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生性膝关节炎的特效治疗
​增生性膝关节炎也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实际并非炎症,主要是退行性变,属关节老化,特别是关节软骨的老化。中医称之为膝痹,即膝部痹阻疼痛,是膝部痹阻不通或痹而不仁之义。膝关节居下肢的中枢,是人体最完美、最复杂的关节,也是负重多且运动量大的关节,这就决定了膝部易于受损,骨骼、肌肉、肌腱、韧带、滑膜等受到损伤,产生膝部疼痛、肿胀等病症,长期反复损伤、姿式不良等,使膝部钙化、骨化,出现骨质增生,形成增生性膝关节炎。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㈠膝部骨骼:膝关节为人体内较大而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构成膝关节三骨的关节面形成了一个复合关节,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关节,股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髁组成的关节,髌骨与股骨组成的关节。膝关节的功能为负重,传递载荷,参与小腿的活动。膝关节伸直时,具有最大的稳定性。

㈡膝部肌肉: 1.伸膝肌组有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等。

 ⑴股四头肌:为大腿最粗大的肌,覆盖大腿前侧、内侧、外侧。分为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该肌由L2-4脊神经股神经支配。

 ⑵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起于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部分纤维移行为髌外侧支持带,还有部分止于腓骨小头及膝关节囊。其作用为紧张髂胫束,伸膝屈髋。由L4、L5脊神经的臀上皮神经支配。

2.屈膝肌:主要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腓肠肌和跖肌组成。

①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面,短头起于股骨嵴,止于腓骨小头。具有屈膝伸髋作用,该肌由L4-S2脊神经支配。

②半腱肌、半膜肌: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内侧,起于坐骨结节,止干胫骨粗隆内侧。由L1-S1脊神经的胫神经的分支支配。半膜肌位于半腱膜的深面。起自坐骨结节上外压迹,止于股骨内侧髁。该肌由股神经L4-S1支配。

③缝匠肌:位于大腿前、内侧,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胫骨粗隆的内侧及胫骨前缘上端的内侧。由股神经L2、L3支配。

㈢膝部韧带:膝部的韧带主要有内、外侧副韧带,十字交叉韧带,髌韧带,内、外侧支持带,国斜韧带,腘弓韧带,膝横韧带,半月板股骨前韧带,半月板腓侧韧带。内侧副韧带为膝部损伤之好发部位。

㈣半月板:半月板位于膝关节内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半月形软骨板。分内、外两俐半月板。

㈤膝关节囊及滑膜、滑膜囊。

1.膝关节囊:膝关节囊为宽大、松弛、薄而坚韧,分为前、后、内、外四壁。

​滑膜:膝关节的滑膜比较发达,滑膜面积为全身最大者,起于关节软骨的边缘,然后反折于关节囊纤维层的内面。滑膜的作用:为膝部的重要散热组织,其分泌的滑液对关节、肌腱、韧带等起润润和营养的作用。滑膜内有感觉神经末梢,当滑膜或滑膜皱襞因外伤、劳损、炎症等发生水肿,表现为膝部疼痛、肿胀。

​3.滑膜囊:膝部滑膜囊为滑膜层穿过纤维层的囊状突出,数目很多,主要是适应膝部肌腱多,运动量大的特点,其分泌的滑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肌腱、韧带的摩擦,利于膝关节运动。

学习膝部解剖的目的及掌握的重点。

1.目的:为临床诊断和局部治疗提供基础。

2.掌握重点:⑴膝关节的骨骼构成﹙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髌骨、胫骨内外髁﹚

⑵膝部肌肉:伸膝肌组有股四头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该肌由L2-4脊神经股神经支配。阔筋膜张肌等;屈膝肌主要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腓肠肌和跖肌组成,该肌由L2-4脊神经股神经支配。

⑶膝关节囊及滑膜、滑膜囊:膝关节囊为宽大、松弛、薄而坚韧,履盖整个膝关节。它的作用是保护膝关节。滑膜:膝关节的滑膜比较发达,滑膜面积为全身最大者。滑膜的作用:为膝部的重要散热组织,其分泌的滑液对关节、肌腱、韧带等起润润和营养的作用。滑膜内有感觉神经末梢,当滑膜或滑膜皱襞因外伤、劳损、炎症等发生水肿、增厚就会失去弹性,导致纤维化,即为关节襞综合征等,表现为膝部疼痛、肿胀。

⑷膝关节的血管、神经

1.血管:膝关节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膝关节的穿刺应在髌骨两侧1.5-2㎝和半月板2-3㎝处进行。碰到的血管最少,出血较少。

神经:膝关节前面主要由股神经分布,还有闭孔神经前支、隐神经支配;后部由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及闭孔神经的后支支配;膝关节前内侧和后外侧有很多分支。

​㈦膝部骨性标志

二、病因病机

㈠中医病因病机

增生性膝关节炎是膝部骨骼、筋脉、肌腠为外邪侵袭、气血郁滞、痹阻不通所致。中医学认为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形气肥胖等因素有关。

1.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2.气血虚弱、筋失所养。

3.七情内伤、气滞血瘀。

4.形体肥胖、负担过重。

5.饮食失节、痰湿内生。

㈡外因

1.外感六淫:⑴行痹﹙风痹﹚-膝痛游走不定、时或膝前,时而膝后等;⑵痛痹﹙寒痹﹚-感受寒邪,膝痛痛处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减。俗称老寒腿。⑶着痹﹙湿痹﹚-肢体沉重、疼痛麻木、留着不移,关节肿火,缠绵难愈。⑷湿热痹-邪客膝部,郁久化热,症见膝部肿痛,痛不可近,得冷则舒,扪之热感。

2.外伤:有外伤史,膝部肿胀、疼痛、瘀紫。

3.慢性劳损:久站久蹲。

三、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检查

望诊畸形:有无外翻、内翻、反张、屈曲畸形。膝外翻--两膝靠拢,两踝分开,呈X形,小腿向外侧偏斜超过10°。

膝内翻--两踝靠,两腿分开,小腿向内侧偏斜形成角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

肿胀:单纯性关节积液时,肿胀围绕髌骨,呈马蹄形隆起。

肌肉萎缩:多见于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

步态:膝关节强直行走时,健侧足跟抬高或患侧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绕半弧形。膝部疼痛行走时,为减少疼痛,患侧尽量少负重时间,健侧跨步快、着地短,距离小。腓总神经损伤行走,患肢抬高,呈跨步。

问诊。

主诉疾苦、部位、时间、有无外伤史、受伤时膝的位置,既往史,家族史,结核病史、手术史等。

表浅部位疼痛一般多局限,多见于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皮下滑囊炎、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深部疼痛一般多弥漫、广泛,多见广关节内病变,风湿性关节炎多为游走性,类风湿关节炎膝痛为对称性。

膝部滑囊炎多胀痛,感染性炎症多跳痛,急性损伤多持续性疼痛,神经性疼痛为烧灼痛,退行性关节炎活动痛,类风湿关节炎晨起僵硬且痛、活动减轻,痛风疼痛起病急、疼痛剧烈多伴红肿、皮温升高,恶性肿瘤夜间疼加重。寒性痛遇热痛减、遇寒加重,热性疼遇凉减轻,气滞痛为胀痛,血瘀痛为刺痛,虚证为隐痛,痰湿疼痛重浊缠绵。

触诊。

患者仰卧,双下肢自然伸直,先健侧后患侧、由远及近、由轻到重、两侧对比,注意关节周围有无压痛、无有肿物、有无积液、有无摩擦感等。

切摸压痛点。

膝部压痛是增生性膝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压痛点一般多在髌骨边缘、髌韧带两侧、关节间隙、侧副韧带、胫骨结节、髁部、腓骨小头。

如果压痛点位于髌骨两侧及象眼部--多见于膝关节炎;压痛点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两侧及深面--多见于髌下脂肪垫损伤或髌骨软化症;

压痛点位于关节间隙侧方--多见于半月板损伤;压痛点位于关节间隙前方--多见于半月板前角或膝横韧带损伤;伸膝时损伤,屈膝时消失,为半月板前角损伤;压痛点位于膝关节内侧中点附近或内侧副韧带上、下附着点,则多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位于膝关节外侧中点附近或外侧副韧带附着点,则多为外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位胫骨结节处,多见于胫骨结节骨骺炎;压痛点位于髌骨软骨面,多见于增生性膝关节炎。

肿块:检查有无肿块、性质、硬度、活动度。

关节积液及滑膜:正常膝关节约有5㏕滑液。若关节积液时,关节扪之有波动感。正常时,关节滑膜不能摸到,若按摸膝关节时感觉到软组织增,多为滑膜增生,可能为滑膜炎所致,如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等。

摩擦感:有摩擦感,多为关节面不平滑,如果上下左右推动髌骨有摩擦感,说明髌骨关节面不平滑。骨性关节炎,可感到髌骨与股骨髁有摩擦,髌骨软化,髌骨也有摩擦感;膝部髌腱腱鞘炎在屈伸膝关节时,也可有轧砾感。

㈡诊断

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体力劳动者多发。

症状与体征。

1.疼痛:膝痛为最常见就诊症状,轻者仅为酸楚或酸痛;重者影响睡眠,可呈酸痛、冷痛、胀痛、跳痛等;少数出现热痛,初活动时疼痛,上下楼加重,下蹲更为明显;疼痛多在阴雨天或受凉加重;疼痛部位多在髌下、髌骨内侧等。

2.压痛:增生性膝关节皆有压痛,压痛甚至在疼痛未出现或疼痛不明显时也可以出现,压痛多在髌骨内下、髌下、髌内,也可位于髌骨外下、髌上、髌外上等。

3.肿胀。

4.变形。

5.功能障碍:下蹲困难或不能下蹲;不敢行走,上下楼困难。

6.摩擦音。

7.活动弹响。

8.晨僵。

9.特殊检查:血沉、抗“O” 、类风湿因子、X线片、MR等。

四、药物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疼痛呈钝痛、冷痛,有拘紧感,天冷或受凉加重,得热痛缓。

治则: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胜湿止痛。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川芎、灵仙、桂枝、苍术、川牛膝、当归、茯苓、细辛、制川乌等。

中成药:痹克颗粒十肾骨胶囊十小活络片

2.湿热型:膝部肿胀疼痛,或积液、缠绵难愈、疼痛较重、局部有热感,压痛明显,小便短赤,周身困重。

治则:清热化湿、利水消肿、疏通经络。

代表方:二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防已、薏苡仁、萆解、车前子、蚕砂、鸡血藤、川芎、泽泻等。

中成药:痹克颗粒十肾骨胶囊十抗骨增生片

外敷如意金黄散,用醋或蛋清或茶水或蜂蜜调敷。

3.气血虚弱型:膝部隐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乏力头晕,心慌气短,手足发冷或四肢麻木。

治则:补气养血、解痉止痛。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云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牛膝、鸡血藤、黄芪、灵仙等。

中成药:蚁黄口服液十痹克颗粒十肾骨胶囊。

​4.气滞血瘀型:有外伤或劳损史,疼痛呈肿胀或刺痛,痛势较剧,入夜更甚,痛处不移,压痛明显,动则痛甚。

治则: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乳香、没药、香附、柴胡、独活、牛膝、土鳖等。

中成药:痹克颗粒十舒筋活血片十三七片

外敷如意金黄散。

5.痰湿型:膝痛时间长,缠绵难愈,疼痛重着,遇冷加重,得热则舒、拒按,活动受限。

治则: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代表方:二陈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独活、半夏、藁本、陈皮、白术、茯苓、灵仙、地龙、牛膝、全蝎、川芎等。

中成药:痹克颗粒十藤黄健骨丸十肾骨胶囊

6.肾阳虚型:膝部隐痛、经久不愈,屈伸无力,筋肉萎缩,伴腰背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

治则:温补肾阳、舒筋活络。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骨碎补、补骨脂、川牛膝、巴戟天等。

中成药:补肾强身胶囊十肾骨胶囊十痹克颗粒﹙或痹克颗粒十参茸追风酒十肾骨胶囊﹚。

7.肾阴虚型:膝部隐痛,活动不利,可轻压痛,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失眠健忘、头晕耳呜、咽干舌燥。

治则:滋补肾阴、通络止痛。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龟板、泽泻、丹皮、知母、牛膝、秦艽、黄柏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十痹克颗粒十蚁黄口服液

​五、外治法     外治时要注意膝部治疗与腰、臀、骶髌部治疗相结合。

外治法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找到膝部痛点,并在腰骶部、臀部、髂棘寻找压痛点,按照治腿必治腰的原理进行治疗。

㈠针刺疗法:

1.膝内侧偏前,髌骨内下、内上、内侧等疼痛、肿胀、压痛明显属足太阴经病。

选穴:血海、内膝眼、阴陵泉、阿是穴等。

2.膝内侧偏后疼痛,活动时加重,腹股沟处疼痛,痛重者不敢活动,属足厥阴经病。

选穴:阴包、曲泉、行间、阿是穴。

3.膝关节内后侧疼痛、压痛、可有肿胀,活动不利,可牵引小腿内侧后缘疼痛,属足少阴经病。

选穴:阴谷、筑宾、太溪、阿是穴。

4.膝外侧前缘疼痛,髌骨外下缘、外缘、外上缘压痛,局部可有肿胀,活动不灵,可上下牵拉,属足阳明经病。

选穴:梁丘、外膝眼、足三里、阿是穴

5.膝后侧疼痛,也可向患肢上、下牵引,膝后侧压痛或不利、下蹲困难或不能下蹲,严重者不敢活动,属足太阳经病。

选穴:委中、委阳、大杼、承山、昆仑、申脉、阿是穴等。

6.膝外侧中线疼痛,局部也可有压痛,属足少阳经病。

临床上一般表现都比较复杂,单一循经疼痛的比较少见,建议在取阿是穴的同时,综合考虑取穴。

介绍几种针刺方法:

⑴用0.35*50㎜毫针常规消毒,针刺:电子针治疗20分钟或每十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⑵刃针十拔罐:用0.35*25㎜刃针,常规消毒,浅刺腰骶部、臀部、股直肌触发点,然后在腰骶部拔罐,留罐10-15分钟。同时在髌骨内下、内上、内侧等阿是穴刺拨浅筋膜,然后拔罐,一次未愈,3天后再行笫二次。我们可以将髌骨四周看做一块钟表。(1):上楼疼痛松解:10点、11点、1点、2点位的筋膜及结筋病灶点。(2):下楼疼痛松解:4点、5点、7点、8点位的筋膜结筋病灶点。(3):内侧疼痛松解:2点、3点、4点位的筋膜结筋病灶点。(4):外侧疼痛松解:8点、9点、10点位的筋膜结筋病灶点。3天一次。

⑶一针疗法:常规消毒选定穴,用0.35*75㎜针刺对侧膝痛穴﹙曲池穴外一寸左右﹚、臀痛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后皱壁连线的1/2处﹚。得气后3秒左右出针,不留针。同时在腰臀部压痛点处刺血拔罐。

⑷银质针:体位:平卧稍屈膝。治疗点:膝关节周围,特别是髌下缘,以内外膝眼为界,常规排成三行。治疗:用地卡因湿纱布敷3-5分钟或常规消毒,0.1﹪利多卡因5㏕局麻,沿髌骨下缘、内外膝眼下侧,每1-1.5㎝布针一根,深达骨面,能达关节腔者尽量达到,神灯照射30分钟,温度控制在55℃。

㈡穴位注射:分层呈扇形注射,可直达骨面

1.0.1﹪利多卡因5ml、骨肽注30mg、曲安奈德注10mg

2. 0.1﹪利多卡因5ml、当归注30mg、曲安奈德注10mg

3. 0.1﹪利多卡因5ml、鹿瓜多肽注30mg、曲安奈德注10mg

4.0.1﹪利多卡因5ml、透明质酸钠注30mg、曲安奈德注10mg

​㈢按摩治疗。

推拿点穴法。 1、点揉痛点。用手指按压,找到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膝后腘窝处。先由轻至重点揉20次,再由重至轻点揉20次。 2 、点揉穴位。点揉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穴,每个穴点揉1分钟,以酸胀为佳。关节水肿时,点揉穴位疗效较好。(1). 血海穴、梁丘穴 (2) 犊鼻穴、膝眼穴、委中穴(3). 阴陵泉穴、阳陵泉穴。(4). 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3 、掌揉髌骨。以掌心扣按髌骨,在保持足够压力的情况下,使髌骨产生向内向上的轻微运动,在此基础上,带动髌骨做环转运动2~3分钟。 4、 拿捏股四头肌。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即膝盖上丰厚的肌肉]约1~2分钟,以微微酸胀为度。5 、弹拨膝关节内外侧肌腱,用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触摸膝关节后窝内的两侧,可以摸到两侧有两根“大筋”,此即是大小腿主要肌腱穿行处。6、拿揉小腿肚,用手掌轻揉地拿揉小腿肚。每侧各1分钟,以小腿肚微微发热为佳。 7 、擦膝盖 。可在膝盖周围涂擦少量红花油或扶他林,然后用一只手快速在膝盖周围的皮肤上来回擦动,以关节周围产生热感为佳。能够有效增加血供,改善因血供不良而出现的麻木、僵硬感。8、 转膝提腿。站立,双下肢并拢,膝关节微屈,身向前倾,两手掌分别按在两膝上,膝部左右旋转40次;然后坐下,让两下肢悬空,提起左腿,如踢球状30次,左右轮换。  

结束手法。以双手手掌按压并吸附住患者的腿部双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做快速的搓动,由大腿向小腿方向操作,以深层组织有热感为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侧副韧带损伤治疗
什么是髌骨软化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髌下脂肪垫劳损与慢性膝关节疼痛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部位的体格检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