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心理学

                袁捷

《摘要》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以及完整的心理学体系与观点。中医藏相论、中医心身统一观、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情志疗法等,都应为心理学之精华,如何得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当前的重大课题,对于发展中医心理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传承     发展

我国中医心理学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而这些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如今,我们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行业来讲,才是体现出最优秀的品质。没有创新就得不到传承,没有创新更得不到发展。而创新就是告知心理学界,中医心理学理论、观点与学说早就形成其独特的体系。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古老的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等都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步丧失了原有的历史地位。而中华医学能一花独放,在世界医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中华医学的科学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了促进中医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的进程,创立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在世界心理学的地位,首先,我们必须真正了解祖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及理论知识。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种唯物论和辩证法。

1、阴阳学说在心理学的应用

1生理与心理学的统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形的统一整体,其组织机构都是具有阴阳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及《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阴阳学说正是以阴阳属性,将人的结构分为有形的生理为阳,无形的心理为阴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心身统一观”解释中医心理学对“生理的精辟概括。

2躯体与心理的生存基础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已概括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均由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和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这平衡关系被打破,阴阳失去平衡,疾病由此产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随之失调,出现阴阳盛衰的现象,从而引起机体各种病变。阴阳学说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生理有疾,心理必病;心理有疾,生理必病。所以生理与心理获得有机的转换和统一,生命才能生机勃勃。

2、五行学说的辩证关系

中医学理论将五行学应用于医学领域,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统一,使中医学采用的整体系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问、切的四诊所得的资料,按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关系,来推断病情,以便临证时加以应用。

二、藏象学说在心理学的地位

藏象学说是阐述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心理现象、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以五脏为中心,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二是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心理)、病理与脏腑的关系,其中主要是心、肝、肾三脏在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         心、肝、肾脏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1心藏神

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感觉与知觉等器官的表现,如人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气息都包含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大脑所主的神态,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而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既是大脑的功能,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又与五脏有关,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说明接受外来的事物所发生的思维意识、活动过程,都是有心来完成的。

古人把心看作“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含神。”因此,心的气血充盈,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若心的气血不足、生理功能异常,且导致信心神的病变,精神意识思维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如果邪热扰心,就会出现谵妄、昏迷、神志不清、不省人事等症状的临床表现。                                                

2肝藏魂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即疏通、发泄、升发、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畅情志。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内,以调节升降而濡养自身。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有“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在无病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则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血气平和。若肝失疏泄则反之,甚者表现为亢奋,可见烦躁易怒、面红生火、头痛头胀等。肝失疏泄和疏泄太过,往往与外界环境的精神刺激,特别是大怒或过度的抑郁等关系密切,所以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和“暴怒伤肝”的说法。

3肾藏志

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泉。其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髓。

髓有骨、脊、脑之分,均为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能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且影响脊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位于颅内,其功能主持着人的精神活动。

明代,李时珍曾把脑称为“元神之府”。

清代,王清任则把记忆、视、听、嗅、言等功能统归于脑。

有关脑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前人认为与五脏有关系。脑与肾的关系表现如下,思维记忆力强、听、视觉灵敏、精力充沛;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思维记忆力差、听、视觉迟缓、精神萎靡。正所谓《灵枢·海论》说:“骨髓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及转耳鸣,腰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藏魂;肾主水,纳气、生髓、藏精、通脑。因而往往精神因素所至的病变中,心脏、肝脏就会相互影响,并在心肝两脏的血虚阴虚病变中,心烦失眠与急燥易怒等精神症状同时并兄。而肝血充盈血能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精充足,肝血就可得到滋养。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精血之间又互相资生,彼此交通,相互协调。

三、七情内伤心理活动的辩证关系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它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和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和自我调节时,如果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也就成为病因素,故称“内伤七情”。

1、喜则气缓。喜为心之志,可缓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过之相反,甚者失神狂乱或伤及心脏。

2、怒则气上,怒为肝之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3、忧则肺衰。忧伤肺,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喘、痰多,不能平卧。

4、思则气结。思为脾之志,本属心理正常活动,若思虑、劳神过度,则伤神损脾,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

5、悲则气消。悲为脾之志,属一种情志的表现,悲哀太过,使人抑郁寡欢,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胸闷乏力等症。

6、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本属一种胆祛、惧怕的心理状态。若长期或突发的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二便失禁等。《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伤肾,肾精伤而上奉不足,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出现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等症。

7、惊则气乱。即心气紊乱,气血气调。以致心无所依,社无所归,虑无所点,惊慌失措。

四、生理(心理)病机与望诊

1、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又称“病变机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有其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由于各素体不同,病邪各异,因而会引起多种病理变化。但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通常来说,外感疾病的病机变化规律,主要因内在的心理调节有极大的关系,是正邪相争;内伤杂病的病机变化规律,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升降失常等原因,从而使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失去了相对的动态平衡。

2、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中“四诊”之一的方法,是对患者的神、色、态等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察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基本方法,此法暂没得到科学的认证。但运用于心理诊断有极大地帮助。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灵敏等方面的情况,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神,具体表现在目光面色、表情、体态、言语、意识诸方面。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因而有“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的说法,所以诊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中医学将神分为三种

1得神:多指体态正常,身心健康。

2“失神”与之相反,应及时做心理咨询。重者,意识昏迷,语言错乱,目滞呆滞,精气已脱,理应作心理干预。

3“假神,属重症患者,即精神病患者,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五、中医心理学矫正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当今的现实意义。

1、         调摄神形

   中医有关心理治疗,早在2000年前就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

1调摄精神

人体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地关系,保持乐观主义态度,心情舒畅,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动,对于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摄形体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身体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汉代医学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蠧 ”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的健身运动,指导人体可通过运动促进血脉的畅通,关节疏利,气机调畅,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下面举一例:

汉,吴普是华佗得意弟子之一。少时体弱,初从华佗习医,华佗传授其“五禽戏”说:“运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五禽戏’分虎,鹿、熊、猿、鸟依欢习演,近可治病健身,远可延年益寿。”吴普依言练习,寒暑不避,年逾九旬尚耳聪目明,齿牙完好。           由此可见,中医健身之法用于“治未病”的意义及其深远,太极拳、八卦掌、易筋经、气功、以及儒释道三家的自我调节之法,给我们用于生理、心理、病理的治疗方法增添了不少的内容。

2、         中医情志疗法

情志疗法,是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的理论,,以情志配五脏,利用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中医就是以五行中相克的原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方法,获得治病的效果。

有一例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记载:婺州一秀才,夫妻思爱,情感笃深。一日爱妻暴病身亡,秀才终日悲伤过度,孤独成疾,整天忧郁寡言,遍访医士诊治,均收效甚微。家人抱着试试看态度,请来朱震亨经过望、闻、问、切后深思片刻,对秀才道喜说:“贵体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老朽这厢道喜,可否讨杯喜酒呀?”

秀才听名医说出如此荒诞的话,不禁哈哈大笑,对朱震亨说:“世上未见如此看病的,简直是胡说八道,玩笑开得也太离谱啦,徒有虚名。”于是让家人送客,朱震亨也不生气,微笑告别秀才。

数月,每当秀才想起此事时,不禁大笑,如此一次次开怀大笑,秀才的忧郁之症霍然痊愈。

 这一例是典型的情志相克法,运用“喜胜忧”来克忧伤过度,以获得治病的效果。

另一例隋炀帝杨广贪恋酒色,悬春图、挂铜屏,无度伐,身心崩溃,只得求助方士大丹(春药),服后更加荒淫无度,日夜御女多人,外燥内虚,饮百杯冰镇冷水也不止渴,愈不可治。勤于书画的太医院莫君锡了解了炀帝的病情后,作了两幅画,一为“梅熟时节满园春”,一为“京都无处不飞雪”,献给杨广。杨广看得入神,心神随着画而动,想起梅子的酸甜,飞雪的奇寒,口中的唾液顿生,又觉得阵阵寒意。半月以后,杨广的口烦心燥的症状随之已去。

太医莫君锡此间运用了字画养心法,除掉了隋炀帝之心火的办法,是针对其“淫生心疾”的病因,符合当今的心理疗法的原则,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可谓经典。如此五行相克之法,古往今来举不胜举,就“情志疗法”可分为: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心静志法。另外还有“情景疗法”、“中医的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引导吐纳法”、“激情疗法”、“诈病诈治法”等。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三千年浩瀚的中医文化中,记载着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其观点、学说与流派早已形成特有的中华理论体系,中医心理学理论博大精深,百家争鸣,总结出了五行学说,藏家学说五态人论及人与环境统一观等,尤其是七情内伤论的观点,比西方心理生理学派坎农的“下丘脑激素的分泌导致心血管活动的改变”,沃尔夫“情绪的变化引起胃粘膜血管舒缩”,和塞里指出的:“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全身应变反应”理论与观点的发现早两千多年,而中医心理学其丰富程度远不止本文中谈到的点滴观点及学说,还有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佛教、藏学及诸子百家的心理学理论依据。还有许多令现代西方心理学家惊奇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可操作的诊疗方法。

但是,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还是滞后于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和心理测评方面,其理论大师还没有出现能与弗洛伊德、华生、巴甫洛夫等比肩之人。

为此,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还有着艰苦的历程,还必须有更多立志于心理学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将我国古老的中医文化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努力为中医心理学能发扬光大而奋斗!

 

                                                                                                                                                             2005年7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全集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2
辩证论治笔记(八)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