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妻子离世后一直独身,儿子有出息后仍愿打杂

“我对你爷爷是同情的,他为人老实,一辈子月工资都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还掩护过我......”

周恩来总理生前几乎都很少会谈到自己的父亲,但是晚年生病住院的周总理却主动对侄子说了这样一句话。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曾交给侄女一个小黑皮夹子,对侄女说:“你伯伯做地下工作时,因为公文包目标太大,就把重要的文件放在这个小黑夹子里,夹子里有你爷爷的照片。”

说着邓颖超拿出那张照片,看到照片的背后,周总理亲笔写下的“爹爹遗像”四个字。

虽说周总理很少提及父亲,但是周总理对父亲的爱却是无声地,至深地......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

周恩来的父亲叫周贻能,187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家族中,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随家族一起迁居至江苏淮安驸马巷周家大院,后改名为周劭纲。

周家是一个比较封建的大家族,所以不管是在绍兴生活还是在江苏,周氏家族的人始终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过分家一说。

周贻能在同辈兄弟中排行老七,清朝末年的时候,周贻能的父亲云门公在漕运总督陈夔龙的府上担任幕僚。

不管在哪担任幕僚,都会带着周贻能,让他跟着去学习做他的文书。

周贻能是个读书人,年轻的时候考过秀才,他考中秀才之后又回到了绍兴,拜师学习当师爷。

历史上绍兴师爷是很出名的,但是奈何周贻能为人忠厚生性随和,并没有学出什么特别大成就。

成年之后,周贻能遵守父母之命娶了淮安知府的千金大小姐万冬儿。

万冬儿从小就聪明美丽,性格有比较刚烈,深受万老太爷的喜爱,据说万老太爷不管是出访还是处理政务,官轿后面都会跟着一个小花轿。

而且在那个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万冬儿嫌疼撒娇不肯缠足,父母也立即答应。

并且从小就遵照她的意思,想读书就读书,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

万冬儿长大后更是接过万公馆的总管一职,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干把万家上下几十口人的万公馆打理得井井有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事业型女强人。

嫁到周家之后,周贻能经常会听到众人夸赞他讨了一个能干的老婆,忠厚笃诚的周贻能逢人夸赞都会温和地笑着。

因着万冬儿出嫁前管理万府的能力,所以万冬儿嫁到周家后,婆婆年迈多病,整个周家的家务就由她来主持。

万冬儿也没有辜负婆婆的信任,不管姑嫂之间有什么矛盾,都会请万冬儿来断是非。

万冬儿总是有能力把这些清官都能断不了的家务事,给处理得明明白白,众人心服口服。

在周恩来的记忆中,母亲给了他很好的启蒙教育,他总是能在母亲身上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同时周恩来也继承了父亲的温和忠厚。

在周恩来出生后的不久,他的叔叔周贻淦因得了肺病命不久矣,按照封建家庭的传统,在周贻能父母的意思下,周贻能将年仅半岁的周恩来过继给了叔叔周贻淦

从那以后周恩来由嗣母陈氏抚养,虽说周贻能夫妇很不舍得,但是却不得不这么做。

好在大家共同生活在周家大院,后来万冬儿又先后生了两个儿子,而周恩来在几年后才再次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

虽说两个母亲对周恩来都很好,但是对童年周恩来来说,破落家族的陈规陋习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看到母亲呕心沥血地为整个大家族而操劳,周恩来的心中更是无比悲痛,或许从那时起,周恩来就对旧社会的弊病有了变革的探求。

后来周家彻底落败之后,家中的生活条件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为了养活家人吃饭,周贻能只能四处奔波。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靠着幕僚为生的周贻能,越来越找不到差事了。

没办法,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去给人家当家庭塾师或者是做一些文书收发类的工作,但这类工作的收入并不高。

1907年,在周贻能在外奔波赚钱的时候,妻子万冬儿最终积劳成疾卧床不起。

周贻能得知消息后,放下手中的工作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但由于离家太远,他还没到家的时候,妻子就逝世了,年仅31岁,周贻能没能见到妻子最后一眼。

这也成了周贻能的一大憾事。

因万冬儿是万家最宝贝的女儿,去世后万老太太颇为心疼,于是给周贻能提出了又高又严的丧葬要求。

万老太太表示女儿棺木要用楠木的,而且必须带有十二朵正花,除此之外还要五层麻布七层漆,白绫裹尸......否则就不得下葬。

这对当时一穷二白还要养孩子的周贻能来说,简直就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四处奔波只为安葬妻子

周贻能没有钱,后来还是把驸马巷的房子典当出去两间,才为妻子换来一口楠木棺材。

但终是没能达到岳母要求的条件,无奈周贻能不得不暂时把妻子的灵柩暂时安置到一座庙宇中,然后含泪去赚钱安葬妻子。

从那以后,让妻子入土为安就成了他毕生的愿望。

那个时候周恩来不过10岁左右,就承担起在家中照顾两个弟弟和操持家务的重担。

后来周贻能为赚钱养家辗转来到了东北铁岭。

周贻能一开始在铁岭县衙当文书,但是周贻能看不惯官场上的阿谀奉承以及贪污腐败,后主动辞去了工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家是周敦颐的后代,那篇《爱莲说》便是出自周敦颐之手。

所以周贻能也是一个很有风骨的人,宁愿失去工作也不会跟晚清政府那些人同流合污。

后来周贻能又找了其他文书工作,但均是收入微薄,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去供孩子们读书。

“四家伯,我多么想念书啊。”

当时同在东北的周贻赓,收到侄儿周恩来的家信后,被周恩来年幼的上进心深深打动,于是主动提出出钱供周恩来读书。

也是在那个时候,周恩来被亲戚从南方接到了东北。

但是在东北期间,因周贻能经常外出工作,周恩来又在刻苦读书求学,所以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值)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是1916年2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时,因思念父亲而写下的一篇作文。虽说只是短短数字,但是字里行间皆是周恩来思念父亲,想念家庭温暖的真情流露。

在失去了上一份工作的周贻能,后来又到京兆尹公署担任外发,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为人不善逢迎而得不到上司的喜欢被辞退。

那年,周恩来刚好从日本留学回来过暑假,跟父亲有过短暂相处,得知父亲被辞退后,含泪写下了最伤心的一篇日记:

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

从这日记也能看得出,周贻能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身影,以及周恩来为和父亲聚少离多而伤心难过。

从那以后,周恩来也一直苦苦思念着父亲,因为在两个月后,周恩来又写到:

此心之伤,实历两月,每当月夕风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惠弟,尤难受也!

后来周贻能经周贻赓介绍最后在齐齐哈尔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还算凑合,日子总算也安定了下来。

可是突然有一天,周贻能在报纸上看到蒋介石发出的“重金悬赏缉拿周恩来”的通告,他再也坐不住了。

虽然周贻能不懂革命,也不怎么关心政治,但是周恩来是自己的儿子,他相信儿子的选择,在得知儿子有危险时,他只想着在儿子身边护儿子周全。

所以周贻能一度回到了周恩来的身边。

为了帮助周恩来展开工作,周贻能便帮着做一些秘密通讯联络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环境实在是太危险了,周恩来不忍心让父亲冒险,于是便送周贻能回到了天津。

之后周贻能在天津结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觉得周贻能为人忠厚善良便给他介绍了一份安徽比较好的差事。

1935年,61岁的周贻能把妻子的灵柩领回安葬在了淮安周家周家祖茔地,终于了却了自己的一大心愿,也算是给岳母一个交代。

那是距离周总理母亲去世已经28年之久,但自从万冬儿逝世后,周贻能因十分怀念已故的妻子,便再也没有续弦,并且一直把妻子的影像带在身边

周贻能对妻子无声地爱意,周恩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从周恩来总理一生对邓颖超坚贞不渝的爱情来看,周总理深受父亲影响。

在红岩帮周恩来打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已经肩负起了重大的使命,后来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后,周恩来给父亲写信,让父亲来武汉跟自己一起生活。

此时的周贻能已经年迈,当天他到达武汉的那一天,周恩来正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会。

老舍曾描写过当天的情形,当时轮到周恩来讲话,讲到最后他眼含热泪说自己要失陪一下,因为自己的父亲马上就到汉口了......

从那之后,周贻能终于和儿子生活在了一起。

1940年,八路军办事处转移到重庆红岩之后,周贻能就再也离开过红岩,因为年事已高,所以就主动担起了看仓库和打扫院子的杂事。

在那里他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睦相处,亲如家人。

但是在忙碌的人群中周贻能总是显得有些孤寂,因为周恩来因工作繁忙经常回不来,只能嘱咐工作人员抽空多陪陪老人。

1942年,周贻能老人生病发烧,后来病情加重,非常思念儿子。但是当时周恩来也因为小肠疝气复发在医院接受治疗。

考虑到周恩来的病情,邓颖超等工作人员并没有过多地提起老爷子的病情。周恩来在生病期间也一直挂念着父亲的病情,他给邓颖超写信叮嘱:

“爹爹年事已高,除病情外还应注意生活作息,体力虽好但过分饮酒终是不好的,难免内亏。所以治病一定要注意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吃东西必须要注意营养搭配,多喝牛奶豆浆,挂面万万吃不得......”

这封家信,字里行间皆是儿子对父亲病情的关切,情感真挚。

但是遗憾的是,就在周恩来写这封信的当天晚上,他的父亲怀着对他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鉴于周恩来还在住院期间,所以邓颖超和同事们商定先不把这件事情告诉周恩来。

可“纸终是包不住火”,7月13日,报社的报员在向他送报时不幸说漏了嘴:“仓库老爷子打摆子死了,正在处理后事......”

听到这句话,周恩来拿着报纸的手顿时悬在了那里,立即惊觉是父亲出了事,于是不顾身体安危强制出院,回到了红岩办事处,问及父亲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三天了。

周恩来当即悲恸欲绝,看着手中写下的这封未送出的信,痛哭不已。

当天晚上他不顾身体病重坚持为父亲守灵,一直到拂晓。

7月14日,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在红岩为老人举办了追悼仪式。

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周贻能老人去世的讣告,那大概也是党领导人第一次为父母去世而发的讣告。

从那以后,周总理就很少在晚辈面前提到自己的父亲,没能看到父亲最后一眼也成了他的一大憾事。

一直到病重住院时,周总理才主动向大侄子提到父亲,也就是文章开头那句:“我对你爷爷是同情的,他为人老实,一辈子月工资都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还掩护过我......”

周贻能这一生为人老实忠厚,虽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但他文人式气节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恩来。

就像周敦颐《爱莲说》里说的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辛苦一辈子,月薪从未超过30元,临终前问:恩来怎么不来看我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一张珍藏34年的照片被发现,那是他永远的痛
周总理去世后,贴身皮夹里发现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他一生之痛
1976年,周总理遗物中发现一张旧照片,邓颖超:这是恩来一生的痛
周劭纲:周恩来生父,葬于重庆,骨灰未能回乡与妻子万氏合葬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攒钱28年只为风光葬妻,儿子成首长仍坚持打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