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了努力,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学习结果

一、分门别类

二、长期记忆

三、忘记咋办

四、文化影响

五、如何奖励

六、小事习惯

一、分门别类是记忆信息的关键

眼见并非为实。因为脑见并非眼见——大脑总会解析眼睛看到的所有信息。比如你盯住这两张图3秒:你看到了什么?

左图:“卡尼萨三角”(KanizsaTriangle)

右图:  “卡尼萨矩形”(KanizsaRectangle)

图©卡尼萨Gaetano Kanizsa,1955,意大利心理学家

视错觉就是大脑错误解析视觉信息的现象。人眼有700万对亮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和1.25亿对弱光敏感的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处,在视觉的中心区域,而视杆细胞则主要分布在外围。所以在弱光环境下,使用余光观察会比直视看得更清楚。光线通过角膜与晶状体进入眼球,晶状体将影像聚焦在视网膜表面。

在视网膜上,即使是三维的物体,呈现出的影像也是二维的。这些影像被传送到大脑视觉皮质并被识别,例如大脑会想:“哦,我认出那是一扇门”,从而重新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物体。

简而言之,人的视觉并非三维,而是二维的。

“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illusion)

图©缪勒-莱尔Franz Müller-Lyer,1889 ,德国生理学家

生理学研究也发现,周边视觉总是让人不禁注意到周围的动静。

根据进化论可以推测,早期人类必须能够一边打磨燧石或仰望天空,一边用周边视觉注意是否有狮子逼近,才能幸存并把基因传给后代,而周边视觉较弱的人则难以生存,相应的基因也被自然淘汰。

发现规律有助于快速处理时刻接收的感官信息。即使本无规律,人眼和大脑也会尝试创造规律。也就是说,大脑倾向于发现规律。

大脑倾向于发现规律

人想象某事物时,大脑视觉皮质比实际观察到该事物时更活跃。当然,新信息只有和已有知识结构紧密结合,才能被彻底地理解吸收。换句话说人经常阅读。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取决于此前的经验、阅读时的视角和阅读前的说明。

另外,GeorgeMandler(1969)指出,人们能分门别类地记住信息,如果每个记忆类别里只有 1~3 条信息,那么人们能够出色地回忆起来。当每类超过3 条信息时,记忆效果就会相应下降,每类有 4~6条信息时,人能记住80%;储存信息条数越多,记住的比例就越低,当每类有80条信息时,人只能记住20%。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信息巩固记忆。

二、长期记忆依靠什么

一是大量重复,二是把新信息与熟悉事物联系起来,三是有规律地睡觉。

记忆存储为神经元之间的关联模式。当两个神经元激发时,它们之间的联系便会增强。当一条信息重复次数足够多时,神经细胞间就会形成放电轨迹。此后,一旦开始回忆,便会依次触发后续信息,从而完成回忆。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反复来巩固记忆。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人的经历会改变大脑的结构。短短几秒内,永久改变思考或记忆方式的新回路就能形成。如果我让你描述“头”是什么,你可能会说大脑、头发、眼睛、鼻子、耳朵、皮肤、脖子等。头由很多东西组成,你把这些东西集合起来称之为“头”。这里的头就是“图式”(schema),我也把它称为整体概念。

头由眼、耳、鼻、口、头发等组成, 这些部位组合为一个图式之后便更易记忆

图©阿木

人们通过图式来储存和读取长期记忆。如果我们能把新信息与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就更容易强化新信息或者把它保存在长期记忆里,从而更好地记住和回忆这些信息。长期记忆中的此类联系可以借助图式建立起来。专家通常用图式来记忆——在某方面专长越明显的人,其在该领域的图式就越有条理,作用也越大。

无意识心理加工研究表明,人每秒接受 400 亿个感官输入,一次能注意到 40 个。Daoyun Ji 和 Wilson(2007)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深入研究得出一项理论,该理论不但适用于大鼠,也适用于人:人在睡觉做梦时,大脑其实还在学习、巩固白天的经验。特别的是,大脑会巩固新记忆,并根据白天获取的信息建立新的联系。此时,大脑在判断应该记住哪些信息,忘记哪些信息。音韵(文字的发音)编码有助于回忆信息。正是基于此,我编撰了很多打油诗和“口水话”,比如“浓度交叉十字架,上比下等上比下。左为重量右为差,两者混合就找它。”“思考三分钟下笔三十秒,想得多才写得少。”……在文字出现之前,故事是通过歌谣记忆和流传的。歌谣的上一句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下一句,例如,你可能在小学学过“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句口诀也是音韵编码的例子。

记忆是一回想就会放电重建的神经通路。比如,每次回忆时,记忆都会改变。后续事件可能会改变对原始事件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纠正坏习惯,通常要用好习惯去不断尝试的心理因素。

三、忘记是好事儿,只要会建模

大脑时刻都在决定应该记住什么,忘记什么。总体来说,这些决定(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决定)能让你活得好好的。1886 年,Hermann Ebbinghaus 提出了关于遗忘速度的公式:

R 代表记忆保留比例

S 代表记忆力相对强度

t 代表时间

公式结果用函数图像表示如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称“遗忘曲线”

图像表明,人会很快忘记非长期记忆的内容

 Kenneth Craik在 1943 年出版的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一书中提到心智模型。他可能是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人。

心智模型是一个人对某事物运作方式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人对周

遭世界的理解。心智模型一般都是基于不完整的现实、过去的经验甚至直觉感知。但这并不影响它助于形成人的动作和行为,影响人在复杂情况下的关注点,并确定人们如何着手解决问题。

要理解为什么心智模型对学习那么重要,必须理解什么是概念模型,以及它与心智模型有何区别。心智模型是人在脑海中对交互对象的设想模型,而概念模型是通过知识的梳理和建模传达给学生的真实模型。为了让这种思想得到实践,我最先想到了故事,于是我将我的学生、我的同事和我自己都通过故事的形式编入了学习材料中。

图/教材内页一角

这是我最早的教学“建模”,也是最基础的建模。后来的大多教学模型都是基于此次的“建模”经验而建立的。比如有效果的学习如何教孩子为自己负责等。这些都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无论是顺口溜口水话还是建模型讲故事,都是为了找到学习最自然的一种形式。这不是我的个人创造,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我最多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除了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还要示范给他们看。当然,除了亲力亲为,带头学习,现在我们正处在流媒体时代,用图片、截屏以及简短的视频也可以作个很好的示范。

四、创造力与文化影响

2004 年,Arne Dietrich 从大脑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根据脑部活动的不同,定义出 4 种创造力:刻意的认知创造力、刻意的情绪创造力、自发的认知创造力、自发的情绪创造力。用一个矩阵来表示就是:(如图)

4 种创造力的定义与示例

1、培养刻意的认知创造力:
①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时间。
②确保提供了足够的前提信息。
③告诉人们从哪里可以得到使自己变得有创造力的信息。
④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2、培养刻意的情绪创造力
①需要安静
②提供问题或事情让他们思考。
③别指望他们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就能很快给出答案。
3、培养自发的认知创造力
①需要暂时放下手中的问题。
②需要在一个地方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几天后再提出解决方案。
4、自发的情绪创造力一般不能被培养。
记住,你自己的设计流程也遵循同样的法则。给自己一点时间,才能
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束手无策时,就先小睡一会儿吧。

Richard Nisbett 在《思维版图》(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一书中说,文化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东方强调人际关系,西方注重个人主义。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蒙娜丽莎就是例证。

图©启功

图©列奥纳多·达·芬奇 

但是,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有 3 个大脑。新脑控制意识、推理、逻辑,中脑处理情绪,旧脑则关注生存情况。但7~10 分钟差不多是人对任何任务保持专注的时间上限。所以我们要抓住“人越接近目标越容易被激励。离目标越近,人们就越有动力完成它,尤其是当成功近在眼前的时候。”这个特征,设计学习流程和调整学习节奏,加之及时回馈的活动,去设计学习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俄罗斯科学家 Ivan Pavlov 研究发现,多巴胺系统对能获得奖励的刺激尤其敏感。如果有特定的细节线索预示着即将发生什么,你的多巴胺系统立刻会有反应,这就叫巴甫洛夫反射:

Ivan Pavlov 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狗(人也一样)看到食物的时候会流口水。于是他把食物和某种声音配在一起,比如铃声,这样铃声便成了刺激物。每次狗看到食物的同时也会听到铃声,看到食物它们就会流口水。反复几次之后,狗一听到铃声,即使没有看到食物,也同样会流口水,此时食物不再是引起流口水反应的必需品了。当外界刺激与寻求信息的行为产生联系时,比如短信来时的声音提示或邮件来时的视觉提示,你也会产生巴甫洛夫反射——多巴胺分泌促使你寻求信息。

线索,比如短信声音提示,会驱动人们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只给出少量的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寻求更多信息的途径,可以诱发学生去找寻更多信息。信息来得越不可预期,学生越容易沉溺于发掘信息。这就是主动学习的机理所在。人一旦没有引导,单凭自觉自律,还是不大可能的。长时间缺乏引导的话,只会处于无序的混乱之中,就更别提学习活动了,独立生活恐怕都是个问题。

五、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Brian Knutson(2001)发现,当被许以金钱奖励的承诺时,大脑伏隔核会变得活跃。但是给人们金钱奖励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他们会依赖于金钱的刺激,并且一旦没有了奖励就会不愿意工作。

Daniel Pink 在其 2009 年出版的著作 Drive 里也写道,人们过去做的主要是规则性的工作——循规蹈矩地完成任务,但现在 70% 的人(在发展中国家)都在做创新性的工作——不必遵循定法。基于经济手段的传统奖惩措施对于规则性工作很有效,但对创新性工作意义不大。

创新性工作需要通过提供成就感来激发积极性。可能你曾经有为特定目标而努力的经历,因此你认为激励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虽然我也常常对学生说:心中有个锚,才知往哪跑。但我最近看到 Ruud Custers 和 Henk Aarts(2010)的研究显示,有一些目标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你不知不觉设立了目标,随后这个目标渐渐地浮现在的意识中。

关于学习,我只是尽最大努力去创造条件,想办法帮你设立目标并追踪进程,让你的学习看起来更有意义。如果你不得不完成一项很无聊的任务,我不妨直接告知你:你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也许对你来说会更有帮助。

我们做决策的一种策略就是适可而止而不是做到最优。因为我们通常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权衡选择,所以做决定时追求“合格”或“恰到好处”,而不是找出最极致或最完美的方案。所以这对学习策略的设计就有特别的意义。设计学习策略时尽量假定用最少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

六、通过做小事养成做大事的习惯

Philippa Lally(2010)研究发现人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最初会很自觉,但之后自觉性就会稳定,整个过程形成一条渐近线。

养成一个习惯的过程是条渐近线

形成习惯的本质就是做从没做过的事。先从一些小事做起,渐渐地就会做大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我就是这样做的。

Gregory Berns(2001)的研究表明,大脑不仅探寻未知,而且实际上还渴望未知。换句话说,人都不喜欢闲着,因为忙碌时更愉悦。我们喜欢做事而不是闲着,但是做的事必须是有意义的。我希望你认可你的学习,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你去做一辈子。

有同学跟我说,家长有时候很烦人啊,让自己感觉有压力,我在这里悄悄地告诉你,据1908 年,心理学家 Robert Yerkes 和 John Dodson 的压力研究显示,少许压力(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唤醒)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任务,因为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

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智图技法(2)
想学得更快更好!就进来看看吧(绝对有用)-转载
100个设计心理学知识
学会学习,意味着去打破人类的“认知天性”
体验|十大设计心理学知识点全面解析
梦的新解:睡梦也有创造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