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联援建新中国“156项目”之——成都市156项目有关的过去与未来

“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见到,必被象征化才能被热爱,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经过三年(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的恢复调节,国民经济建设稍有起色。

1952 年工业生产已基本上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生产水平,但比重关系不合理的情况,基本没有改变,轻重工业的比例为 64.4:35.6。

1952 年轻重工业比例 1952 年轻重工业比例(左)、1957 年轻重工业比例(右)

于是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在 1953~1957 年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以“156 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确立以重工业优先建设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限额以上项目即单个项目建设总投资额 800 万元以上,包括 800 万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阶段所确定的主攻方向和中心目标,将一定时期内有限的资金适当集中投向国家最迫切、最急需,建成后在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的项目的统筹安排。】

156 项工程空间 156 项工程空间分布图 156 项工程空间分布图

156 项最早始建于于1950 年,最晚的156 项建设完成是在 1969 年。在这长达 十九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 156 项建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以苏联援助为主的发展阶段,一个是以自主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前者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 1957 年底,完成一半以上的 156 项建设工作。后者因苏联专家于 1960 年撤离,未完成的 156 项建设发展缓慢,主要由我国自主建设完成余下的 156 项建设工作。

156 项工程分布较分散,但是其项目建设大多都集中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四川成都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资源较为集中的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并新建18 个如同洛阳、西安、成都等以工业区建设为核心的城市。

“一五”时期八大工业区分布图

“一五”时期 156 项工程的建设促使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至 1957 年新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逐渐建成以城市为核心的八大工业区。

“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布局, 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产业布局不平衡的战略措施,让旧中国约 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川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 西衔西藏。

“一五”期间四川地区的主要建设项目共计 93 个,其中属于国家 156 个重点建设 项目 6 个(含重庆 1 个),国家限额以上项目 16 个,省重点项目 71 个。其中 156 项 重点工程中有 5 项(实际 6 项)落户在成都,1 个在重庆,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为轴线的“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产业群。

“一五”时期四川工业遗产分布图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陆势平坦。从 1952 年宝成铁路成都至绵阳段通车后,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 一直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关注,省内其他兄弟城市的资源也竞相供给。

6 个 156 项目在成都落地实施,扩充了四川地区行业门类,建立起了四川第 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从无到有发生了质的突变。

当成都被选定为新中国的电子工业基地,6 个大厂选址建设在东郊电子工业园区,涉及到计算机、通 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 业门类。同时引进苏联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厂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相关设计图纸以及苏联专家来华驻厂指导工作等

156 项具体在成都落地实施的 5 项工程分别是军工电子部的:有西南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成都无线电厂(719 厂)、锦江电机厂(784 厂)、雷达探照灯厂(788 厂)、成都热电厂这 5 项。

雷达探照灯厂(788 厂)在 1957年动工修建过程中,因产业调整等原因停建,后增设为成都电子管厂(773 厂)、西南电子管厂(776 厂)、成都电机厂(906 厂)。其中208厂、906厂涉密,不做介绍。

成都市区图 1952 年(左)、 成都市区图 1957 年(右)

一、成都热电厂

原名成都电厂,位于成都市东郊跳蹬河。1951 年初,国务院燃料工业部批准川西行署在成都近郊建设火电厂的报告,7 月成立电厂筹备处。

1953 年成都电厂开工仪式

1953 年 1 月批准确定厂址位于成都东郊跳蹬河,1953 年 10 月开工建设至 1990 年, 占地面积达 24 公顷,总装机容量 32 万千瓦。

一期工程建设调拨美式 5000 千瓦机组 1 台(1 号机组)。这套机组是 1940 年美国伊里奥特公司产品,锅炉为 3.45 兆帕 404(链条炉、汽轮机为 2. 76 兆帕 399℃凝汽式),1955 年 5 月 1 日 1 号机并网发电。

二期工程建设目标为建成 2 台 2.5 万千瓦机组(2 号、3 号机组)。为“一 五”时期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设备为前苏联 2.5 万千瓦高温高压供热机组,汽机ВПТ-25-3 型、锅炉ТП-170-1 型。总体设计单位为苏联电站部热电设计院莫斯科分院,国内设计院是西安电力设计院、北京电力设计院。1958 年 9 月、1959 年 1 月 2 号、3 号机组相继发电;1959 年 6 月,向东郊 13 个厂供热;成都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同年,工厂改名为成都热电厂,为西南地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子自控、供电供热厂。

三期工程拟建成 1 台 2.5 万千瓦机组(4 号机组)。汽轮机为国产 51-25-1 型;锅炉苏制ТП-170-1 型,1960 年 7 月 4 号机建成投产。

四期工程拟建成 1 台 2.5 万千瓦机组(5 号机组),设备系波兰爱尔卜隆机器制造厂产品,汽轮机 TC-25 型;锅炉 OP-130 型。西安电力设计院设计;省电 力安装公司电安二处安装。1960 年 6 月动工,1961 年 7 月建成。

五期工程安装 1 台 2.5 万千瓦机组(6 号机组)。发电机和汽轮机仍采用波 兰产品,与 5 号机同型号;采用哈尔滨锅炉厂 HG- 230/110-1 型、230 吨/时锅炉, 以扩大供热能力。1965 年 10 月竣工。但因锅炉质量缺陷 多,返工量大,直到 1966 年 7 月底才移交生产。

成都热电厂的建立为成都工业建设、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对成都的工业发展、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0 年以来,成都地区用电量增长较快、用电高峰期负荷较大、用电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2006 年 4 月 28 日,成都市热电厂举办了关停仪式,于当天下午 2 时宣布关停成都热电厂,新厂区重建于成都金堂。2007 年 7 月 16 日, 成都热电厂主厂房爆破拆除;同年 12 月成都热电厂 210 米高的烟囱也开展爆破拆除工作。至此为成渝地区提供经济建设必需能源 51 年之久的成都热电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成都东郊。

成都热电厂主厂房爆破拆除

成都热电厂 210 米烟囱爆破拆除

二、国营新兴仪器厂(719 厂)

国营新兴仪器厂原名为成都无线电厂,又称国营 719 厂,家属院 69 信箱, 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

国营新兴仪器厂大门

1954 年 2 月国家 计委批准设计任务书,选址于成都建设北路三段,1954 年 10 月动工,同时选派各类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 57 人,分 3 批到苏联有关企业实习 1 年; 还选派一批人到国内老企业培训。 该厂于 1953 年筹建,1957 年 12 月建成,1958 年 6 月经国家验收合格投产。1965 年 3 月由四机部改属航天工业部门领导,航天工业总公司直属大二类企业, 为复杂无线电设备制造厂。

国营新兴仪器厂车间

该厂承担了航天航空军用电子设备的生产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又陆续开发了多种民用产品。

研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地空导弹用的无线电控制仪、引信及其测试设备,飞机用无线电罗盘、超短波电台, 2~14 层精密印制板,900 兆赫无中心选址移动通讯系统,无线电电力负荷集中监控系统,细纱机,电视机机械调谐器,数显数控专用计算机,通用电子仪器,医 疗仪器,洗衣机定时器,各种工模夹具和塑料制品等 50 多项。

该厂已从传统的军用电子产品生产,转移到军品民品结合,以通信产品为核心、机电一体化及家电产品为主的轨道上来,成为国家机械电子整机产品重要生产企业和机电产品出口扩权单位;先后有 13 种产品获 21 项国家级、部省级荣誉称号。

国营新兴仪器厂 2001 年在成都市成华工商局登记挂牌更名为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2007 年 3 月 30 日因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厂区搬迁至成都市东三环二段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原址土地已出售,家属院 69 信箱还留存。老厂区曾先后承担了航空无线电机载设备的研制生产工作,为地空导弹配套生产弹上线电控制仪、无线电引信以及无线电测试仪等任务,为中国航 空业和航空航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营锦江电机厂(784 厂)

该厂于 1954 年筹建, 1956 年 10 月动工建设。在建设期间,曾分 3 批选派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58 名赴苏联考察实习,在国内老厂培训各类管理干部及技术工人 1504 人。

苏联为项目提供了主体工程设计资料以及研制测高雷达和地空导弹配套产品全套技术图纸资料,并先后派遺 4 批专家作现场技术指导。投产前边基建、边利用已建成的部分厂房陆续开展试制工作,以掌握关键技术、锻炼职工队伍。

1958 年 4 月试制 出第一个产品 842 型地面敌我识别雷达。9 月试制出第一台 402 型雷达专用超高频讯号发生器,并着手开展 846 型舰载敌我识别雷达和 843 型测高雷达的试制工作。同年,基本建设竣工,于 12 月 4 日经国家验收投入生产,家属院 107 信箱。

1955 年 6 月 1 日锦电厂房在一片废墟中奠基

主要产品有军民用地面雷达系列、录像机、 电视机、卫星地面站、切管套丝机以及通讯天线、石油电子、汽车电子等。

援建锦江电机厂的前苏联专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厂贯彻“军民结合”方针,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在保证军品研制任务的同时,还要着力开发民用产品,实现由单一军工生产型向 军品民品结合生产经营型转变。

建设场面

“七五”计划期间,通过引进日本日立、松下录像机生产技术和设备,建成年产 25 万台能力的录像机生产线,成 为国内引进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录像机生产基地。同时,该厂先后向国内外 市场推出新一代雷达产品和应用电子产品。

1982 年经电子部和四川省政府批准,以该厂为龙头,联合 16 家企业组建成都电子公司。1986 年与港商共同投资兴办蓉洲塑料制品厂。1990 年,经上级批准,以承担债权债务的方式,对内江市四川无 线电专用设备厂实施兼并,改名为国营锦江电机厂内江分厂。

近年更名为成都中电锦江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曾用名:成都锦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厂区已搬迁至成都市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建设北路三段 168 号的老厂区作为该公司通讯处,老厂区保存完整,厂区面积约 2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4.45 万平方米。老厂区于 2017 年 5 月入选成都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录。

四、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

原名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国内最早兴建的微型特种电机专业制造厂,大型综合性电子元件制造骨干企业,位于二环路东一段。国家“一五”计划期间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位于二 环路东二段。

国营 715 厂开工大典

该厂始建于 1953 年,1958 年 6 月 8 日经国家验收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阻容 元件 8 个大类、38 个代表型号、3700 万只。开工当年产量即达设计能力的 80%, 第二年超过 85%,占当时全国电子元件总产量的 18%—22%。

国营 715 厂建设场景 1

1965 年更名为宏明无线电器材厂, 下设 7 个分厂、5 个研究所,具有自行开发新产品,制造电子专用设备、仪器、 各类电子应用产品和为产品配套的精密工模具设计加工能力,拥有国际 IEC 标 准和美国 MIL 标准要求的试验设备手段,机电部电容计量站即设在该厂。

国营 715 厂建设场景 2

1990 年评为国家全面质量管理表扬单位,获机电部十年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先进单位一等奖。2000 年公司成功改制,更名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生产厂 区搬迁至成都市青羊区,厂区旧址现已修建为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家属院 62 信箱还在使用中。

五、国营红光电子管厂(773 厂)

家属院 106 信箱,位于成都市建设南支路 4 号,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电子束管专业生产厂,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电子束管骨干企业,我国显像管行业的母厂,更是我国军用电子束管玻壳生产的最大基地,曾研发和生产处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曾享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在研究“两弹一星”时所使用的仪器屏幕也是由红光电子管厂所生产。

1957 年红光电子管厂在东郊马家沟破土动工

该厂1956年在绵阳筹建1958年迁往成都东郊,利用因故停建的原雷达探照灯(788厂)另建电子束管厂,当时叫国营成都电子管厂,年产显像管、示波管、指示管等 10 个品种 15 万只的能 力,1965 年更名为国营红光电子管厂。

1959 年新建红光办公楼

1969年--1977年相继包建新光电工厂、庆光电工厂,援建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河南安阳电子管厂等省外5个企业。

1977年--1979年完成我国援建朝鲜的电子束管生产线工程。

1988 年 5 月,以红光电子管厂为主体成立了红光电子企业集团,成员单位 83 个。同年 12 月红光电子管厂兼并 ,新光电工厂改名红光电子管厂新都电工分厂(七分厂)。1989 年 6 月并入改名红光电子 管厂新都电器分厂(八分厂)。

1993年红光电子管厂更名为“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宏光实业有限公司于2001年破产。2009年6月原厂址得以保留并完全转让,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意向,将原厂区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东郊记忆”。

六、国营国光电子管厂(776厂)

苏联增援项目,我国最早兴建的微波电子管大型骨干专业厂,位于建设路 2 号。该厂于 1956 年在德阳筹建,1958 年 4 月迁成都建设,利用原二九三、二九四技工学校校址(原 788 厂旁边)改扩建为国营西南电子管厂。

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总平面图

1963 年 12 月 25 日经国家验收合格投产,主要产品 有磁控管、速调管、天线开关管、行波管和半导体管等大类。1964 年,将半导体管车间和材料分厂划出,独立组建为西南半导体厂和西南专用材料厂。

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厂区内部的烟囱和铁轨

1965—1980 年包建了贵州凯里宇光电工厂、甘肃泰安天光电工厂、辽宁东光电子管 厂,援建了甘肃平凉虹光电子管厂、安 徽省六安县 605 厂、湖北襄樊 4404 厂、 河南安阳电子管厂、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等,承担了我国援助朝鲜超高频电子管厂 3 条生产线的建设任务。

国营国光电子管厂 80 年代开始军转民,2000 年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更名为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工厂破 产,2009 年 6 月份原厂址保留并全部移交,2010 年部分厂区搬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原厂区已拆除,家属院 6 信箱仍在使用。

七、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厂)

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的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生产厂,全国机电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位于成都府青路二段 2 号。机电部第四区域电子计量站就建在该厂。

国营前锋厂厂区道路

该厂始建于 1958 年,1963 年 12 月 26 日经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原名成都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厂,设有电子测量仪器、民用产品、应用产品和医用仪器等 4 个设计研究所、10 个生产车间。 自建厂以来,相继研制生产的电子仪器产品有 16 个系列 100 多个品种,广 泛用于广播、电视、通讯、电子计量测试、航天、地质、交通、能源等领域。

1965— 1973 年,为调整我国电子工业布局,曾包建了贵州凯里永华无线电仪器厂和四川青神星华仪器厂,并先后将研制的 12 种电子仪器产品转交 9 个省、市的 16 个 厂家生产。为发展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工业、国防装备尖端技术和国民 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 年参加红光电子企业集团;1989 年加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1995 年更名为成都前锋电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厂区搬迁至 成都市郫都区。原有厂区已拆除,家属院 40 信箱仍在使用。

八、成都量具刃具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末,一机部在成都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该厂重复使用并接受了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全套设计和建厂经验,采用先建生产厂房,后建生活设施的办法,是我国第二座制造现代化精密工具的工厂。

50 年代刃具厂厂部草房办公室

1956 年在府青路破土动工,1957 年底基本建成投产。1958 年下放成都市重工业局领导,1962 年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1971 年下放归四川省机械工业局领导,同年又下放成都市机械工业局领导。1984 年成都硬质合金工具厂并入,更名成都量具刃具总厂。

50 年代刃具厂厂长办公室

成都量具刃具总厂是定点生产通用量具、刃具及精密量仪的专业厂。1957 年 投入试生产。1958 年达到设计水平。1959 年收回国家投资。1962 年研(仿)制 生产出深度及高度游标卡尺等产品。1966 年至 1976 年,新建、改造锅炉房、照像刻度房、动力库、千分尺和仪器厂房,完成百分表、千分尺的改型和钻头、丝锥制造的新工艺。属全国机械工业骨干企 业、国家二级企业,全国四大工具厂之一,一级计量单位。目前,成都量具刃具厂已整体搬迁,原厂址上只保留了一栋造型精美,名为“红楼”的建筑。

成都量具刃具厂“红楼”

成都量具刃具厂厂区

九、成都机车车辆厂

成都机车车辆厂隶属今中国南车集团,位于成都二仙桥,始建于 1952 年,是成都解放后第一个国内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工业建筑项目。

由铁道部工厂设计事务所设计,西南铁路建厂工程处施工。由于工程结构复杂, 配套工程多,先后有 5 次重大设计修改;又因施工中技术装备奇缺,电气器材和机械设备不能及时供应,致使 1956 年部分竣工投产,1958 年后基本完工。

成都机车车辆厂联合车间

联合车间为厂内主厂房之一,建筑面积 7000 平方米,采用三连跨现浇钢筋混凝 土排架结构,三绞拱式钢屋架,柱高 15.85 米;设 75 吨、15 吨双层吊车;在当 时施工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用土法上马,经精心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该厂 近 40 年来,屡有扩建新建,各项工程项目日渐配套,已成为国内承担东风 1 号、 2 号、3 号型内燃机车修理的大型厂家之一。

成都机车车辆厂厂部大楼

成都机车车辆厂曾经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国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主要检修基地,是中国南车集团唯一的电机制造基地。

成都机车车辆厂电器大楼

目前成都机车车辆厂大部分厂区已经拆除,保留有厂 联合车间、厂部大楼、电器大楼等部分老建筑。

十、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

1956年4月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协议书,132厂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12月国建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四川成都温江黄田坝。

1958年10月18日,132厂开工建设,当时建筑材料奇缺,不得不用木材代替原本设计的刚吃和水泥屋面结构。上上下下艰苦奋斗,一边修机场厂房,一边加紧测绘设计歼击机。1964年10月132厂基本建成。

峨眉机械厂大门

二期工程于 1978~ 1980 年进行,工程项目 46 项,竣工面积 7 万多平方米,工程设计、施工均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完成的工程质量较高。

三期工程于 1988 年后进行,主要是技改工程,起点高,难度大,由于加强了前期准备,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查验收,使 412 号电磁兼容间、1 万多平方米的 404 号数控机加工房、411 号荧光探伤站、203 号有色金属表面处理厂房等,顺利地通过了美国麦道公司的工艺评审。

峨眉机械厂中央大马路

1986年工厂第二厂更名为“航空工程部成都飞机公司”,1988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飞(集团)公司。

成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四川地区“一五”时期 156 项重点建设工程、以及 “一五”时期 156 项之外的众多工业建设都聚集于成都东郊,如今对这片区域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比较成功的有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 东郊记忆。刚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有成都机车车辆厂——中车·共享城。正在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是成都量具刃具厂——红楼 1956。被列为成都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刚开始进行更新改造施工的国营锦江电机厂—CEC·784 科技创新智慧小镇。6 个 156 项老厂区已经全部拆除的有成都热电 厂、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国营新兴仪器厂。

成都东郊工业遗产被保护和利用区位图

东郊记忆 2011 年更新改造为成都的文化创意园,红楼 1956 项目也正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

中车·共享城所在位置为原成都机车车辆厂。2017 年 8 月最后一台机车下线后,成都机车车辆厂正式开启搬迁工作,今已搬迁至新都石板滩。因蜀路五期将通过原厂区,故所及范围的厂区建筑均拆除,机车车辆厂中的部分老厂房得到保留。随后中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将该地块规划打造为中车·共享城,打造以 TOD 工业遗址的共享微城市,以服务共享、文化共享、交通共享、生态共享为目标,传承机车历史文化记忆,有机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成为成都市“中优”区域性示范项目。

成都机车车辆厂改造前实景图

中车共享城将以创新的工业历史遗迹与现代 文明相结合打造呈现工业文化街区,通过保留工业遗产厂房、灯光球场、职工活 动中心、工业构筑物和工业设备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组建,传承成华区工业 历史文化,并集合片区原有工业保护对象,形成完整的工业遗址旅游线路,同时 通过建造工业遗产特色商业和舒适住宅,为老城区带来现代活力和居住人口,也作为成华区新的发展引擎驱动城市更新。

(左)改造后效果图、(右)改造施工中实景图

中车共享城注重延续工业风格,延续成都机车 车辆厂的历史文脉。结合现代的设计元素,突出园区主题。比如四季花园是由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的厂房改造而生,利用原有厂房主体结构,结合四季植物变化,保留地面原有水磨石、原厂 区近 70 年的老树,将历史与记忆,空间与灵感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 艺术空间。结合原有铁轨和列车车厢、火车头打造 “机车主题公园”。

(左)艺展中心、(中)工业景观小品、(右)机车主题公园

中车·共享城于 2019 年底部分开园,距离东郊记忆 3.2 公里,距离红楼 1956 约 4.3 公里,距离 CEC·784 科技创新智慧小镇 2.1 公里,交通优势明显。这四个项目都于 2017 年被入选成都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录,都地处成都市成华区。 近年来,成华区发展定位为“天府成都·文旅成华”,以东郊记忆艺术区为核心,为老工业基地的保护振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做出了许多尝试。

CEC·784 科技创新智慧小镇是 2019 年 8 月 16 日,成都中电锦江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与万谷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

其建设地址位于原国营锦江电机厂老厂区。CEC·784 科技创新智慧小镇项目主导产业定位为 TMT 产业,即科技、媒体和通信的组合产业,打造产业综合赋能中心、创新动能引领为产业集聚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共同打造中国电子在西南地区的总部基地、中国电子在蓉企业的集中研发基地,成为中国电子在成都的模范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战略支点。

CEC·784 科技创新智慧小镇运营方案

~~~~~~~~~~~~~~~~~~~~~~~

驾驶着小鹏纯电动车,绿色智驾穿行在成都这个美丽(魅力)的城市中!

春暖花开,我们出发吧!#精品长文创作季##春日生活打卡季##小鹏G6邀您 春暖花开去智驾##雷军:小米SU7有大量好玩的配件##纯电卷王小鹏G6限时立减2万元##30万级纯电SUV就选小鹏G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你自豪,成都东郊建设路!
成都这些改造后的老厂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
石家庄人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棉纺厂(棉一、二、三、四、五篇)
成华区:加快转型发展 高水平打造“文旅成华”
《你好,李焕英》你唤醒了我对三线建设大厂和对逝去的青春的回忆
成都1963年的10张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