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十年前的兰州,究竟是啥样?在北京的兰州人,八千字长文写乡愁

兰州忆旧

李明伟

两千多年前兰州这一大片地方还都是匈奴的天下。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为击匈奴在今兰州境内(城关区东岗镇)设榆中县,再后来,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征讨河西匈奴,又在黄河边设金城县(今西固区河口),这才有了兰州。算起来兰州建城已有2236年历史了。

兰州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古城,滔滔黄河如天上来,穿城而过,皋兰山、白塔山南北雄峙。已故的城市规划大师任震英先生就赞叹兰州是中国唯一的“黄河之城。”我从小就生活在黄河边的这座西北古城,虽然中间有几次离开,但距今也有70多年了。1993年我彻底离开了兰州,从此老兰州的风貌一直深深刻在我的心中,从未改变,哪怕这座古城已经日新月异变得几乎不认识了。这大概就是乡愁吧!

自古以来兰州城墙围绕的主城区都在黄河南岸。东西南北都有城门楼子。我的印象里有东关城门,南关城门,北边紧靠黄河边水北门,唯独记不起来西关的城楼什么样子。后来在东北边又新修了一座城门,叫广武门,老百姓一般叫“新关”。但我从小没见过广武门城楼,只见过20世纪50年代初新华街(老甘肃省第一监狱)那一段高大厚实的城墙。我家就住在广武门内99号,那是我姥姥苏吕氏家老宅。我在小学三年级以前一直住在这里,每天从家到山字石小学往返,所以我对这条从新关到辕门(中央广场)的东西走向街道十分熟悉。

广武门大街路北从东往西数,首先是著名的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学校门面很宽阔,教学楼是两层洋楼,林木苍翠。这所学校历史可是很悠久也很出名,距今已有287年啦。它的前身是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兰山书院”,1913年建校为“甘肃省兰州女师”,1936年改名为“省立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校名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学校改为兰州第三中学。

我母亲解放初就在这所学校毕业当了小学老师。在那个年代能上兰州女师是很荣耀的一件事。因为当时兰州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只有治国中学(后来的兰州二中)和兰州女师两所。我母亲应该是我们家第一个知识分子。兰州女师向西走几百步是广武门小学,后来广武门街改为秦安路,小学就变成秦安路小学了。再往西走几百米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的两个商号:“天生泰”和“三合公”。这两个商店都以经营各式酱菜和南味糕点著名。特别是“三合公”的水晶饼和三刀蜜,曾经风靡了兰州城。我至今忘不了三合公水晶饼那酥软醇香的味道和油纸包上的大红招子“三合公水晶饼”。这两个商号都是20世纪30年代江浙人创办的。

“天生园食品厂” 1937年由浙江人高鹤年出资5000银元创办,三合公是他的门店,除了苏式点心,兰州居民的酱油、酱菜基本上都是他们的酱园生产的。紧挨着天生泰的一条不宽不窄的街道,叫水北门或称水门,向北一直通向黄河边。当时没有自来水,城内百姓吃水困难,于是有许多乡下人“水客子”从黄河挑水来卖,也有大户人家用驴骡水车从黄河边经水门向城内拉水。水门街是一色的青石条道铺就,经常是湿漉漉的。水北门这条路专门是水客子到黄河取水用的通道,是不允许“尿(sui)客”走的。当年兰州城居民院都是旱厕,于是有榆中、皋兰、雁滩的农民到各家收拾粪水,人担车拉到农村作为农田肥料,也有一些人专门倒卖干粪饼,以此为生。兰州人把他们统统蔑称为“尿(sui)客”。

另外和广武门街道北垂直还有南北向的两条小巷子,一条是山字石,原来是明肃王府的花园“凝熙园”,因为花园内有巨石垒山,后来花园没了,地名留下了。另一条是箭道巷,它西边就是辕门和省政府了。这两条路的北边尽头在山字石小学前汇合了。小学校门对面有一块巨大的砖墙照壁,上面雕刻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据说每到夜晚,这匹马就会从照壁上跳下来在城内奔跑,到天亮前又回到墙壁上。我在山字石小学上学时,经常放学后要在照壁前端详许久,想象着它在夜深人静时分自由奔驰的情景。

山字石巷南口有一个基督教福音堂,北口通到黄河边。河边住着一个教堂的工友,在河岸边种着一大片菜地,我们都叫他“耶稣”。那时夏天我们常在黄河的河汊里游泳玩水,耶稣非常讨厌这群小孩子,怕他们偷吃他种的菜,便经常把小孩们的脱下的衣裤藏起来或挑在一根长长的树枝上。于是河边经常出现这样一幕:一群光屁股小孩追着耶稣讨要衣裤。

广武门东头路南也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道,名字很奇怪:“库托”。我怀疑是蒙古语。这条街主要居住着回民,靠城墙一边养着许多牛,夏天味道很难闻。其中有一家专门养兔子,我经常跑去看兔子。甘肃省第一监狱也在这条街上。这条街后来改名叫新华巷,可以通到官园和东关街,也就是后来的民勤街和庆阳路。

兰州行销全国的土产是水烟,最大的水烟厂作坊也在广武门路南,离我家广武门99号大院不远。那是个大场院,两边的平房顶都是晒烟叶、撕烟叶的场地,有梯子搭着可以上下。我记得姥姥和几个舅母都曾被水烟厂雇去,坐在房顶把烟叶的筋从叶子上撕下来。旺季时房顶上坐满了撕烟叶的女工们。烟叶非常呛人,干一天下来往往咳嗽不止。

广武门街道南边的中间路段叫黄家园 ,我对它印象深刻是因为这地儿有个很有名的酒家专门接待婚宴。黄家园酒楼和南关的桃乐春酒楼是老兰州当时最出名的两个能承办酒席的饭店。我第一次吃酒席就是在黄家园酒家,那次是陪着姥姥、舅母坐着当时大户人家的轿子车去的。

这种轿子车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骡子或马拉着两个大轱辘的车,豪华的轿厢里面可以坐五六个人,车夫坐在车辕上。由于车轮是木质的,走一路颠一路很不舒服。黄家园的西边是东城壕,这条南北向的街道是个很嘈杂的市场,卖杂货日用品的居多,还有铁匠铺、茶园子、撂地摊儿的,整日喧闹不堪。东城壕西边是貢元巷,貢元巷小学就坐落在这条南北向的小街口上,我母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1955年我在这所小学四年级念书直到毕业,也曾在学校的教师眷属院居住过一年多。貢元巷很整洁安静,住户都是独门小院落,想必是有声望地位的人家居多,和东城壕形成鲜明对比。貢元巷西相隔不到一两百米就是老兰州城的文化中心“兰园”。关于兰园我后面专门再叙说。

广武门(新关)外就是城郊乡下了,树木茂密,田野辽阔。这一带是我童年时的世外桃源,我们兄弟辈经常在这里玩耍。有一株百年古槐树浓荫蔽野,古槐附近就是著名的邓家花园:甘肃省长邓宝珊将军旧居。邓家花园早年间是清代的兰州先农坛,民国时被甘肃督军的部属韩仰鲁购得,辟为私家花园,取名“仰园”、“韩家花园”。1933年被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邓宝珊购为行署办公及住所,遂称为邓家花园。

1941年抗日战争时日本人的飞机轰炸兰州,邓宝珊的夫人崔锦琴和女儿就在这里遇难并就地安葬园内。这株古槐曾经遭遇雷劈但仍然顽强地活着,枝叶繁茂。我小时候常在古槐下、农田水渠边玩耍。60年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古槐就没了,那一片绿荫一直在我心里不曾褪色。广武门外之所以阡陌纵横,郁郁葱葱,都是因为靠着黄河边的水车把水引进来灌溉大片农田和果园、菜园才能花木葱茏,瓜果飘香。附近黄河岸边的水车有两架,一架是三辆水车连在一起,叫“三辆水车”,另一架在地名“白马浪”的河边,是五辆水车连在一起,叫“五辆水车”。大水车的木轴发出沉闷厚重的吼声,伴着哗哗的车水声和滔滔的黄河激流声,日夜不停,很是壮观。

1956年我家搬到了畅家巷、底巷子,此后我要上学去貢元巷必须经过东稍门、东关街(和平路、庆阳路)。那个时候东关城门楼子东稍门还在,它原来是兰州东郭城门,叫迎恩门,四层重檐歇山顶,六开间。1949年后改为和平门。城门洞内外总有许多表演杂耍的、卖大力丸的、撂地摊儿的、卖瓜菜的农民们麇集于此,热闹非凡。放学回家我总要在东稍门逗留一阵,看头开巨石、口吐焰火的杂耍艺人表演,看卖大力丸的游医念念有词“食归大肠,尿归膀胱,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如何兜售他那奇奇怪怪的秘方丹药。东关街上(今庆阳路)有一处寺庙叫白衣寺,始建于明代。寺庙可以随便进入烧香礼佛。虽然年久失修比较破败,但庙院还是很宽敞的,还保存下来一座佛塔。20世纪80年代后,白衣寺被改建为兰州市博物馆。

其实在东关外这一带我最感兴趣的是兰州老飞机场。出了东关往东走是拱星墩,这里原来是大明万历年间修筑的戍守墩台,1932年国民政府在此荒地上修建了拱星墩机场。抗日战争时期机场成为苏联空运援华物资重要的基地,从而兰州也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枢纽。解放初期拱星墩机场那一带荒草丛生,没有什么居民,因此也就成了我们小孩子捉蚂蚱、逮大头蝎虎子(蜥蜴),撒野玩乐的好去处。

20世纪50年代我在貢元巷上学的时候,兰州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火烧“万里金汤”。甘肃省政府(原明肃王府、清陕甘总督府)和辕门(原中央广场)往正南,迤逦而行数里是兰州的南大城门“皋兰门”,这个城楼是兰州当时最雄峻巍峨的三层重檐楼阁。楼南悬挂着大清陕甘总督那彦成书匾“万里金汤”,气势非同一般。

当时城楼上驻扎着解放军。那天早晨一个当兵的叛乱,从城楼上四处开枪扫射行人,起因据说是土改时家里被划为地主。解放军派出部队攻城,叛乱者于是纵火烧城楼,火势燎天,迅速蔓延,顷刻烧毁了万里金汤。可惜的是南大城门再未修复,到城市建设改造的时候完全拆除了,只留下了今天南关什字的地名。南关什子再往南是南稍门,据说也是四层重檐六开间,相当雄伟,可惜我没有见到过,大概拆除得早。从省政府经中央广场到南关什子,这一段路叫作人民路,后来改叫酒泉路。这条路的商业十分繁华,有邮局、银行、中药铺,还有许多绸缎铺、皮货店、百货店和酒楼等商号是从内陆迁来的。其中最令我记忆难忘的是老字号景阳楼饭庄和解放电影院。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家又搬到了桥门街、滨河路交会的一个部队大院里。桥门街的来历是这里原是镇远浮桥和老城“天水门”的旧址。1957年我考取十里店的西北师院附中上学,后来又搬到木塔巷居住。所以对西关这一带越来越熟悉。西关原来有个明肃王时建的城门袖川门,俗称西稍门。这个城门旧址就是现在的西关什子,我要上学必须在西关什子坐公交车到西站,然后换乘到十里店的公交车。西稍门附近有几处建筑很能反映兰州的历史。

一个是大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主张陕甘分闱后创建的甘肃举院,后经总督谭钟麟增修扩建,成为各行省中规模最大的举院。举院就是封建社会举行各省乡试的科举考场,考中了举人就有选官的资格。甘肃举院有号舍四千间,还有督察考场秩序的明远楼,三座硬山顶大殿为办公场所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甘肃举院后来被兰医二院占用,现在仅存下“至公堂”一处古建及匾额。

另一个是西关东边的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据说是丝绸之路上的 “客寺”,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后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朝和民国时期经历过三四次重修重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一派中国古典传统建筑样式,规模极为宏大,寺内苍松翠柏掩映,古朴沧桑。我因为母亲1960年前后在临夏路的城关区女子学校当校长,有机会就近去清真寺里参观。西关大寺经历了两次危机。一次是60年代兰州城市道路改造时面临拆迁,另一次是80年代毁坏了原有建筑,改建为现在的阿拉伯样式的圆顶、邦克楼样式。我认为第二次是致命的。我后来认识了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杨秘书,谈及此事他们也很痛心。

第三个著名历史建筑物就是黄河铁桥,又叫中山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开工建设。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通行。按照合同,黄河铁桥的保固期是八十年,但是铁桥在黄河滚滚浊流之上屹立了110多年,至今依然安澜如磐。黄河铁桥原名镇远桥,民国十七年为纪念孙中山先才改称为中山桥。为了保护文物,只是现在仅容许行人通过。

中山桥从黄河南岸的桥门街跨过黄河激流直达北岸白塔山下,跨度233.5米,是整个西北地区近代史上第一座引进西方工程技术建造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桥。黄河天堑上历代曾多次造设浮桥,但屡造屡毁。直到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才在西征大将邓愈、冯胜主持下由兰州卫指挥佥事选址、督办建造“镇远浮桥”。历史上这里是明代镇远浮桥渡口,我曾亲眼看到1958年拓宽桥门街时曾在桥头挖出两个固定浮桥的巨大铸铁柱子“将军柱”,后来竟不知所终,那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估计大炼钢铁时烧掉了。

黄河铁桥是通向河西、宁夏、青海、新疆的咽喉,1949年解放兰州时马步芳的马家军向青海溃退,被解放军炮火封锁黄河铁桥,死伤无数。五六十年代时黄河铁桥仅仅有交通功能,我们经常过桥到白塔山游玩,有时上学也从黄河铁桥过到河北。没想到黄河铁桥后来居然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牌,桥南竖起一块石碑,上书“黄河第一桥”,现在整日里游客熙熙攘攘,成为网红打卡拍照点。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黄河上还没有建其它的桥梁,铁桥是唯一的南北岸通道。如果不走铁桥,可以花钱坐“筏客子”的羊皮筏子过河。兰州人常戏说“羊皮筏子赛军舰,洋芋花开赛牡丹”。那个年代冬天寒冷,黄河结冰会有4、5尺厚,骡马车、大道奇卡车也常常走冰桥过河。我那时候也偶尔会和同学从十里店走冰桥回家。六七十年代以后气候变暖,黄河就再也结不住冰桥了。

第四个著名建筑物就是我家木塔巷的木塔。据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有西域高昌国使者出使长安,返经兰州时以国王麴文泰名义建宝塔寺,寺内有十三层木塔。元代重修为嘉福寺。此后屡修屡毁于火,终于在同治十三年遭火灾烧毁,最后只留下了木塔巷的地名可以追忆了。

从辕门(中央广场)到西关这一条街原名中华路(现在的张掖路),其间有几个地方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城隍庙,始建于宋代,虽然后来改为工人俱乐部,但是正殿和牌楼保存完好,现在里面是古玩市场。还有一个是通渭路的兰州市图书馆,那时我经常去借书阅读,记得图书馆院内有一架飞机展览,可以爬上爬下地玩耍。中华路上还有一个大众电影院。那时电影票很便宜,大约是500大,即5分钱。电影院后面就是大众市场,里面卖什么的都有,最受人喜爱的是兰州高担凉皮和高家酱肉。大饥荒的年代父母如果给我一张配给的食品券,可以买一个烧饼夹酱肉,那便是最好的奖赏呢。

兰州城虽说是一个黄河河谷中东西狭长的城市,但是始终是以肃王府和辕门为中心的格局,肃王府、辕门、兰园无疑是兰州的地标。先说明代肃王府,它后来是大清朝的陕甘总督署、民国至今的甘肃省政府。单檐歇山顶的省府大门坐北向南开,政府内绿树掩映,楼阁重重,朝北一直通到黄河边的北城墙下。北城墙上有可以瞭望山河形胜的“拂云楼”,老百姓俗称望河楼。1956年黄河发大水,几乎淹到铁桥和望河楼下的堤岸扫台,我当时曾和大人家长们到望河楼上观看水势,所以印象很深。

省政府前的中央广场原来是清代的甘肃督署的“辕门”,民国时期改造为一个广场。后来提倡新生活运动,在广场中心的小花园修建了一个四面有报时钟的中心柱,颇有西洋风格。从此省府---中央广场---南关万里金汤城楼就成为老兰州城的中轴线。在辕门附近,老兰州人经常会看到一个穿裙子的胖胖的俄罗斯妇女马露西,她是个粉刷屋子的粉刷匠。不知她是怎么从俄国流落到遥远的兰州来的。她有时肩扛一把硕大的刷子,手提一个石灰桶,浑身都是斑驳的白灰浆。有时马露西喝醉了,就坐在辕门街边悲伤的唱歌。按现在的说法,马露西是个兰州网红人物。

中央广场以东的兰园则是兰州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兰园原址是古城兰州著名的大普照寺,这是一座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刹,后来明代肃王又金妆彩绘重修。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保留普照寺的基础上将两侧开辟为中山市场,于是普照寺成为兰州的商业文化中心,十分繁华热闹。1939年日本一百多架飞机轰炸兰州,可惜普照寺和中山市场化为灰烬。此后兰州市政府将废墟建设为公共文化娱乐场地,命名为“蘭园”(兰园),其中有篮球、排球、网球等民众体育场,社会服务处、公共浴池、招待所、会议堂、图书阅览室、给水站、电影院等。

据说美国副总统访华途经兰州还曾和西北师院校队在兰园体育场进行过排球比赛。解放以后兰园依然还有图书阅览室、兰园小学、灯光体育场,甚至还有友好堂、亚洲等两个电影院。那时,不论白天夜晚兰园总是人潮如涌,摩肩接踵。兰园的南出口通向曹家厅街,那里是著名的小吃美食街,以卤鸡腿、卤鸡翅和卤肉等卤货闻名。上小学时候,兰园也是我爱去的地方。1958年前后,兰园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占用了。从此兰州人失去了精神家园。

除了普照寺、白衣寺,老兰州城著名的寺庙道观还有:井儿街西口的金花娘娘庙,下西园的八蜡(zha)爷庙,甘肃举院背后黄河边的白云观,雷坛河(阿干河)西边的金天观。兰州气候干旱少雨,久旱无雨时人们祈求金花娘娘降雨,于是兰州就有了抬金花娘娘轿子巡街求雨的习俗。八蜡爷是民间信仰中的“虫王爷”,专门降服蝗灾、虫害。闹蝗灾时人们往往祈求八蜡爷灭蝗虫。我小时候在金花娘娘庙里看见过娘娘美丽娟秀的塑像,也在八蜡庙里看见过青面獠牙的虫王爷塑像,一手执鹌鹑一手抓着一条蛇,至今记忆犹新。

前几年我在山西蒲县的关帝庙、陕西神木的河津寺里也见过“虫王”八蜡爷的神像,大同小异。兰州白云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在是兰州道教协会。西关雷坛河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握桥”,据说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代表作,其景色号称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桥西南的金天观是明代建文帝时期肃庄王所建,内有著名的汉柏、唐槐。现在已经改为工人文化宫供人游玩。金天观西边是华林坪伸向黄河南岸的山嘴坡头,有一处著名古建筑叫“九间楼”,悬楼九楹,势若危阁,俯视河岳。山门题额“砥砺”二字。华林山上原来还有华林寺,后来乾隆年间改筑为满城驻军。我因为二姨家住在华林坪,经常要从金天观和九间楼之间的山坡走上山去看望她,所以对这两处很熟悉。

“两山夹一河”是兰州最大的地理特色。滔滔黄河不仅是兰州的天堑屏障,而且是兰州的母亲河。城北面对黄河,黄河北岸是白塔山。

兰州城南紧挨着高峻的皋兰山。从风水看,既有靠山又有照山和龙脉,山河表里之谓也。城南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桃树坪,如一条蟠龙拱卫着兰州城。山顶有三台阁等仿古建筑群,半山有五泉山风景名胜区。天气晴好时在皋兰山顶的三台阁俯瞰兰州,闾阎扑地,楼宇林立,山川形胜历历在目。雨后山腰云雾缭绕,又是一番“兰山烟雨”景象。龙尾山西边有一处道教古建筑群:太清宫。龙尾山上有四个巨大墩台,是乾隆年间的戍堡,因此俗称四墩坪。民间传说明代刘伯温观天象,发现龙尾山有王气,于是拔剑斩龙脉,改龙尾山为伏龙坪。从此导致兰州运势没落,人才凋敝。20世纪80年代我曾两次陪四舅老两口登山观览。老两口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解放前即洒泪离乡赴新疆谋生,登山望乡,勾起无限的乡愁。四舅妈的娘家就居住在龙尾山一带,触景生情,更为惆怅怀念。

兰州北山以黄河铁桥直达的白塔山为地标, 山顶建有白塔和慈恩寺。据记载,白塔始建于元代,后于明代重建,并扩建了寺院。解放后开辟为白塔山公园,增加了许多仿古建筑,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和黄河铁桥一起构成兰州标志性的景观。家住桥门街的时候,我经常走过黄河铁桥登白塔山游憩。白塔山著名不仅仅因为有白塔寺的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还因为白塔山东西两侧的两处古迹名胜:金城关和王保保城。

现在的金城关在白塔山以西一公里处,一边危崖耸立,一边是滔滔黄河天险,一条仅容一车通过的老兰新公路穿行而过通往河西走廊、青海、新疆等地。我上中学的时候,去安宁区十里店几乎每周都要经过金城关,那里已经既无关隘也无城楼了,只能想象当年“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的情景。

实际上金城关是古代兰州四大雄关之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置金城郡、金城津后,隋开皇十八年正式改为金城关,以后历代修葺不已,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金城关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建设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那是北宋和西夏在兰州发生了一场几十万人血流成河的夺城大战之后。一千多年来在这条风雨雄关古道上无数戍边将士、名人骚客跋涉远游,也留下了无数吟咏它的辞赋华章。但我觉得最能描摹金城关雄阔、苍凉景色的,还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保保城遗址在白塔山东侧的台地上,邻近兰州传染病院(市二院),是一座夯筑的城堡。它是元末蒙古名将扩廓帖木儿修筑的要塞。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元朝灭亡,元顺帝北逃后王保保统帅的军队就成为北元抗衡明朝的最后精锐。王保保足智多谋,剽悍善战,与明军交战多有获胜,被朱元璋称赞为“天下奇男子”,并多次招降不成。

洪武二年,王保保屯军黄河北岸,修筑城堡军寨,围攻兰州,与明朝先后驻守兰州的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蓝玉等名将夹河相持,多次发生激战试图夺取兰州。王保保城成为兰州最大的威胁。据传说,徐达久攻王保保城未成功,于是走访民间得计,制作长鼓隐藏兵器,让将士们化装成社火队混入王保保城才打败王保保,打下王保保城。从此以后为作为纪念,将长鼓命名为“太平鼓”,每年春节社火队打太平鼓成为兰州习俗。我的三舅就是打太平鼓的好鼓手,20世纪50年代春节闹社火,震人心魄的太平鼓声响彻兰州,鼓队里总能看到三舅那矫健的身姿。

烟雨乡关七十年,兰州忆旧徒可叹。可叹的是我记忆中的,兰州许多美好的东西,70、80后可能都没见到,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一无所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持续的建设性破坏和60年代的改地名热潮,是造成文化断层、地域文化消失的直接原因。因此我想,记忆这些失落的碎片,告诉后人,还是有价值的吧。

2022年9月 北京寓所闲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路过兰州
【蝶之旅】黄河第一桥
九曲黄河一座桥:兰州黄河铁桥
西行散记(六)——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五泉山
黄河第一桥——兰州铁桥
【枉言 | 摄影】兰州白塔山,黄河中山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