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附子

   麻黄、附子联合,是这个方的基本结构,解除表里俱寒。当然这是我们横向来看,外有风寒,内有肾阳不足,表里同病。所以表里同治。

& 麻黄还是有这种发散风寒的作用,你外感风寒嘛,你不管是外感风寒之邪,或者是大寒犯肾这些,它都要外来之寒温必兼散,用麻黄发散风寒。
& 附子呢,温阳,温肾助阳。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学习笔记55)
-----------------------------------------

药对名称: 麻黄、附子
​性味:

​麻黄:辛、微苦、温。
​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麻黄:归肺、膀胱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

​​
主治:
​1.阳虚感冒。
​2.阳虚水泛,水寒射肺之气促,喘逆,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脉沉而迟者。
​3.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配伍机制: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
​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
​   二者一攻一补,助阳解表。
​   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
​& 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
​& 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
​   麻黄还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   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
​   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

​   另外,
​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
​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
​   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用法用量: 麻黄:3-9g。附子:3-12g。

临床应用:
​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
​& 其强心回阳,
​   用治亡阳欲脱,身凉肢冷,大汗淋漓,吐利水止,脉微欲绝者;
​& 其温里散寒,助阳化气,
​   用治肾阳衰微,阳萎足冷,腰膝软弱,以及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 其逐寒湿,止疼痛,
​   用治风寒湿痹,疼痛麻木。
​& 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元阳之不足,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

药对出处:
​   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以治少阴兼表的证治。

各家论述:
​   二药辛燥,且附子有毒,非阴盛阳衰之证,很少应用本药对。阴虚内热,孕妇忌用。误投火热诸症,则添薪燎原,大非所宜。

注意事项:
​   附子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强心救逆;熟用毒性减弱,宜于助阳散寒。不论生用或熟用,必须久煎(60分钟以上),以减其毒性。
(笔记者摘自《附子常用药对配伍整理分析》)

------------------------------
对又称对药,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配伍形式。
​   研究单味药难以反映其在复方中的真实作用;而复方由于药味多,作用关系复杂,对其研究也难以得出准确结论。
​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中的雏形,对其研究恰好可以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药对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近现代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认识,以便对其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科学地指导临床应用。
​   麻黄-附子为临床常用药对,仅张仲景的著作中以麻黄-附子入药的方剂就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乌头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在不同汤方中用药剂量和功效均不同,本文研究的麻黄-附子药对出...


(笔记者摘自《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的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20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与19味药的药对
从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谈张仲景制方用药的一些特点
带你走近温阳散寒第一方
【引用】中药性能的核心—四气五味
论“汗法”及临床运用
附子一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