在黄村时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变化。我仿佛回到了住在老宅的时期,当时发生过的点点滴滴从我眼前一幕幕的晃过。简直不敢相信!”

荫余堂的翻新修复技术令所有人叹为观止,对于荫余堂迁移美国如此成功,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专门赋诗一首,其中便说道:荫余堂将构架屋还留。起死回生术,渡海再重修。可见,荫余堂的还原度评价多高。

一方欢喜,一方愁

随着荫余堂名声四起,从不知名的普通民宅,摇身一变,成了国际文物,争论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虽说文化交流并不是件坏事,但是利用文化进行买卖交易就坚决不能允许,这一行为严重导致了我国失去一大文化损失。

甚至认为将荫余堂迁址于美国,就比如将花朵连根拔起插于花瓶一般,花朵之所以美丽,是在环境在衬托下,当离开了生长的土壤,花儿只会加速凋谢。荫余堂也是如此,如今的他在这异国他乡显得格格不入,不过是作为一项展品死气沉沉的伫立在那。

失去了自然,失去了山间田野,失去了脚下崎岖不平的小石子,更失去了浓厚的民族氛围,这样的荫余堂是没有生命的。而失去了荫余堂的黄村,仿佛也被抽离什么一般,一群古宅中唯独缺这一角,显得格外空洞。

荫余堂的拆迁虽算成功,将其完好的搬到美国,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古建都可以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会将这一行为演变成资本的交易,届时文化的传承也将失去本质。再试想,假若所有的古宅都往外迁移,那么以后人们是不是得去到国外才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文明呢?

有反对的声音,亦有赞同的声音。虽然国家文物需要保护,但是荫余堂起初不过是私家民宅,若不是被南希发现,机缘巧合下引入美国,世人会知道荫余堂的存在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知晓。

而且在南希准备收购之前,荫余堂甚至是准备拆除,尽管迁移到国外并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案,但不得不说在当时,确实保护了荫余堂免去销毁之灾。

南希曾在报道上提过:“我与伙伴们在准备荫余堂相关事项的期间,也曾多次走访其他民宅建筑,上下大约接近60多所,大部分老建筑已无人问津,甚至任何保护名单手册上都找不到他们,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拆迁销毁吧。”

我国存在多少像荫余堂这样的案例,房屋过于陈旧老化,导致修葺难度增大,在技术和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最后不了了之,都选择了拆毁重建这一快捷方式。虽然现在很多乡镇修的小楼比起古宅要更大更亮更宽敞,但是也更无趣,失去了他独有的魅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单单体现诗词文学方面,更是将文化蕴意运用在建筑上。尽管中国古建筑的技术并非是世界前列,但是其美学工艺及意义是大多建筑无法相比的。

建筑的独特性令世人叹为观止,假若诗词文章是用文字将精神传递给后人,那么建筑便是将文化实体化,人们可以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可建筑与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或许书籍被损毁人们还可以复刻临摹,大致精神文明至少可以保留几分,而建筑是独一无二的,是经历岁月留下来的文化产物,一旦有过毁坏破损,就很难再修复原样,甚至照着重建意义也大有不同。

正因如此,我国更应该敲响警钟,保护好我国的文化遗产。争论虽然是个人的观点,但是也有些中肯的发言,有人也曾经提出过疑问:为何要论定荫余堂迁移是对是错,这件事的开头便是错的。为何不在开始便察觉,为何不加以管理,为何不提前对村民进行古文化文物的保护宣传,而不是等到别人成功过后才开始评判质疑。

南希说过,起初她只是单纯想留下这处遗址,感受到它历史的沉淀,并非是想以此谋利。美国人民对荫余堂的喜好程度,确实出乎她的意料,成为热门话题也只是个偶然罢了。

黄村村干部曾经专程到过美国,想看看如今的荫余堂变得如何,这趟行程令他记忆深刻,临走前对南希感叹道:“我竟然在万里外的美国看到了最原始黄村的模样,如今黄村里像这样的祖宅已不多了,大多数人家都拆除重建新楼,整个黄村已经没有以前古色古香之气。可惜早前没有意识到,今日这一趟,让我有种想回去将新楼房拆除重建古宅的冲动。”

从荫余堂事件后,我国开始注意到民族古宅的管理缺乏,意识到保护思想的薄弱,安徽省最先颁布了古宅相关保护政策,截至1996年,受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共有13处,纷纷对其进行保护管理,对持有人也进行高度思想教育,提高居民对古宅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历史的见证者。

经过管理政策的改善,截至2010年,通过名单的不断更新,我国一共列出169个古村古寨,这些古建筑都受到国家保护,也给予一定的支持服务。或许在对历史文物保护方面,全国人民的意识都很薄弱,但是经过管理后,切切实实的发现大多古宅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类似荫余堂流失这样的事件也再无发生。

假若当年出台这些管理政策,假若人们先发觉到民族古建筑文化的可贵,假若人们的保护提前一步,荫余堂还会“搬家”吗?村落内十多处古宅还会被荒废拆除吗?一切不言而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荫余堂的前世今生
斥资1.25亿,耗时7年,她将整座清代古宅搬到美国!
100个美丽乡村实操案例:黄村——耗时7年,斥资1.25亿,这座差点被拆的徽州老宅竟在美国复活,引世...
1996年,安徽黄村一幢建于清朝的大宅子遭遇拆迁,主家心痛无奈,
沪上搬来徽州大院:上海老板是是非非"搜宅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