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不该杀的2员大将,无论谁活下来,蜀汉都有机会实现大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从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想到三国是那么的容易,殊不知浪花中的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才称得上英雄。乱世出豪杰是不变的真理。

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重要见证。但是英雄会老,再有功绩的人也逃不过天命。王朝会覆灭,再辉煌的过去也改不了命运。

人才凋敝,蜀汉灭亡

公元263年,一无是处的刘禅事事听任于宦官,最终被魏国打败,迁居洛阳。至此先辈们靠鲜血打下来的江山尽付他人之手。

轰轰烈烈的王朝覆灭了,只有一根一根架起这座城池的人们记得它的艰辛,刘禅没有经过一点风雨就坐上了蜀地之王,他当然不会痛惜。

朝中无人可用,边地无人可防,宦官当道,刘禅习惯了当被提线的木偶,对于此他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若是刘备看到这样的蜀国会发出怎样的悲鸣?

世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对比,当历史的车轴留下一连串的印记,停留在某一刻时。人们会一点一点地追寻蜀国的兴起。那时犹如一朵小荷花,展露头角。

犹记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马投奔袁绍,立于各路诸侯中,有着傲视群雄的神情。接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成功立足于天地。

得知“得卧龙者得天下”,皇室后裔刘备三请诸葛亮,终于得到卧龙的相助,没成想军师的称呼伴随了诸葛亮的余生。

那时五虎上将,风光无限,实力足以和各路诸侯抗衡。一路征战,打下了天下,占据蜀地,独霸一方。蜀国建立,蜀中王刘备初步实现理想。

雄心不会停滞,就如阶梯一样,站在了第一阶,就想着终有一天直上最高顶。高处的绝妙风景成了所有前进的动力。

就如否极泰来,反之光华再多,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五虎上将终抵不过岁月的侵蚀。蜀国的希望放在了年轻将领们的肩上。

重建蜀国精英势在必行,诸葛亮从各姓将军中挑选后代,培养将才。后起之秀有如新长出的竹子,势不可挡。不伐有精通军法,知晓政事之人。

人才的培养是困难的,有天赋的人更是寥寥数计。诸葛亮肩负起蜀汉的未来倍感责任重大,无不尽忠职守,致使操劳多度。

蜀将们看到刘禅的不作为,加上诸葛亮的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整个的王朝运作。纷纷叛逃到魏国,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终成一片荒地。

再后来的战事中,后起之秀伤亡过半,依然不断地有将领叛逃到魏国,蜀国濒临人才短缺的边缘,真的应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话语。

老病死属于自然和意外,是蜀国大将少的客观原因,那么主观原因归结在于诸葛亮和刘备错误的用人思想。识人用人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刘备是绝对信任诸葛亮的。自从庞统去世后,对刘备来说,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希冀,托孤给诸葛亮,所有的意见都听从军师。

刘备的仁慈之心使人往往产生不会痛下杀手的错觉,将领们无视军令的情况诸多。诸葛亮的杀伐决断也导致了重要人才的失去。

蜀国的命运就像是一步步的棋局,一子错,步步输,也许刘禅并不想蜀国大业得成,只求安乐一生。但是死于蜀国的将领们的鲜血,印在了历史的柱子上。

有人死于敌对的势力,有人死于生命的期限,有人死于自然的灾害,有人却被自己的上峰处死在需要将领的战场。何其可悲?

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回顾蜀国一步步的衰败,他感慨诺大的王朝,竟无人可堪重用。蜀国的精英老的老,病得病,死得死,就像凋零的蒲公英,只留枝干。

蜀国的大业已遥不可及了,回想起蜀国逝去的将领中,论军事谋略和政治才华,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他下令处死的两员大将-刘封和马谡。

荆州失守,赐死刘封

如果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不如说是刘封间接地导致了这一局面。关羽北伐,水淹七军,顿时使蜀国名声大躁。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心里是失落的。

养子一说源于刘备早年投奔刘表时,膝下无子。对于子孙的渴望是中年人的惯性心理,恰巧刘封在舅舅家借住。高大魁梧,器宇不凡的刘封得到了刘备的青睐。

刘备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后代的舐犊之情,刘表借此机会让刘备认了义子。刘备的结义兄弟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义子,大概是英雄相斥的缘故。

作为义子的刘封从此平步青云,被送去最好的教所培养,本来就聪颖的刘封还学习上进,文才学识突飞猛进,军事攻略无不熟知。

刘封除了军事才华和聪明外,还有善良的个性,随和的性格,与人相处时总能谅解和考虑别人,这点是从小事中便能看出来。

一次跟随刘备到县令家吃饭,一个仆人上菜时不小心把肉掉到了地上,刘封没有发怒也没有责备,捡起来肉就吃了。刘备不解问为何如此行事。

刘封说,“百姓生活疾苦,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加上仆人们准备饭菜已经很辛苦了,本是无心之失,何必责怪他呢?”

刘备听后对这个义子更加喜爱了,如此体谅的百姓的人,能在关键时刻收敛脾气的人,正是自己心中好儿子的标椎。

连关羽说刘封是螟蛉之子,他也不曾动怒。他深知关二叔跟随父亲多年,是父亲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就是不知在父亲心中,孰轻孰重?

关羽在北伐大胜魏军之后,刘封只能站在蜀国大业的高度上想,他心里瞬间平和了许多。此时魏国和吴国联手,魏军正面进攻,吴国偷袭荆州。

荆州作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汇点,是兵家必争之地。吴国看中了关羽与魏国交战无暇顾及的机会,攻打荆州,致使关羽腹背受敌。

不得已求助离得近的刘封守军,刘封刚刚攻下了上庸,驻扎不到数日。此时面对关羽的求援,刘封本意火速支援,但是部下孟达一句话劝住了他。

“同样是蜀国的大将,关羽就可以攻打魏国,占据优势,我们只能守在上庸这块狭小偏远之地。”这使刘封心中的怨气渐渐地浓烈,救援之事就搁置了。

人的心思是瞬息万变的。当恶只有一个小火苗的时候,掐断它轻而易举。但是当一把干柴靠近它时,就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

关羽多次求援之余,刘封都无动于衷。无奈关羽前有魏军正面攻击,后有吴军打后方。两军如同一个口袋,将他包围。

公元219年,荆州失守,关羽退守麦城。继续求援于刘封,刘封再次以刚占领上庸不宜出兵的理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救,导致关羽孤军奋战被擒。死于东吴马忠之手。

刘备和诸葛亮闻讯,痛心荆州的失守,痛惜关羽的惨死,痛恨刘封的不作为。此时的刘备并不想杀义子,悲痛之余还顾及父子间多年的情谊。

诸葛亮劝说赐死刘封的原因有三,一是不听军令,贻误战机,荆州失守;二是刘封桀骜不驯,日后难以管控;三是义子有争蜀国太子之位的可能。

刘备通了诸葛亮的话后,暗自思忖。太子刘禅软弱无能,未曾历练。军中不会信服。刘封却屡立战功,有勇有谋,恐怕日后刘禅无力抗衡。

血缘有着神奇的力量,除了自己的亲儿子其他都是别人家的。虽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血缘关系面前,刘禅还是更近一步。

没了刘备亲情的加持,诸葛亮要刘封必死成了定局。刘封在部下孟达叛逃之后,与敌军奋力抗战,慌忙逃回来看到的是一把长剑。

父子间的话语成了无声的默剧,刘封死在了父亲日夜擦拭的长剑下。无限悲慨,原来在父亲心中,自己终究是会被遗弃的一方。

刘封开始后悔没有听从孟达的建议反叛,但是反叛之人就有好下场吗?部下孟达叛逃魏国之后,多次写信给诸葛亮请求再次回蜀国,愿意戴罪立功。

他就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正是由于孟达的反复不臣之心,使得诸葛亮有机会再一次地实施北伐计划,也直接导致了马谡的命运。

痛失街亭,泪斩马谡

诸葛亮抓住机会再一次北伐,与魏军交战处,有一地名街亭。此地四通八达,占据街亭对蜀军来说是一道屏障。

魏军将领司马懿都说“若得街亭,则擒获孔明有望,但孔明不是第二个孟达,要有拼死一战的准备”。由此街亭的重要已经显而易见了。

众人推荐身经百战的名将守街亭,诸葛亮仿佛有自己的打算。这时立在身旁的马谡自请出战,请求带兵守街亭。

提起马谡,无人不赞叹其军事才能。出身军事世家,又自小跟在诸葛亮身边,是军师最信任倚重的人。

他读过的兵书数不胜数,大小战役的各种细节都了然于胸。对古今战场如数家珍,谈论行军打仗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小街亭,有何难守,我愿立军令状”如此保证打消了诸葛亮的担心,尽管马谡从未带过兵,从未上过战场。

在马谡出发后,诸葛亮暗自宽慰,马谡是将才,一定能守住街亭。就像当年七擒孟获一样,巧妙的布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

再离间魏国和吴国时,也献出了不同于人的绝计。日日夜夜的促膝长谈,发现马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熟知军事理论。街亭一战胜利后势必会给他带来扬名的机会。

知识再多,都不如战场的实际经验来的重要,诸葛亮也想让马谡历练一下,为日后蜀国的大业培养人才。

司马懿听到是马谡守街亭后大笑:“马谡浮躁狂妄,纸上谈兵,孔明失误也,街亭必取”。没想到一语成了真。

马谡到达街亭之后,环顾四周,发现一处小山丘。孤山立于高处,山下是溪水环绕。不禁感叹:此山易守难攻,兵书上都说据高而守。下令全军上山驻扎。

马谡上山

先锋王平想到若是驻扎在孤山,敌军切断水源后,蜀军则大败。多次告知马谡不可全军上孤山,跃跃欲试的马谡哪里听得进这些话。

果然水源被切断,敌军放火烧山。蜀军没守几天就惨败。街亭失守,马谡悔之晚矣。慌乱之中逃走。谁承想,诸葛亮自己种苦果终要自己承担。

司马懿攻占街亭之后,浩浩荡荡的几万军队,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西城是储备粮草的地方,城中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和百姓。

此时得知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感到无限凉意,悲愤交加。面对大军来临,却只能从容应对。为保护城中的人,上演了一场空城计。

成功骗过司马懿后,诸葛亮悬着的心还在半空。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北伐之路再次陷入绝境,隆中对的愿望又远了一大截。

那么归来的马谡无疑成了心头火的一个引子。诸葛亮或许怪自己用人错误,但是对于卓越能力的马谡更是失望至极。

立了军令状的马谡自知难逃惩罚,自缚绳索来到大帐内。众人劝说,给马谡一个机会,谁人第一次领兵都会出现失误,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

军中缺将领,此时斩将就像是在众人饥肠辘辘时,砸碎米缸。但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军令状怎能随意更改。

况且这次轻饶了马谡,下次其他的将领犯了错岂不是都要遵循先例。马谡还是从小跟着诸葛亮,不杀他无疑是给人留下包庇亲信的话语。

几经思虑,诸葛亮下达了立斩马谡的命令。马谡的第一次带兵也是最后一次。一生的功成名就就定格在街亭之畔。

诸葛亮先后杀了蜀国的两员猛将, 绝境来临之时,想起了两人的卓越才能。遂感叹:吾若不杀之,其戴罪立功,自有用武之地,蜀国何愁无人能用啊!

逝者已矣,回顾两人的胆识才华,试想两人之中若有一人活着,蜀国都会有机会一争天下。

那么统一三国的未必就是西晋了。

孔明宁杀两名将,熟知身灭蜀国亡,昔日大业成梦影,只存遗憾在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最不该误杀两个人,这二人究竟是谁,为何会让诸葛亮后悔?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若留一人,蜀汉便可能一统天下
三国正统汉室,蜀国衰落谁的责任最大?原因很意外
刘备临死前说马谡不可用,为何诸葛亮偏不听,其实里面有一个阴谋
诸葛亮杀死的蜀将至少四人,马谡最出名,看看其他三人都有谁?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