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作家刘慈欣:梦想写作科幻版《战争与和平》

  “他是诺奖得主吗?”日前闭幕的第七十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一位德国观众望着刘慈欣面前排起的签售长龙,好奇地问道。

本届书展上,携荣获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雨果奖的《三体》德文版亮相的刘慈欣获得了超级巨星般的待遇:受邀出席书展官方举办的多场对话活动,与德国文学评论家、主流媒体记者等进行对话,每场都能见到爆满的观众和热情的粉丝。

在密集出席活动间隙,刘慈欣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他时隔一年再度来到这一全球最大书展的感受,以及对中国科幻发展的看法。

“上次(2016年)来法兰克福书展发现没有德文的中国科幻书,今年有的中国科幻小说已经登上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了。”刘慈欣说,同时展台上也有了不止一种中国科幻小说,据他观察,读者对此兴趣浓厚,翻阅的人较多。

在国际上斩获大奖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后,拥有恢弘世界观的《三体》何时能改编为电影受到人们关注。对此,刘慈欣表示,自己一直在参与和关心《三体》电影的制作,而由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则已确定将在2019年春节正式上映。

对于“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这一问题,刘慈欣认为,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也曾经有过《珊瑚岛上的死光》”,“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发达的科幻电影。”

事实上,此次由孔子学院总部策划的“科幻文学德国行”活动本身也不乏“科幻色彩”。10月14日,刘慈欣在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内与资深媒体人丹尼尔·哈斯(Daniel Haas)对话。这片浓缩欧洲重工业发展历程的建筑群如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置身其中仿佛来到科幻电影塑造的“蒸汽朋克”世界。

“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种很初步、规模很小的状态,长期从事科幻写作的作家群体也很小,同时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刘慈欣坦言,中国科幻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而制约其走出去的一大因素则是缺少优秀的译者,“中国的主流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比科幻小说还要难翻译,因为科幻小说大部分名词就是从英语翻译来的,译回去容易。而主流文学,像莫言的书就很难了。”

谈及当前的生活状态,刘慈欣坦言,自己很少出国,平时就是“在家写作,看书”。与《法兰克福汇报》记者迪特马尔·达特(Dietmar Dath)对话时,刘慈欣透露,“我梦想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科幻小说,从上层到下层,描述一幅恢弘的社会画面和未来史,包括每一个小人物和社会图景,组合成一条历史长河。这是我一直想写的。”刘慈欣说,这样的鸿篇巨著很难完成,而即便真的写出来,“是否还有人愿意看也是一个疑问”。

《三体》中对于文明间的冲突进行了悲观的预设,但刘慈欣最后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对人性还是乐观的:“现在看来,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遥远了,这说明人类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倾向于用战争以外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有信心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科幻作家”
书香墨韵品中华
【文学】著名作家王安忆·解读《战争与和平》·上图讲座
浅读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
超然:战争与和平
中国科幻作家韩松:未来与现实的混合让人着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