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产共妻者康有为

今日头条

独乐文化

原创2022-9-221:16湖北 

记得历史课本里,说康有为无外乎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办了万木草堂,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第二件事是领导了百日维新。第三件是张勋复辟的时候跳出来站台。这三件事可以说很好的涵盖了康有为的一生,但是清代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学术思想,在历史书里本来就语焉不详,很多人没有搞明白康有为究竟主张什么,梁启超拜康有为当老师的时候,他已经17岁中举了,而当时33岁的康有为还是个秀才,梁启超图的啥?

长这样

目前黑康有为的文章很多,说他窃取了维新变法的领袖地位,后来走向时代反动的一面,又窃取公款私用,盲目自大云云,或许康有为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吧,但是客观的想一想,为什么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之前的中国社会有如此高的声望和地位?相声《文章会》里,也是把“康圣人”当做一个“有大学问”的学者的典型形象来衬托逗哏的不学无术。

那么我们从头上来捋一捋“康圣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一、清代今文的“千年复兴”

清代中后期,不但是西方坚船利炮裹挟着西方思想给中国的社会带来冲击,中国的传统“国学”内部,也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动荡,这就是由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带来的疑古、辩古风潮。这里说的“今文”并不是指的“白话文运动”那种意义上的今文,这个“今文”实际上指的还是古文,只不过是“汉文”,也就是“汉代的文章”。

那么汉代的文章,为什么会被称为“今文”呢?我们知道秦始皇颁布挟书令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文化思想的浩劫,对于儒家来说,书基本上烧光了,人也杀了不少,面临着失传的局面。幸而汉惠帝取消了挟书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幸存者赶紧开始了儒家思想的复兴,通过经学博士们的背诵口授整理,用秦汉时期通用的篆书和隶书整理出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书五经”里的五经。

篆书

熟悉书法的朋友可能知道。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目前使用的正楷字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基本上就是由随意到规则,从具象的图像化到抽象的符号化这么个过程。

籀文比篆书更加“象形化”

对比上面的小篆,我们可以看出籀文更加的图像化和随意化,加上战国时代各国的文字都有不同,所以请统一六国后,也把文字统一起来。

汉代隶书笔画已经开始变得平直,更加规则

到了汉代,整理经典的汉代儒生,当然使用的就是汉代通行的文字了,于是西汉时期,这一批口授心传整理出来的经典,就叫做“今文经”。

上过历史课我们都知道,汉代从董仲舒开始,皇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又搞了一套“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把原来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加入了很多玄乎的东西。这种把儒家思想神圣化、神秘化的做法就叫做“谶(chen)纬之说”,就是把一些奇怪的,偶然出现的自然现象说成是祥瑞或者灾异,成语“一语成谶”就是取的这么个意思。

后来,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人进献一些用古代籀文写成的经书,说是秦始皇时期被藏起来的没被烧掉的经书。比如,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就进献了一部文字几乎无人能识的《尚书》,被称为“蝌蚪文”。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的时候,刘歆、刘向父子开始把这些用古文写成的经典整理起来,也同样确立为官方学说,叫“立在学官”,研究这些的,就被称为“古文经学”。

其实历史上,因为战乱等等原因,不管今文古文,都经历过各种失传又重新整理,民间发现等变动,所以历朝历代一打完仗就开始“校书”,看看还剩下些啥,缺啥看看还能再补上没有。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校书图》儒家博士正在校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待孔夫子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古文经学认为读经就是读史,孔子是个史家,要从史所记载的事情里面解读出制度和镜鉴;而今文经学家要玄乎的多,他们认为孔子是“素王”,也就是孔子是一个政治家,他搞的这些儒家经典,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评论,藏否人物和制度,连天子都敢拿来批判一番,所以孔子是“无冕之王——素王”。

其实从两晋到明代,这一千年里,都是古文经学占上风的,因为大家一致觉得,古文嘛,怎么也比我们距离孔子更近吧,应该还是比较忠实于原著思想的。宋代的程朱理学,虽然自己往往望文生义,并且各种自我发挥,总的来说,也还是比较推崇古文经学的。

直到清代出了一批“狠人”。

什么样的狠人,考据学的狠人。清代的考据学,空前的发达,而且空前的讲究实事求是的严谨性。比如康熙时期江苏阎若璩,写《尚书古文疏证》,像侦探破案一般,从各个角度详实而严谨的证明了东晋整理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以及同时出现的所传为孔安国《尚书传》皆是伪作。这个事,可谓洪水猛兽。要知道这批伪作里面就包括《大禹谟》,里面记载的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来竟是“同人”,根本不是孔圣人的“官方”。

名侦探阎若璩

又比如胡渭所做《易图明辨》,证明“太极”、“无极”原来全都是宋代的发明,孔子那里也是根本没有的,自此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经典的理学套路彻底失去人心。

在这些考据学者的疏义明辨之下,数百年来不敢质疑的儒家经典的神圣性开始瓦解,于是从庄存与开始,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了。于是,着重于体会孔子“微言大义”的,不注重经文与历史严谨性的今文派在时隔千年以后的清代又粉墨登场了。今文经学讲究要有学以致用的实学精神,就是说今文经学就擅长重新解释重新发挥,根据当前现实,为统治者和理论提出者寻找理论依据,至此康有为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二、康有为是今文复兴的集大成者

清代的今文经学大学,代表人物有龚自珍和魏源,到了魏源晚年的时候,我们知道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大清朝鸦片战争就败给了西方列强了。魏源秉承今文经学的实用主义精神,写了《西域置行省议》,写了《蒙古图志》,写了《元史》和最著名的《海国图志》,变成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康有为继承了清代这些新的“今文经学家”的思想,把汉代今文经学的三世说拿来出来,也就是说《春秋》所表达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的不断进步的观点,同时他又大笔一挥写了《新学伪经考》,告诉大家凡是说不让变法的都是伪经,都是刘歆、刘向两个人为了辅助王莽篡位搞的事情!然后又写了《孔子改制考》告诉大家,孔子的春秋,就是一部蕴含了孔子理想政治的,以批判现实为托词写就的“乌托邦”!

这两本书的问世,用梁启超的比喻,一本是“飓风”,一本是“火山大喷火也”。

康有为的动机非常的明显,一是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这一依据上承西汉,扯好一面大旗。再一个他以为西方之强盛,有独尊基督教这一现象,所以他要以西汉谶纬之说,把孔子推向神坛!成立一个不折不扣的孔教。

传说是康有为伪造的和光绪帝的合影,最左边是梁启超

但是,其实不管是《孔子改制考》还是《新学伪经考》都不是康有为的最终观点,也根本不是最吸引梁启超拜他为师的地方,而真正吸引梁启超、陈千秋追随他的,是他所认为的终极理想社会——就是他出山之前,自己躲在广东山里根据“春秋三世说”憋出来的一个大招。

三、纠结的共产主义者康有为同志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集合清代今文经学之大成之作,并非他自己的创造,他自己的创作是他一生秘而不宣的《大同书》。这《大同书》他写完了以后,就一直自己藏着,只给梁启超、陈千秋这样特别亲近的弟子才传授过。

这《大同书》不但勾画了一个共产主义的“太平世”的景象,而且他明确表示,今方据乱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

震惊!康有为不但是个共产主义者,而且要先从“小康社会”搞起…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

那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究竟有多像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归,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为大同”。康有为认为,这段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里面的话,就是孔子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进一步整理为:

1、取消国家,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为统一政府。

2、世界总政府和分区政府皆由民选。

3、取消家庭,取消私产,男女同居满一年要换人(-__-///)

4、妇女有身孕的,入胎教院,生下来入育婴院,政府全部负责

5、儿童入蒙养院,以及各级学校

6、成年后政府包分配,指派工作

7、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

8、胎教、育婴…养老,为各区最高之设备,入则得最高之享

9、成年男女,按例服役于这些地方

10、设公共宿舍、食堂,分为等差,各自以其劳作所入自由享用

11、警惰为最高之刑罚

12、有发明创作和杰出贡献的,得特殊奖励

13、死则火葬,火葬场比邻肥料厂…

这些洪水猛兽一般的设想,让梁启超和陈千秋等人震惊,也让他们振奋!这才是康有为真正吸引梁启超的地方,真的有这样的“天下大同”之太平盛世吗?

梁启超多年之后,以客观的笔调写道:有为虽著此书,然秘不示人…其弟子最初得读此书者,惟陈千秋、梁启超,读则大乐,锐意欲宣传其一部分…此后万木草堂学徒多言大同矣。…有为亦果于自信,而轻视后辈,益为顽固之态以相角。今老矣,殆不复于世相问闻,遂使国中有一大思想家,而国人不蒙其泽,悲夫!

康有为认为:最关键是要毁灭家族之壁垒,佛家出家脱苦,不如使无家可出;又谓私有财产为争乱之源,无家族则谁复乐有私产?而国家又随家族而消灭也。

但是,如何能达到这个太平盛世,康有为没有任何解决办法,还是先从维新变法开始吧!但是为什么这么大胆的思想落在实处,竟然是他进一步的保皇保教,进一步三妻四妾,实在是一个矛盾纠结体。

康有为不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相反是一个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在后来的流亡期间,他游遍世界,所有的文明国际他几乎都去过,英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瑞士,尤其是德国,他几乎踏遍了德国的每一个城市,但是他据乱世、升平事、太平世的思想几乎从未变过。正是因为他洞见到了西方国家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矛盾,所以他始终认为西方的制度是不完美的,他总是尝试从更高的维度去攒这个牌局,但是问题是他从未把任何一张牌抓稳,这种悲哀就像李鸿章的以夷制夷一样,想发展没有钱,想打仗没有兵,想改革没有势…一切钱、兵、势最终都还是在别人手上。

四、康梁的分裂

其实,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一个从改良到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缩影。

他的眼界更开阔,更加包容的拥抱西方科学精神。梁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所以,当康有为主张立孔教为国家,全民祭祀孔子和上天的时候,梁启超第一个起来反对: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及秦始皇焚百家之语,坑方术之士,而思想一窒;及汉武帝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而思想又一窒。自汉以来,号称行孔子教二千余年于兹矣,百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以为一贯之精神,故正学异端有争,今学古学有争。言考据则争师法,言性理则争道统,各自以为孔教,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于是孔教之范围益日缩日小。寖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公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寖假而孔子变为程伊川、朱晦菴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王阳明矣,寖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不能自开生面,如群妪得一果,跳掷以相攫,如群妪得一钱,诟骂以相夺,其情状抑何可怜哉!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对这种托古改制的把戏,梁启超已经感到厌恶,他总结道:

摭古书片词单语以傅会今义,最易发生两种流弊。一、倘所印证之义,其表里适相吻合,善已;若稍有牵合附会,则最易导国民以不正确之观念,而缘郢书燕说以滋弊。例如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求诸彼古代之希腊罗马且不可得,遑论我国。而比附之言传播既广,则能使多数人之眼光之思想,见局见缚于所比附之文句。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当时,梁启超受到谭嗣同等人生前的影响,已经开始倾向革命推翻清政府,在私下里他们印刷了若干种《扬州十日记》等揭清政府旧账的小册子,广为传播。戊戌变法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都逃到国外。

康有为带着假的衣带诏,到处招摇撞骗募集资金,还在做着大清朝复辟改制的迷梦。梁启超带着自己的弟子蔡锷、蒋百里等人流亡日本,共图革命。其弟子一起流亡的十一人,死于反清起义者六人。在下一个轰轰烈烈的护国、护法、五四的时代中,他们依然站在风头浪尖,而康有为则已经变成了一个丑角。

梁启超、蒋百里、蔡锷等人在日本的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有为“托古改制” 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廖平的《古学考》和《知圣篇》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09】长夜孤灯话《论语》——《左传》、《史记》的真伪和今古文之争
梁启超万木草堂回忆与想象
钱穆:八十年研究为一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