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苦欲补泻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阴阳的角度,指出:“阳为气,阴为味…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药物气味的阴阳,影响着药物的升降浮沉。如张元素《医学起源·用药备旨》说:“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天运地气,病也分为天之病,地之病,有形之病,无形之病,脏之病,腑之病。伤寒论是外感病人及其转化的书,那么客气是按一二三的顺序,那也是按照一二三的顺序,表里层次来写,如表为太阳少阴,中间为阳明太阴,里面为少阳厥阴

六淫为病的治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厥阴甲忆寅卯,与申酉相冲,为苦火长生之地,子以泻母)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少阳相火,戊癸化火,午未南,三焦少阳,寅申合化火)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丑未湿土,为阴,故苦热淡)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二阳卯酉阳明燥金,一阳最靠里,二阳是中间,三阳最外)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太阳寒水,辰戌太阳化寒水,居北居下居骨,辛味是肝性,泻母泻子)

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等病因,提出了很详细具体的五味调治方案。后世据此创立了一些有名的方剂,如治疗伤风之银翘散,其中荆芥、淡豆豉、薄荷均为辛凉之品,连翘、牛蒡子、桔梗苦以佐之,银花、竹叶、芦根、甘草甘以缓之,基本符合《内经》治疗风邪以“辛凉、苦、甘”的原则。又如治疗阳明燥实证的调胃承气汤,其中大黄性味苦寒,芒硝味咸苦,甘草味甘,正符合《内经》治疗热邪为病的五味调治原则。

五脏苦欲补泻 《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脏苦欲补泻的论治、配方规律有较为详细地论述,指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金·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并为此欲、补、泻一一补充了药物,之后又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序例》中如麻黄附子甘草汤,以麻黄、附子之辛热,与甘草之甘平相配;吴茱萸汤治阳明寒呕少阴下利,温中祛寒,以吴茱萸之辛热、生姜之辛温与大枣、人参之甘温相合。均属于辛甘热相合,为“辛甘发散为阳”的相辅相成配伍。

张仲景组方用药,擅长应用五味阴阳理论,如治外感风寒之太阳表实证或表虚证,以发汗为治疗手段创立了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等,组方原则以辛甘温药为主,辛以散邪,温可去寒,体现了“辛甘发散为阳”的配伍原则。治疗阳明腑实证,创立三承气汤以攻下,方中以大黄为主药,正是“酸苦涌泄为阴”的体现,而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又是取“咸味涌泄为阴”之意。治太阳蓄水证的五苓散与阴伤水热互结证的猪苓汤,方中以泽泻、获苓、猪苓等淡味药为主,以甘淡利湿,正合“淡味渗泄为阳”的配伍原则。如小青龙汤治寒饮伤肺,以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为佐,以收敛肺之逆气;以干姜、细辛、半夏之辛,行水散结止呕咳,辛酸相合符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的用药理论。一散一收,体现出肺的生理特点,全方不仅祛邪,更照顾肺的整体生理功能,以期取得更好治疗效果从五味配伍应用的关系角度而言,大致可分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两种情况。小青龙治饮,有饮了还干嘛用酸的收呢?我想肺收了就是呼出,肺张开就是吸气,肺的本性是收,收即是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论五味之阴阳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那么,选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药物配伍,则属于相辅相成之例。如麻黄附子甘草汤,以麻黄、附子之辛热,与甘草之甘平相配;吴茱萸汤治阳明寒呕少阴下利,温中祛寒,以吴茱萸之辛热、生姜之辛温与大枣、人参之甘温相合。均属于辛甘热相合,为“辛甘发散为阳”的相辅相成配伍。关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指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五味相胜在后世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导临床药物的组方配伍,如根据“辛胜酸”的认识,在酸收之剂中配用辛散之品可防止酸涩之太过,如敛肺止咳的九仙散,在用

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等酸涩之品的同时,配以桔梗辛开肺气,使肺气收中有宣,顺其生理,而不致收敛太过反致郁闭。又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在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之中,加用苦寒之猪胆汁,以苦降佐辛散,以寒佐热,可防辛热之太过,并增强了该方预防性地减轻失血性休克后继发的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二是有学者根据“酸胜甘”的理论治疗糖尿病,认为糖尿病的症结为甘浊内滞,用酸味药物可克制、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且木能克土,通过治肝来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扶助脾的运化功能。常用药物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五倍子、乌梅、白芍等酸味药为主,辅以黄芪、山药、白术甘味药,共奏酸甘化阴、滋阴润燥、养肝健脾、益肾固摄之功。经临床验证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对减轻和消除临床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4]。当然,用“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无疑是对《内经》理论的一种发挥,而五味相胜之说由于源自于五行推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机械性与局限性。(糖尿病为湿邪浊邪,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泻,淡渗)

缪希雍《本草经疏》所说:“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脏性,不属五行,未落阴阳,其神用之谓欤!”而纳入五行体系的五味说,则当根据临床实际以区别对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对五味应用的论述
五味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 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五脏五味补泻
中医五味论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发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