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浅注》学习38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一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头项强痛等证,五日少阴至十日已去,为十一日,正值少阴主气之期。
其脉浮为太阳,细为少阴,而嗜卧者,太阳、少阴之气两相和合,故知其外已解也。
* 设令胸满胁痛者,太阳之气欲从胸胁而出,不得少阴之枢转也。盖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推小柴胡汤能转其枢。兹与以小柴胡汤,药证若对即立效。
* 若脉但浮而不细者,是太阳之气自不能升出,非关枢也,与麻黄汤以达表。

此言太、少阴阳气之气表里相通,而太阳又得少阴之枢以为出入也。

张令韶云:此以上三节皆用麻黄汤,而所主各有不同也。
首节,言太阳之气在表,宜麻黄汤以散表之邪;
次节,言太阳之气合阳明而在胸,以麻黄汤以通在胸之气;
此节,言太阳之气自不能外出,不涉少阴之枢,宜麻黄汤导之外出也。

张隐庵《宗印》云:此节阳病遇阴、阴病遇阳,阴阳和而自愈,非表病变阴、阳病而得阴脉之谓。读论者,当知阴阳之道变通无穷,幸勿胶柱,庶为得之。

笔记者附

《宗印》即《伤寒论宗印》,是清代张志聪编写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摘自《百度百科》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注 
太阳病十日以上无他证,脉浮细而嗜卧者,外邪已解,不须药也。
设有胸满胁痛等证,则知少阳之外邪未解,故与小柴胡汤和之。
若脉但浮不细,而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则仍是太阳之外邪未解,当与麻黄汤汗之。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王肯堂曰:此条当是太阳、少阳合病。
胸满虽同,而脉浮细嗜卧,则为表邪已解;
胁痛为少阳有邪,故与小柴胡汤。
若脉但浮者,又当先治太阳也,故与麻黄汤。

《伤寒论诠解》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日久的几种转归。
1. 太阳伤寒已过十日,脉由浮紧变为“浮细”。
其证仅见乏力“嗜卧”,而寒热头项强痛之证已除。以上脉证说明,表邪已去,正气渐复,已无所苦,无需服药,只要安心静养即可。
2. 太阳伤寒虽已过十日,但还见伤寒的浮紧之脉,并以此暗示太阳伤寒的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诸证仍在。仍应考虑使用麻黄汤。亦应斟酌、考虑,谨慎使用,不言“主之”,而言“与”,以示区分。
3. 证见“胸满胁痛”,反映少阳枢机不利,说明邪气已由表传入少阳之经。治法,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枢机。

《伤寒论》学习笔记141
   小柴胡汤这张方子,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我在这里特别的讲一讲它的方义。
第一组药是,柴胡和黄芩
& 柴胡是解经邪的,因为柴胡这个药是个解表药,所以它有解经邪的作用。
& 黄芩是清热药,可以清腑热。我这里所说的经和腑,都是指的少阳胆经和胆腑。
   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这两个主要药,针对了少阳病中的经腑同病,和容易化火,容易气郁的两大特点。

第二组药是,半夏和生姜
& 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凡是辛散的药都可以疏通气郁,它们助柴胡以解郁。
& 半夏、生姜作用是,化痰、消饮、去水,利于少阳气机的畅达。
& 半夏、生姜作用是,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少阳病喜呕的这个临床特点。

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
& 这三个补气的药,在柴胡的带领下,它可以助少阳的正气。
& 人参、甘草和大枣补太阴脾虚的药,还有治中防传,有预防邪气内传太阴的效果。

笔记者附:
关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及禁忌症,详可参见本馆中《伤寒论》学习笔记142 至 14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云海邹羿
伤寒论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
小柴胡汤方歌方解,小柴胡汤原文解读
伤寒必背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