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89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以胃气为本)【临证指要】

【临证指要】
   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
   因为这一段主要是讨论脉以胃气为本,所以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都从这个问题上来谈。
   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那就是切脉的问题了。切脉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脉象上据胃气的有无多少,
 @ 来诊断疾病,
 @ 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所以教材上又提到,何谓脉有胃气?
   刚才我说了,提了几种:
 @ 有从容和缓,
 @ 柔和有力,
 @ 有冲和之象。
   进一步又引证:
《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此处之“弱”是柔和之意。也就是脉来柔和而滑利,滑利就是往来流利,来回得比较通畅。
《灵枢. 终始》篇又说:“榖气来也徐而和”,榖气也就是说的胃气。徐而和,就是和缓。“徐”就是和缓的意思。张介宾在注解这个问题,说胃气是什么?“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
   因此可以说,凡脉来
 @ 和缓均匀、
 @ 不浮不沉、
 @ 不大不小、
 @ 不疾不徐、
 @ 不长不短,
 @ 应手柔和有力,
 @ 来去节律整齐,
 @ 有生机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
   很多是形容,这个形容有些是可以,比如说“脉来节律整齐”,好像是比较容易检查到。其实呢,我说好像是容易比较检查到的,也不是很容易检查到。
   比如就有一种脉象,脉来你看它节律整齐不整齐?如果你单数这个数是整齐,但是在各脉之中,比如说五至。一至、两至,三至,其中就有一至力量不够。你要单纯算这数它整齐,但是从力量上看,就有一至它就没力量。跳没跳,跳了。力量够不够,不够!那也是问题。那也是胃气出现毛病了。
   所以刚才我说的这些都是一种,看来好算,说不快不慢,不疾不徐还不好数,不大不小还不好弄,不是太好弄,不是太好理解。
   因为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个必须要在临床上细心的去体会。我们课堂上只能把这个道理介绍出来,学习《内经》只能把这个道理讲出来,更主要的问题,用这个道理在临床上,自己去体会、去应用。
   这是介绍了一下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子。知道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在临床应用当中,就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因而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同时,我们这段又提到,当今中医认为平人之脉,不但要有胃气,而且还要兼备“有神”“有根”的特点。这个“胃”“神”“根”的问题,我在讲《五脏别论》“寸口独为五脏主”的时候,已经讲过“胃”“神”“根”的问题,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详见《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8)

   而且临证应用最后还有一小段,两行多字,说“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就不单是胃,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
   比如说,胃气是舌苔形成的基础,因此望舌苔以判断胃气的盛衰,邪气的进退,这也是很重要的,看一看舌苔,
 @ 舌苔剥落了,胃阴伤了。
 @ 舌苔都没有了,那简直不单胃阴,各个脏腑之阴气都大伤了。
 @ 舌苔很厚腻,脾胃之湿浊盛。
   所以望舌,望诊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胃气)

   再有问诊方面,
 @ 浆粥入胃,也是胃气恢复的现象。
 @ 浆粥不能入胃,那是胃气衰败的现象了。
   所以问诊当中,也要注意有胃气无胃气。
   这是第二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学习笔记十三
黄帝内经学习1
内经笔记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笔记
【杏林】中医病因学的里程碑——《三因极——病证方论》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章第三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