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齐白石并称“南李北齐”的他,原来是福建人!

1960年,76岁的画家李耕应邀为新竣工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作画。

如今,以李耕画作《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为底本塑成的巨幅漆器屏风依然立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见证东方大国的迎来送往。

李耕,福建仙游人,草根出身的国画大师。弘一法师将他与齐白石相提并论,赞誉他为“南李北齐”(1942年);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蔡若虹评价他为“我国画坛首屈一指的大师”(2001年)。除了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他的画作。

李耕的精湛技艺和画坛地位从何而来?本期“你不知道的福建”带您一探究竟。

李耕画作《松青鹤白东方红》

从以卖画为生到被徐悲鸿赞誉

仙游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传说中古时得道高人游历升仙的地方。历朝历代,仙游地区民间精神文化生活普遍丰富。寺庙、宗祠、道观都需要画师绘制神像或壁画。国画大师李耕便从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走出。

1885年,李耕出生在仙游中岳凤池村一户清贫人家。李耕的农民祖父在种地之余通过临摹画帖和壁画掌握了绘画技能。李耕的父亲继承家学,艺术造诣有所提升,成为当地职业画师。

“画三代”李耕从小就有艺术天赋,6岁时就能用炭笔把舞台上生旦净丑的模样特征准确地勾勒出来。

8岁时,李耕入读私塾,10岁因家贫辍学,14岁开始跟随父亲周游仙游各地,替人画像或为寺院画壁画谋生。26岁时,父亲去世,留给李耕的只有一间破屋和两百大洋债务。从此,李耕走上独立创作谋生的道路。

李耕

作为民间画师,李耕艺术风格朴素自然,题材选择切合民间需要——仙佛侠士、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贫民百姓等。李耕在塑造人物时,注重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平衡,共性譬如佛像慈祥、文人风雅、英雄威凛,个性则指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动作与表情的“一刹那”。因此,他的画往往既宏伟又活泼,在当地广受欢迎。

李耕画作《四快之一打哈》。图片来源:《李耕国画研究》

在行走卖画的过程中,李耕四处搜集古画谱,临摹学习吴道子、唐寅、黄慎等古代名家的作品,技艺不断精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偏居仙游的李耕在两次画展中接连拔得头筹,逐渐在国内画坛崭露头角

1926年,李耕作品《弥勒佛》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东南五省画展”,荣获第一。

1928年,李耕《东坡笠屐》等11幅作品参加在福州举办的“中法绘画联展赛会”,再得第一。画展上,参与评审的徐悲鸿在李耕作品前停立良久,兴奋地说:“要大张其声誉!”徐悲鸿随后在《申报》上发文,称“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指清代闽籍书画家、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黄慎),其才则中原所无”。

从此徐悲鸿对李耕念念不忘。1934年,时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向莆田籍学生打听李耕近况,并写推荐信,让该生拿着信向李耕学习。

可与此同时,在那个世道不太平、底层百姓普遍吃不饱饭的年代,“画贵米贱”是不争的事实。纵使李耕画艺有成、名声渐起,全家仍在生存线上挣扎。白天耕种砍柴,夜晚在竹篾的幽光下埋头创作是李耕的日常。

据李耕之子李朴回忆,当时“一家人时常衣衫褴褛,三餐不继;但倔强的父亲,仍旧坚持作画,还写了一副对联'有画难换米,无薪犹焚琴’。”

正是这样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一代国画宗师。

李耕画作《樵》。上山打柴以供家庭所需是李耕的日常。图片来源:《李耕国画研究》

战乱年代被军阀频繁索画

随着抗战烽火燃起,社会动荡加剧,对于穷困却名声在外的李耕,日子难上加难。远近军阀官僚常来向他索画,李耕发下誓愿,凡阔人求画,概不应允。

1938年秋,国民党驻军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有嗜杀之名,外号“钱阎王”)向正在莆田卖画的李耕登门逼画。胁迫之下,李耕给这个吸人脂膏、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画了一副特殊的弥勒图:画面中,六个小孩围在大腹便便的弥勒佛周围玩弄着铜板。

李耕画作《六子戏钱》。图片来源:《李耕国画研究》

李耕还在落款处题诗一首:

皆大欢喜总是钱,莫将钱眼打秋千。

此心已解金钱劫,一笑婆娑自在天!

等钱东亮看懂此画的讽刺意味,回来兴师问罪时,李耕早已逃往他处。

类似事情反复发生,李耕为不愿曲意逢迎,只得东躲西藏,发出了“避乱欲徙何处去,时难不禁泪涕涟”的苦涩感慨。

纵使生活颠沛流离,李耕对祖国的未来并不悲观。他创作《屈原》《苏武牧羊》《岳母刺背》等一系列以古代爱国人物为题材的画作。

李耕画作《屈原》。图片来源:《李耕国画研究》

李耕画作《戚继光平倭寇》。图片来源:莆田文旅

1949年元月,李耕的作品在福州展出。得到人民解放军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挥下节节胜利的消息,李耕怀着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喜悦,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诗“武陵深处谁觅见,待看陇上舞秧歌”。意思是,像《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那样幻想在乱世中偶遇一方净土是不切实际的,唯有团结起来抗争才会有希望,我期待着陕、甘一带的百姓跳起欢庆胜利的秧歌。

时代没有让李耕失望。

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仁英,你看这线条很美,可以学习。”孙仁英记得,有一次,他拿画《毛主席走遍全国》给李耕看,先生边看边指着里面的线条这么对他说。

解放后,李耕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他被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国家大量搜集他过去流散的画稿。1959年,仙游李耕国画研究室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冠以在世艺术家名字的研究机构,孙仁英是画室的首批学生之一。

“由于当时县文化馆经常要组织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又吵又闹。为此,李先生重要的创作大部分都选择在凌晨……先生每次创作,我都要提前到场,一般凌晨三四点,我就要起床,先把墨磨好……创作时,先生通常是……先用炭笔打草稿,再用淡墨画一遍,然后,走走看看,画画停停,边画边改……创作时出现得意之笔或画面,先生会特意叫我靠近,告诉我得意所在,让我共享。”2015年,孙仁英在回忆文章中这么写道。

与此同时,李耕毕生人物最多、尺寸最长、创作时间最久的《五百罗汉图》创作渐入佳境。

在长7.18米、高27厘米的长卷上,李耕毕生塑造的500个佛教形象(李耕去世前画完整的是480个)如音符般错落有致排布,精妙绝伦,美不胜收。

李耕画作《五百罗汉图》局部。图片来源:《李耕国画研究》

“此乃李耕一生破天荒之杰作,它与唐贯休、宋李公麟、元赵孟頫、明曾鲸的佛像相比,亦毫不逊色。”原中国书画家协会顾问、15岁时拜李耕为师的周秀廷评价这幅画时说。

20世纪初,国内画界倾向于用西洋绘画来改造中国画。李耕在仙游待了一辈子,未受一时之风侵扰,将国画继承做到了极致,同时又有新的创造。

李耕在所著《菜根精舍画论》中将“学古而不泥古”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初学画,效先贤,严法度;基础既奠,重观察,师造化;创新意,于有法处变无法,不落前人窠臼。”

因长期从事寺院壁画,李耕习惯把宣纸裱于壁上作画,练成了高难度、挥洒自如的运腕方式。在画法方面,他以硬挺的铁线描为基础,在工笔与意笔之间变化自由,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受过李耕绘画影响、风格相近的创作队伍被统称为“李耕画派”。

“一座园林集老成,满头如雪也争鸣。元和佳话垂今日,甘雨和风颂政声。”这首李耕创作于1952年的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晚年心境。出于感激,大半辈子卖画谋生的他将500多幅作品无偿献给国家。

1961年10月,李耕应邀抵京,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作示范创作。从未上过一天美术学校的他,登上了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讲台。

1964年5月14日,病榻上的李耕让儿子为他张好画具,一口气画了《济颠和尚》《弥勒》等5幅画,随后安然辞世,享年80岁。

来源|观八闽 撰稿/黄东仪 参考/《李耕国画研究》(黄志强) 部分图片由李耕画院李晋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是一位艺术界的超级劳模
齐白石画了一只“蝉”,被张大千嘲笑“画错”
【转】他,是徐悲鸿终生迷恋的偶像
仙游有一个和齐白石齐名的画家叫李耕
【国画】范曾大改徐悲鸿画作,骏马改成了骡子仍卖4370万,网友:画蛇添足
中国近现代名画金银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