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碳水会短命?你没看出论文的严重缺陷吗?

最近,低碳水饮食是真的火了一把。

前两天公众号才推文“那么多明星都在追捧的生酮饮食,究竟安不安全?” 马上,就有“主流”营养师分享了两篇论文,直指低碳水饮食对健康危害的最新研究。

第一篇是 8 月18 日发布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论文,标题写着:《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致死性:前瞻性跨世代研究与荟萃分析》,论文研究了 15,428 名成人的饮食习惯,发现碳水摄入量在 50%-55% 的人活得最久,吃过多碳水、或吃过少碳水的人,死亡率较高。

第二篇论文是 8 月 8 日刊登在《生理学期刊》的论文,标题很直白了:《短期喂食小鼠生酮饮食比普通高脂饮食更容易引起小鼠胰岛素抵抗》

这两篇论文在国内外低碳水圈荡起了一些涟漪,我们后台也收到不少读者询问。今天,我们就针对两篇论文的内容认真回复一下。

01

发表在柳叶刀的论文,

就是好论文?

由于第一篇论文和人直接相关,又发表在重磅期刊《柳叶刀》子刊上,所以被更多人重视。

但是,只要仔细阅读这篇论文,从 研究目的数据可靠性变因控制统计方法 等方面去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威胁生命”的结论,其实是一把假刃,根本伤不了人,无需担忧。

首先,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页,可以看出论文作者的研究目的:

“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要看碳水化合物摄入和死亡率的相关性。” “最主要想看的结果就是 全因 死亡率。”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ll-cause mortality. 

什么是「全因」死亡率呢?就是各种理由的死亡。没错,在这篇论文里,并没有排除一些 很明显与低碳水饮食不相干 的死亡理由,比如:意外、自杀、急性传染病、家族遗传疾病等。也就是说,这项实验里如果有人死于车祸,而他恰好长期吃低碳水,也会被算上一笔。

相较之下,去年11月《柳叶刀》推出的《横跨18国、5大洲,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跨代研究》,直接探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更具参考价值。[2]

一篇有价值的论文,研究「目的」应该选择真正相关的。

再来看看这项研究怎么采集数据。

这篇论文统计的样本是美国四个州的 15,428 个成人,方法是问卷调查。受访者在 1987-1989 年间第一次填写问卷,在之后长达 25 年的时间里只回访了6次(分别在1990-1992,1993-1995,1996-1998,2011-2013,2016-2017 进行回访),中间还漏掉了从 1999-2010 年间 整整 11 年的资料。 

这份调查问卷设计了 66 个问题,受访者根据自己的回忆来填写。没有测量食物的克重、无法囊括全部食物、全凭个人记忆回想,或根本懒得填答而直接乱写,在严谨性上很有问题。

诶?上一餐吃了什么?

虽然在研究上,精确估计每人摄入的脂肪、碳水、蛋白质并不容易,但是比较严谨的论文,也会用随访调查(打电话询问)来替代问卷调查。

再说,光是美国四个社区里的人的饮食方式,难道能代表所有人?

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应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精确性,和样本的可代表性。

其实这篇论文也有好的一方面,比如论文也发现了,在低碳水组里,

糖尿病患者多、男性多(相对女性寿命较短)、抽烟率最高、运动量最低,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能导致死亡率高,而不是因为碳水摄入少。

所以,论文很贴心地针对这些变因进行了调整。

We adjusted the ARIC analyses for demographics (age, sex, self-reported race), energy intake (kcal per day), study centre, education, exercise during leisure activity, income level, cigarette smoking, and diabetes.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 “但是”。即使做了调整,这篇论文还是有许多未考虑到的重要变因。比如 熬夜压力遗传因素 等,都是医学上已被证实对死亡率影响较大的原因。而在这篇论文里,低碳水人群的平均收入更高,他们的压力水平可能更高、睡眠时数更少,这些都可能影响寿命长短。

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应该控制绝大多数「重要」变因。

大概是意识到自己的研究确实有些毛病,不是很有说服力,这项研究还拉了其他 8 项研究一起,做了一场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一下子将样本数拉到 43,2179人,还横跨了五大洲,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荟萃分析 在 1976 年由心理学家 Glass 首次提出,是将多个研究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一般来说,荟萃分析可以提升统计学检验功效,避免小样本的局限性,各取论文所长,得出结论的 准确性 会比单项试验更高。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避免数据注水,荟萃分析的结果也曾经出现过严重偏差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王晋锋、严晓伟在《荟萃分析的局限性》[3]一文中就指出,1990 年和 1993 年两项临床试验荟萃分析都显示,使用静脉镁制剂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到了1995年,更严谨的大型双盲试验研究却证实,与使用安慰剂组对比,使用静脉镁制剂组的急性心肌梗死亡率没有差别。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硝酸酯的使用上。

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应该是随机、双盲的大型临床试验。

研究目的过于宽泛、资料漏了 11 年、缺少重要的变因控制和可能出现问题的荟萃分析,都让这篇论文的价值打了折扣。

02

喂老鼠吃生酮饮食,

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再来说说第二篇论文,就更不具参考性了。一个原因是实验对象 是老鼠不是人,另一个原因是在这项实验中喂食老鼠的食物,完全违背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选食原则。接着我们就来讲讲这篇论文的瑕疵。

由于老鼠繁殖能力强、体积小、和人类同属杂食动物,因此经常作为实验的对象。但是,老鼠毕竟还是老鼠,和人类的基因不一样。就像在鸡蛋篇里我们提过,喂食兔子胆固醇会导致兔子动脉粥样硬化,但在人身上却完全不会发生类似的事。

老鼠虽是杂食性动物,但它们的主食还是以 植物(种子、坚果)为主,只有很偶尔的情况才会吃些腐肉,这跟人类在农业革命前 20 万年,以肉食为主食完全不一样。在安塞 · 基斯的胆固醇研究中 [5] 就发现,无论是草食性的兔子还是杂食性的老鼠、猪、狗,代谢胆固醇的能力都不高。事实上,在多项研究里也发现,老鼠对胆固醇与脂肪的代谢能力,远远不及人类。

因此,这篇以老鼠为实验对象的论文,参考价值并不高。多个针对人类的研究中发现,低碳水饮食与生酮饮食,不仅不会产生胰岛素抵抗,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6,7,8]

此外,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错误。

那就是,研究者喂食老鼠用的是含有反式脂肪的 氢化种子油,并认为这样的喂食就算「生酮饮食」。反式脂肪已经被证实对人体有害,并且世卫组织宣布将在 2023年前全面消除反式脂肪,这样的成分无论用在哪个研究,结果都是不利健康的。

实验中使用的生酮饲料

而生酮饮食一再强调,除了摄入足够脂肪外,脂肪的来源也必须是富含 饱和脂肪酸 的动物油、椰子油、棕榈油,或富含 单不饱和脂肪酸 的橄榄油、牛油果油等优质脂肪,除了高脂,还强调优脂,绝不是油吃得多就能跟生酮饮食直接画上等号。

所以,在这篇问题百出的论文里,实在无法断定生酮饮食对人体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连 英国最大糖尿病网站 都忍不住写文章澄清:新的生酮饮食与胰岛素抵抗的小鼠研究,在人类身上缺乏可比性

03

写在最后

问题本身不只在于论文,毕竟结论相左的论文,总是不断地刊登在各类期刊上。几乎所有论文,都会承认它们的限制性,才能保证论文科学客观。

但是,这些小心翼翼描述着:“在...情况下”、“XXX可能与XXX的发生有关”的斟酌字句,经常被媒体省略,变成了 明确、有终极答案、简单到不必思考 的字句。在这样的过程里,科学被严重扭曲,更糟糕的是,被部分有利益相关的专家再进一步利用。

这些所谓的专家,只因为看到研究结果符合自己的立场,便纷纷跳出来转发传播,推波助澜,对论文的缺陷视而不见,他们本应维持专业形象,守住道德底线,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他们没有。

低碳水饮食刚在中国盛行,像一个刚发芽的小苗,却不断被压制、禁言,很多人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一次的科普,除了希望大家未来能够更客观地看论文外,还想为低碳水饮食发一下声,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就分享给家人朋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科研机构专家提醒:「膳食指南」是一场意外灾难!
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胰岛素抵抗
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
米面糖等加工食品,就这样一步步堵住你的血管 | 如何保护血管
生酮饮食完整指南(附45项最新科学研究)
刷新三观!TED演讲怒斥官方膳食指南:逆转糖尿病,从拒绝谷物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