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文江丨当代人物画创作:贯通工笔与写意,融合造型与笔墨

本次艺术名家系列讲座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美术学课程主任黄光辉担任学术主持。讲座伊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向于文江赠送纪念礼品。

张志庆向于文江(右一)赠送纪念礼品

在本次讲座上,于文江主要围绕人物画的创作经历开展分享。于文江指出,因为人类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尤其当想创作一幅好的人物画时,山水、花鸟这些题材都要有所涉猎,要有宽阔的视野,才能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同时,于文江在讨论兼工带写的绘画方法时强调,当代画家在创作时要学会贯通工笔与写意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面貌。纯用西方的素描来解决中国画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要形成自己的素描体系,即线性素描。

于文江通过大量的当代人物画作品向大家进一步分享了他在探索人物画绘画语言上的创作心得。特别指出自唐代以来,工笔画逐渐发展至顶峰。工笔画的记录有着关注现实、表彰功臣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真正的工笔画也要有自己的写意精神,有自己的内在意象。同时,工笔画的创作周期长,于文江将创作过程比喻成盖大楼,第一步就是要打牢地基,并指出人物画的创作要思考怎么表现现实、表现当下。

在讲座中,于文江指出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迅速,并进一步探讨了许多重大主题创作系列中的人物画作品。尤其,于文江通过解析作品《血痛·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分享了他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对造型语言和构思立意的思考。同时,于文江强调画家在创作中要融合造型与笔墨关系的重要性。另外,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的优秀人物画作品《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于文江分析了他在新疆哈萨克这片圣土上的生活体验与创作体会。他特别指出画中国画,要关注中国的优秀传统,因为这是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除此之外也要去积极吸收外国好的艺术经验,这有利于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另外,于文江在讲座中还探讨了关于中国画的平面塑造和留白的艺术语言的问题。随后,于文江分享了他在大凉山系列中关于彝族的创作,他认为这是他在探索艺术语言道路上获得突破的一个标志,表现在积极地将山水、人物、花鸟融为一体创作,既有'工’又有'写’。同时,于文江着重强调了这批作品最重要的是怎么处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怎么融合工笔和写意,当下的画家如何形成不同于古人的属于自己的语言面貌。

于文江强调,艺术不是技术,但是艺术离不开技术。其中,他着重指出这种艺术离不开的技术指的是绘画的手头功夫,手头功夫能在写生训练中得以锻炼。从而,于文江讨论了写生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去捕捉身边的生活中的美。他指出比起看照片,作为画家更应该去深入写生,不能为了画一张画而画画。大量的写生积累能帮助艺术家捕捉表现对象的实际情况,比如去关注当地人的特色。于文江还提及当代人物画创作中他体会到的材料美,如生宣。于文江认为,中国画家不用去追求西方油画的质感,而是要更多地去诠释中国画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材料本身的美与价值。最后,于文江鼓励在座的科大学子们在绘画的创作道路上要坚守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努力把作品变成经典。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的问答环节中,于文江对现场师生的提问进行详细回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

于文江在讲座中

现场提问

于文江作品赏析

《聆听风吟》

165x140cm,纸本设色,2007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

《伙伴》

136×68cm,纸本设色,2021年

《温暖的高原》

136×68cm,纸本设色,2021年

《血痛·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反转片)

310×520cm,纸本设色,2009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血痛·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局部)

310×520cm,纸本设色,2009年

《甘泉》

240×200cm,2021年

第十三届艺术节参展作品

《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

190×367cm,纸本水墨设色,2020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入选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文江的工笔人物画
于文江工笔人物画作品欣赏
【国画】于文江的工笔人物画
于文江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馆展“高峰之路” 艺术家推荐(短片)
真实·自然·唯美——著名画家于文江传授人物画创作之法
中国画人物画技法讲座-于文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