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一男一女是两代人,男的把吉祥花带到西藏,女的被称藏地女钦差
userphoto

2022.11.17 青海

关注

今天,当我们听到藏族的歌手唱歌格桑花的时候,总会禁不住被感动。虽然很多人都不十分清楚格桑花到底是一种什么花,但还是被深深感动着。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里,那离天最近的地方无论开出什么花来,都是最美丽的。那花总会一点点地张开,随着歌声一节节地拔高,融入我们头顶的高贵的瓦蓝色,分明会变成我们心中一个高洁无比却又五彩缤纷的梦,可以让我们付出一生来追逐。事实也是这样的,在西藏,格桑花不是某一特定的花种,很多时候,藏民族把他们能够见到的所有颜色鲜艳的花,都叫作格桑花,也叫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被藏民族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和幸福之花。

格桑花

格桑花里是藏民族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祖国的热爱,是他们在神圣高原上平凡却又崇高无比的爱。在被称作日光城的拉萨,当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鲜花也总与阳光相伴,宽阔的马路两旁,到处都是盛开的风景。阳光与鲜花一起浇铸了藏民族对于西藏这方土地的热爱,他们面向太阳,拈花微笑。但让人意外的是,在西藏还有一种花叫“张大人花”,路边、庭院里、青稞田旁、拉萨河边随时都能发现它的身影。这种花色泽清丽、花开八瓣,在内陆叫八瓣梅,也是藏民族喜爱的格桑花。

张大人,为何能被藏民族命名为一种花?原来,“张大人”指的是清朝末年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他是汉族人,1902年随清廷外务部门官员唐绍仪赴印度与英人交涉西藏事务。1904年至1906年,他又受清政府之命,多次参与处理西藏问题,为维护国家主权据理力争。他到任驻藏帮办大臣后弹劾昏聩误国的驻藏大臣有泰及10余名满、汉、藏族贪官污吏,并整顿藏事,上奏“治藏刍议”十九条,主张清查户口、赋税,设置西藏行部大臣、会办大臣等,深受藏族人民爱戴。虽然,他在西藏最终壮志未酬,但他的“治藏方略”被后世给予了极高评价。

据传,张荫棠入藏时曾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除了八瓣梅之外,其他的花籽均无法生长。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然而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驻藏大臣带入西藏的,因此起名为“张大人”。直到现在,很多藏族同胞面对八瓣梅都直呼其为“张大人花”,“张大人”就这样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盛开成花。然而,所有的事都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孤立存在,到了民国时,有位叫刘曼丽的女子也在高原璀璨成花,她的事故也至今在西藏流传。

张荫棠

刘曼丽1906年出生于拉萨,她的母亲是藏族人,父亲是汉族人。1915年她随父母迁居印度大吉岭,1918年又随父母回国,定居北京。此时,12岁的刘曼丽改服汉装,大约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便学会了汉语,而这为她日后作为国民政府特使入藏铺平了道路。

西藏都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1928年,蒙藏委员会成立,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了加强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的联系,派专人到五台山为掌管藏传佛教寺院的堪布罗桑巴桑喇嘛送信,要堪布作为全权代表前往南京晋见国民政府各方要员。但让堪布犯难的是,他不会汉语,到南京去怎么办?其后,有人向堪布推荐了精通汉语和藏语的刘曼丽。此时,刘曼丽是北京道济医院的一名护士,文静典雅,她用流利的藏语与堪布对话,让堪布高兴而满意。

南京之行,使刘曼丽备受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的注意,他们为刘曼丽一口对答如流的藏语所折服,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藏语翻译人才,于是在晋见结束后有意挽留她,让她在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做了一等书记官。工作之余,刘曼丽开始收集一些有关西藏的信息,如何加强内陆与西藏的联系、如何加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如何使汉藏民族之间更加团结进而成了她日夜思考的重要问题。很快,刘曼丽将自己的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对于西藏地方的发展建议整理成册,以备国民政府参考,而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作为特使入藏的机会。

刘曼卿

1929年7月15日,刘曼卿挥泪告别母亲和送行的人们,满怀信心地踏上去西藏的征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刘曼卿一行到达四川康定。驻守在康定的一位旅长听说来了特使前来拜会,但当他见到只有23岁的刘曼卿时却无不忧虑地说:“特使大人,您真的要去拉萨吗……”刘曼丽坚定地点点头。旅长又说:“山高路远不说,这路上的土匪……”刘曼丽说:“就是搭上性命我也要到拉萨去!”旅长略顿了一会儿,说:“我想派一些士兵护送您,但这一来回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没有给我这笔钱啊!”刘曼卿谢过旅长的好意,再次上路。

前路多艰。此时,虽是8月,但西藏高原已经是白雪皑皑。翻雪山、过草地刘曼卿一行向拉萨艰难的靠近。有一次在一座雪山顶上,松了口气刘曼卿突然被迎面而来的一股风刮进了大雪坑,怎么也都爬不出来了。大家只好将皮带解下来,接成绳索,将刘曼卿从大雪坑里拉了上来。但随后,刘曼卿自己的腰和腿均被扭伤,已经不能走路。怎么办呢?总不能在这雪山之巅被活活冻死。左思右想,大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穿在身上的一件大衣为刘曼卿做了一个“雪撬”,让她坐在上面拉着她一点点地向山下滑行……进藏的路就这样在艰险中变得漫长。不久,他们便遇到了土匪。土匪二话没说便开枪击倒了刘曼丽的一名护卫,其余的随从人员怕土匪射中刘曼卿都纷纷举起了手。土匪们一个个张牙舞爪地来到跟前,看到队伍中间居然有个女人,不由两眼放光,流起了口水。大家想要反抗,但已经被土匪缴了枪。

西藏老照片

眼见要落入虎口,刘曼卿忽然想起自己作为特使的委任状,大声对土匪说:“你们谁敢动?也不看看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没想到这根救命的稻草居然起了作用,土匪们竟然被吓得跪了下来,甚至还答应护送刘曼丽一程。如此,一幕接着一幕,走过纵横的山水,1930年3月28日,历尽千辛万苦的刘曼卿终于抵达拉萨。雪山下,无数的藏民热烈欢迎这位大难不死的女特使,他们用双手将洁白的哈达高举过头顶,献给这位不辞辛劳入藏的汉族使者。此后,刘曼丽利用自己通晓藏语的有利条件,积极与西藏地方官员及上层人士广泛接触,为加强汉、藏民族团结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30年7月25日,刘曼卿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出使任务,从拉萨返回上海。此后,她继续致力于祖国边疆建设,与人一同发起成立“中国边疆学会”。可惜的是,这位多才的女子在1941年便因病与世长辞,年仅35岁。据说,在离开西藏时,刘曼丽曾跪在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上,向着远方的雪山磕头致谢,向藏族同胞感恩祝福。而藏族同胞则认为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惊叹:国民政府里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传奇女官员,真是了不起!因此,后世称刘曼卿为中国史上首位入藏的女特使、民国藏地“女钦差”。她的事迹至今仍被口口相传。都说生命绚丽如花,和张荫棠张大人一样,刘曼卿的生命之花也永远地盛开在雪域高原上,是美丽而且吉祥的幸福之花。(文/路生)

今日布达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21)【转载】[转]吐蕃为啥改名西藏?“西”和“藏”怎么来的?
体会西藏纯正意味的99个意象----迷恋西藏
格桑花是什么,到底是哪种花是格桑花?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
春天行藏地⑥神秘的布达拉宫
清末赵尔丰入康前的康藏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