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营往事|部队家属院轶事

作者 叶瑚球

新中国建立前,我军一直处于战争和分散状态,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实行正规的军人薪金制和随军制度。1955年军队干部取消了供给制和全包制,并实行了薪金制。军队随军政策曾经历了几次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地方夫妻投靠落户的条件逐步放宽。

上世纪50年代实行薪金制工资标准:正营130元、副营110元、正连90元、副连75元、正排60元、副排45元。除级薪外,军龄在5至10年还有10%的军龄补贴,10至15年补贴15%,15至20年补贴20%……。在那个年代一般的工人、职员和小学教师工资在25至45元左右,军队干部算高薪阶层。

当时具有5年以上军龄的干部,本人提出申请,政治机关就可批准结婚。虽然那时未婚的干部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只有小学程度,由于工资高找对象却不用担心,很多没有工作的姑娘很乐意与军人结合,有的只见几次面就谈婚论嫁了。当时大院内所有干部宿舍和招待所的房间,都被这些“新人”住满。

通化是驻军较多的小城,一人当了军属能起连锁反应,很多姑娘跟着走进部队家属院,给当地的小伙子找对象增添了困难,他们很有意见。一大帮军属涌进大院后,没有工作,每天洗衣做饭,有的妻子相夫教子,贤淑持家,有的文化较低,闲暇时间东扯西拉,不小心也会闹出是非,搞得邻里关系紧张。

1957年全军发出文件:要求无工作的随军家属离队返乡,有的家属表现较好,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不给部队添麻烦回到家乡。但也有个别赖着不愿走,经领导多次劝导才不情愿返乡。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很多军队家属又纷纷涌入大院。

1960年我与朱慧结婚后,两地分居相隔遥远,书信是我们彼此联系的纽带。

1963年,妻子告别了家乡,来到了吉林通化山城的军营大院,开始了随军的生活。

军人家属随军政策建立于1963年,解放军服役条例规定:现役军官每年休假一次,军官具备随军条件的经师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军(当时的随军条件:①副营级以上干部、②大尉以上军衔、③15年以上军龄、④35岁以上年龄,符合其中某一条即可),是农村户口的转为城镇户口。

那时随军的4项条件,我哪一条都不具备(连级、中尉、10年军龄、25岁),好在朱慧刚来大院,师宣传队正排演《十送红军》的歌剧,她被选中,成功塑造农村善良的小姑娘,给广大军官和政治部门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就是演出结束后她已去通化铁路小学上班,所以大家对这个“小姑娘”的处境都比较同情,没人去顶牛和攀比,应该说朱慧是幸运者,没有因不符合随军条件而返乡。而与我同单位的高永茂参谋,他1950年入伍,只差一年多就满15年,他的妻子金淑琴就是抱着孩子回了家乡,直到第二年再回大院。

家属随军,是为了照顾长期分居两地的军官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军人能够安心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部队建设中的一种规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随军政策规定对农村户籍的军人家眷来说,随军后可以农转非,家属就业,子女上学都有照顾,现役军官转业后,随军家属按照政策安置,确实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967年2月,部队移防到华北。

这里的大院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城市,有自己的办公区、生活区、食堂、服务社、储蓄所、照相舘、邮政所、俱乐部(礼堂)、游泳池、生产队、医院、车队、幼儿园、子弟小学、招待所、还有高档的宾舘(我师是对外开放的部队,常有外国武官参观下榻)……,自成一体,相对封闭。

所以说,大院的生活系统基本是自成体系的,不用操心跑远路。但除了这点优越性以外,跟外边并无差别。买肉、买鸡蛋,和外面一样要划本儿,瓜子花生、烟酒糖茶、火柴肥皂什么的,也是定量供应。只是院子非常干净整洁,因为有士兵们打扫,而且一般情况下秩序井然,十分安静。

妻子68年从通化师专毕业后,我也具备了随军的条件(炮团副营级作训股长,又有15年军龄)。她从通化来华北,先到部队附近的撞河小学任教,后调回部队大院五一小学任教。

在师部家属院老房子前和妻子合影-1970

经历几年的磨练,妻子已是成熟的军属,我每一步成长,每一次取得的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她的汗水、泪水,作为军人的妻子,她承担的比常人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比如我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妻子总是像分别时一样,默默为我收拾行装,再三嘱咐我放心工作,不要惦记家里和两个儿子。尤其在“文革”中保定两派的武斗激烈,我经常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第一线,她不是不担心,不是不害怕,但作为军人的妻子,她收藏起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做丈夫的坚强后盾,让我安心执行任务,消除后顾之忧,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回想起朱慧在大院经历20个春秋,她记录和见证了我在部队工作的艰辛和努力,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那段难忘的大院生话,她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累,曾有多少的担惊受怕。想到自己的妻子与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为保卫祖国,为人民的安宁,也曾贡献出她的力量,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意,她们也是最可爱的人,正像歌词里唱的一样: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我的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我的军旅年代。大儿子和二儿子从小在大院长大,每天听着军号起床,听着熄灯号上床。小的时候常跟着当兵的叔叔玩,吃饭前在连队还可以听战士们嘹亮歌声。

叶江平(右)叶林平哥俩随军前在老家松阳留影-1969.1

60年代大院的孩子,从小受到军队影响,玩具离不开木制手枪、木制冲锋枪、弹弓、火柴枪,子弹壳等,有时学着叔叔摸爬滚打。穿戴都有军人的影子,大一点的孩子多多少少有一两件军装,男孩子头上还带军帽,脚穿解放鞋,上学时孩子都背着“军用书包”,去外地住校的学生,被子也是绿色的军被。家属院门口有卫兵站岗很安全,他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都是地方孩子羡幕的地方。

“文革”时期的那个年代,社会上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但部队每周都在俱乐部(礼堂)或操场放电影,那是孩子们最高兴奋的时候。

如果在室内放映,孩子早早就得去占座位,礼堂的大门一开,孩子们像是冲锋一样,一涌而进,在指定的家属区域,冲上去抢占位置;如果是在室外放映,孩子们吃完晚饭后就早早搬着小凳子去占位子,快到了开演前能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是他们的快乐。

连队的战士也是自己带着小凳子排着整齐的队列、喊着口号来看电影。开演前他们就要互相拉歌,拍手叫号,孩子都在旁边看热闹,一个晚上都兴奋不已。后来部队有了电视,孩子们就去连队或机关去看电视。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的孩子都在大院内五一小学就读,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天天向上。花季年龄的孩子们,懵懵懂懂得地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开始就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单纯、善良、无私、狂热、有激情,是军队大院孩子们共有的品质。

“文革”的年代,在全国大中学校招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随着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的出现,因为大院特殊的环境,受到父母辈(师首长的爱人均是解放战争入伍的女兵)的熏陶,血管里流淌着军人血液的他们,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后就踌躇满志,穿上军装走进了军营。

应该承认,大院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的才华,尤其是军事上的思维都超过了父辈,所以大院里的孩子出现了很多军、师、团级的干部,还有的当上了将军,他们为自己身为军人或为军人后代而感到骄傲。

当年随父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孩子,也有的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中担任要职,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军人们及他们的家属们,对自己的道德定位较高,似乎如果定低了就对不起所穿的那身军装和红领章红帽徽,对子女更是灌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英雄主义思想多,家教大多较严。

但家教偏严之余,对孩子的管理却是不太放在心上,认为没必要,让他们摔打呗;加上那年代整体上也不重视,所以孩子在大院这样的人文、自然环境下,也就正好摸爬滚打撒了欢地自己玩吧,到饭点不回家大人也不会不放心,哪像现在的孩子,玩个小滑梯还有大人守着,怕摔了怕嗑了。

大院孩子们熏陶于部队的环境,人来自天南海北,重义气毫不在话下,相对于其它子弟来说不重钱。在当时的制度和生活水平下,衣食住行,靠的主要不是钱,家具是营房配的、电灯泡是领的,大米白面花生瓜子苹果到了秋天统一拉来供应,文化娱乐更不靠钱。

小孩子们就更如此了,凡是大院有的,还有这帮孩子搞不到的? 至于菜园果园、瓜地里偷个嘴,那是游戏,更不需要钱喽。

经过岁月的磨砺,昔年天真活泼的少年,如今也是鬓染霜花,但他们从没有失去追求,仍留恋部队和大院。

全家人在北京合影-1971

这些大院长大的孩子对老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2015年5月,大儿子江平与同学李东平(曾任保定市南市区任职武装部长)策划组织了大院五一小学73届同学聚会,分别42年后的老师和60多位同学聚会。

他们满怀激情,带着浓浓的思念,从祖国吉林、辽宁、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各地奔向母校再相聚。

会议活动安排快乐而有意义,不但去了母校五一小学、东风中学(高碑店一中的前身),参观了师史馆,战斗英雄杨子荣生前所在的连队,还组织了师生大联欢,充分抒发了他们的军人和军人后代的情结。

有趣的是2016年6月,二儿子林平与同学杜平、杨明(大儿子江平后任的炮团团长)等学着哥哥的榜样,再次策划大院五一小学76届同学聚会,将分别40年的老师和同学组织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从祖国四面八方,还有从大洋的彼岸(美国、加拿大等)飞回曾经的家园。

“追寻父辈战斗历程,回首童年快乐时光”,是他们毕业40周年聚会的主题。这些孩子在部队里生,大院里长,后来有的参军,成了父辈的接班人,有的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奋斗,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

我的两个孩子,在两次师生聚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素质,深受参会的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我不能到场,老师们发给我的微信赞扬之词如:许永和老师给我的微信中说:“谢谢叶兄对两次师生聚会的祝福和希望。这次聚会的是林平和杨明等几个班干部发起的。聚会搞得生动、活泼、很成功,给我们师生又一次难忘的记忆。

赵素琴老师说:“叶兄和朱慧老师的三个儿子,个个优秀,视频短片《大院子弟》的词写得非常好(林平执笔)真有才,林平能力很强,为你骄傲。”张惠霞老师说:“叶兄,您该高兴了吧!三个儿子,个个帅才,能文能武!好羡慕您!您要保重身体,尽情地享受幸福晚年!”。

林平,你的能力真让我赞叹!佩服!爸爸高兴!九泉之下的妈妈更会高兴;江平前年组织73届师生会很好很捧。

去年林平几个人组织的76届师生聚会也很好很棒,林平也忙的够呛。我想找他说会儿话的时间都没有,我害怕他累了,他说累点没事。

我很感动!儿子了不起,有他爹妈的影子。看到老师们对儿子的夸赞,我欣慰,更应感谢他们的妈妈的悉心培养,今天孩子们出息了,妈妈也应含笑九泉了。

孩子们42年和40年后的聚会,是他们永恒的记忆,都要感谢在大院里日子过的缤纷多彩,又是那样难以忘怀,大院那段美好的生活,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有一颗正直的心灵。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和38军移防保定50年。

今年的7月20至24日,112师大院五一小学73届七八排师生,在叶江平、李东平等同学的精心策划下,组织了一次《寻根之旅通化行》。怀着敬仰、带着梦想,追寻38军铁血英魂丰功传绩,追寻父辈的光辉足迹,重拾儿时的记忆,再续师生发小情谊。

转业后全家在浙江丽水合影-1985年春节

成文时间2017年

注:此文首发于公众号38军子弟。
https://mp.weixin.qq.com/s/aRRgNRsqdgBhTIkWLdQtq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属来队,爽爆!
再见,我的部队家属大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如果爆发战争,我上战场死了,老婆孩子还不起房贷,房子会收回吗?
驻青部队符合进行政事业单位安置的随军家属进行公开选岗
拨动乡愁的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