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起跑线,戳中多少中国家长“无解而疼痛”的软肋


最近看了一部印度新出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触颇多,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8.2的印度神片讲述的是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采取一系列不正规手段(向学校变相行贿、演贫困家庭……)抢学位,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让自己家孩子拿到学位,自己的良心却受到谴责的故事。


多么熟悉的剧情,虽然影片拍摄的背景和故事全部在印度,但是影片揭示的现象,是国内无数相似故事的翻版。中国人的教育之痛,竟然被印度人拍出来了!



但是,在中国,孩子的“起跑线”远不止买个学区房上个好学校,还有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超前班、辅导班……


前一段时间听见有几个同事在聊天,有一位大姐说她的孩子晚上要去上补习班,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提前补习初中的内容了。就这她还嫌自己的孩子学的有些晚了,才刚刚补初一的内容,而孩子同班的有的都开始学初二的内容了。


听后有些愕然,今天,杰哥就以“起跑线”这个话题来谈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能给所有家长和老师们一些启发。


01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中国父母的豪言壮语、凌云壮志。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早已不可考,但却已经影响了中国父母几十年的教育观。这也成为家长和学校督促和摧残孩子第一段人生的开始。


为了这一句话,孩子奔走在各种补习班、大小考试之中;为了这一句话,中国教育开启“拼爹”、“拼妈”模式;为了这一句话,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为了这一句话,多少中国家长失去理智,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02

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孩子从小浸泡在各种课外班里,就是赢在起跑线了吗?


孩子从小掌握八门语言,就真的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现实告诉我们,非也。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如果真的有什么起跑线存在的话。


03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事。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现在很多家长热衷让孩子报画画班,从刚会走路的小娃娃到幼儿园的孩子,都热衷报画画班,美其名曰开发孩子的艺术天分。


其实,以画画来说,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论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如果强行教授画画技巧的话,直接的后果可能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有些欠妥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除此之外,今年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04

他山之石:德国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人口仅仅有8200万,但是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 ——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比如,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太多,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 


如果不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


前几年,在国内的名校争抢高分学生的时候,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宁夏的高考落榜生。这名孩子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和一个网站,进行一项他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业。哈佛录取他的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世界的人。这或许就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家长往往急着让孩子冲出起跑线,在人生的跑道上提早撞线,成为人生赢家,但是往往不顾及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人感受,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太多的父母都以“为了孩子”之名,以爱之名,让孩子成为自己赚面子的道具。


当年鲁迅说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摆布的木偶,他们是鲜活的生命。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园不教写字,家长为何恼火?
“起跑线”并非输不起而是伤不起
窥视香港教育的真相,三观崩了
一位北大毕业的母亲谈家庭教育:没人能替你长大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
博士爸爸付小平呵护女儿的“起跑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