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酸甜苦辣大揭秘

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构成了各种食品的口味,当你享受美食的同时,是否想过,不同食物的美味是怎么形成的呢?

口中美味溢满腮

人的味觉一般是物质刺激舌头上的味蕾而产生的感觉。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组成味蕾的细胞很敏感,连接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当物质能够刺激味蕾细胞产生兴奋,这种兴奋就会由味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味觉区域,从而人就产生了某种味觉,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大约只有1/1000秒。

有趣的是,当吃酸的食品时,我们往往感觉口腔内两腮部位都发酸,而吃到苦的东西时,则苦得舌根都苦。这种现象的本质竟然不是由物质酸的程度或苦的程度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对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舌尖部位对咸味最敏感,对酸味最敏感的部位则是靠腮两边的舌头边缘,而对苦味最敏感的部位则正是舌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同部位的味蕾的结构有些不同。

还有些味道竟然不是味蕾产生的味觉,例如辣味、涩味等。辣味一般是辣椒素等物质刺激口腔粘膜、鼻腔粘膜、舌头、甚至皮肤表面而引起的热、痛的感觉,是痛觉神经产生的感觉。涩味是多酚类、金属等能够引起涩味的物质与口腔内的蛋白质结合或反应,让口腔粘膜蛋白质凝固时的那种收敛、干涩的感觉,它是口腔内触觉神经末梢产生的。能够引起涩味的物质有很多种,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未成熟的柿子、香蕉中就含有此类物质,随着水果的成熟,这些化合物会失去与蛋白质反应的能力,涩味也就消失了。

谁制造了酸、甜、苦、咸?

酸、甜、苦、咸是味蕾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食品可以让味蕾感受到甜,什么样的物质让味蕾感受到酸呢?产生不同味道的物质都是什么样的呢?

对于有些物质为什么会有甜味,科学家研究得比较充分。他们发现,有甜味物质的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很多个氢氧基(OH)或者胺基(NH或NH2),并且能够在分子内部形成氢键的东西,例如葡萄糖、蔗糖、木糖醇、某些氨基酸等。

但是淀粉之类的物质也有很多氢氧基,为什么淀粉几乎没有甜味呢?原来淀粉分子中长长的碳链是不易溶于水的,在水中容易“蜷缩”起来,把氢氧基掩藏起来,舌头上的味蕾不容易感受到。

一般情况下,物质分子内形成的上述氢键越多,氢键的强度越强(也就是不容易断开),物质的甜度就越大。根据这个规律,科学家找到和合成了很多具有甜味的物质,有些物质的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几百甚至几千倍。

例如,给蔗糖分子添加三个氯原子形成的三氯蔗糖,其分子内部的氢键的强度大大增强了,从而其甜度也大大增强了,同样浓度的三氯蔗糖和蔗糖溶液的甜度之比是600:1。糖精是100多年前就已经合成出的甜味剂,它含有胺基,可以与分子内的氧形成较强的氢键,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50~500倍。最近,美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刚批准了一种新型甜味剂——纽甜,它要比蔗糖甜7000~13000倍!1克这种物质就抵得上13千克的蔗糖,它也是含有胺基的化合物。

咸味一般是中性(既非酸性也非碱性的)盐的味道,一般的中性盐都有咸味,只是氯化钠(食盐)的咸味最纯正,像钾盐、钙盐等会有额外的苦涩味。盐之所以会产生咸味,主要是盐中的阳离子被味感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吸附而呈现的,阴离子则会影响咸味的强弱,阴离子越大,舌头对咸味的感受力越小。所以论咸味,氯化钠>甲酸钠>丙酸钠>苹果酸钠。由于食用钠盐会增高人的血压,现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不含钠的咸味剂,咸味像食盐一样纯正,又对血压没有害处,可以用来代替食盐。

物质具有酸味的原因则很简单,一般是物质含有氢离子,氢离子可以引起味蕾产生酸的味觉,酸味的大小也与氢离子的浓度大小有关。不过,同样的氢离子浓度下,人会感觉有机酸(例如醋酸)的酸味要比无机酸(例如盐酸)的酸味要强,这是因为有机酸的酸根离子能够吸附在细胞膜上,可以让味蕾的细胞膜吸引氢离子的能力增强,从而感受到较强的酸味。

可以产生苦味的物质则比较丰富,通常生物碱(例如咖啡碱、茶碱等)具有苦味,钙盐、含氮的有机物等也具有苦味。有趣的是,苦的味道虽然令人不愉快,但某些美食的苦味却广受人们欢迎,这是因为适当的苦味能够对味蕾等产生较强烈的刺激,从而增加舌头感受其它美味的敏感性,反而可以提高美食的风味和诱惑力。

顺便说一句,能够产生香味的物质一般是酯类化合物,例如脂肪、食用油等,小分子的酯类则具有水果香味。另外,富含氨基酸或核苷酸的物质还可以产生鲜味,鲜味是一种复杂的美味感,像香菇、竹笋、肉、蛋等物质,就是因为在烹调中可以产生氨基酸或核苷酸等,从而富有鲜味。

混合味道,妙味横生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味道的物质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导致某一种味感更突出,混合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例如,在蔗糖溶液中加入一点食盐,会让糖水感觉更甜,这就是常说的“要得甜,加点盐”的道理。我国海南地区吃水果有一种特有方式,就是在水果上撒上椒盐。而在油烹食物中撒上食盐,也会让人感到食物特香。此外前面提到过,一些食物中有少许苦味,也会衬托出食物的其它风味。这些都是味道混合中的对比现象。

两种相同味道的物质混合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增强作用,例如一种核苷酸类的鲜味物质(新一代增鲜剂,成分是核苷酸二钠)与味精混合使用,可以使鲜味大大增强,用量只需原来的2%,就可以达到足够的鲜味。两种甜味的物质混合也经常出现甜味倍增的效果。

当然了,生活中也有味道抵消的现象,例如苦药中加入糖,可以大大削弱苦味;菜做咸了,加些醋,可以让菜感觉上没有那么咸;盐也可以适当降低辣椒的辣味等等。这些现象与各味道的分子物质相互竞争味蕾的原因有关。

另外,舌头适应了刺激大的味道后,再吃一些清淡的东西时,却会感觉食品变味了。例如刚吃过中药或咸菜,接着喝白开水,会感到水有些甜味;柚子本来有点苦味,却会越吃越甜;先吃甜食,接着饮水或酒,会感到酒、水有苦味,难喝。

所以,宴席在安排菜肴的顺序上,总是先清淡,再味道稍重,最后安排甜食。这样可使人能充分感受佳肴的美味。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食品的味道还与温度有关。专家们曾对食品的味道与入口时的温度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入口时的温度不同,其味感大不一样。营养学家根据食品味道与温度的关系,将食品分为喜凉类和喜热类。例如凉开水在12~15℃时,既解渴,又爽口;西瓜则在8℃时会感到又凉又甜,这是因为水果中的果糖的甜度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越高,果糖的甜度越低。喜热类食品一般在60~65℃之间,味道最好。如热牛奶在65℃时,既卫生又鲜美;油炸大虾,在70℃时,味道最鲜美。辣椒等热辣味的食品受温度的影响最大,较高的温度会让辣味的菜显得更辣。

人的味觉还有其它一些影响因素:例如人的情绪、饥饿程度等。因此很多聪明的餐厅经营者会布置餐厅环境,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还有的餐厅很在意上菜的次序与时间等,这些都是让顾客尽情享受美食的好办法。

为了吃,人们真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尖上的感官世界:你真的了解味觉吗?
味觉
什么是味道化学?
唯美食与至味不可辜负
除了舌头,全身各处竟然都有“味觉”!
五味.七味、味道.味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