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垷坦村

垷坦村位于兰溪市西北,白露山之东麓,村临坦达源,村以水为名,故称坦达,村落四面群山环抱,随势坐落,西高东低,小桥流水,弄巷纵横交错,呈“山列八卦、水曲九宫”之状。清嘉庆间改垷坦。

垷坦村坐西朝东,四面环山,两条小溪从村中穿过,在村口汇合。垷坦村建村1000多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唐朝时期,垷坦是唐朝丞相舒元舆的出生地,是舒姓的聚集地;北宋时期,孙姓从雒阳迁入

坦;南宋时期,南宋忠良大理寺卿周三畏因逃避秦桧陷害在此隐居,由此成为周三畏后裔的集聚地,成为兰溪周姓的发源地,周氏至今己传36代。现在村中70%的村民为周氏后人,周氏为全村第一大姓;

抗日期间,日寇来村扫荡,因地形复杂未敢进村,随后周边村民来此避难,住满全村,商人沿地设摊,门庭若市,成为一方世外桃源。

忠正耿直舒元與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唐东阳郡(今浙江金华)兰溪纯孝乡人(坦村),唐代文学家。他和他的三个弟弟都是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戏曲舞台上多有演绎。

元和八年(公元813),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的舒元舆参加进士科考,看见考场上的考官监管特别苛刻:他们让每个考生自带水、木炭、蜡烛和餐具,考场周围用荆棘围住,等考官刀点到名字后,考生一个个才能进去,而且考生的位子就铺在屋檐下面。舒元舆就此上奏说:

“自古以来被选拔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我们的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考生中选拔出来的,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来对待这些考生,这实在不是'礼贤下士’的做法。把他们的位子用荆棘围住以此来防止他们弊,这也不符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方式。写诗作赋、标注经传固然是一种才能,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我们无法依此来判断此人是否真正具有“德”,是否具有礼制教化的水平和能力?我担心真正有才有德的人会因避免羞辱而不愿意来参加考试,结果那些并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你看,现在进贡的各类珍珠宝贝、黄金美玉等,有关部门的官员都会用精美的盒子用来盛放,轻拿轻放,小心翼翼的,可是那些考官们却怎么如此怠慢贤人,这岂不是明显的轻人重物么?

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的考生多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录取三十来个,少的时候呢就只取了二十来个。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优秀的人才,但按规定却只能取20个,这能说是求贤么?如果说这一年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几个人,但是一定要取够二十个的话,那么被误选上的人就大大超出了一半,难道说这些勉强凑数的人,

也算是合乎标准的人才了么?(另:唐代科举取士没有年龄限制。)

他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后来由于他为官清廉,刚正,得到丞相裴度的赏识,仕途较平坦。之后一直升迁到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丞相)

唐代后期,宦官专权,唐文宗也很无奈。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铲除仇士良等宦官的势力。经过一番策划,他们联络了禁卫将军韩约,决定开始动手。

公元835年十一月的某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当时,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圈回来说:“我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还请陛下派人再去查看。”

唐文宗又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查看情况。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谁知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发白,头上直冒汗。这时已是秋末冬初时节,天气有点冷,仇士良觉得很奇怪,问道:“韩将军,您怎么啦?”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

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连声大喊:“邻宁、太原的士兵,快快上殿保驾,有功的,每人赏钱一千贯!”士兵们听后,纷纷手持武器上殿。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拉进软轿,抬起就走。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舒元舆等人正要上去帮忙,其他宦官们拉住他们的衣服,就在双方抢夺的时候,四百名卫士已经来到殿上,他们挥舞刀剑向宦官砍去。顷刻间,十几个宦官已经倒在血泊中。

此时,仇士良带挣脱开李训,领着其他宦官飞快地把文宗软轿抬进了后殿。李训再次追上去阻挡时,被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挨了劈胸一拳,当即倒在地上。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等人看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同党。李训东奔西逃,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随行监军的宦官杀死。舒元舆也换了衣服,从朝里逃出后,一个人骑着马准备从

长安的南门出去,逃到安化门时被禁兵抓住,直接被腰斩在柳树下。

此次事变后受诛连被杀了一千多人,舒元舆的几个弟弟也惨遭杀害。

舒元舆第五子普光刚好在晋陵(今常州),听到消息后立即更名改姓逃到睦州(今淳安富昌村)。舒元舆的长子舒昌连夜逃离长安,与舒元舆的族子舒守谦联系上,火速赶赴兰溪把不满周岁的独生子舒道纪转移到安全地方隐居下来。

事变失败后,“甘露之变”后,唐朝文宗被扣后宫。一天,他在廷内殿前观赏牡丹,想起了舒元舆,低声吟起舒元舆的《牡丹赋》,不觉叹息良久,泪盈满眶,悲痛之余,作诗悼念元舆:“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不久,唐文宗李昂抑郁成疾,含恨而死。

唐宣宗时期,舒元與被平反并加封显号——“乘仙公”。族子舒守谦和孙子舒道纪将其遗骨归葬于白露山麓惠安寺边上。每年清明节,唐宣宗派宫中特使赴兰溪白露山进行祭奠,以显示唐宣宗的开明及对大唐贤相的缅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上前,百姓会记住每个忠诚正直的官员。近年来,白露山麓的百姓自发地在乘仙祠复修了舒元舆的塑像,扩建了乘仙祠,用石碑表彰了他的功绩。

(故事来源于《新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人轶事】唐代名相舒元舆与白露山
唐朝大宦官,在位20年诛杀2王1妃4宰相,却因弄权有术得以善
史上比魏忠贤更厉害的太监,绑架皇帝、诛杀大臣还能善终
大唐后期的甘露事变,源于一位不安分的神医,导致宦官更猖狂
史上最嚣张太监,杀二帝二王一妃四宰相,远超魏忠贤
唐朝文宗时期甘露之变为何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