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怎么学?100分的重点已划好【下】

考点①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 50% 以上、 有效成分 90% 以上)


考点②剂型分类: 

(1)按物态分类:①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露剂、搽剂、注射剂、洗剂、涂膜剂等;②固 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膜剂、锭剂等;③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 贴膏剂等;④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等。 

(2)按分散系统分类:①真溶液型液体制剂;②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涂膜剂);③乳浊液型液体 制剂;④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3)按制备方法分类:①浸出制剂;②无菌制剂。 药物剂型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等,决定着给药途径等。


考点③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药物性质、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考点④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包括:①原药材;②药用辅料;③制药设备与器 械;④制药环境;⑤操作人员;⑥包装材料等。


考点⑤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有:①处方因素(pH、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②制剂工艺; ③贮藏条件(温度、光线、氧气和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考点⑥药物化学降解及其影响因素: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


考点⑦易被氧化、水解的药物类型:①易被氧化的药物类型:有效成分含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 含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②易被水解的药物类型:酯类、酰胺类、苷类。


考点⑧通常有关贮藏条件的规定为: 

(1)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2)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3)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4)熔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5)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 20℃。 

(6)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 20℃。 

(7)冷处:贮藏温度为 2℃~ 10℃。 

(8)常温:贮藏温度为 10℃~ 30℃。 

(9)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考点⑨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调节 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 

(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添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调节 pH。


考点⑩散剂 

(1)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①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②刺激性大的药物;③含挥发性成分多 且剂量大的药物。 

(2)可制成散剂的处方:①含毒性药的处方;②含低共熔成分的处方;③含液体成分的处方。 

(3)一般内服散剂应为细粉。 

(4)儿科用及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


考点⑪散剂的质量检查顶目与要求:①粒度: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 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 95%;②外观均匀度;③水分: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 9.0%;④装量;⑤无菌;⑥ 微生物限度等。


考点⑫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方药复方成分的综合疗效;汤剂还可适应 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 他制剂的原料;但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


考点⑬根据浸提溶剂和成品情况,浸出制剂可分为:水浸出制剂(汤剂、合剂)、醇浸出制剂(药酒、 酊剂)、含糖浸出制剂(煎膏剂、糖浆剂)、无菌浸出制剂(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其他浸出制剂。


考点⑭合剂可以根据需要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在制剂确定处方时,该处方的抑菌效力应符合《中 国药典》抑菌效力检查法的规定,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 0.3%(其钾盐、钠盐的用量分别按酸 计),羟苯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 0.05%,如加入其它附加剂,其品种与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不 影响成品的稳定性,并应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乙醇。合剂若加蔗糖,除另有规定外, 含糖量一般不高于 20%(g/ml)。


考点⑮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糖浆剂的 pH、相对密度、装量及微生物限度等均应 符合有关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糖浆剂的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考点⑯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系指每 1ml 相当于饮片 1g 者;浸膏剂分为稠膏(含水量为 15%~20%)和干膏(含水量约为 5%)两种,每 1g 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 2 ~ 5g。对热敏性药物不适用。 

含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 100ml 应相当于原饮片 10g;不含毒性药的中药酊剂每 100ml 应相当于原 饮片 20g。 

酒剂应密封阴凉处贮存。酊剂还应遮光


考点⑰按分散体系分类,液体制剂分为

①溶液剂(粒径<小于 1nm);

②胶体溶液(包括高 分子溶液、溶胶,粒径 1 ~ 100nm);

③乳浊液(粒径大于 100nm);

④混悬液(粒径大于 500nm)。


考点⑱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值)

表面活性剂举 例特 点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脂肪醇硫酸(酯)钠类、肥皂类毒性中等,溶血作用强
阳离子洁尔灭、新洁尔灭毒性最强,溶血作用强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卵磷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单甘油酯
毒性最弱,溶血作用弱


考点⑲表面活性剂常用作增溶剂、起泡剂、消泡剂、去污剂、抑菌剂或消毒剂、乳化剂、润湿剂等


考点⑳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常用剂型: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考点21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1)高分子溶液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分为: 

①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蛋白质类、酶类、纤维素衍生物等; 

②非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玉米朊乙醇溶液。水化膜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脱水剂(乙醇、丙酮)、 电解质可破坏水化膜。 

(2)溶胶剂(疏水胶体)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双电层 ζ(Zeta)电位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次 是水化膜。


考点22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1) 类型: O/W 型和 W/O 型及复乳等。 

(2)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分层——可逆;絮凝——可逆;转相;破裂——不可逆;酸败——不可逆。 

(3)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分散相的浓度、分散介 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其他。


考点23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常用附加剂 

(1) 润湿剂: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 助悬剂 

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有阿拉伯胶(5% ~ 15%);西黄蓍胶(0.5% ~ 1%);琼脂 (0.3% ~ 0.5%);海藻酸钠、白及胶、果胶等;合成的高分子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 羟乙基纤维素、聚维酮、聚乙烯醇等。 

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考点24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粒子 的沉降(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③减小密度差)、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温度的影响。


考点25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生产 

(1)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①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②为了发挥长 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2)不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①剧毒药物;②剂量小的药物。


考点26液体制剂质量检查与要求

①装量差异;

②装量;

③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干混悬 剂的干燥失重应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减失重量不得超过 2.0%;

④沉降体积比 , 口服混悬剂不低于 0.90;

⑤微生物限度检查。


考点27注射剂的溶剂 

(1)水 

①饮用水的应用——漂洗、提取; 

②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③注射用水——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 

④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和稀释剂。 

(2)供注射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


考点28注射剂的附加剂 

(1)增溶剂(聚山梨酯 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乳化剂(聚山梨酯 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 助悬剂(甘油)。 

(2)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惰性气体(CO2 和 N2)、金属离子络合剂(EDTA 和 EDTA-2Na)。 

(3)渗透压调节剂:0.9% 氯化钠溶液等渗且等张,5% 葡萄糖注射液等渗不等张。 

(4)调整 pH 的附加剂:4.0 ~ 9.0 之间,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 二钠、磷酸二氢钠。 

(5)抑菌剂: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硫柳汞。 

(6)止痛剂: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


考点29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 

(1)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纯度应达到 90% 以上。 

(2)以多种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在测定总固体量的基础上,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 体量的 80%。


考点30输液剂、乳状液型注射液与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 

(1)输液剂的种类:电解质输液剂(氯化钠、乳酸钠)、营养输液剂(葡萄糖)、胶体输液剂(右 旋糖酐、聚维酮)和含药输液剂(参麦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2)乳状液型注射液 

①以脂溶性药物为原料,加入乳化剂和注射用水乳化制得。

②分为油 / 水(O/W)型或复合(W/O/W)型。 

③特点:对某些脏器的定向分布及淋巴系统有靶向性,抗癌药物制成静脉注射用乳剂以增强药物与 癌细胞亲和力。 

(3)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适用于对热敏感或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特别是对湿热敏感的抗生素及生 物制品


考点31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1)乳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内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中 90% 的 乳滴粒径应在 1μm 以下,不得有大于 5μm 的乳滴。 

(2)混悬型注射液中原料药物粒径应< 15μm,含 15 ~ 20μm(间有个别 20 ~ 50μm)者, ≤ 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 

(3)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慎用增溶剂;椎管内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4)静脉给药、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

(5)多剂量包装的注射剂,每一容器的装量一般不得超过 10 次注射量;及时熔封或严封,减压法 检漏,避光贮存。


考点32眼用制剂可分为眼用液体(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射溶液)、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 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眼用固体制剂(膜剂、眼丸剂、眼内插入剂)等


考点33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1)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硼砂等。 

(2)pH 调节剂:洗眼剂应与泪液有相近的 pH,常用的 pH 调节剂有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等。 

(3)抑菌剂:三氯叔丁醇、硝酸苯汞、苯乙醇、羟苯乙酯等。 

(4)黏度调节剂: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等。 

(5)其他附加剂:抗氧剂、增溶剂、助溶剂等。


考点34眼用半固体制剂基质应过滤灭菌,不溶性药物应预先制成极细粉。眼膏剂、眼用乳膏剂、 眼用凝胶剂应均匀、细腻、无刺激性,并易涂布于眼部便于药物分散和吸收。


考点35眼的药物吸收途径主要有两条:即药物进入结膜囊内主要经过角膜和结膜两条途径吸收。 药物经结膜吸收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


考点36影响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眼用 制剂的 pH 及药物的 pKa、刺激性、表面张力和黏度。


考点37外用膏剂的特点与分类 

(1)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 注射剂、栓剂、舌下片、气雾剂),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降低药 物的副作用。 

(2)分类:软膏剂与乳膏剂、贴膏剂与贴剂、膏药。


考点38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有:完整的表皮;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的附属器官。


考点39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皮肤条件:应用部位、皮肤的病变、皮肤的温度与湿度、皮肤的清洁。 

(2)药物性质。 

(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①基质组成、类型和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穿透和吸收;②基质的 pH;③附加剂;④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 

(4)其他因素:药物的透皮吸收除上述影响因素外,还与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及与皮肤 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


考点40引起皮肤水合作用最强的基质是油脂性基质,如凡士林。吸收性较大且可提高油脂性软 膏渗透性的物质是羊毛脂。


考点41油脂性基质主要包括油脂类、类脂类、烃类和硅酮类。类脂类的基质有羊毛脂、蜂蜡、 虫白蜡、鲸蜡等。烃类的基质有凡士林、石蜡与液体石蜡。


考点42乳状液型基质分为水包油(O/W)型与油包水(W/O)型两类


考点43水溶性软膏基质代表品种:纤维素衍生物、聚乙二醇。


考点44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 

(1)乳膏剂不得有油水分离及胀气现象,乳膏剂应避光密封置 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软膏剂 应避光密封贮存。 

(2)混悬型软膏剂粒度:不得检出大于 180μm 的粒子。 

(3)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与乳膏剂无菌。 

(4)橡胶贴膏每 10cm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考点45橡胶贴膏是由背衬材料、膏料、膏面覆盖物组成。凝胶贴膏是将原料药材与适宜的亲水 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衫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贴剂一般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黏胶层及临床前除 去的保护层组成。黑膏药是采用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而成的膏药;白药膏是采用饮片、食用植 物油与官粉炼制而成的膏药。


考点46栓剂 

(1)分类:根据施用腔道分为:直肠栓鱼雷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等 (常用脂溶性基质);阴道栓 鸭嘴形、球形或卵形、圆锥形(常用水溶性基质)。 

(2)作用特点:①栓剂不仅起局部治疗作用,而且可经腔道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②药物不受胃 肠道 pH 或酶的破坏,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③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 ④适用于不能或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


考点47影响直肠给药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 2cm 处时,其给药量的 50% ~ 70% 可不经过门肝系统。 

(2)直肠液的 pH 约为 7.4,且无缓冲能力,对弱酸弱碱药物吸收有影响。 

(3)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药物能较快释放或分散至分泌液中,故吸收较快。


考点48栓剂的基质主要分为油脂性基质(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水溶性基质(甘 油明胶、聚乙二醇类)

要点:①可可豆脂是具有同质多晶型,过热可使其熔点下降而不易成型的栓剂 基质。②甘油明胶常用作阴道栓剂的基质。


考点49融变时限除另有规定外,脂肪性基质的栓剂应在 30 分钟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芯;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应在 60 分钟内全部溶解。


考点50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


考点51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 

(1)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因可使胶囊壁溶化; 

(2)刺激性强的易溶性药物,因其在胃中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而对胃黏膜产生较强刺激性; 

(3)易风化的药物,可使胶囊壁软化; 

(4)吸湿性强的药物,可使胶囊壁干燥变脆。


考点52不宜制成软胶囊的药物:①含低分子量水溶性或挥发性有机物;②充填药物的含水量超 过 5%;③醛类;④ O/W 型乳剂。


考点53软胶囊的囊材主要由胶料(胶囊用明胶、阿拉伯胶等)、增塑剂(如甘油、山梨醇等)、 附加剂(防腐剂、遮光剂等)和水组成


考点54明胶空心胶囊的囊材组成:①遮光剂:二氧化钛;②增塑剂:甘油、山梨醇;③增光剂: 十二烷基磺酸钠;④增稠剂:琼脂;⑤防腐剂:羟基苯甲酸乙酯。


考点55胶囊剂的质量要求: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应密封贮存,其存放环境温度不高于 30℃, 温度应适宜,防止受潮、发霉、变质;中药硬胶囊剂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 9.0%;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 30min、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 1 小时。


考点56按赋形剂不同,丸剂可分为水丸、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糖丸等。按制法不同, 丸剂可分为泛制丸、塑制丸与滴制丸


考点57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炼蜜为结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 0.5g(含 0.5g)以上的 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 0.5g 以下的称小蜜丸。


考点58不检查溶散时限的是大蜜丸及研碎、嚼碎后或用开水、黄酒等分散后服用的丸剂。除另 有规定外,中药滴丸的溶散时限为 30 分钟;水丸、小蜜丸、水蜜丸的溶散时限为 60 分钟;浓缩丸、糊 丸的溶散时限为 120 分钟。


考点59根据炼制程度,炼蜜有嫩蜜、中蜜(炼蜜)、老蜜三种规格,分别适合于黏性较强的、 黏性中等的、黏性差的药粉制蜜丸


考点60糖丸适用于儿童用药,多用于疫苗制剂


考点61滴丸基质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大类

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类(如聚乙二 醇 6000、聚乙二醇 4000 等)、泊洛沙姆、硬脂酸聚烃氧(40)酯(商品名 S-40)、明胶、甘油明胶、 硬脂酸钠等;

非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十八醇等。


考点62丸剂的包衣 

(1)包衣目的 

①提高药物稳定性,防止氧化、变质或挥发,防止吸潮及虫蛀;②掩盖臭味、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③控制药物作用速度或部位;④改善外观,便于识别等作用。 

(2)包衣种类与包衣材料

 ①药物衣:朱砂衣(镇静、安神、补心类药物常用)、黄柏衣(利湿、渗水、清下焦湿热的药物常用)、 雄黄衣(解毒、杀虫类药物常用)、青黛衣、百草霜衣(清热解毒类药物常用)等。 

保护衣:薄膜衣、糖衣、有色糖衣、明胶衣。 

肠溶衣:肠溶材料(如聚丙烯酸树脂Ⅰ号、Ⅱ号、Ⅲ号,纤维醋法酯等)。


考点63另有规定外,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 15.0%;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不得过12.0%;水丸、糊丸、浓缩水丸、不得过 9.0%。蜡丸和滴丸不检查水分。装量:以丸数标示的多剂量包 装丸剂不检查装量。


考点64颗粒剂 

(1)分类:可溶颗粒(水溶颗粒和酒溶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崩解剂的有机酸有枸橼酸、 酒石酸等,弱碱有碳酸氢钠等)、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等。 

(2)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水分: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过 8.0%。 

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 15%。 

溶出度:混悬颗粒剂。 

释放度:缓控释颗粒、肠溶颗粒。 

溶化性:可溶性颗粒,5 分钟;泡腾颗粒:5 分钟;混悬颗粒以及已规定检査溶出度或释放度的颗 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查。


考点65除另有规定外,①颗粒剂的粒度要求为: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和粉末 总和,不得超过 15%;②可溶颗粒的溶化性时限要求为 5 分钟。


考点66片剂的分类 

按给药途径,片剂可分为: 

(1)口服片:口服普通片(素片和包衣片)、咀嚼片(适于维生素类及治疗胃部疾患的药物)、分 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口崩片(适于小剂量原料药物,常用于吞咽困难或 不配合服药的患者); 

(2)口腔用片:含片、舌下片(避免胃肠液 pH 及酶对药物的影响和肝脏的首过作用,适于急症)、 口腔贴片; 

(3)外用片: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可溶片临用前溶解于水,也可供外用、含漱或滴眼等。


考点67片剂的辅料 

加辅料目的:确保压片物料的流动性、润滑性、可压性及其成品的崩解性等。 

(1)稀释剂与吸收剂:统称为填充剂。 

前者适用于主药剂量小于 0.1g,或浸膏黏性太大,或含浸膏量多而制片困难者; 

后者适用于原料药(含中间体)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而需制片者。 

淀粉:最常用的稀释剂、吸收剂和崩解剂。 

糊精:用量较多时宜选用乙醇为润湿剂,以免颗粒过硬。也可用作液体药剂的增黏剂或固体制剂 的干燥黏合剂。 

预胶化淀粉:尤适于粉末直接压片。 

糖粉:优良的稀释剂,兼有矫味和黏合作用。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及纤维性或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 

乳糖:喷雾干燥乳糖可选作粉末直接压片辅料。淀汾∶糊精∶糖粉(7∶1∶1)混合物。 

甘露醇:是口含片的主要稀释剂和矫味剂,亦可作为咀嚼片的填充剂和黏合剂。 

硫酸钙二水物:常作为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

磷酸氢钙:磷酸钙与其性状相似,两者均为中药浸出物、油类及含油浸膏的良好吸收剂。 

其他:微粉硅胶、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镁等均可作为吸收剂。微粉硅胶制成的颗粒有很好的流 动性和可压性,也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和崩解剂。

(2)润湿剂与黏合剂 

润湿剂 

a. 水适于一般黏性药物粉末,不耐热、易溶于水或易水解的药物则不宜采用。 

b. 乙醇适于遇水后黏性过强而不易制粒的药物;遇水受热易变质;药物易溶于水难以制粒;干燥后 颗粒过硬,影响片剂质量。 

黏合剂 

a. 淀粉浆(糊):最常用的黏合剂。一般浓度为 8% ~ 15%,以 10% 最为常用。适于对湿热稳定且 药物本身不太松散的品种,尤适用于可溶性药物较多的处方。 

b. 糖浆:适于纤维性强、弹性大以及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

c. 胶浆类:黏合性很强,适于可压性差、易松散性药物或硬度要求大的片剂。阿拉伯胶浆、明胶浆 用于口含片、轻质或易失去结晶水的药物,聚维酮(PVP)干粉、乙醇溶水溶液均可。 

d. 微晶纤维素:流动性、可压性都好,制得片剂崩解迅速。可作黏合剂、崩解剂、助流剂和稀释剂, 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e. 纤维素衍生物:兼有崩解作用。 

(3)崩解剂 

除口含片、舌下片、缓释片、咀嚼片等外,一般片剂均需加用崩解剂。中药半浸膏片因含有中药 饮片细粉,其本身遇水后能缓缓崩解,故一般可不另加崩解剂。 

常用崩解剂:干燥淀粉 、羧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泡腾崩解剂、 崩解辅助剂:聚山梨酯 80、月桂醇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宜与淀粉混合使用。 

片剂的崩解机制 

a. 毛细管作用;b. 膨胀作用;c. 产气作用;d. 其他作用:可溶性原辅料遇水溶解使片剂崩解或蚀解; 表面活性剂因能改善颗粒的润湿性,而促进崩解;辅料中加用了相应的酶(如淀粉与淀粉酶、纤维素与 纤维素酶等),因酶解作用也有利崩解。 

(4)常用润滑剂:硬脂酸镁、滑石粉(溶于水,但具亲水性)、聚乙二醇(PEG)、月桂醇硫酸镁 (钠)、微粉硅胶(为粉末直接压片优良的助流剂、润滑剂、抗黏附剂、吸收剂。用量为 0.15% ~ 3%)。


考点68制备时一般不加崩解剂的片剂有:①口含片;②舌下片;③缓释片;④咀嚼片。


考点69除另有规定外,各类片剂的崩解时限要求:中药原粉片 6 片为 30 分钟;泡腾片为 5 分钟; 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为 60 分钟;肠溶衣片在盐酸溶液中 2 小时不得有裂缝、软化或崩 解等,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8)中 1 小时全部崩解。阴道片的融变时限为 30 分钟。


考点70气雾剂的特点

①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可直接到达作用部分);

②制剂稳定性高。(不 易被微生物污染,还能避免与空气、水分和光线接触);

③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

④局部用药的 刺激性小。


考点71影响吸入气雾剂和吸入喷雾剂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

①药物的脂溶性及分子大小,吸 入给药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 ;

②雾滴(粒)粒径大小,雾滴 (粒)的大小影响其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吸入气雾剂雾滴(粒)的粒径应在 10μm 以下,其中大多数 应在 5μm 以下。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粒子过小,雾滴(粒)易到 达肺泡部位,但沉积减少,多被呼出,吸收较少。


考点72气雾剂的组成由药物、附加剂、抛射剂(以七氟丙烷、四氟乙烷、二氯乙烷为主)、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构成,其主要吸收部分是肺泡。喷雾剂由药物与附加剂、容器与手动泵构成。


考点73气雾剂、喷雾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每瓶总揿次、每瓶总喷次、每喷喷量、递送剂量均一性、 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每揿主药含量、每喷主药含量、微细粒子剂量、喷射速率、喷出总量、每揿喷量、 粒度、装量差异、装量、无菌、微生物限度。


考点74胶剂原料与辅料

(1)原料有:皮类、骨类、角类;

(2)辅料有:冰糖、酒类、油类、 明矾。要点:

①可沉淀胶液的泥沙杂质并增加胶剂透明度的辅料是明矾;

②可增加胶液透明度和硬度并 具矫味作用的辅料是冰糖;

③可降低胶块的黏度,便于切胶,且收胶时可起消泡作用的辅料是油类;

④ 起矫味矫臭作用,收胶时有利于气泡逸散的辅料是酒类。


考点75膜剂、涂膜剂的成膜材料及其他辅料: 

(1)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是:聚乙烯醇(PVA)等。 

(2)膜剂的其他辅料:①增塑剂:能使制得的膜柔软并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常用的有甘油、乙 二醇、山梨醇等。②着色剂:常用食用色素。③遮光剂:常用二氧化钛。④矫味剂:有黑糖、甜菊苷等。 ⑤填充剂:有碳酸钙、淀粉等。⑥表面活性剂:常用聚山梨醋 80、十二烷基硫酸钠、豆磷脂等。 

(3)涂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是:聚乙烯醇(PVA)等。 

(4)涂膜剂常用的溶剂是:乙醇。


考点76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如下:①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②膜控包衣型缓释、控释制剂; ③乳剂分散型缓释制剂;④注射用缓释制剂;⑤缓释膜剂;⑥渗透泵式控释制剂;⑦胃滞留型缓释、控释制剂。


考点77缓稀制剂的释药机制是:按照时间变化先多后少地非恒速释放药物;控释制剂的释药机 制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药物,其释药不受时间影响恒速释放,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血药浓度。


考点78能提升中药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稳定性的技术是:环糊精包合技术。


考点79药物微囊化后的特点

①提高稳定性;

②掩盖不良嗅味;

③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 

④减少复方配伍禁忌;

⑤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

⑥改进某些药物的药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

⑦将 液体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考点80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1)生物半衰期(t1/2)很短(小于 1 小时)或很长(大于 24 小时)的药物; 

(2)单服剂量很大(大于 1g)的药物; 

(3)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或吸收容易受影响的药物; 

(4)需在肠道中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考点81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靶向的部位,①一级靶向制剂: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指进入 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 一定部位。 

(2)按靶向作用方式,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②主动靶向制剂;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考点82生物利用度:①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下面积的 比值。②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其静脉给药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考点83药物分布、代谢及排泄 

(1)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②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③药物 与组织的亲和力;④血 - 脑屏障与血 - 胎屏障。 

(2)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生理因素。 

(3)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其次是胆汁。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 和肾小管分泌。


考点84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 

(2)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 

(3)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4)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5)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考点85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1)速率常数:速率常数是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2)生物半衰期(t1/2):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 除速度的参数。 

(3)表观分布容积(V):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4)体内总清除率(TB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 药物。 

(5)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6)生物等效性:指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摩 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


常用中药的鉴别【33分】

考点①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定:根类中药无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特征, 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单子叶植物的根:①双子叶植物的根有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木 部尤为明显;形成层环大多明显,环内的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心常无髓;外表常有栓皮。②单子叶 植物的根横断面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结构;内皮层环较明显;中央有髓;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 栓化组织。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为直根系。主根发达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牛膝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 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数为须根系,如细辛、威灵仙、龙胆、徐长卿、茜草、紫菀。 单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等。


考点②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为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状茎:①根茎表面有节和节间;②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 ③有芽;④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⑤蕨类植物的根茎 表面常有鳞片或鳞毛,有的根茎上密布叶柄残基。鳞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称鳞茎盘,上面有肉 质肥厚的鳞叶,如百合、川贝母等。块茎:常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如天麻、半夏等。


考点③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1)同科药材

科 名药材名
菊 科木香、白术、苍术、紫菀
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
姜 科姜黄、郁金、莪术
莎草科香附
唇形科黄芩、丹参
茜草科巴戟天、茜草
毛莨科威灵仙、草乌、川乌、附子、白芍、赤芍、 黄连、升麻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五加科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龙胆科龙胆、秦艽
萝藦科徐长卿、白前、白薇
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羌活、 前胡、藁本、北沙参
苋 科牛膝、川牛膝
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
豆 科苦参、山豆根、葛根、粉葛、甘草、黄芪
蕨 类狗脊(蚌壳蕨科)、绵马贯众(鳞毛蕨科)
蓼 科大黄、虎杖、何首乌
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 苓、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
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石菖蒲
兰 科天麻、白及
蔷薇科地榆
葫芦科天花粉


考点④形状鉴别名词术语 

(1)“云锦花纹”:何首乌;(2)“罗盘纹”:商陆;     

(3)“珍珠盘”:银柴胡;(4)“车轮纹”:防己; 

(5)“菊花心”:甘草、黄芪;(6)“疙瘩丁”:白芷; 

(7)“朱砂点”“起霜”:苍术;(8)“蚯蚓头”:防风;   

(9)“金包头”:知母;(10)“狮子盘头”:党参; 

(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2)“过桥”:黄连; 

(13)“剪口、筋条、绒根”:三七;(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

(15)“钉头”:赭石;(16)“怀中抱月”:松贝; 

(17)“通天眼”:羚羊角;(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

(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 

(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 

(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


考点⑤常考根及根茎类药材性状特征 

(1)远志:全体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略呈结节状,嚼之有刺喉感的药材。 

(2)石菖蒲: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内皮层环纹,并可见多数棕色油点散在。 

(3)浙贝:切面白色,质脆、有粉性。 

(4)天麻:切面黄白,角质样。 

(5)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习称罗盘纹,味稍甜,久嚼麻舌。(常作 人参伪品) 

(6)天冬:呈长纺锤形,外皮多已除去,断面角质样,半透明,味甜的药材。 

(7)姜黄:切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有明显内皮层环纹及散在的点状维管束。 

(8)南沙参: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 气微、味微甘的饮片。 

(9)射干:呈不规则形或长条形,切面黄色,外表可见横向环纹,味苦,微辛的饮片。 

(10)黄精:不规则厚片,切面半透明,偶见盘状茎痕,有黏性,味甜的饮片。 

(11)北豆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细,有髓,味苦的药材。 

(12)北沙参:表面淡黄白色,粗糙,质脆,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的中药材。 

(13)柴胡: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断面皮部浅棕色,气芳香的中药材。 

(14)苍术:断面有油室。 

(15)牛膝、川牛膝:对环性同心环状排列维管束的药材。 

(16)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灰棕色;横切 面有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体重,质硬,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17)狗脊:表面深棕色,残留金黄色绒毛;横切面近外皮处有 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18)绵马贯众:呈不规则厚片,横切面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 5 ~ 13 个呈环状排列的饮片。 

(19)白及:呈不规则的扁球形,有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以茎痕为中心有数圈同心环节。 

(20)白芷:外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断面白色或灰白色且粉性,形成层环棕色,皮部有油点。 

(21)羌活: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的饮片。 

(22)知母: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色,可见少量残存的黄棕色叶基纤维或凹陷的点状根痕的饮片。 

(23)紫菀: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的药材。 

(24)板蓝根:呈圆柱形,稍扭曲;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表面 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25)赤芍: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 酸涩的饮片。 

(26)细辛:切面黄白色或白色,质脆,气辛香,味辛辣,麻舌的饮片。


考点⑥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气味 

(1)常考气味

药 材气 味
虎 杖气微,味微苦、涩
绵马贯众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党 参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黄连、苦参、龙胆、 胡黄连、山豆根味极苦
远 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射 干气微,味苦、微辛
大 黄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 有砂粒感


(2)特殊气味

药 材气(味)
当归、川芎、藁本有浓郁的香气
细辛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南柴胡具败油气
白术、黄精、玉竹、山麦冬、 知母、山药、白及气特异
山豆根、黄芪气芳香
白芷、石菖蒲、前胡气香
羌活、徐长卿、香附味麻辣
天南星、三棱味麻辣
葛根、粉葛、白前、生地黄味微甜
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薇、 泽泻、茜草(久嚼刺舌)味微苦
板蓝根、鲜地黄、桔梗味微甜后苦涩
白芍、赤芍味微苦而酸
银柴胡、天麻味甘
太子参、南沙参味微甘
甘草味甜而特殊
商陆(久嚼)、川乌、草乌、半夏(刺 喉)、川芎、细辛有麻舌感
防己、北豆根味苦


考点⑦木质藤茎和茎枝鉴别:断面纤维性或裂片状,木部占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茎断面可见 放射状排列纹理,有的可见明显小孔,如川木通、青风藤;有的可见特殊的环纹,如鸡血藤。气味常可 以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感。


考点⑧草质藤茎鉴别:较细长,多呈圆柱形,有的可见数条纵向的隆起棱线,也有呈类方柱形。 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明显的髓部,类白色,疏松,有的呈空洞状。大部分草本植物茎,如石斛、苏梗等, 列入全草类中药。


考点⑨常用茎木类中药性状特征 

(1)沉香:饮片表面可见黑色与黄白色交错的纹理;燃烧时有浓烟,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有特殊 香气,味苦。

(2)苏木:饮片表面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条形髓,无臭,味微涩。 

(3)通草:切面有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或有半透明的薄膜,体轻。质松软,有弹性。 

(4)大血藤: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 

(5)鸡血藤: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6)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7)川木通: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纹理,有的可见明显小孔。 

(8)石斛:①金钗石斛:药材呈扁圆柱形,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质硬而脆,味苦。②铁皮石 斛(铁皮枫斗)呈螺旋形或弹簧状,质坚实,易折断。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考点⑩常用皮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1)断面特征:①平坦状:牡丹皮;②不平坦状:香加皮、地骨皮;③层片状:黄柏、关黄柏、苦 楝皮(层片状,易剥离);④纤维状:合欢皮;⑤颗粒状:厚朴、肉桂;⑥富橡胶丝:杜仲。 

(2)其他特征: 

桑白皮:质地韧,纤维性强,不易折断,纤维层易成片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末飞扬。 

地骨皮:外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 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肉桂;划显油痕,断面不平坦,气香浓烈,味甜、辣。 

白鲜皮:外表面灰白色,有羊膻气,味微苦。 

牡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 

合欢皮: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密生明显的棕色或棕红色椭圆形横向皮孔,气微香。

关黄柏:板片状或浅槽状。 

杜仲: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考点⑪厚朴、杜仲特殊加工:需发汗


考点⑫常用叶类中药性状特征 

(1)艾叶: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2)枇杷叶: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 

(3)大青叶: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4)狭叶番泻:以复叶的小叶片入药,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全缘。 

(5)蓼大青叶:表面蓝绿色或蓝黑色。 

(6)罗布麻叶:有小芒尖。 

(7)侧柏叶: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


考点⑬常用花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1)金银花: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 

(2)款冬花:常单生或 2 ~ 3 个基部连生,苞片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 

(3)丁香:略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花瓣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质地坚实,富油性,指 甲刻划可显油痕,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4)辛夷:呈长卵形,似毛笔头,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 

(5)蒲黄: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6)红花: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 5 裂;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花冠由黄变红时择晴 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水浸液显金黄色。


考点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来源——同科药材

科 名药材名
藜 科地肤子
木兰科五味子、南五味子
十字花科南葶苈子、北葶苈子
蔷薇科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
芸香科枳壳、吴茱萸
豆 科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
葫芦科瓜蒌
大戟科巴豆
棕榈科槟榔
菊 科牛蒡子
鼠李科酸枣仁
伞形科小茴香、蛇床子
山茱萸科山茱萸
木犀科连翘、女贞子
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马钱科马钱子
茜草科栀子
茄 科枸杞子
禾本科薏苡仁
姜 科砂仁、草果、豆蒄、益智


考点⑮常见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1)砂仁、草果、豆蒄果实表面具有三钝棱。 

(2)地肤子:扁球状五角星形,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 5 枚,气微, 味微苦。 

(3)菟丝子:用开水浸泡表面显黏性,加热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胚。 

(4)马钱子:呈纽扣状,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排列的绢状茸毛。 

(5)在植物器官中,只有种子含有糊粉粒。 

(6)豆蔻: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 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柱基和果柄处均具毛茸。 

(7)葶苈子、车前子、牵牛子遇水显黏性。 

(8)木瓜:饮片呈半环形或类月牙形薄片,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具不规则沟纹及皱纹,切面棕 红色,质坚硬,气微,味酸涩。 

(9)乌梅以味酸者质量为佳。 

(10)金樱子呈倒卵形,略似花瓶状。 

(11)枳壳呈半球形,外果皮有颗粒状突起。 

(12)吴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 

(13)桃仁:呈扁长卵形,边缘较薄,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 密布颗粒状突起。 

(14)巴豆:呈卵圆形,具三棱,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 6 条。 

(15)小茴香:果实为圆柱形双悬果,分果背面有纵棱 5 条。 

(16)山茱萸: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果皮破裂皱缩,形状不完整。 

(17)牵牛子:形似橘瓣状,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 

(18)栀子:果实表面棕红色或红黄色,具有 6 条翅状纵棱。 

(19)枸杞子: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气微,味甜。 

(20)牛蒡子:果实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 

(21)草果: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22)益智:呈椭圆形,两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 13 ~ 20 条。 

(23)决明子: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表面绿棕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微苦。


考点⑯常见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气味鉴别

药 材
气香特异小茴香、蛇床子、草果、益智
芳香浓烈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吴茱萸
气清香枳壳
气微清香木瓜、山楂
焦糖气瓜蒌
气芳香原豆蒄、印尼白蔻(气味较弱)
药 材
味 甜枸杞子
味 苦苦杏仁、枳壳、连翘
味 酸木瓜、五味子、南五味子
味极酸乌梅
味麻舌牵牛子
味辛凉原豆蒄、印尼白蔻(气味较弱)


考点⑰常用全草类中药的形状特征 

(1)广金钱草: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圆形或矩圆形,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 色紧贴的绒毛。 

(2)穿心莲:茎呈方柱形,节稍膨大,气微,味极苦。 

(3)益母草:下部茎生叶掌状 3 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 3 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 

(4)茵陈:呈圆柱形,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 

(5)紫花地丁: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蒴果椭圆形或 3 裂,种子多 数,淡棕色。 

(6)草麻黄:少分枝,触之微有粗糙感,节间长 2 ~ 6cm,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 2(稀 3),髓 部近圆形。 

(7)肉苁蓉: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 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8)青蒿: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 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气香特异,味微苦。 

(9)车前:根丛生,须状。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穂状花序 数条,花茎长。蒴果盖裂,萼宿存。气微香,味微苦。 

(10)淡竹叶:叶片披针形,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考点⑱藻、菌、地衣类中药

类 别与药用关系密切的门代表药材来 源药用部位
藻 类褐藻门、红藻门、绿藻门海 藻马尾藻科干燥藻体
菌 类真菌门子囊菌纲冬虫夏草麦角菌科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担子菌纲灵 芝多孔菌科子实体
茯 苓多孔菌科菌 核
猪 苓多孔菌科菌 核
地衣类代表药物:松萝松萝科地衣体


考点⑲常用藻、菌、地衣类中药性状特征 

(1)冬虫夏草: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 20 ~ 30 条环纹;头部红棕色;足 8 对,中部 4 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子座细长,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2)猪苓: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外表皮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体轻,质硬。气微,味淡。 

(3)海藻: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气囊球形或卵圆形。


考点⑳:乳香、没药成分为油胶树脂;血竭成分为单树脂类的酯树脂。


考点21乳香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乳香与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考点22血竭表面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


考点23其他类中药主要包括:植物的某一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的加工品,如儿茶、芦荟、青 黛等;藤类植物的成熟孢子,如海金沙等;某些植物体上的虫瘿,如五倍子、没食子等。


考点24常用其他类药材水试与火试的区别

药 材水 试火 试
青 黛可浮于水面产生紫红色烟雾
冰 片/产生浓烟、并有带光的光焰
海金沙可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
儿 茶受潮后有黏性/


考点25青黛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微有草腥气,味淡


考点26五倍子加工需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灰色


考点27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药 物
动物的生理产物麝香、蟾酥、五灵脂、蚕砂、蝉蜕、蛇蜕、蜂蜜
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
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血余炭、龟甲胶


考点28常用动物类中药性状及其他 

(1)金钱白花蛇:呈圆盘状,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 45 ~ 58 个,黑白相间,背正中明显 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 15 行,尾下鳞单行。 

(2)蟾酥:忌用铁器;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3)水蛭:检查生物活性。 

(4)牛黄:有“挂甲”现象。 

(5)金钱白花蛇来源于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蕲蛇来源于蝰科动物五步蛇;乌梢蛇来源于游蛇科动 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6)桑螵蛸来源于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 蛸”及“黑螵蛸”。


考点29少数矿物药具有吸水能力,可以粘舌、如龙骨、龙齿、软骨石、炉甘石等,滑石有滑腻感


考点30常用矿物药主要成分及条痕色

药 材主要成分条痕色其 他
朱 砂硫化汞(HgS)红色至褐红色忌火煅
雄 黄二硫化二砷(As2S2)淡橘红色忌火煅,燃烧时有强烈蒜臭气味
自然铜二硫化铁(FeS2)绿黑色或棕红色 表面亮淡黄色、黄棕色或棕褐色
赭 石三氧化二铁(Fe2O3)樱红色或红棕色表面常附少量棕红色粉末,具“钉头”
石 膏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白 色在朱砂、赭石、滑石、自然铜中硬度最小
芒 硝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白 色暴露空气中表面风化而覆盖一层白色粉末
炉甘石碳酸锌(ZnCO3)白 色有吸湿性,粘舌
滑 石含水硅酸镁[Mg3 (Si4O10)(OH)2]白 色粉末在水、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溶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专业知识(一)几百题解析
2019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真题 解析版
2019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一》真题及答案解释
《药一》必背考点汇总!(第二期)
背!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核心考点汇总!
【西药师】2017年《西药一》高频考点29-36条—考前必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