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剖析法国政治思想家对东方学西渐思潮的运用
userphoto

2023.01.02 湖北

关注

引言

启蒙运动在世界思想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家为了批判君主封建专制以及宗教神学,积极吸取传教士带回欧洲的中国政治文化,通过正反两方面,便开始对法国政治进行批判。

虽国内外学者对东学西见的启蒙思想已有研究,但是局限于传教士中介作用,以及中国政治文化对思想家的启蒙这些方面,但国内学者对中国政治文化对法国启蒙运动研究依旧不足。

法国东学西渐思潮兴起

17到18世纪是世界史大转折期,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来说,此时虽已到封建晚期,但作为泱泱大国依旧保持社会文明规范的形象。

这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认为各方面都比他们先进,也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明末清初大变局,儒学人士对宋明力学的反对以及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因此,活跃的思想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个时期的中西方正处于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期,经历了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后,开辟了有助于资本主义生长的革命运动,此时的欧洲正处于文化鼎盛时代。

尤其是法国在欧洲的整个学术界以及哲学界的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作为代表,将文化启蒙运动做的如火如荼。

随着民主的思想的传播。欧洲学者对他国文化保持接纳态度。凭借东学西渐这个媒介,便有很多的商贾。游客以及使节,最重要的便是最先入华的传教士,欧洲最黑暗的时代的到来,而传教士因此成为了唯一一种知识分子的存在形式。

启蒙思想运动前后,新的知识分子便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传教士便背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责任。

在宗教改革后,耶稣传教于中国以及日本等国,而中国成为中国最大传教区,同时,带回欧洲的不仅有中国瓷器,丝绸等中国特色产品。

而且还有传教士带回的中国时代传承的儒家思想,并且在欧洲大力宣传中国的繁荣昌盛,让更多西方国家了解中国。

传教士为了在中国取得立足之地,并能得到士大夫的好感,传教士便发奋图强学习四书五经。同时也为了让欧洲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传教士便着手翻译,解释儒家经典。

欧洲人最早了解中国的儒学思想理念,便是在最早进入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的罗明坚以及利玛窦

翻译著作成书《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不少法国人通过此书了解中国儒学,也因此在欧洲掀起一波“中国热”。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法国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宏伟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对于法国,无论从瓷器、玻璃建筑装饰,还是到政治思想以及价值道德观,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力,要是说法国对伐贸易方面的发展只有微不足道的地位,那么文化媒介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的重要纽带。

思想文化领域,除了利玛窦的著作外,传教士还会将一些介绍中国的的作品带回欧洲,

比如比利时的耶稣传教士发行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及四书五经的译本,这些著作是法国思想家们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利用中国经典著作来解释基督教的教义,从此得到西方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同

“礼仪之争”开始后。传教士迫于压力,便通过介绍中国文化以及宣传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再次点燃欧洲的中国热的火势。自此之后,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再通过书本来了解中国,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发展成独立学科领域。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在法国的流行,也体现出法国人对中国思想的关注。同时也为研究法国社会启蒙提供了文献。

政治思想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运用

法国思想家在东学西渐思潮的运用,实质上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这个过程中。思想家们始终坚持本国启蒙运动的基础,中国政治文化也为思想家们填补了欧洲文化的空挡,同时为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提供了真实案例。

是他们的不再空想去创造政治理想,这种方式不但推动了法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文化是从近现代欧洲从古希腊文明中获得的。精神解放后,欧洲人因此开始对宗教神学产生质疑,社会革命也不断涌现。

启蒙运动初期,思想家再次拾起古罗马传统文化,想从中发掘合适的理论用于启蒙运动时,却发现古罗马文化已经不适合启蒙运动的发展。

但很快从中国带回的书籍中找到宗教神学的思想。在18世纪中,欧洲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碰撞直接对当时的世俗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之后,不再单纯局限于欧洲的文化,同时也借助中国文化思想来吸取新的力量。

法国政治思想家从耶稣传教士带回的著作中,发现孔圣人的儒学学说,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思想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当时法国社会现状而言,对国王的教育以及如何让国王做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幸福,从而成为思想家讨论的话题。

学习儒家学说时,看到了一种完全独立,并有利于西方文明的进化,孟德斯鸠即使不否认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不同,在前者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形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该体系是法国思想家在现有欧洲体系和古典文化中所不曾见到过的。

耶稣传教士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时一种文化宗教的存在,主要服务于国家制度,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要遵守这一文化宗教的礼仪。

这个观点同样得到大多思想家的认可,中国的政治文化不但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文化,从而形成文化的共识,并且也让他们从中找到思考启蒙思想路程中寻找内容,

此外,欧洲思想家们喜欢从自身需要出发。让自己早期对现代的思想追加到中国文化身上。他们喜欢以自己的理想为蓝图,将其多学到的政治价值嫁接到传回欧洲的中国文化思想中。

耶稣传教士的著作足以证明中国历史悠久。两千年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改朝换代。但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宗教影响,中国人们所敬仰的便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无神论者。这正好是欧洲思想家们需要的不同于罗马希腊的,没有受过神学干扰的政治文化。

法国近代思想家们清楚的认识到伦理道德和宗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非常坚定想让伦理道德与宗教分离开,让人们看到崭新的社会面貌,从而认为,儒家的文化观念和孔子思想的伦理道德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在对中国政治文化阐述中始终都在围绕着孔子的儒家文化,学习儒家文化是解读中国政治文化必经之路。

他们不管是赞扬还是批判,同样是围绕着儒家文化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展开讨论。东学西渐潮流中,儒家孔子思想的发掘,对于法国思想家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法国思想家试图在给人民自由的同时的基础上来限制国王的权力,从而克服对专制主义的恐惧,使专制和自由得到协调。

东学西渐思潮中,中国正是文化为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同于欧洲专制体制的成功案例,至少在当时思想的眼中,中国的政治文化体系可以反应出自身缺点。

历史是受人尊敬的,有着稳定的行政机构和社会风俗,兼备统治者的大度和智慧,可以将中国政治文化体系的开明专制视为典范。这些政治思想家们将这看作解决社会上矛盾冲突的模板。

伏尔泰提倡建立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理性中。将中国文化视为基础。并将中国政治文化作为充分的例证,而孟德斯鸠在推翻现有的君主专制,建立君主制度的启蒙运动中,将中国政治文化视为反面的例证。

18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在进入欧洲视野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中国整体的政治文化体系,正处于君主贤明,政治稳定,农业繁荣以及文化昌盛的状态。当时的科举制度在不断选拔社会人才,更新各社会阶层人员。

这很容易与当时的法国奢靡的贵族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加上耶稣传教士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这正好抓住伏尔泰的目光。他认为中国能够持久不衰,归功于中国政治文化模式,因此他始终相信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乌托邦。

反面的解读与倾向

但孟德斯鸠和卢梭,只看到皇帝高高在上,独揽国家,并且还混淆了礼法与风俗的情况,认为这正是自己要批判的专制制度。

法国启蒙家对中国文化反面解读,孟德斯鸠通过书信了解中国人和事,并因此对中国政治文化批判,非常反对耶稣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美化。

并认为是一个畏惧礼法的专制国家。并认为中国朝代归结于统治者骄奢有关。他认为中国将习俗、礼、法三者混在一起,是极具危险的现象。这样的安排不但禁锢了思想,而且还有很多不理性的因素。

对于以上以上思想家而言,卢梭认为中国政治文化不完整,他认为中国儒学存在假面的文化。将中国儒学文化视为政治文化的面具,他认为中国儒学文化如果真的美好,那应该儒学熏陶的人民是自由的,而不是被奴役的。

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文化的反对,最终目的是借批判中国政治文化来反应出法国社会的弊端。他们引用中国政治文化主要也是为了批判法国宗教神学提供有力度的反证

在法国流行“中国热”时,自身也在经历思想启蒙运动。同时也引起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思想的兴趣。而启蒙基本任务便是宗教的神话色彩。

并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改变社会现状。有了这样的背景,耶稣传教士将中国政治文化推荐给启蒙思想家。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复分析。来对法国宗教神学进行反对。

正面的解读与倾向

法国启蒙家对中国文化正确解读,伏尔泰作为使大众相信中国历史占据世界历史重要地位第一人。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理性的君主专制,中国主要政治制度以儒学中的礼时中国体制维持的纽带。

并且认为中国开明的专制中,皇帝作为顶端人物,但权利也受到礼法制约,必须以儒学为标尺,同时,皇帝也接受百官的谏言来治理国家。如果出现滥杀无辜同样会被推翻。中国开明的君主专制也体现在选官制度,政府任用官员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

并且朝廷官员也要接受考察。此外也是因为政治的稳定也归功于对农业重视。

伏尔泰吸取的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入到法国启蒙思想中,自由平等开启了启蒙时代。这些价值观归功于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倡导。

了解中国历史后,大力推崇中国儒学。并非常认同中国以礼为核心的君主制度。这也是他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所在。大家都知道,18世纪的欧洲,令人窒息的神学,封建专制污染着社会风气,而中国文化的仁爱精神,为欧洲思想启蒙充足了力量。

结语

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商人将商品物件从中国带回欧洲,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带入欧洲,从而使欧洲在以法国为核心时形成了“中国热”。

与此同时,法国也正在进行启蒙运动,政治思想家背负这批判封建专制与宗教神话论的两大任务,以中国政治文化为经典示例,同时以自己的启蒙思想为切入点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学以致用。

法国的思想家们对中国政治文化解读时有着褒贬不一的态度,他们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中国政治文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运用东方中国的政治文化来反思自身文化属性,同样也可以用来批判法国社会现状,从而完成反对君主封建专制以及宗教神学的启蒙运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中国风
伏尔泰为何主张“一夫多妻制”?
汉学在国外《纽带》全面梳理海外汉学生命历程
历史上的今天——1694年11月21日,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出生
转中国儒家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十八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当时的欧洲人有多爱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