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西南夷文化也受到一些印度文化的影响
userphoto

2022.12.12 湖北

关注

西南夷位居中原文明及印度文明之间,发展出了具有西南特色的文化,也兼受中原文化及印度文化的影响。

西南夷位于中原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

中华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儒家文化是最璀灿的一朵。但究其根源,道家思想才是百家根本,才是源头。道家的核心源自于阴阳五行,源自于道法自然。偏居西南一隅的古夷人,其哲学体系也是基于阴阳五行。西南夷六大时代的前四个:哎哺、尼能、什勺、慕靡其实也是四对阴阳。仍在中华文明的大框架之下。

彝文八卦

彝语中存在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后有时间我整理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今天的中原文化与上古的中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原周边的很多地区反而保留了很多原本属于中原早期的文化。所以,古语云:中国失礼,求之四夷

就像日本,他们保留了很多隋唐的文化,汉字、汉医、建筑、服饰、生活用品、诗歌、书法,已经不需要我再举例了。还有台湾,他们保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化。如繁体字、民间礼节等,还有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都非常正宗。西南彝族同样保留了大量中原地区的上古文化。

中国古代西南夷地区因为毗邻印度,除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也接受了一些印度文化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崇拜神权,热衷于偶像崇拜

西南夷崇拜神权,中原崇拜君权,在考古发现里非常明显。西南地区发掘了大量偶像,中原地区相对较少。中原出土文物里礼器比较多。

其实,中原最早也是崇拜神权的,君权神授天授君权这2个词就可以说明问题。《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

中国周王朝时,就称武王是“受命于天”,自称周天子,一切“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王权是神授的,神圣不可侵犯。周王朝的政治结构的核心是王权,所以周人集中论述了君主权力的起源是天神。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也都自命为天子。

秦始皇的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亦可看出中国帝制独裁社会君主视自己的权力由上天所赐。

西南偶像与中原礼器

不管是神权崇拜,还是君权崇拜,都是古代统治者愚民政策下的一种统治方法。

神权崇拜的文化特征以偶像崇拜为主,从古希腊、古印度到中国西南都存在偶像崇拜。在彝文典籍里也有大量记载:

西南夷最早的时代为哎哺,就是漫长的原始社会。第二个时代为尼能,四川宜宾、成都及云南晋宁已经形成聚落。尼能时代不喜欢开疆拓土,喜欢塑俑造偶。史载,西南夷人在尼能时代制作陶俑祭祀先人。

尼能时代热衷于偶像崇拜

第三大时代什勺,古夷人一样是“不喜欢开疆拓土,喜欢塑俑造偶”。不过,什勺时代已经进入金属冶炼时代,古夷人制作金属偶像祭祀先人。三星堆应当为什勺-慕靡交替时代遗址。

什勺时代也热衷于偶像崇拜

西南彝族最早的几个时代都不喜欢开疆拓土,都喜欢做俑造偶,这种偶像崇拜的文化与古印度一样,与古希腊也很像。与中原地区反而不太像。

中原出土的偶像多数是奴隶、士兵、外国人之类(下层级人员居多),西南出土的偶像多数是祖先,是普通居民(高中低各层级都有)。

二、老彝文与印度河谷文字

印度河古文明是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因地处印度河流域而得名,其代表性遗址有摩亨佐·达罗(Mohenjo daro)和哈拉巴(Harappa)等。该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前的一个古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印度河谷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类似文字符号性质的印章,学者们大多把这种字符称为印度河谷文字,或者称为印章文字、图形文字等。据统计,这类印章文字共有400余个,大多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

印章文字

有人认为:老彝文与印章文字、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只是分家较早,各自发展了很多。下图是西方人对比的甲骨文与印章文字,的确有一些意思及字形相同或相近。

老外比较的甲骨文与印章文字

网上说,老彝文、甲骨文与印章文字三者之间都存在一部分相同的字,总体上,老彝文与印章文字相同的字数多于甲骨文与印章文字相同的字数。这个我没有亲自核实过。

据说,致力于彝族古文字研究的朱琚元先生将流传于滇东北彝区的老彝文,与1965年版《甲骨文编》进行比较,竟发现两者有142字相同,86字相近。

印章文字早于甲骨文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已识别的单字数量仅4000多字。

2004 年出版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就包含着 87000 多个字,单凭字数,老彝文比汉字还要多1432个。

四川犍为县也出土了印章文字:

西南出土的印章文字

三、种姓制度

关于种姓制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印度有“四大姓”,等级森严,世代传承。这里的“四大姓”对应的就是“种姓制度”,把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印度种姓制度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因为阶级过大就会变成种姓,一但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

印度周边的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也受印度影响,习有种姓制度。

等级

印度

凉山彝族

1

婆罗门

兹目

2

刹帝利

诺伙

3

吠舍

曲诺

4

首陀罗

阿加

5

贱民

呷西

解放前,中国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按血统和身份贵贱也分为5个等级:兹目、诺伙(二者为统治等级,通称“黑骨彝”或“黑骨头”);曲诺、阿加(又称安家奴或安家娃子)、呷西(又称单身奴或娃子)三者为被统治等级,通称“白骨彝”或行“白骨头”。

前二者据传统血统论观念,为“天生”贵族,等级地位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可以始终保持不变;后三者的等级地位可因欠债、贫困、犯罪等故而下降,亦可因富裕、出赎而上升,但曲诺不论如何富裕,不得上升为兹目与诺伙。曲诺是自食其力的隶属民,有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人数也最多,但始终要受兹目、诺伙的统治。等级间有层层占有性质:兹目、诺伙占有曲诺、阿加、呷西;曲诺占有阿加、呷西;阿加占有呷西。等级关系掩盖着阶级关系,等级压迫充分暴露了阶级压迫。

四、哺(布,补)

“佛”的英语为Buddhism。

“佛”的梵文读音为:Budaha

“佛”、“雕像”的彝语发音为“布(Bu或Bo)”。说明彝语里面佛、偶像的发音与古印度语发音一致。

彝文“佛”发音为布

中原地区把偶像发音为“佛”,已经偏离了古印度语“Bu”的发音。网络上有2种说法,一种认为“佛”的发音来自于鲜卑语,一种认为“佛”的发音来自于吐火罗语,这个我就没有研究过了。

五、吐蕃与身毒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统治几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陆。阿育王年代相当于中国秦始皇时期,他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最伟大的皇帝。阿育王在全国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帮助僧团,布施供养三宝。阿育王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这些传教高僧及大臣,东从缅甸,西到埃及、希腊化世界,都有他们的足迹。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即使印度和中国隔着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依然保留着阿育王的一些记录,比如中国的19座佛塔等。排名第一的宁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幸存至今的,舍利函一直没有人去动它。印度佛教的影响可能是中国道教产生的一个动因,因为秦代佛教已经影响中国,汉代中国才诞生道教。

公元76年,正值东汉明帝在位之时。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西去寻访佛法。传说以白马驮经归来,在首都洛阳建立著名的白马寺,并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印度在汉朝译作“身毒”,这是一个彝族词汇,因为西南夷处在大汉及印度中间,神在彝语里念“瑟(1声)”,被汉人记为“身”。身毒就是“出神的地方”,印度的这个神就是释迦摩尼,摩尼在彝语里是大鬼的意思(鬼神一家,小的是鬼,大的是神)。云南东川叫纪都,是出铜的地方;还有人说成都是扯都,出稻米的地方(云南老彝文中,出稻米的地方应该念“七毒”。昆明呈贡有个七甸,意思就是稻米坝子)。“度、毒、都”这个音在彝语里是“出**的地方”。

西南夷的邻居--青藏高原,因为终年积雪,很多山都是白颜色的。彝语里,“吐”就是白色的意思,“博”这个音是山的意思,所以,吐蕃就是“白山”。

汉代把释迦摩尼称为“神”,“佛”这个词应该是汉代以后出现在中原地区的。

六、缠头

在世界上,缠头习俗最著名的就是印度人及阿拉伯人;在中国,缠头习俗最著名的就是西南彝族。

印度人与彝人缠头

其实,中国古代,缠头习俗几乎覆盖整个南方,但以农村、山区为主。古代也分城里人及乡下人。城里人主要是官员、官差、生意人、读书人、有钱人等。城里人缠头少一些。乡下普通百姓需要下地干活的,缠头就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服饰,缠头的作用:

1)古人不像今天的人有条件天天洗发,头发乱了,缠起来比较整齐;

2)古人留长发,山地里干活风大,缠头可以防止头发乱飘,遮挡眼睛;

3)缠头后,地里的风沙不容易夹杂到头发里;

4)中国人编的故事里经常出现“某某人偶感风寒,卧床不起,不久便一命呜呼”。很多读者感到奇怪,今天一个小感冒不是很正常吗?为什么古人一个小感冒就呜呼哀哉了?其实,古代生活条件差,一些农村中老年人体质差的,干活流汗,风一吹很容易病倒,生病后,自身的一些老毛病会加重,最后撑不住了就撒手人寰。就像今天一些老人有很多病,感染新冠后,老毛病加重,最后去世了。大家就以为是新冠去世的,实际不是。古人干活流汗,因为有缠头,风吹了也就不容易着凉病倒。

中国南方古代缠头很普遍

所以,缠头在古代对农村人、山里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服饰。

七、立铁柱

古代云南夷人有立铁柱展示意志的习俗。

《南诏图传》画卷上的“铁柱记”,绘有各首领跪拜祭铁柱的场面,铁柱顶上立有一鸟,这可能就是南诏王室的图腾柱和图腾鸟。南诏铁柱是彝族崇拜铁柱的一个生动表现。

《彝族源流﹒武濮源流》载:洪水泛滥后,武濮所一支不敢居住地上,立了铁柱要上天上居住,因“要上天去,濮所立铁柱,铁柱伸到天。万物都献祭,不献祭蚂蚁。濮所攀铁柱,濮所防意外,背上负簸箕,到了半空中,蚂蚁蛀铁柱,铁柱倾刻倒,簸箕如濮所的翅,簸箕顺风飘,斜着飘降,斜着落地上。”

这个武濮所正是笃慕大洪水后从大理迁入贵州的一支夷人部落,也是夜郎国的主要来源之一。

世人谈及唐朝初年云南的历史,往往引用大观楼长联中的“唐标铁柱”四字来概说。“唐标铁柱”反映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征服和控制。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为打破吐蕃对云南西部地区的控制,唐朝派姚巂道讨击使唐九征率军进征云南。唐九征所部从四川出发,一路征战到达今天的大理和保山一带。唐军先后斩获3000余人,抚定西洱河诸蛮,推毁了吐蕃设置的城堡,将吐蕃修建在漾水、濞水上的两座铁索桥毁坏,并用这两座桥的铁索铸立铁柱,以纪功勋。

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又称天尊柱,今存大理弥渡县蔡庄乡铁柱庙大殿内,建于唐代南诏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迄今1150年。此铁柱为我国目前有确切纪年的最早铁柱。祭铁柱为大理古代民族的一种宗教活动。

印度有根6吨重的铁柱:历经1500年风吹雨打,也不生锈。

此铁柱位于印度的新德里南郊库都布高塔墙内,上面的梵文记载了它在传说中是为了纪念旃陀罗王而打造,它本身的位置也并非在此地,而是从印度东部的北哈尔邦搬到此处。

印度德里铁柱

古夷人好立铁柱的习俗与印度文化影响有关系。

古代南诏国与大理国直接与印度接壤,大理城里印度人随处可见,各行各业的都有。很多史料里都记载了类似信息。

八、昆仑奴

早在唐朝,长安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新罗为朝鲜半岛,昆仑奴又是哪里人呢?

昆仑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

《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唐代昆仑奴

这些卷头发、黑皮肤的奴隶不仅来自于东南亚、南亚,也有一些是云贵高原(含凉山)来的。唐代起,云南滇西高黎贡山就被称为昆仑岗。

康熙《永昌府志》:“高黎贡山,在厅(腾越厅)东一百二十里,旧名崑崙岗,又名高仑山,夷语讹为高黎贡,界龙(龙川江)、潞(澜沧江)二江之间,蒙氏僭封为西岳,山势极高峻,自下而上东西各四十里,天晴可望土番之雪山,绝顶有泉东流永昌,西流腾冲,又名分水岭。”

《滇略》:“高黎贡山,在腾越东北百余里,古名昆仑岗,夷语讹为高良公,界龙、潞二江之间。潞江冬月无霜,而此山巅霜雪严亘,蒙氏封为西岳。”

天启《滇志》:“百二十里曰高黎贡,旧名崑崙冈,界在龙(龙川江)、潞(澜沧江)二江之间,蒙氏僭封为西岳,山势极高峻,绝顶有泉,分流而下,又名分水岭。”

光绪《云南腾越州志》:“高黎工山,古名崑崙冈,土人谓之高良工,蒙昭僭封为西岳是山,……。”

《徐霞客游记》卷九:“由此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弩,……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仑岗,以其高大而言……。”

《正德云南志》中有“高黎贡山,本名昆仑冈,夷语讹也,在永昌西,越东。”《读史方舆纪要》中有“高黎贡山在永昌府腾越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昆仑冈,夷语讹为高良弓山”。

至今,云南滇西一带仍然是全国肤色最深的地方,喜欢古铜自然美的朋友不妨到滇西去住一阵子。

这些卷头发、黑皮肤的族群最常见的就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达罗毗荼人是印度最主要的民族。

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的父系Y基因为F,中国F占比比较高的人群在毗邻印度的云贵高原地区,尤其是四川凉山彝族。云南的拉祜族中F所占比例也较高。

而印度一侧,古代也有很多中国人西迁过去,与印度民族杂居。他们就是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梅泰人,有人认为他们迁徙的主要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那可是商末周初。根据当地传说,公元33年,曼尼普尔当地的黄种族群梅泰人就已经在当地建立了正式的政权。

印度“中国人”-梅泰人

这些反映了古代中印边境地区的文化与基因交流情况。

九、穿鼻儋耳

中国古代,男人带耳环最有名的是彝族,其他民族我还没留意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和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等史料均记载有哀牢人“穿鼻儋耳”的习俗。哀牢人皆以铜为圈,穿其鼻,又与大圈坠其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乃坠之垂至肩,以为贵。

彝族男人穿耳

哀牢在彝文典籍里称“艾鲁”,位于云南西部,含大理、保山及其南部。属于多民族聚集区,有彝族,有傣族,佤族,拉祜族等等。在彝文典籍里,艾鲁最著名的君王叫弥可蒙(尼苦姆、弥考姆、尼昆明、弥昆明),所以,哀牢国又称昆明国。汉武帝开拓蜀身毒道,多次受阻于昆明国,最后不得不放弃了。

弥可蒙与周穆王同一时代,他的女儿叫可蒙舍楚(昆明舍楚),是黑彝始祖窦米能的母亲,她的长子窦仇诃是彝族最著名天君。昆明舍楚的丈夫为希慕遮第13代传人。

弥可蒙的国家在中原典籍里记为古莽国。《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印度人穿鼻

中国古哀牢在印度的东边,“穿鼻儋耳”正是印度人的习俗,不论男女均穿耳。至今很多印度女人还继续穿鼻。哀牢人“穿鼻儋耳”应该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中原文化里2大名人都有男人穿耳的记载:

禹耳三漏

魏晋皇甫谧在《帝王世家》中注解:“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帝王世纪》记载:“伯禹西羌夷人也。”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禹耳三漏:传说大禹有三个耳朵眼儿。

三星堆穿耳

看了三星堆这铜人像,有研究者说“禹耳三漏”可能指大禹有穿耳习俗。因为上古的西南夷人都有男性穿耳的习俗。刚好古人也说大禹为西夷人也。

少林寺达摩祖师

《祖庭事苑》卷六:“穿耳客,谓达摩祖师也。然穿耳非佛制,称之,盖表梵人之相。”达摩就是天竺人(印度)。

达摩穿耳

十、手抓饭

古印度人认为,食物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用手吃饭是对神的尊重,而且一定要用右手。在印度人看来,右手是洁净的,是可以触摸神的。所以,在印度人吃饭的时候,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用右手来吃饭的。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云南西南部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手抓饭习俗。因靠近印度,应该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印度人手抓饭

印度人还有一个习惯与别的国家不一样:到厕所办大事不用厕纸,用手沾水,把PP洗干净。因为印度比较热,保持PP干净很重要。现在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就有这样的功能。办大事后,洗干净PP是个好习惯。我就曾见过几个中国小朋友(男),走在马路上还用手隔着裤子扣PP,可能是几天没洗澡,PP痒痒。小孩子才不讲面子呢。从这一点看,印度人的这个习惯很卫生。

但是,用手直接去洗“把把”,咋们中国人接受不了这个习惯。所以,印度手抓饭传入云南,大事后手洗PP的习俗却不被云南民族所学习。

电影里,杨紫琼看到印度人手抓饭,很紧张地问别人:他们上厕所用哪只手?

杨紫琼

统一回答一下:印度人手抓饭用右手,上厕所用左手。分工明确,很卫生的。

在印度,给别人递钱要用右手,用左手不礼貌;接东西也一样,要用右手。左手干脏活,右手很圣洁。

十一、印度及滇国都很牛

在印度,牛是一种地位崇高的动物,被印度人民看作'圣物',一般是不允许人们去吃牛肉的。牛在印度具有繁衍后代的象征,人们相信养牛和供奉牛可以使家庭人丁兴旺。

牛浑身都是宝,既要耕田,又可以产奶,牛粪还可以当燃料。饮用牛奶是印度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于素食者,牛奶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在古代农业社会,牛养活了很多印度普通人家。所以印度人不杀牛,实际是一种感恩。

印度的牛崇拜

在毗邻印度的中国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上,出场率最高的动物非牛莫属:

滇国青铜器上大量的牛

古代滇人除了放牧,坝区也是农耕为主,所以,牛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今天的云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牛奶产地。牛也是老百姓的重要资产。

古代中国是农耕为主的国家,上古也和印度一样有牛崇拜。中国农业之祖为炎帝,炎帝就是一个有角的形象:

炎帝

中国人号称炎黄子孙,除了炎帝,黄帝在传说里也是有角的。《正义》谓黄帝“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日黄帝”。传说黄帝出生时,头上就有角。

日角龙颜,旧时相术家指额头中央隆起为龙颜,称之为为帝王的贵相。日角,据东汉郑玄《尚书中侯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即是额骨中央隐隐隆起部分,形状如日。也有说法日角处于左眉骨之上。出自《梁书·元帝纪》:“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于应物之初。”

世界各大文明之间,文化都在相互影响。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欧美已经非常相似。英语词汇也大量融入当代汉语之中。刀叉、西服、沙发、咖啡、蛋糕、汽车、化妆品、电脑、互联网等等,已经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彝族来源和产生黑白彝的原因
夷夏本无分别今日生活在大小凉山彝区的彝族人自称为“诺苏” 凉山规
解放前西南大山里的彝族被汉人叫作“夷人”
《我们的护者——毕魔》(外一首) 文:曲木拉铁||诵:苡子
彝文献解开夜郎未知之谜
一口气印度之种姓&轮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