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剧如何多元化创新?|春推会长剧论坛

2022年,剧集市场“与光为伍”,带来不少惊喜。
 
年初,正午阳光打破传统创作形式,以时间循环的高概念,创作了另类的现实题材作品《开端》。播出后,剧集获得了22亿+的播放量,与猫眼热度21次日冠的出圈佳绩。
 
市场受到鼓舞,现实题材再次展示出类型的深度与宽度。
 
《开端》剧照
 
1月28日,《开端》收官不久,现实题材大剧《人世间》接棒开播。
 
这部原著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讲,贯穿中国现代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以老周家的几户人为线索,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更难得的是,作品不仅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上线视频网站后,同样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
 
豆瓣超过8的评分,与站内破万的热度,是最好的认可。
 
《人世间》海报
 
此外,《冰球少年》《猎罪图鉴》《心居》等不同题材的佳作,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
 
春推会也再创佳绩,共推介600余部剧目。其中,电视剧440余部(前期筹备剧目110部,开机拍摄及后期制作剧目20余部,成片首轮发行剧目近150部,二轮、多轮发行剧目近170部),网络剧70余部,微短剧40余部,其他项目近50部。
 
长剧行业正熠熠发光。
 
但在影视行业整体较平静的市场环境中,长剧如何居安思危,在创作与制作上推陈出新,迈向更光明的未来,是所有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4月20日10:00,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烹小鲜、编剧帮协办的「与光为伍:国剧创作发展多元化的创新探索」主题论坛,在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官网正式上线。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首制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侯鸿亮以及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线上主题分享: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等机构领导、平台负责人与一线创作者齐聚,就长剧的创作、创新与行业未来展开讨论。
 
论坛现场嘉宾
 
现实题材创作的三束光与三条平衡线
 
活动伊始,李京盛司长结合《人世间》,就现实题材的创作问题做出了分享。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首制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
 
在李司看来,有“三束光”从改革开放到故事结尾,照亮了《人世间》的苦难。也解开了现实题材创作的真实性尺度
 
第一束光是亲情和家的温暖。从第一场戏家人离别,到中间经过亲人去世、婚丧嫁娶,再到最后每个人都回到了家庭的温暖中。
 
亲情的“光”,永远是战胜、抵御和消解苦难的人生力量,也是影视作品长期的“养料”。
 
《人世间》海报
 
第二束光是普通人的善良和朴素。除极个别人,剧中没有善恶对立,小人物虽有私利,但人性底色的善良和善意,都能化解与别人的矛盾,并反观自己的不足。
 
文艺作品中,如果有向善与向上的力量,写多少磨难都不成问题。
 
第三束光是老百姓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勇气。这也是民族性格坚韧的一种体现。
 
这三股力量,足以抵消《人世间》描述的残酷真实,观众也能因此收获感动。所以现实题材创作,去温暖的描写现实,还是尖锐的展示生活的残酷,都不是主要问题。最重要的是创作者温暖观众,照亮镜头中的社会生活。
 
顺着“三束光”,李司总结出了“三条平衡线”的创作方法论:
 
l  一是不回避现实生活当中的粗粝和人生磨难,因为没有这些生活就不真实。
 
l  二是不质疑人性的温暖善良和美好,因为这不仅是人性底色也是社会底色。
 
l  三是不放弃为生活拼搏奋斗的努力与信心,因为这是生活中的力量。
 
《人世间》剧照
 
分享最后,李司对未来现实题材的发展,指出了两个方向。
 
一是进一步探索现实题材的宽度。社会生活远比传统的都市、情感、职场、婚恋题材广阔,创作者一定要放开视野、放开笔墨、放开胆量,容纳更多现实生活。
 
二是丰富现实题材的创作手法。李司以《开端》为例,这部将个人报复社会的恶性公共事件,改变讲述方式,转化为年轻人见义勇为,收获成长的故事,非常有现实感染力。
 
而这种转变,便来自手法创新,所以现实题材创作,在形式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值得大家努力探索。
 
《开端》剧照
 
主旋律的创新探索
 
近几年,主旋律已经成为剧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更打破了观众对题材的固有思维。
 
接下来,能否继续扩大市场规模,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扩大主旋律的影响力,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郭靖宇认为,创作者避免题材内卷,杜绝扎堆现象的出现,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他以自己的“最美的”系列为例:“原本《最美的诺言》,我们写了一个县委大院的故事,但我跟侯鸿亮经常碰面,一年前他也有类似题材的创作,所以我就立刻探索了一个新方向。”
 
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
 
侯鸿亮与张恒也有类似的观点。
 
作为《开端》的制片人,侯鸿亮将创新视作内容核心:“要让观众有新鲜感。再好的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所以我一直记得刘和平老师的一句话:要思考如何不重复别人,如何不重复自己,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可能被观众接受。”
 
张恒表示:“艺术创新的价值是永恒的,而主旋律是时代的命题。我总结一句话是要讲通俗的、真实的、全面反映时代命题下小人物的生活。大事往小了写,国事往家里写,才是真正高大上的创作。”
 
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
 
习惯在题材和内容上,精耕细作的李路,则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创新的议题。在他看来,现实题材发展多年,一直是占比最重的类型,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作。
 
如今主旋律再次扩宽了现实题材的边界,写人、写事、写当下、写时代精神等等,都孕育了很多优秀作品。
 
所以题材和故事来源没有好坏,能否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创作者、创作公司与创作团队,有没有不被阉割的创作精神。
 
IP改编之道
 
聊完主旋律探索的新课题,因为《人世间》《开端》都由小说改编,张恒又是常年深耕文学研发的专家,所以IP改编的老课题又被搬到了台前。
 
作为专家,张恒先介绍了IP改编的现状:“2010年到2020年,是IP的十年。但10年前,行业过度强化了IP的作用,影视作品有一半以上改编自文学作品。但到了2020年,文学作品改编回归后,相对更加理性,达到了一个平衡。”
 
成功改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李路,结合具体的创作过程进行分享。在他看来,文学与剧本创作具有独立性,作家不会写戏剧桥段,不会直奔主题,倾向于描摹笔下的人物和不一样的故事。所以功利性小一些,文学表述多一些。
 
所以小说改编成剧本,完全是两个艺术门类的工作。创作者在视觉化的取舍之间,要记得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意义和表达,抓到选题后,勿忘初心,将作品最打动你的部分,最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
 
《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
 
侯鸿亮同样强调改编过程中剧本的重要性:“电视剧是一剧之本,好的剧本可以带来无限可能。而且编剧在创作时,永远要和自己做斗争,独自熬最艰难的岁月,所以我特别敬佩和尊重编剧,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大家越尊敬编剧,行业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话题延伸到行业的发展上,除了个人创作,近几年始终帮助青年创作者成长的郭靖宇感慨道:“李路导演和侯鸿亮一直在做精品,提供相对高端的精神享受,我很敬佩。但我们的团队中有很多年轻导演,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鼓励他们,为行业不断的输送产品。
 
我跟李路、侯鸿亮二十多年前就在创作,今天还冲在一线,这并不是最好的状态。行业应该给年轻人一些空间,这可能是当下应该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长剧未来可期
 
诚然,不仅仅是主旋律创作与IP改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的努力与新鲜血液的涌入。
 
所以论坛最后一个单元,落在了对长剧行业现状与未来的讨论上。
 
侯鸿亮接着郭靖宇的观点分享:“正午阳光也在做年轻人的挖掘和培养。去年'十一’我们发起了'光合计划’,三个月的时间,收到了600多份10-30分钟的短剧投稿。我们筛选十几部作品拍摄,或由年轻人自己的团队拍,或让我们的导演帮大家拍。毕竟只有源源不断的从业人员,这个行业才有希望。
 
而且我自己有一个感受,即使短视频占据了大量的用户时间,但如果真想沉浸式的享受一段故事,进入一个人物的话,长视频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替代。所以还是鼓励大家能拍出更好的故事,塑造更好的人物。”
 
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侯鸿亮
 
虽然认为行业应当给予年轻人空间,但郭靖宇并不认为长剧处在低谷期,他认为任何行业都有发展曲线,这是历史的必然,更何况,今年有《开端》《人世间》,反倒是优质项目的高峰期。所以长剧未来一定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为创作者的李路,也认为长剧行业未来可期。
 
在他看来,虽然每年的报备集数在直线下滑,但长剧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这是观众的需求,也是创作者必须做到的进步。
 
所以如果再去讲那些违背创作规律,一味宣扬自我的东西,离“死亡”就不远了,但如果平实一些,拍一些真切的,老百姓关心的,不花里胡哨的作品,那长视频一定是未来可期,无需多虑。
 
最后,作为平台方代表的张恒,也为行业注入了信心:“长视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几年是量变,我们的产量、产能特别高,处于高速发展期。但量变只是积累。在积累了资本、人才、技术、经验后,接下来就是求质变的阶段。
 
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打磨每一部作品,出精品。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未来要把那些不好的作品从屏幕上去掉,助力长剧行业发展。”
 
与光为伍 初心不改

除了论坛的几位嘉宾,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也在线上进行了主题演讲。
 
尤小刚就内容产业如何建立健康秩序进行了分享,他认为,行业要尊重规律,紧贴时代发展,总结创作经验,了解群体需求,整顿队伍,端正思想,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潜心创作,不忘初心,创作出具有生活底蕴与审美价值的作品。
 
同时,必须建立新的市场模式,把创作权交给创作者和制作者。由创作者创作有实际内容的作品、有思想内涵的内容、有审美价值的故事,由制作者来管控成本,不迷信明星、流量,更不要购买假收视,才能够建立健康地生产环节。
 
敦淇则探讨了自制剧的发展,他表示,自制剧的发展,建立在科技与内容结合的基础上。未来的通关密钥很简单,四个“懂”:懂政策、懂市场、懂用户、懂制作。
 
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倡导主创团队走到人民群众中,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反映他们对时代的歌颂。而且一定要反映社会热点,兼顾时代痛点,和观众产生共情,有灵魂的共振。
 
两位及其他与会嘉宾的分享,组成了当下行业的现状,并对长剧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行业平稳发展的当下,机构领导、平台负责人与一线创作者站在不同的立场,用实际行动为行业助力。
 
有这些的初心不改,踔厉奋发的从业者,相信长剧一定会“与光为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视剧作无“网”不利,制作力量逐渐向网络转移
【鹰眼头条】高举“创新”大旗的国剧先锋者们
更多《人世间》在爱奇艺生长
“观众很忙,观众不傻”
国剧出海,离爆款还有多远?
2022年国剧7大关键词,国产剧“底气”从何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