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9
《素问. 经脉别论》(节选,第一段)生病起于过用

   下面我们讲新的内容。
   第四节,在教材的第63页,这一节是节选的《经脉别论》的内容,上一篇讲的是《五脏别论》,这一篇讲的是《经脉别论》。

   《五脏别论》之所以叫“别论”,我们说了它是不在常谈之列,不和一般的脏象的内容的篇章讨论的方法一样,其实《经脉别论》也是,虽然是讨论的经脉问题,但是和《内经》其它有关经脉的篇章不一样,它没有讨论经脉的走行,经脉络属,经脉与腧穴,这些它都没有作为重点来讨论,所以它也是别有所论,但是所讨论的问题又是和经脉相关的,同样是讨论经脉问题,而别有所论的意思。
   经脉,比如说《灵枢.经脉篇》那讨论十二经,然后又讨论络脉等等,它讨论的很详细,但是它讨论经脉怎么循行,穴位怎么样,怎么相互络属、经脉、络脉,他是这么讨论下去的,而本篇不是这种讨论的方法,我们是节选,把后面关于脉的问题我们没选上,但是主要的这一篇的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选到教材里头来了,这一共是两个自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就是63页那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给它命个题,这个题也就是这一段的最后那句话,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这一段,我们把这个段落,给它起个名的话,可以命名叫做,
“生病起于过用”。

   下面我把它读一遍。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
   这一段,它这段讲的是喘、汗的问题,或者说,以喘、汗为例,来说明“生病起于过用”的问题,下面我们串讲,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居住环境,
动与静,运动与安静,激动与平静,
勇怯是讲的形容人体的强壮与衰弱,或者说心里的平衡与否,心理的承受能力如何,两个方面,
  一个强壮与否,
  一个是心理承受能力,当然一般来说身体强壮的人,心里承受能力强一些,当然那是一般的,还有有的人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看着身体挺壮实,他也比较差,那是一种特殊的一些现象。
   这句话是说,
   人的居住环境和人的动与静,或者是人的强壮与衰弱,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是否都对脉有影响呢?
   这个脉就是讲的脉中的气血,气血的运行,也就是说居处动静勇怯,是不是对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着影响呢?它们是不是不一样呢?
   当然不一样。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惊恐”,是个心理刺激,
“恚劳”,恚是怒,小怒谓之恚。“劳”就是劳累,包括劳心、劳力。
惊恐、发怒、劳累。
“动静”,动或者静。
   那么岐伯回答这个问题说,
(凡是人有惊恐恚劳动静,)人的气血经脉都随之改变,或者说脉中之气血都随之改变。

   他又举例了,举什么例呢?
   就举这个喘、汗为例,出汗或者气喘为例,来说明惊恐恚劳动静有不同的表现,或者说都是喘,都是汗,但是又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那就是涉及到不同的脏器,不同的五脏,或者是脏腑。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夜里行走引起的气喘,这个喘是从肾而出,因为肾气与夜相通应,各有所通,“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肾气通于夜,再具体说,肾通子时,夜半子时,用现在钟点说,就是说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两个小时叫子时。

   我们中国古代从《内经》时候记载的,就有十二时辰了,其实应该是比《内经》更早,就有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十二辰,也叫十二时辰,大家知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
   子时,用现在的钟点来说,就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叫子时。丑时,就好说了,1点- 三点就是丑时。(依次类推)
   我们古代计时,是按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计,后来钟表制度传入了,世界都比较统一的使用了,一天是按24个小时计时的,我们原来是十二时,后来又说是二十四时,跟他们一样使用,那我们中国话只好(在时前面)加一个小字,所以叫十二小时,这外国话,没有小时,就是时,因为人家原来没有大时,没有其它的计时,或者其它计时不是很准,不明确。
   我们那个计时,十二时辰,计了几千年,又传来二十四时,那我们只好把它叫做小时,也就是说两个小时,合我们原来的一个时辰。以夜半子时算起,现在的小时是23时- 凌晨1时,这个两个钟头算作子时。其它2个小时算一个时辰有序排列。
   这个十二时辰时和脏腑有配属关系的,或者说它们有着密切联系的,也就是我们上次课,讲《六节脏象论》讲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脏六腑各有其阴阳,或者叫不同的嗜欲,所以它各有所通,通不同的时辰。
  肾为阴中之太阴,阴气最盛,所以它和夜里头的子时相通应。一天之中子时时阴气最盛的时候,人体的肾脏也是阴气最盛,所以肾的时间是通于夜半子时。
   当然推论一下,那么心脏呢?
   心为阳中之太阳,它就应该通于午时,一天中的正中午,在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辰。

   那么这里所说的“夜行则喘出于肾”
“夜行”是指的深夜,夜里总的来说时属于阴的,所以说“夜行喘出于肾”。当然喘不管是出于哪一脏,从根本上说毕竟是从肺出的,因为肺朝百脉,所以各脏气血的紊乱,经脉之气的失调,都可以影响到肺而出现症状,所以它说“夜行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淫气”就是乱气,淫就是淫乱,这个“淫”子,又作乱讲,又作盛或者说过剩,就是超出了限度,那就叫淫。所以我们那个病因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正常的嘛,但是超过限度,或者紊乱了,就叫六淫。
   比如,夏天呢,应当是热了,结果夏天真的下了雪了,那绝对是淫了。不用下雪,真的气温太低了,就叫淫乱了。
   淫就是乱的意思,乱气影响到肺。这是由于肾的经脉入肺中,肺朝百脉,所以夜行引起的喘,固然是和肾相应的,但是它也是由于通过肾气的紊乱,导致了淫气病肺了,乱气影响到肺脏。

   下面又讲,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堕恐,”- 这个堕恐的“恐”字,怀疑是“坠堕”之“坠”字,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有所惊恐”啊,所以怀疑这是有所堕坠,堕和坠是一回事,从上往下降,摔倒地上了。这个有所堕坠的问题,你看教材注6,丹波元简《素问绍识》注,
“堕恐二字,含义似不属”- 不相连系,没相关系,
“且下有惊恐,此恐字疑伪”- 就可能是错了。
   又据《灵枢》这是我们教材的注释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上有,“有所堕坠.......,则伤肝”之论。《灵枢经》也有这样的记载。
   那么因此说呢,这个堕恐从文义上,或者从《灵枢经》,也是《内经》嘛,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的记载上看,这个“恐”字,看来作“坠”字更为妥当。

   堕坠伤筋,因此说,
“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肝气紊乱,淫气害脾,木克土,肝气紊乱,影响脾土之气,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有所惊恐,”- 这是惊恐了,这是因为惊恐导致气乱于胸中,惊恐气乱,气乱胸中。

   气乱胸中,所以出现了,
“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它淫心,引起了心神的紊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所以惊则胸中气乱,同时惊则心神受伤,所以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渡水”,水也是与肾相应,肾为水脏,阴寒之气,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水是阴,肾是阴脏,所以说渡水。
“跌扑”伤骨,这是从跌扑伤骨这个角度,肾主骨。
   所以,渡水跌扑引起的喘出于肾与骨。

   这上面都是讲的一个喘与内脏的关系,同时,伤了一脏又影响了另一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
   但是,很多人走路走急了都会喘,那是不是走急了一喘就是病呢?
   不见得。
   但是也确实有的人就作了病,那是为什么呢?
   下面说了,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当是之时,”- 在这个时候,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这个人身体很强壮,气血很旺盛,心理很稳定,所谓勇者,在这种情况下,气行则已,气血自然的能够恢复运行了,这就没有事了,好了。所以“勇者气行则已”,气血能够顺畅运行的就好了。
   那个人气血就虚,生体就弱,或者是心理承受能力就很差,好,(淫)就留下来,“着”不是停留嘛,留着不去嘛,就停留下来它就成为病态了。
   所以有人吓着了,有人惊着了,有人听点什么惊吓的事他没在乎,回头就好了,有人一吓就作了病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内经》的解释了,是由于气血盛衰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所以 才有这样不同的情况。所以它从勇者、怯者来说明,它用勇、怯二字来代表不同的人,从体质上,从心理上是有区别的。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所以,诊病的道理,诊病的理论,除了其它的各个方面,闻、问、切。

“观人勇怯”- 你要注意了解,要观察,这个病人属于勇、怯,是勇敢的,还是比较怯弱的。

“骨肉皮肤”- 或是强壮的,骨肉皮肤,当然就说强壮,还是衰弱的,皮肤是粗糙厚的,还是薄的,这是耐受力不一样啊。
   这骨骼很粗很强壮,皮肤粗糙,所谓的皮糙肉厚,耐受力就是强,那个白面书生很柔弱的,肯定耐受力就差,这是从形体上。
   当然心理因素,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对这些要了解,
“要能知其情”- 你了解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还要知道这个病人的情况,这个情况就很广了,形体的情况,心理的情况,生活环境的情况,能知其情。这个情字应该说范围是很广的。

“以为诊法也”- 这才叫真的诊断了,不要粗粗一看就给人说个什么病,象张仲景所批判的,“握手不及足,按寸不及尺,相对斯须,便处汤药”,那是不可能准确的。

   它前面说的是喘,最后加了个评论。

   下面又举例说出汗,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饮食饱甚,”- 饮食,吃饭、喝汤,反正饮食过程当中吃的太饱,饱甚嘛,吃的太饱。
“汗出于胃。”-  这个时候出汗是出于胃,因为饮食首先入于胃呀,特别是饮酒,那更先出汗,所以“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惊”,受惊而夺心精,夺心之精华。刚才我说了,“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突然受惊,心气、心精都突然受到损伤,导致了紊乱,所以“惊而夺精”,夺失了心精,所以“汗出于心”,一吓下出汗了,这个汗是从心出的。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持重远行”,背着、扛着很重的东西,而且远行,行路行的很远,这会儿出汗,汗出于肾。
   因为持重远行,实际上是首先伤骨,首先是要骨骼承担这个重量,而且又远行,这不是一般的,是超出了承受能力的,首先是伤骨,所以说这个是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疾走恐惧,”- 特别是疾走,疾走伤筋,走是跑啊,快跑叫做走,古时候走的概念和我们现在走的概念不一样,古时候说走,就是现在的跑,还有逃,逃亡,逃跑,那个逃,快跑,那才叫走,疾走,又加了一个疾字,那就更快了,而且有恐惧,看来有点逃亡的意思。

   疾走就伤筋嘛,关节受损啊,所以疾走恐惧,
“汗出于肝。”- 因为疾走伤筋,所以这个时候出汗,是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摇体劳苦”,就是体力活动太多了,四肢运动太多了,或者重体力劳动,劳苦这个要出汗,这是汗出于脾。 
   为什么?
   这个是由于四肢肌肉受影响,摇体劳苦是四肢肌肉受影响,而这与疾走恐惧不一样,摇体劳苦呢就是劳动啊,或者运动量,超过量了,没有恐惧那种因素在里头,所以汗出于脾,属肌肉。劳动属于肌肉运动,脾主肌肉嘛,所以汗出于脾。

   这又说不同的情况下,出的汗是由不同的脏腑起主要作用的,虽然汗都是从皮肤出去的,但是不同的脏腑在那受到了影响才出的汗。

   最后总结了,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也就是说,不单是象前面那个所说的或者是惊恐堕坠,或者是饮食劳苦,不单是那个,加上春秋冬夏,春秋冬夏,本身就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除了摇体劳苦,惊恐堕坠,夜行喘甚,等等的,还有饮食过饱,饮食饱甚,都可以引起疾病,此外,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不同,也可以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的一些改变。
   怎么样呢?
   所有这一切,因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就把所有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也就前面用喘、汗作举例,下面又全体包括所有这一切,要作为发病来说,有一点,生病起于过用。
   怎么才能得病啊,过用,超过了限度,才得病。不超过限度就不得病。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什么叫超过了?什么叫不超过?
   人和人还不一样,四时阴阳就更不一样了,所以这些虽然是相对的,但是总的原则是过了,过用则为病。
   比如说饮食饱甚,人和人不一样啊,同样两个人,吃同样的东西,吃同样的量,就可能有人就作了病,有人就不作病,所以这个它本身又是个相对的,正如上文所说的“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用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不单是受了惊吓的问题,还有饮食饱甚,还有四时阴阳,个体耐受,适应力的问题。因此呢,生病起于过用是个重要的问题,同时这里头就含有一个性对性的问题。
   那你说冬天受寒,多少度才受寒?
   零下二十度受寒,还是零下三十度受寒?
   有的人没有到零下,在零上他就受寒了,对他来说,对受寒的那个人来说,零上三度,五度呢,对他来说那已经是过用了,他受凉受的太厉害了。有的人耐受力强的人,到零下二十度,人家也没有受寒,那就是没有过,所以这个本身是相对的。
   这个原则是准确的,但具体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才对。

   我们串讲这段就到这里,下面看教材64页,
【理论阐释】
   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
& 一个问题是,勇怯与发病
   勇怯与发病这里头其实是讲两个问题,
 * 第一个自然段,强调的是形体,形体的强弱,
 @ 这人长得结实,骨骼强壮,肌肉丰满,气血充足,这样的人那当然耐受性强,适应力强,一般的邪气对于他来说不算邪气,对他来说并没有过用,所以他可以不得病。
 @反之,形体弱的,稍微有点变化,那对于他来说那已经过用了,已经是病了。

 * 第二个自然段,主要是讲的精神和心理因素,或素质
    这人和人的精神和心理素质不一样,所以他们之间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特别是受了精神刺激就更不一样。
 @ 有人受到这点同样量的刺激,气行则已,不在乎,过去就完了。
 @ 有的人没完没了的老受到(这一刺激的)影响就成了病态。
   这绝对是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系,西医的说法叫神经类型就不一样,当然神经类型的问题,或者说心理素质的问题,也不能说天生的这样就不能再改变,其实从医生的角度看,有的还可以逐渐得到改变,不然的话,我们就等于是推卸责任,说你那是先天素质就不行,所以这病,你很难治了。有的可以改变,这个改变,特别是人的个人的修养,个人的学习,可以有一定的改变。
   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心眼很狭隘,或者叫心眼小,经过学习和锻炼,他可以豁达一些,他不再那么狭隘了,提高觉悟了也可以啊,所以说不是说觉得不能改,但是先天毕竟有先天的东西,原来有的那个素质,毕竟还有那个素质,但是经过学习,经过锻炼,经过努力,经过医生的工作,我们当医生也有这个责任,要经常象人家宣传,讲啊,当然自己也会加强修养啊,也别那么心理素质太差了,那也当不了医生了,(心理素质)还是可以适当的改变。这个勇怯与发病,是这样一种情况。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受到太大的精神打击,他还是会受到影响,作病不作病的,他肯定生理上还是受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呢,适当的回避也是必要的。
   当然平时要注意修养,更是重要,所以我们教材上引了,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自己注意恬淡,不要孜孜以求,为名利是务,那就坏事了,要把那些排除,也就少受很多的刺激,从养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这个“恬淡虚无”可不是说,什么活都不干了,不是说偷懒、躲清闲去啊,没有这个意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内经》要求的是要精神专直,也少得病。精神专直啊,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专一,这就是专。直,就是要正直,不要歪门邪道。专一而正直去做事,那么《内经》理论认为,这样的话气血也就不容易乱,就相对来说可以做到形劳而不倦,人在专一正直的心理状态下去做事,尽管比较劳累,但是他不一定疲倦,不一定累出病来,当然受外界刺激它就相对比较小,这是《内经》的基本观点。
   咱们教材上还引证了《素问.遗篇刺法论》的话,它就说怎么样把自己心态调整好,然后再进入传染病这个病室,就可以少受传染,因为医生到传染病室去,也可以受到传染,除了做好防护之外,这人的精神因素也很重要,《内经》教了一些方法,先想什么,后想什么,先想气从哪运行,然后再想头上有一个太阳在闪光,然后说这样再到疫室里去就不容易被传染,那也可能有这类作用啊,心理因素好了,把自己神气调动起来了,当然再加上重要的防护,所以它也是调动人体内在的因素,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话呢,受传染的机会反而少了。
   遇到传染性的疾病出现了,恐惧,恐慌的不得了,这样的人反而容易受传染啊,这是不会错的,这是有现实依据的东西。所以人的勇怯与发病的问题,我们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应该有一个逐渐比较深入的了解。

   关于理论阐释的第二个问题,是生病起于过用。
下课。================上课,
   继续上课,看教材65页,也就是理论阐释的第二条,

& 第二个问题是,生病起于过用
   我们在串讲的时候已经谈到“生病起于过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同时,在这段我们看到,所谓的“起于过用”它本身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人和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一样,因此这个“过用”又是有一定的相对性,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这可是中医认识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如果违反这个方法,说一定要定到零下10度就算“过用”,这个做不出科研成果来,也不符合临床实际,所以这个相对性,这个原理是非常正确,但是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那才叫科学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科学的,而不根据具体情况就要定死了,那是不科学的东西。
   
   关于“过用”

第一,最常见的是四时气候的过用
   四时气候失常容易使人发病,有太过、有不及,当温而寒,当寒反温,这都容易出现疾病。所以“五运六气”讲这方面,讲的很多的,那就是失常了,有太过、有不及,太过、不及对于生物,对于人体而言,都可以引起“过用”。
   为什么有些疾病要流行呢?
   主要是环境的异常,特别是气候的异常,容易导致某些致病因素的发生,对人体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气候的异常,又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才有疫病的流行,这有病因的问题,外因的问题,也有人体受影响导致自己内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即使是这样,也还不是所有的人都感染病,即使是流行病与传染病流行,也还有人有病,有人不病,因此这又是相对的,对于不病那个人应该说,还没有“过用”,虽然整体上来说,气候失常了,太过了,或者不及了,某一气太过,某一气不及,整体来说它是属于“过用”,但是,相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件具体的事上,他还有一个说法,也不是人人都得病,我刚才说过了,尽管很多人得病。
   因为气候有“过用”,那么就应该研究运气,每一年都有什么样的气,该有什么样的运,应该适当的作预防,估计、分析这一年,或者是明年,应该出现什么样的病情比较多,它那一气太弱了嘛,应该作适当的准备,免得临时措手不及。这是四时“过用”。

第二,精神情志过用
   精神情志过用在《内经》里面,强调的是很突出的,所以精神情志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的疾病,所以在《内经》里边,特别要求人要注意精神的调适,要尽量的做到心平气和,心情愉悦,就是高高兴兴的,心情平和的,这样就少得很多的病。
   如果是精神不能自我调和,又受到很多的刺激,调和不了了,过用了,就可以产生很多病态,所以《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九种气引起的病,其中七种是属于情志的。
   当然《举痛论》这一篇,我们将来要讲到的,在这里提一下,就是说主要是情志的过用,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都说完了,当然还有“劳逸过用”,就是说情志引起的问题,出现的疾病是最多的,而且我们在开始学中医的时候都知道,外感、内伤,六淫致病是外感病,七情致病是内伤病,这从《内经》就讲得非常突出,这一点西医学现在也开始重视了。
   我记得在五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西医还不认为精神因素会引起疾病,当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了中医学西医,学中医特别强调内因,学西医课的时候就基本上不谈,那时候最先进的理论还是巴普洛夫学说,就是说狗看到饮食,再加个铃声,刺激刺激它,就可以得个溃疡病,那是最先进的学说了,那是学西医学要学的东西,巴普洛夫学说,就是狗条件反射。我们这个《内经》里讲的不是这个问题呀,讲人的情志问题,但是应该说人家西医的东西,西医的理论、西医的学说,进步也是很快的,现在你再看西医《内科学》把精神因素放在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上去了
   这类的事情并不少见,把人吓病了,吓死了,没病成吓死病,没死也给吓成八成死,或者是快死的样子的都有。
   我讲一个实例,我们一个解剖学教授的朋友,也是学医的,在东北,当时大概六十岁,误诊了,误诊说是什么什么癌症了,当时诊断条件比较差,这是八十年代的事,诊断了几个月了,说癌症了,那还能活吗,这个人就动也动不了了,吃也吃不下了,出来就要找人用担架抬着,轮椅都不行,坐不住,吃不下饭,在那个外阜,说是条件不好,到北京来吧,就到北京来了,我们那个教授陪着到一个大医院,名医院,一检查,告诉他误诊了,这就不是癌症,回来之后,到家就吃两个馒头了,几年都吃不下饭了,你说这心理因素有多大,如果再不确诊,他保证是活不成了,这个事情可不是个笑话,也不是一般的讲故事,确有其事,所以人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
   当然,如果这人心态好,因为癌症也有自己好的,也并不少见,医生判断说只有半年了,还有半年生命,你爱吃什么吃什么,爱玩什么玩什么,你走吧,他就走了,过半年,一年没死,再查,癌细胞找不到的都有。
   所以心理因素作用是很大的,当然并不排除用药,并不排除用其它治疗方法,我们强调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形成,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是精神情志的过用。

第三,饮食无味的过用
   这个不要说了,太常见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上讲,“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成天吃膏梁厚味,常爱长疮,为什么爱长疮?因为它有湿热啊。这话已联系到现在,不一定都是这样,膏梁厚味吃多了易得糖尿病,糖尿病很容易长疮,就是“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不是糖尿病的人,老吃膏梁厚味,他也容易长疮。
   《生气通天论》还讲了,五味所伤的问题,酸苦甘辛咸五味,不管是水谷也好,水果也好,还是肉食也好,还是蔬菜也好,都具备五味,每一种东西对人体都应该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是太过了,每一种味太过了,都会伤害人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所以饮食五味也好,多么好的饮食,过量了、偏嗜了,过量和偏嗜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所以饮食五味的过用,当然某一味的过用,某一种气味的过用,容易得某一方面的疾病,这在我们《内经》里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对于指导现在的饮食疗养,或者饮食保健啊,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劳逸过用
   “劳”是指劳动,又指房劳,太过就会伤害人体,体力劳动,形体劳动,精神智力的劳动,太过都耗人的正气。房劳太过,首先伤人肾气,过劳。
   所以有“劳则气耗”,就拿形体劳动来说,首先耗气呀,“劳则气耗”,这是我们刚才说的《举痛论》里,“九气为病”其中有“劳则气耗”形体劳动过多了,就耗气。
   另外思想、精神、心里的劳动,精神上的劳动思考,等等这些方面,过分了也伤人身体,“思则气结”,思想思想劳不能休息,气就结了,因此我们主张学习也不要太过,学习太累了,气结了,气结了也成病态了,所以要劳逸结合,这是“过劳”。
   “过逸”,也不行,所以久逸,老不劳动,劳躺着,老坐着,照样气血不通,所以教材引了《宣明五气篇》上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卧还不是逸吗,没事老躺着行吗,就耗气、伤气,“久坐伤肉”老坐着不动,脾气也结了,就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劳动太过了。
   所以劳逸太过了都可以导致疾病,都是致病的原因,所以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嘛。

第五,是讲的药物过用
   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但是要知道,药物都有阴阳之偏,正是利用了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内的阴阳之失调,才有治病的作用。
   如果用得太过,药物的阴阳之偏,就导致人体的阴阳进一步失调了,出了另外的问题了,所以也是影响疾病的一个原因,所谓“药源性疾病”,老百姓的话叫“是药三分毒”,尽管说中药毒性少,毒性少也有有毒的,也有毒性小的,当然对于治病而言,相对来说,我们还得挑选得当,得有这个前提,配方适宜,可以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些中药照样有毒,谁说蝎子、蜈蚣五毒啊,谁说黑锡(那个铅)无毒,它们都是有毒的,这在我们传统方剂里都有,也有有毒药。
   其它(药物)就是所说的,现代概念上的无毒,在古人看来它也还是有毒。
   怎么有毒呢?
   它跟饮食不一样嘛,跟一般的饮食都不同了嘛,相对有它剧烈的作用那方面,那就叫有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药三分毒”倒是也对。

   因此用药不但要准确,选药要恰当,用量还要适当,服药的时间还得适当,象教材上引的,《至真要大论》上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你吃某种东西,产生某种气,这是正常现象,如果你吃温热的药物多了,吃 时间久了,肯定是阳气盛,“久而增气,物化之常”。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气增而久,气已经增够了,还在持续地补下去,温热下去,那是“天之由”也,那就成为疾病的缘由了,因此不但要选药得当,用量适当,服药时间还要适当,适当到什么程度,你看《五常政大论》里面引的话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大毒”,这是指的作用剧烈的药物。
“十去其六”,把病十份去六份,就开始不要再吃了。
   即使是最平稳的药,所谓无毒之药,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十份去掉九份,也不要说,把所有病都治没了,再不吃药,那是不正确的,最平稳的药,“十去其九”就算了,其余那点病靠人体的正气的恢复,自己痊愈,所以说“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无使之过,伤其正也。”
   不要吃太过了,太过了把人正气伤了,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随时要注意事啊。

   那剩下的那十分之一(病),不吃药了,不吃药了怎么办呢?
   下面还有话叫,“骨肉果菜,食养尽之”,说是应该饮食调养,靠食养的方法让它完全地去掉。

   说还是不行,就是留下那点病还不好,还不好怎么办呢?
   “复行如法”,还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菜”之后,再用点药,再用点药还是要这样用,不要一下子给狠狠地用,把所有的病都治完了,把人也治完了,唰唰唰地把毒药都下去把病倒是给治了,但是把人的气血也败了,没病了,人也死了,这不行。
   所以要掌握适当的度,适当的量,不要使药物过用,导致所谓药源性、医源性疾病,人家本来还不至于到什么程度,治来治去的反而给治出这个(药源性病)来了。
   所以虽然说“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听来是很简单,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又不是太具体,到底哪个病使多少(药)算“过用”,好象是没什么、看不出有多么重要,其实仔细体会,在行医当中,在临床实践的不断认识这个问题,应该说越认识,就越觉得它是重要的东西。
   理论阐释,就是这样。

【临证指要】
   关于,喘、汗与五脏的问题可以自学,我在这里就不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论汗
自我康疗2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7)|栀子
藏象·经脉别论
大千老师续讲《内经》:阴阳别论 灵兰秘典论 保命全形论
《内经》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