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村落婚丧嫁娶习俗,包括习俗过程、内容、主要参加人等。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八字命相,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慕才貌双全。礼节繁缛,婚事铺张,贫富殊别,若稍有不同,便视为“礼数未至”,遭人讥訾。婚事过程如次:

    一、央媒  俗云“天下无媒不成婚”,媒人为婚姻之中介,成与否,至关重要。因而有“明媒正娶”之说。央媒有男方喜爱女方,请媒说亲;也有双方已经有意,请媒出面通言,俗叫“现成媒”。托媒时男方要送酒、糕点,为报效奔走口舌之劳,故有“成就不成就,三壶酒”之谚。媒人受托去女家通言,谓“走媒”,媒人多为亲友,熟人充当。媒人说媒,若女方应允,则以鸡蛋、茶款待。

二、相亲  媒人陪同男方上女家做客,谓之“相亲”,俗叫“看姑娘”。若女方对男方称心,则以煮鸡蛋招待,如不称心,便以清茶一杯了之。现新例:女方同意后,由父母、兄嫂、亲戚和媒人陪同姑娘去男方“望人家”(嬉侬家),男方父母见到姑娘要送“相见包”,所包钱币应逢双,陪同人员亦需红包。双方同意要请“媒酒”。

三、定亲  俗称“压贴”、“送定”,压贴要择定吉日,由男方央媒将庚贴送往女方(庚贴上写清出生年、月、日、时,各用干支之两字替代,俗叫“八字贴”)。庚贴,男女双方各填一张,双方生辰八字经推算无冲克,由男家择吉日行聘,行聘之日,男女双方媒人将聘礼送至女家,谓之“定亲”,俗叫“送定”。聘礼盒俗称“喜盒”内装定金,金银首饰,外用红布包扎。女方可将礼品收下,礼金须酌量回还,俗称“回情”。女方设宴招待亲友,媒人,俗称“定亲酒”。厥后,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由媒人送至女方,谓“送日子帖”,双方即准备行婚,将近行婚前的一个时节(中秋或年关)男方送礼到女方,以示将要迎娶,俗叫“起接”。

    四、迎娶  行婚前数日,男家备酒肉、烟、糕点、水果、糖送至女方。谓之“送轿后”。迎娶前一晚,男方要摆酒宴,叫“代媒酒”,主要是谢媒人,女方还有何要求,商量迎娶人员安排,做好迎娶的各项准备工作,将所有迎娶细节考虑齐全。迎娶前一日(亦有当日),男方备担扛派人到女方接运嫁妆,俗叫“移行嫁”。各地嫁妆大同小异,视财力贫富不同,有二斗桌(马鞍桌)、六仙桌、骨牌凳、木交椅、板箱、衣橱;七桶:米升、大脚桶、小脚桶、洗面桶、头篾桶、便桶(马桶)、洗生桶。还有被褥、花枕、锡器、玻璃器皿等。20世纪80年代,嫁妆时髦“三机一表一车”(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手表、自行车)和“几只脚”(特指家具多少);90年代,风行组合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等。嫁妆启程数刻,新娘方启轿。男方发轿至女家,女家闻火炮声,即将大门闭上,女方家人亲友拥于门内,向男方“押轿”索取“开门包”,双方经一番“较量”,门启,花轿入中堂,迎亲人先吃汤团、鸡蛋,后入酒席。新娘上轿前(如今时尚小轿车),兄弟姐妹共坐一席,由父亲(或长兄)先点烛焚香,祭拜天地,与新娘同桌共吃“上轿饭”。此时,媒人(或押轿)为了不误拜堂时辰,要催上轿,鸣炮三道。临行,新娘哭泣(称“哭嫁”),以示与家人难舍难分,后由新大舅抱上轿,新娘之母高腔哭唱祝福话,俗称“韵轿”,旧时新娘头戴凤冠,脸遮红巾,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大褂袍,颈挂项圈,“天官锁”、“照心镜”,下穿红裤、红缎花鞋。手捧万年青及莲子、松子、花生、红枣、瓜子、桂圆、荔枝等七种吉祥物组成的“七样果籽袋”,又加上红鸡蛋装袋,俗称“子孙袋”。良辰至,火炮响,由喜娘(俗称利市嬷嬷),手执一米筛,筛上用红绳扎有万年青、尺、剪刀,送至百步。随后由女傧相(俗叫陪堂小娘)左右搀扶新娘上轿。过片刻,新大舅与随人(挑礼盒和桶器担者---一般为母舅)殿后。沿途燃放爆竹。

    花轿到达男家,先停于百步外,待进门时辰到方可抬进厅堂,新娘要脚踏米筛由喜娘搀扶下轿,也有由新郎抱入厅堂,行“拜堂”礼: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后夫妻对拜。礼毕,新娘脚踏布袋(或麻袋)走入洞房,谓之“传袋(代)”。此时,家人于高处抛喜糖、糯米团(称麻雷),迎观者争相抢接,兴高采烈,热闹异常。

    喜宴,新娘坐于新房席内,叫“新妇席”。来宾中以新大舅和随人(一般是母舅)为尊,坐于上席。男方作为陪客。宴毕,宾客闹新房,向新娘讨红蛋、喜糖、要唱诺(俗称“四句八对”),谓之“讨果子”,逗笑取乐,至深夜,宾客渐散。“利市嬷嬷”、“利市爷爷”手提红烛、糖鸡子(或酒杯)陪新娘入洞房,谓之“送归房”。夫妻吃罢“合杯酒”就寝。又俗,燃于新房之红烛,不能吹熄,任其燃尽。

    翌日,新郎新娘拜见家族长辈,谓之“拜大小”、长辈要赐以“红纸包”,称“见面礼”。第二或第三日,新女婿要陪新娘去娘家及娘家亲属家见面,谓之“回门(双回门)”,也称“认亲戚”,新娘家设宴殷勤款待,俗叫“请新女婿”。“回门”须当日即回,不可在新娘家留宿。满月后,新娘方可在娘家留宿。

民国始有自由结婚,谓之“文明结婚”,新娘身穿粉红色披纱,戴金丝眼镜、手捧花扎,新郎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婚礼有主婚人(双方家长)、证婚人(当地土绅或长辈)二人,男傧相女傧相各二人。行鞠躬礼代拜堂,以西乐队助兴。然多数人家仍沿旧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姻礼仪随之简化和改变。一般是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去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而后举行婚礼,开明者会作旅行结婚或参加集体婚礼。离婚亦自由,至当地政府办离婚手续,领取离婚证。寡妇改嫁,国家《婚姻法》允许,旁人不会歧视。其他非法婚姻,已明令禁止。

旧婚俗

纳妾  俗称“讨小老婆”。富豪之家,钱多作乐娶小买妾;也因无子嗣而纳妾。妾所生子女称“庶出”。

典妻  因妻不能生育,或有女无子,也有因妻年长无生育希望,为接续香火,乃有“典妻”之举。典出者多为家境贫困,或欠债难偿,才出此下策。典妻双方要订契约,契约上写明典金、典期,典妻内所生子女归典人者。俗叫“借胎生子”。

入赘  俗称“招女婿”。家中有女无儿,招男人为夫,所生子女姓母氏。入赘之男多为家穷兄弟众或无力娶妻者。习俗轻视赘婿和招亲佬。故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招亲”之说。招亲,即招夫。旧时寡妇子女多而幼小,生活困难,无力生计而招夫。作“招亲佬”者大多家贫无产者,或年长而未娶者。

换亲  双方父母各以其姐妹给对方兄弟交换为妻者,称换亲。俗有称“姑娘调嫂”或“对门亲”。

抢婚  旧时寡妇改嫁,怕有辱门风,不敢公开迎娶,由双方议定日子,由男方请壮汉抬轿,于夜间“抢抬而归”,草草行婚礼,也有赌棍烟鬼,因无奈,未经妻允,即将其私下出卖而组织抢亲者。

“材(棺材)头撞”  因父辈遭遇丧事而提前至丧期快速结婚者亦称“孝来婚”。

续弦  妻死再娶叫续弦,续妻称“填房”,若寡妇再嫁也叫“二婚婆娘”。倘前妻有子女,则称晚娘。若受她虐待,叫“晚娘毒”。

冲喜  男女双方定亲后,男子突然得病甚或濒临死亡,经双方父母与媒人商定,提早迎娶,以男方之妹代哥拜堂。

冥婚  亦称“阴配”,多为富贵之家,双方定婚后,忽各亡故,双方父母惜痛子女生不能成配偶,亦愿冥中合好而举行冥婚仪式。

童养媳  俗称“小媳妇”。收养童媳,原因各异,有家贫为节省婚娶费用者,有儿子残疾难以娶妻者,有为婆者为了儿子日后婆媳融洽,先养媳者,童养媳多受虐待,婚后夫妻多有不和。

195051日,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上述陋俗,一并革除。唯有入赘,招亲悉听自由,受到社会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民族及婚俗(系列二十)
荣成结婚习俗集锦,帮您全方位了解最地道的胶东习俗!
结婚的习俗是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形成的
【转载】金华人的嫁娶习俗
订婚怎么订 订婚的流程详解【婚礼纪】
19、中国通用结婚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