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最厉害的十大说服

#历史开讲#

毛主席:意见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就采纳,不正确的要说服,说不服就等待。我有个亲身体验,当年在陕北的时候,遇事就和高岗商量,听取他的意见。

毛主席说服的三个技术,

1)听取意见。

2)靠说服,不靠命令。

3)不能说服的,就等待,等待的过程中指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就可以缩短等待的时间。

毛主席:同个别人,同十几人,同二十几人反复交换,多次交换,从而得出比较正确观点、政策。

这就是说服,而不是命令。

命令是在说服的基础上,没有说服的命令是行不通的。比如,

群众工作中的错误有两类。第一类是空白村子及命令主义。空白村子是右的领导完全不去发动群众的结果。命令主义,表面上是在积极发动群众,实际上是用少数人包办及强迫群众服从的办法,代替群众自觉的与有组织的斗争,即用非群众路线代替群众路线,其结果亦仍然是空白村子,并使群众受到坏影响。

在乡村的命令主义,得到的仍然是空白村子,不会形成真正的稳固、支撑和战斗力。

毛主席的十个说服,奠定了十大基础,奠定完成了十大转折。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候、在生死关头、在转折点,更多的是说服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命令起决定性作用。

说服和命令的关系——可以说,是“说服”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形成“命令”,再以“命令”完成支撑。

第一个说服: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基础。

毛泽东同志说服我们,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这是秋收起义之后,当时部队有人认为应该武力解决井冈山上的武装,但毛主席以此说服了大家,走联合和改造的道路。

在这一关键决策下,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中国革命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为红军建立了第一个稳固的后方,为朱毛彭会师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井冈山失守后,多次想用武力夺回,但都没能成功。

第二个说服:奠定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会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等坚持株洲会议的原有决定:先打吉安;部分干部却提出直攻南昌、九江,有的甚至向毛泽东提出质问:“你又不打长沙,又不打南昌,你执不执行中央路线?”

当时中央的路线是要打长沙和南昌,而只有朱德、谭震林支持毛主席,其他人都不同意,为此第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走出会场时担心地说:“大敌当前,中央局这样不统一,可不是件好事啊。”

最终说服了大家,去打吉安,甚至为此立下了军令状。而通过打吉安,最终打下了大片土地,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

第三个说服:奠定了红军重视阵地的基础

“为了向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入艰苦的教育、说服工作,大会讲、小会说,条分缕析,晓以利害,着重说明'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毛泽东同志用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最后,这个正确的作战方针终于被大家认识和接受。

当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流动作战倾向,一种是固守作战的倾向。毛主席的这个说服,奠定了红军前三次反围剿胜利的基础。

原则是——有稳固阵地的才是前方,没有阵地的不是前方。这就大大减少了红军以弱击强、以少敌众的机会,而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增加了红军的生存机率。

这一原则,可以说是毛主席对我军的重大教导。

第四个说服:奠定了我军战斗力提升的基础

“关于先打弱敌还是先打强敌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会后闲谈时曾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也先打弱敌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说:'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管子·制分》)。不是古人早已讲过了的吗?”“但他在争论中不用这些,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说服了大家。”[13]这个正确决策,对整个战役的胜利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过先打弱敌,就使缺少军事训练的我军,

1)获得了有把握的实战机会,在胜利的实战中,不断的提升军事能力。使我军可以实现从小歼灭战、再到中歼灭战再到大歼灭战的过程,形成了我军的战斗力。

2)这个原则 ,也成为歼灭战的基础,从敌人薄弱处突破、扩张战果,最终形成歼灭。

第五个说服:奠定了让红军回到运动战旧轨道的基础

“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样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也只好服从。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

这两个意见的区别,其实是,

1)阵地战和运动战的路线区别。

2)以“蒋”为敌,还是以“地方势力加上蒋”一起为敌的区别。

这就使红军回到了旧轨道——最小化敌人、运动战和游击战。这就可以从后面顺利的过渡到争取地方势力、比如东北军和西北军,奠定了基础。

第六个说服:为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

争取东北军的方法,主要的是依靠于我们耐心的说服与解释的政治工作,从政治上争取他到抗日战线上来。不从政治上去争取,而依靠阴谋诡计,是无法使东北军成为坚强的抗日的武装力量,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到底。

如果没有说服与解释的政治工作,那么东北军和西北军就不容易转向,他们也就不容易发起西安事变。

那么国内的整个政治环境,仍然还将恶化一段时间,未来的可能性,就要更加小。

第七个说服:为红军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说服战士们放弃工农红军的军帽,以便于与国民党一道打日本。拥护蒋委员长'抗日,实现三民主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换军帽这一套,是策略,是为达到战略目的的策略。这样我们便壮大起来了。

通过这一说服,完成了我军的战略转型,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我军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和过去生死大恨的敌人合作,当然是困难的,单纯的命令是行不通的,要靠大量的说服和教育工作,以及以身示范。

第八个说服:奠定了稳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他说:“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争取开明绅士,争取地方实力派。这是不同的三部分人,但都是目前时局中的中间派。”“中间派的态度是容易动摇的,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分化;我们应针对着他们的动摇态度,向他们进行适当的说服和批评。”“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通过说服中间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就奠定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基础,为我军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后方。

如果中间势力,不帮助我军,那么我军在敌后的立足会更加困难。

第九个说服:团结的领导中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领导基础。

“七次大会的时候,我们说服了那些同志,选举了王明、李立三。那末,七大以后这十一年来,我们有什么损失没有?毫无损失,并没有因为选举了王明、李立三,我们的革命就不胜利了,或者迟胜利几个月。”

通过选举王明和李立三等犯过重大过错的同志,

1)就奠定了团结和统一的领导中心。

2)传递了犯错并不可怕的观点,提升了解放战争中广大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犯了错,就不选了,那么以后其他人就必然缩手缩脚,那就丧失了主动性。

第十个说服:奠定了解放初期资本家的改造的基础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养先进的资本家。他说:“需要继续在资本家中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靠近的、先进的资本家,以便经过他们去说服大部分资本家。”

通过资本家改造的群众路线,大的带动小的、先进的带动落后,就相对温和的完成了解放初期资本家的改造,展开了后续经济建设行动,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一个基础。

说服的几个技巧

毛主席常用的几个逆转说服技巧

1)小范围交换意见、反复交换意见、商量问题。

2)扩大会议参会人员范围。

3)抓先进的,批评落后的,发现新的生产力、群众潜力,这是一个领导法则,是领导方法,才能说服人。

4)毛主席认为,这种单干的作风,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1年,毛主席正看晚会,后排一江西观众说:我给您带了两袋特产
1955年毛主席视察工作,看到曹丹辉的着装后,叮嘱他:你不要忘本
何长工7年守望无职,1975年致信毛主席,朱老总:我替你转交
1941年后,斯大林先后6次请中共出兵援助苏联,毛主席:无能为力
陕北红军,一开始多少兵力?毛主席让这成为长征终点,有何隐情?
43年,关向应流着泪对彭德怀说:不要闹了,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