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式太极拳的老架、新架、老架、新架。
陈氏太极拳由陈王廷(1600-1680,陈氏家族第九世、陈式太极拳第一代)创编,当时包括一百零八式长拳(也称陈氏通臂拳)、太极拳(第一路至第五路)、炮捶,共七套拳,另外还有双人推手,以及刀、枪、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氏家族第十四世、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和陈有本(1780-1858)先后整编了前人的套路。陈长兴先整编,陈有本后整编,所以陈有本的称为“新架”,陈长兴的称为“老架”,但实际上陈有本的新架保留了相对更多的传统,而陈长兴的老架则更多地化繁为简,以便于推广,杨露禅即曾学于陈长兴(据最新考证,陈向杨既教了陈家太极拳,也教了博爱唐村的李家太极拳,后来杨到北京推广的实际是李家太极拳,与同出自李氏门下的王宗岳(1791-1795)太极拳谱基本没有差别)。陈有本的新架难度较大,徒弟也基本都是本家子弟(包括后来迁于赵堡镇的陈清萍,后来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十六世陈鑫也属陈有本门后),因此后来又被称为小架(大概是圆圈较小的意思),而陈长兴的老架则相应被称为大架。

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1983-1972,陈氏家族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前往。陈照丕曾师从叔祖陈延熙、陈鑫、三叔陈发科(1887—1957,陈氏家族第十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等3位村里公认的高手学拳。此前,京城里流传的太极拳皆是杨露禅的杨氏太极拳,随着陈照丕的到来,人们才领略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在北平的河南同乡会里,有个清末翰林叫李庆临,他常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结交陈照丕后,他对陈的武德武功十分钦佩,于是在《时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陈氏太极拳既有攻防技击的神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奇效。而《北平晚报》也跟着报道,称“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诸多先辈名手陈王廷、陈长兴早已中华闻名,今陈长兴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此,小作逗留,暂下榻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一时间,北平各界武术爱好者纷纷来访,每日应接不暇。不得已,陈照丕只得在河南同乡会的资助下在宣武楼立擂,与来访者一一过招,结果连打17天未有能敌者,陈照丕因此声名远播。北平的17家单位和学校争着聘请陈前去教拳。1929年,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一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新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授徒,而京城的弟子则坚决不同意他走。无奈之下,陈照丕向弟子们承诺:再从陈家沟请一个武功更高的师傅来教他们。陈照丕说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三叔陈发科。当陈发科来到北平之后,陈照丕去了南京。自此,叔侄二人分别南北授拳,均树立较大影响,但二人未曾再谋面。

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多年以后,有创新加上去的好东西。他加了3个式子: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而且,在原来的每一个式子上“加花”,就是为每一个老式子加上了预备动作和很多发力动作,在原来拳架的朴实无华上多了锦上添花。沈家桢、顾留馨1963年编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根据陈发科所授内容,定了一路83式、二路71式,此书影响甚广。而陈发科本人对于他教的东西一直不叫太极拳,而是叫炮捶。解放前陈发科主要在北平国术馆,解放后1953年创立了首都武术研究社,自任社长。当时北京各大门派争奇斗艳、高手如云,陈发科被公推为武林领袖,可见境界之高。陈发科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李经梧、洪均生、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

1937年,沪沟桥事变,抗日军兴,次年南京沦陷,陈照丕遂返回故里,加入地方抗日部队,任国术教官。平时传授作战之传枪拚刺,近战本领,战斗紧迫时,便亲率敢死队出生入死,战斗在第一线。1940年他到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教育厅等单位任国术教练。1942年受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邀聘,到西安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国术教官。1945年抗战胜利,随黄河水利委员会回到古城开封。1948年开封解放,他在黄河修防段当保管员,每日席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继续传授太极拳。1958年退休回家。他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幕气沉沉,毫无半点生气,尤其是练拳者极少,深恐陈氏太极拳后继无人,遂在村中办起了太极拳培训班,集中村里青年人训练、培养,一切费用全由他自己承担。后来蜚声海内外的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均出自他的门下。

1972年陈照丕去世后,应家乡父老之邀,陈照奎(1928-1981)于1973年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陈照奎是陈发科的幼子,1928年出生在陈家沟,1932年四岁进京随父,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20年如一日,每天10—20遍拳。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功夫可达出神入化境地。另外在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做了很多拳理、拳谱整理工作。1957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陈照奎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61年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1973年回到陈家沟后,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陈照丕学拳的后辈又从陈照奎学习。陈照奎教授的是陈发科后期拳架,陈家沟有的人感到有些新鲜,同时又想标榜自己练的才是正宗(如陈小旺),故把陈发科、陈照奎传的拳架称之为“新架”,而把陈照丕之前都的称为“老架”。这是陈式太极拳历史上第二次出现“老架”、“新架”的叫法。陈照奎对此非常反感,1979年在石家庄时曾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五哥陈照丕当年也是跟我父亲学的拳嘛。都是陈长兴公一脉相传的拳架嘛!”1980年在焦作时,他也说过:“怎么能说我父亲传的叫新架?我们练的这才是我们家传的真正传统老架。”后来“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手3(转发)
当代陈式拳的流派
我的爷爷陈照丕
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简介
陈照丕:忘却不了的一代太极拳宗师
3)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