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州心理】于丹:写给年轻的爸爸妈妈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都是人们伦理信仰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家庭不一定是进行知识教育的地方,但一定是价值教育的空间。中国人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首先是观念教育和行动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所以,家庭让孩子与父母,彼此有爱,理解包容,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

我也是一位小学生家长。对于家和家庭教育,有四句话特别想与大家分享。

第一句话:

“ 家是一个永远有爱的地方,让孩子知道这就是他的归属。

孩子现在压力已经很大,要上各种辅导班。家应该让孩子觉得,不管在外面受了什么挫折委屈,家人一直都在;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不是因为你优秀才爱你,只要你是这个家的孩子,我们一直都会爱你。

我们很多成年人,自我评价不稳定,忽而唯我独尊,忽而妄自菲薄,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听到两种评价,一会儿说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一会儿生气了就说你怎么什么都不如人家。“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孩子的天敌。家长要给孩子稳定的判断,要让孩子有个底线。不管我在外面竞争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家里的爱是永远都在的。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挺感慨:孩子在幼儿园高年级,要考小学了,晚上在房间里背古诗。看到父母在客厅看电视,想起他们还没喝水,就倒了杯温水给父母送去,结果妈妈说,你赶快去背诗,要喝水我们自己会倒。爸爸还说,你就是想趁机出来看会儿电视吧。孩子含着眼泪进屋的时候肯定会想,我再也不给你俩倒水了,而且会把上小学看成特别恐怖的一件事。

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家长身上都能看到。大人在职场上有很多焦虑,回到家就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总是说,我们就是因为没念好书,现在过得不好,所以孩子必须要出人头地。

六一儿童节,我看到大家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我就乐了。老师给小学生讲课,说笨鸟先飞,笨鸟分为两种,有一种是知道自己笨,所以飞得比别人早,这样就可以和别人一起分起来。另一种知道自己笨,还不飞,这种鸟永远都不能飞上天空。然后孩子就写:还有第三种,就是自己笨,也不想飞,然后在窝里下个蛋,一天到晚踢那个蛋飞。

这个故事很典型,父母在转嫁压力。家不是一个爱的地方,而是一个放大功利的地方,这是家庭教育里最忌讳的。父母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生活状态,给孩子爱和信任,让他从小有一种评价自己的能力,家对他有稳定的评价,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句话:

“ 家还是一个传递价值观的地方,家教是一种观念、行为习惯要在家里养成。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不是一种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习惯。孩子是不是从小会孝敬老人,吃完饭擦桌子,每天自己洗内衣,所有这些教育其实都是习惯。习惯成自然,家教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习惯的养成。如果从小家里有好吃的,都让孩子给爸爸妈妈尝一口,给爷爷奶奶尝一口,长大了他就懂得分享。如果从小都告诉他,好吃的都是你的,你吃剩下的爸爸妈妈再吃,长大了孩子就觉得自己独霸资源都是应该的。

孩子学奥数的天分有强有弱,写作文的能力也参差不齐,但道德是必须有标杆的。比如说孝敬,现在很多家庭,老人把自己“自觉地”定位在伺候孩子上,甚至有些老人说,自从有了孙子,我就成了“孙子”。如果都这样,中国的孝道不仅传承不下去,反而会颠倒黑白。“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老在上子在下,子承老也。有好吃好喝的老人先吃,活儿孩子干。中国从独生子女时代开始,还有多少人家保持这种习惯?家教不是拿出来给世界看的,是自己家的习惯养成。

北师大幼儿园园长曾说过,“我现在最大的困惑是‘5+2=0’,幼儿园5天给孩子培养的习惯,一个周末在家里就全被打乱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是成为好教育的延续,还是反而成为一种放纵和破坏。没有家长愿意破坏孩子,其实也都是心疼孩子,但却把好的习惯给颠覆了。”

道德和伦理的教化永远比知识的教化更重要。

第三句话:“家也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行为买单的地方。

现在的孩子很小就习惯于推卸责任,比如说一岁左右时走路不稳,摔个屁股蹲,姥姥或奶奶抱起来不是踢椅子腿儿就是跺地板,让孩子的潜意识里觉得,我摔了不是我自己要承担责任,而是椅子腿或地板要替我受过,这样的事情如果多起来,长大后怎么可能自己认错呢?如果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打碎了杯子,能说“对不起,我做错了”,那这个孩子就特别有尊严。

我们有些人三四十岁做错了事儿还在怨天尤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责任。所以成年人是学不会承担责任的,只有小时候在家里才能教会他说对不起。

其实,“对不起”三个字挺难说出口,反之,越辩解越是在推卸责任,事态会扩大。现在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辩解,其实跟家教有关。从小没有学会说对不起。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话,就没有办法长成一个独立的公民。

如果从小在家庭教育中,出了事儿都是父母帮孩子收拾烂摊子,替孩子去道歉,承担后果,总有一天这个孩子会受到惩罚,而且会被修理得很难看。

第四句话:“家是一个让人信任科学和艺术,并且养成学习习惯的地方。

如果说到知识教育,家里要有一种风尚,信任科学和艺术。这件事也得先从父母做起。

信任科学和艺术不是为了长大让孩子做科学家或艺术家,而是科学让人避免无知带来的恐惧,艺术可以让人活得有趣。妈妈上超市看不懂食品安全的说明书,爸爸在微信上传播各类养生、各种冲突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自己缺少一种科学的判断力。

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让一个公民的生命,终生向真理致敬,承认真理,有思维理性。有自我判断,能够冷静地、不是哭天抢地被各式各样的伪命题绑架。今天很多恐惧来自于伪命题,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科学精神。

我女儿小时候就问过我:妈妈,冬虫夏草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是什么呢?这种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所以就去查答案。女儿还问我:蜈蚣是百足之虫,它真的是一百只脚吗?其实我也是通过查询才知道,蜈蚣有20-22对脚,百足之虫是我们的形容。如果不是孩子问问题,成人的思维不会去考虑这些。孩子是带领我们接近科学的眼光。不要觉得孩子无知,其实大人是跟着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

再说说艺术。现在琴童那么多,跳芭蕾的孩子那么多,真的就是为了加分吗?一个孩子如果练就了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不快乐,那么艺术也无法与他结缘。孩子只能拿一张一张资格证书,但当他一个人感到忧伤、孤单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弹琴跳舞来疏解情绪,因为他学的东西,除了考试,跟他的生命、感受没有缘分。而艺术正是让孩子将来一个人、没人陪伴的时候,还能把日子活色生香。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一家人有没有艺术气氛,有没有一起去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一家人都爱读书吗?我们现在都让孩子从小好好念书,但有多少父母是爱念书的人?耳濡目染很重要,阅读中最重要的是亲子阅读,大家一块聊着,一块念着,有些内容还能有交流,质疑,看看别的书延展阅读。所有这些东西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本身是有乐趣的,阅读是个亲子时间。

所以,家是一个让人信任科学和艺术,并且有学习习惯的地方,大家会因为学习而其乐融融。于丹的私房育儿经

1.不管多忙都要享受亲子时光

我的孩子上小学,还有年事已高的母亲,老人太老,孩子还小,这两个人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家的时间还是挺多的。我可以白天非常忙,我可能同时开3个会,一天讲两场或三场讲座,但是晚上我会尽量回家吃饭。实在赶不回去,我会在孩子睡觉前一小时前回家,跟她聊聊,玩一会儿。

她很爱考我,给我讲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还问我恐龙英语有多少种说法,再给我一一讲讲,很有成就感。她还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学会了《you raise me up》,我给你弹唱。

她会觉得,我妈妈讲课讲得好,我妈妈语文好,但是我妈妈数学、英语、钢琴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还能教她。给孩子这种自信心,就不用大人回来板着脸检查功课,孩子觉得我妈虽然是教授,但知识结构里还有好多不明白的,我可以跟她探讨探讨。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我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时间。姥姥也会参与。老少三代在一起聊天,每个人都非常高兴。

2.要有质量的亲子陪伴

每天都板着脸陪着她,给她焦虑感,这不是高质量!要把很短的时间过出质量来,每个人要有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育。

很多人问我教了孩子多少论语,教他背了多少古诗。实际上过多地给孩子灌输,孩子未必快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愿意让老小都说说话,我听着。让他们都自己表达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感觉强了,交流好了,表达痛快了,这就是有质量的时间。

3.诗情画意是家庭必需品

说到古诗词,耳濡目染最重要。如果父母对诗词很感兴趣,平时愿意念念诗,聊聊诗,或是出去拍个照片底下配几句诗,有耳濡目染的环境,孩子就会觉得诗情画意就是生活的一种氛围。

为什么要学诗词,不是因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比重大了,按照辅导教材的思路来学。其实诗情画意是一种生活品质,就是为了让你在苍凉的世界里,可以活得更活色生香一些。一个家庭把诗情画意作为家的基调,是个必需品,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去学习。父母就是给孩子一个信任和热爱的起点,最终孩子肯定会超过父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有名”郑友民:把有意义的亲子交流变得有意思
终于开学了,没想到,亲子关系竟成了疫情的次生灾害区!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
很少有父母完全知道这些:1、重视并懂得家...
杨澜教你化解教子难题
[华师妙笔-亲子教育]什么是对孩子放养教育?你忽略了关键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