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尔滨早期出租车之变迁

  爬犁人力车马车开出租业先河

  叁

  出租车从议价到定价

  【爬犁这种交通运营工具,为哈尔滨所独有。客运马车是由俄国传入的,是舶来品。】

  【市政当局为规范运营秩序,每个区从起点开始至终点,规定了行车区间和双马、单马的价格。】

  哈尔滨载人爬犁兴于明清,为冬季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从现存的影像资料来看,上世纪初,每年冬季从江南去往江北的人多乘坐爬犁。这貌似离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很遥远。

  爬犁这种冬季交通运营工具,为哈尔滨所独有,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爬犁有所不同。传统的爬犁是在两根木方子上横着钉上几块板,并在木方头上钉上拴绳子的拉环,由人在前边牵拉,而载客的爬犁是在此基础上,在爬犁上再安装一个座椅,座椅铺上羊皮、狗皮和护膝用的棉被。驾驶爬犁的人站在椅子后边,用一根两米左右带有铁尖的杆子,撑着向前行驶。到了夏季,哈埠营运主要以人力车和马车为主。人力车又称黄包车、东洋车,可乘坐一人,车厢形似簸箕,设有防风吹日晒雨淋的折叠车篷。单轴双轮,轮子比自行车的轮子大很多,轮胎需定时充气,由一人牵拉,这种车多为个体运输。后来,也有车行成批购进这种人力车,出租给个体业者从事客运。一些侨居在哈尔滨的外国人不愿坐人力车,他们认为,让人拉着满街跑太不人道了,多选择坐马车出行。

  客运马车是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开通后由俄国传入的,是舶来品。有一马、双马车,为两轴四轮,前轮小,后轮大,样式随意,车厢设有两排对面坐椅,可乘坐4人。坐席上方也设有折叠的布篷,宜晴宜雨。驭手座位两侧各安装一盏方形玻璃灯,用于夜间照明。

  还有一种客运马车叫斗马车,具有本土特色,在我国其他城市很少见到。客运马车由单马挽拉,可乘坐两人,行驶速度很快,马车行驶在石头道上,马蹄铁掌敲击在地面会发出哒哒声,十分悦耳。由于乘坐这种车价格低廉,搭乘方便,很受欢迎。客运马车拉客能挣来大钱,推高了购车价位。1903年,购买一辆马车需500卢布,到了1917年,购买一辆马车就达1500卢布。

  开埠初期,在市区营运的各种车辆,政府未规定其运营价格,完全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通常是乘客与车夫根据路途远近来议价,路况好的繁华路段价格稍便宜些,泥泞的路段、回程可能空驶的路段、地点偏远的、高峰期或雨雪天大风天和夜间运营的,价格就要高一些。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价格也会忽高忽低。

  乘客和车夫议价经常产生一些矛盾。车夫抱怨乘客吝啬,乘客状告车夫欺诈,因价格引发的口水战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引发人命官司。1917年起,市政当局为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制定车辆的运营价格,并将价格表印发给每一名从业者,要求他们随身携带。每个区从起点至终点,规定了行车区间和双马、单马的价格,如从道里至火车站双马为2卢布,单马为1卢布。

  1921年,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对部分路段的人力车乘车价格作出如下之规定:从道外头道街去道外十六道街,从道里到火车站,每人次为0.10元哈大洋,雨雪天、大风天增加1/3的运费,夜间增加2/3的运费。针对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也做了如下限定:不得超过20公斤,否则就要加收10%的运费。

  肆

  规范营运车辆

  ↑民国时期行驶在哈尔滨街道上的出租车。

  【警察局给每个车夫特制号衣,号衣为黑色坎肩,上边印有白色字体的车厂名称和十分醒目的编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黑车上路拉私活,干扰了正常的运营秩序。从业者多为城区附近农村的农户。他们在冬闲时节,套上马车进城挣钱。

  一些人力车夫为规避责任跟警察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在警察下班、公休日、节假日期间出来。为此,警察局给每个车夫特制号衣,号衣为黑色坎肩,上边印有白色字体的车厂名称和十分醒目的编号,每件号衣为2.5卢布,由车夫到警察局认购,不着号衣不准上路。每辆车上都钉有税捐凭证,以便警察随时查验。

  另据1920年至1930年哈尔滨特别市市政报告载,为了规范运营市场,市政当局会同特警处每季都要对运营车辆进行检查,重点查验车身、轮轴是否整齐、坚固,行驶有无安全隐患,车辆附属设备是否齐全,人力车、马车是否配备遮雨篷,冬季是否配备皮质护膝等。合格的发放税捐牌,钉在车身上,以备查验。对不按规定进行车检的,每次处以20元以上罚款,或给予停运6个月的处罚。

  民国时期,哈尔滨车辆的税收依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分。马车、轿车每月一块大洋,人力车每月两角钱。每月1日至15日为纳税期,逾期不缴者即为偷税,处5倍罚款。所收税款六成归公,二成奖励办事人员,余下二成补助学校等公益事业。税款由税捐局主征,警察局协助。

  ↑民国时期人力车和马车。

  贰

  业者跨区运营被当局禁止

  【为了保障道里、南岗从事运营的俄国人权益,地方政府规定:跨区运营,年须缴纳5卢布的买路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商埠城市,客似云来,哈埠客运市场也随之步入快车道。一些头脑精明的人,看准这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纷纷拿出筹码购进新车,从事客运。据1935年统计,哈尔滨市拥有斗马车2255台,四轮马车5540台,黄包车3693台。一时间,各种车辆在哈尔滨大街小巷穿梭往来。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车代步。坐车出游,成为一种时髦。尤以盛夏赴松花江嬉戏游玩最为盛极。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车上坐着妖艳的女子,在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自在。 

  车辆多了,麻烦来了:有司机开飙车,大街小巷人群密集的街道上事故频发;有司机为等活抢活,经常当街停放车辆,造成街巷拥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整治混乱的交通秩序刻不容缓,地方警察厅特制定相应法规:运输车辆要在指定泊车点停靠,不准空车停在街道上招揽生意。此规一台,市民出行多有不便,车行生意大打折扣。加之当时草料价格一路上涨,从业者每日去除成本,剩下那点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于是,业界人士举行罢工,市民强烈呼吁,要求市公议会取消“禁止空车沿街招揽生意”之规定。这项规定最终被取消,市民出行方便了。

  此后,为保护俄国人的利益,当权者禁止道外的车辆跨区运营。当时,道里、南岗是中东铁路的附属地,这个区域由俄国人把持的市公议会管辖;道外是国人聚居地,归吉林省滨江厅管辖。为了保障道里、南岗从事运输业的俄国人权益,地方政府出新规:不准道外的车辆进入南岗和道里运营,跨区运营的车辆,年须缴纳5卢布的买路钱,否则,一经被发现,即查扣其车辆。

  伍

  交通工具中的“骄子”——汽车,是1903年一个名叫图尔金的俄国人,从法国引进的,他当时买来两辆小汽车,在哈尔滨从事汽车出租。从那时起,哈尔滨有了汽车。那汽车样式奇异,时速25公里,比马车还要慢,可开放包容的哈尔滨人还是接纳了这种洋车。有了汽车,就可以走得更远。喜欢兜风的人爱上这洋玩意儿,每逢假日驱车赶往江边或太阳岛,享受自然风光,其乐融融。那些炫富的公子哥常常带着女友乘坐汽车在街上兜风,成为都市一景。

  汽车落户哈尔滨后,发展极为迅速。到了1934年,全市共有出租汽车486台,全部是进口车,如美国的福特、道奇、雪弗莱,法国产的喜得龙,英国的欧诺等品牌。从业者以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居多。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许多外国侨民开始撤离哈尔滨。汽油是战略物资,受日伪当局的严格控制,许多汽车业主买不到汽油,汽车只好改烧木柈和木炭,还得在车上加装一个煤气发生炉,导致驾驶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特别是这种改装技术不十分成熟,故障和事故时有发生,出租汽车业从此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业几乎没有起步,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在当时,汽车驾驶员是最吃香的职业,有此技术,不愁没有人出大价钱来雇你,问题是要学会驾驶技术,谈何容易。办驾驶学校,招收驾驶学生,是后来的事情了。■

  【到了1934年,全市共有出租汽车486台,全部是进口车。从业者以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居多。】

  出租汽车由图尔金引进

  ↑民国时期在道里区从事客运的斗子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机场下月将开多条新航线
【黄包车•70年】新泰茶栈洋人引进汉口第一辆人力车
东北三省首条!省际公交正式开通
八卦【干支】车辆类象
湖丝阿姐上班去:回眸旧上海交通规则
禁令标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