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寅恪被捧过头,成为网红是闹剧?易中天: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前言

陈寅恪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大师,其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造诣登峰造极,即便是在才子齐聚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卓越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先生的名言,可以说非常精准的概括了陈先生的治学理念,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陈寅恪当做文人的代表进行推崇,可是国内著名历史教授易中天却直言陈寅恪成为网红是个闹剧,大多数人只是伪装成能读得懂他的样子,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兵部侍郎之后

在古代中国,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因此读书人的出身都不差,武状元比起文状元更甚,能够供养出一个武状元的家庭资金实力更加雄厚,陈寅恪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中。

陈寅恪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宝箴,他曾经在光绪皇帝手下担任兵部侍郎,由于在维新变法中贡献颇多,后来更是当上了湖南巡抚。

有这么一个权势滔天的家庭,陈寅恪得以在20世纪初期东渡日本留学。

陈寅恪在日本就读的是弘文学校,这是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学校。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快速学会日本语以及相应专业的初级科目,类似于入门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学预科,无独有偶,鲁迅先生也曾在弘文学校就读。

在完成了三年的学习之后,已经“神功初成”的陈寅恪本应继续在日求学,但因为他足部的疾病,没办法只能回国,并转入复旦大学。

在上海的日子,对于陈寅恪来说并不难适应,这时候的中国处于光绪皇帝统治的末年,几年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就将迎来自己的夕阳,上海作为外国人齐聚的东方之都,开放的氛围比起北平来说要好多了。

溥仪继位之后,陈寅恪认为自己应当“睁眼看世界”,他开始游历欧洲各国,并且先后在德国、瑞士等地留学。

在此期间,陈寅恪大都钻研的是艰深的古文字和偏门的史学,要将这些不大流行甚至于说并不是主流的学科学透彻,陈寅恪下了一番苦功夫,为此他还逼着自己学会了包括巴利文和突厥语等八种语言。

难以想象,此时的陈寅恪仅有30岁,但他已经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古文字大师了,这让他动了回国的念头,民国十五年,陈寅恪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导师。

在清华的日子里,陈寅恪迎来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新起点,他在大学里开设了佛教史、边疆史、古汉语以及古文字等课程,上课时引经据典,各种外语信手拈来,让学生惊叹于先生的盖世之才。

建国以后,陈寅恪先生更是被选为社科院学部委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大家,其在最后的二十年时光里,专门致力于隋唐政治制度以及元朝诗作的研究。

除此之外,陈寅恪先生在眼疾缠身的情况下,还写就了一部传记——《柳如是别传》,更加丰富了他的学术生涯。

二、为人所推崇的原因

在当下社会有一种不好,或者说不理性的思潮,那就是对于民国文人的狂热崇拜,这种狂热崇拜的根源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非典型的意向,往往来源于资产阶级符号”,这句话是说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人们的喜好将由富集资产阶级符号的客体所影响。

举个例子,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奢侈品是被大众所追逐的,其高昂的售价则是它被推崇的来源,也难怪有人调侃——“要是奢侈品不卖这么贵,那就没人喜欢了。”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人们对于民国文人的狂热崇拜根源在哪。徐志摩、张爱玲、胡适、林徽因、梁启超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文人,那么,大众是如何接触到他们的呢?

显然,我们并不是通过阅读这些人的学术书籍来认识他们的,而是通过一些浅显的“小故事”。

比如徐志摩,他写的《再别康桥》都会背,他是个风流才子;胡适,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梁思成林徽因是建筑大师,人间四月天的美名如今无人不知。

这些都是民国文人的优点,或者说是被美化过的形象,再藉由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与文人风采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浪漫与理想色彩。

陈寅恪先生相比起以上提到的几位大师,他的形象更加模糊一点,因为他没有写出过朗朗上口的小诗,也没有什么狗血的爱情故事,只有兢兢业业做学问的一生。

看看他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哪里是普通人能看的,就连历史系的学生读起来也拮据敖牙。

之所以陈先生在近些年火了起来,无非是因为一本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是由陆键东所写,将陈先生最为坎坷的二十年披露了出来,足以说明如今的“陈寅恪”热是非理性的。

影视作品和书籍一样,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确实有着塑造公众认知的强大能力,它们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唯美的画面以及深入人心的台词,将民国文人的生活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对这些文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然而,这种美化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它可能放大了文人们的某些优点,而忽略了他们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影视作品中的民国文人形象,更多是一种艺术化的再现,而非完全的历史真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民国文人确实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可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都属于文化产品,这些东西最能够决定公众的喜好,如果能再来一点煽情的桥段,人们则更加深陷其中了。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就是如此,本书的作者陆键东并非是个资深的历史学者,也不是什么专业的传记作家,而是一个编剧。

他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之后进入粤剧团,开始从事改编剧本的工作,他本人一直对陈寅恪先生十分敬重,因此才写下了这本书。

那么,这本书究竟怎么样呢?根据网上的书评显示,本书的一大缺点就是太过于煽情了,有读者反应,煽情太过,实在看不下去,各种抒情性的描述花里胡哨……

其余批评之声也大都如此,可见这本书的强烈煽情就是其能够大量传播的特色,也符合本书推广期间打上的“沉痛作品”的标签。

三、易中天之问

武汉大学著名历史教授易中天对陈寅恪热的现象也发表过一番见解,他说陈寅恪被捧过头了,这完全是一场将大师变成网红的闹剧,谁能真正看懂陈寅恪呢?无非都是不懂装懂罢了。

“多数人只是假装读懂他。”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在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作品虽然艰深,但每一篇都凝聚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这种学术造诣和贡献,是陈寅恪先生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中天认为,人们读不懂陈寅恪的学术专著,但是“看起来很厉害”,所以就开始对这个人推崇备至。

我们身边有这种人,谈起文学历史总是能说上两句,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想来这就是典型的“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

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陈寅恪造诣很高,他分析了东汉以后,中国社会上儒家大族与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两个不同的集团,这个课题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以触碰的。

这是否可以说明,推崇陈寅恪先生并非完全基于对他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呢?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推崇是基于对他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的认同。

人们推崇他,不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但这类人确实是少数。

在推崇陈寅恪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故作高深地推崇陈寅恪先生的,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阅读过他的作品,只是听说他的名字和他的学术地位,便盲目跟风,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学识和见识。

这种推崇并非基于对陈寅恪先生真正学术成就的理解和认同,而是一种肤浅的、功利性的行为。

这种推崇是否就是一场闹剧呢?也许不能一概而论,虽然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的推崇是出于功利和炫耀的目的,但也不能否认有很多人是真心敬仰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现象,既要尊重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贡献,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和功利性的推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当代文人风骨的集体沦陷(原创)
为什么民国那么多大师(为什么民国有那么多大师)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陈寅恪与傅斯年
一部书读懂中国学术真精神 季羡林曾赞其“至文”
谈《易中天中华史》:到底写的怎样,是否有传世的意义和价值?
《易中天中华史》水准如何?学术大咖转型娱乐明星后的浮躁之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