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方基金骆帅:基金经理得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恶补两年才敢涉足医药投资

 熟悉基金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基金经理都是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霸,而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专业,南方基金的骆帅也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他的职业经历也异于常人。

 
骆帅,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2009年7月加入南方基金担任研究员,专攻汽车行业的研究。2015年5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6月份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显示,骆帅总共管理4只基金,管理规模接近170亿元,管理时间最长的是2015年6月接手的南方优选成长。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0年8月21日
 
从2015年6月管理至今,5年多时间区间回报100.05%,年化回报率达到14.33%,超业绩比较基准91.2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更是跌了5.10%。
 
骆帅从入行到管理基金,都恰逢市场高点,尤其是刚开始接手基金时,沪指正在向5000点高位发起冲锋,最终止步5178点,急跌之后,市场进入漫长的震荡行情。
 
临危受命固然很难,但比临危受命更难的是,在投资情绪过热,市场面临深渊而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如何提前预判,安然度过危机。
 
骆帅在2015年6月高位接手的南方优选成长,经过五年时间,已经成为获得金牛奖、晨星奖以及银河五年、三年评价的明星产品,这样逆势的表现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底层逻辑和投资框架的支持?
 
我们总结了骆帅的三个特点——
 
1、 风险控制与平常心
 
前面已经提到,骆帅总是刚好在牛熊交替时开启职业的新起点,比大多数基金经理更早经历牛熊切换,早期的投资经历对于投资者的风格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职业生涯初期就经历A股市场上最大的振幅不仅铸就了骆帅超常的风险意识,也让他能在之后的投资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而在2015年牛市的顶点开始管理基金,也让骆帅充分体会到了“杠杆牛”下不理性的市场能够带来多么大的投资机会,不随波逐流,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在突破能力圈的过程中,面对跨行业的领域如医药等,骆帅在不研究透彻之前绝不轻易出手,也是出于极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2、 工科生的优化思维
 
和很多工科背景的基金经理一样,骆帅也在工科的专业训练下养成了理性、缜密的投资习惯,而工业工程系的特有属性让他热衷于优化投资组合,使之不断趋于完美。
 
在他看来,优化的过程就是围绕着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反复地尝试,没有止境
 
3、 沿着能力圈不断向外拓展
 
作为汽车行业研究员出身的骆帅,总结出汽车行业的三个属性,分别是消费、制造和周期,在拓宽能力圈的时候,他会循着这三条主线,不断向外拓展。
 
骆帅将消费属性拓展到食品饮料、零售这类传统消费领域,乃至在线视频、游戏等虚拟消费
 
制造业属性骆帅将能力圈拓宽至机械制造业、化工、建材等
 
而基于对周期的理解,培养了他对宏观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以至于面对这次疫情也做出了很多超前的判断。
 
先来看看聪明投资者提炼的,骆帅的投资方法论和最新市场观点:
 
“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是太阳会照常升起,周期都是循环往复的,无论市场乐观还是悲观,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群体情绪是短暂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疯狂、悲观,为自己创造超额收益。
 
如果画两个圆圈,一个圆圈是低估值的价值风格,另一个圆圈是成长股,两个圆圈中间重叠的部分是估值相对合理、成长速度比较快、盈利能力比较强的公司,中间重叠的部分才是我们要投资的。
 
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护城河或者竞争壁垒,决定了长期的下限,也就是它能不能长久存在下去,至少维持住现在的规模。一个企业解决的是什么事或者说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决定了长期价值的上限。
 
“我是汽车行业研究员出身,它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耐用消费品,其次是有制造业属性,产业链非常长,第三是跟宏观经济周期非常相关,所以我们之后投资能力圈的拓展也是沿着这三个方向展开。”
 
“个别领域,比如医药,似乎不在这三个方向的延长线上,但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专门用了一两年时间去向专家学习,阅读报告、文献学习完成之前不敢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我们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震荡的格局,流动性推动的估值上升行情已经结束,接下来最重要的重点工作就是在新的细分赛道挖掘低估值标的,选取更有性价比的公司进行配置。
 
如果从整体估值来看,现在的市场性价比确实比半年或一年以前有所下降,但是还没有到完全透支的程度,比如2015年很多讲故事的公司,没有真实业绩支撑的公司,那个高点就是它一生中的高点,甚至后面还退市了。
 
以供给推动需求的眼光看,消费行业很多赛道都值得关心我更关心的是细分赛道的供给是怎么发生演变的,一方面是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里面的企业家用什么方式改造这个行业,有没有改造这个行业。

牛熊切换时入场

造就平和的心态和极强的风险意识

你是2009年来到南方开始做研究员,2015年成为基金经理,2015年市场经过了一系列调整,在那个时候接手产品肯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这段时间,对你的投资理念有什么影响呢?
 
骆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戏剧性,就像你刚才说的,我是2009年7月加入南方基金,当时是市场的阶段性高点,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的反弹,2009年达到高点之后开始下跌,这是第一个节点。
 
第二个节点是2015年6月我从研究员转做基金经理,当时市场也是在高点。在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职业生涯节点,我都是先面临一轮下跌,这对于提升风险意识非常有意义,也部分影响了后面的投资风格。
 
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外有几十年投资经验的明星基金经理,几十年投资的超额收益可能在一年之内被抹掉。2015年更是看到国内很多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杠杆比较高的投资者在财务上遭受巨大冲击。
 
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投资就像巴菲特所说,第一、第二、第三都是不要亏,如果净值跌50%,涨一倍才能回去,所以从长期复利的角度,还是希望投资是稳健向上的趋势,对于选股也好,对于组合配置也好,都会将风险作为第一考量,对于投资方法的影响比较大。
    
在2015年成为基金经理,其实这个时点不是太好,但经过五年时间,你接手的产品都有很好的表现,获得了一系列光环,在这个光环背后,有怎样的经验和心得?
 
骆帅:在相对高位接手基金,让我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获得熊市经验,因为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非常长,一定要经历几次牛熊转换才能变得比较成熟,才能有比较好的风险控制意识。
 
在市场最悲观时,有这样的勇气相信自己的分析和直觉,更重要的是在安全边际上看到价值。

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是太阳会照常升起,周期都是循环往复的,无论市场乐观还是悲观,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群体情绪是短暂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疯狂、悲观,为自己创造超额收益。
 
资本市场的存在也是非常长久的,投资机会非常多元化。很多人觉得2015年没有买股票,这一生财务自由的机会就此丧失了,其实不是这样,2015年之后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无论是个股层面还是指数层面,无论你是做择时的人,还是选股型选手,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能看到很多机会。
 
最重要的经验之二是保持平常心,相信常识,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困难,一旦成为投资者就是当局者,当局者往往容易迷失。

如何才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不受到极端情绪的影响,这是一个经验,但它很难传递,没有经历过这些就很难想象或者很难理解这当中的感受、困难和曲折之处。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因为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可以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保持长期对于职业生涯的尊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短期市场大幅上涨或者下跌而仅局限于眼前的波动,应该从更长期的角度思考怎样选出更好的公司,怎样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持有人创造超额回报。
 
有时会错过疯狂的主题性投资,有时会经历持仓的大幅下跌,这些都是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工科生的优化思维+穿透本质的哲学思考

问:学科背景和从业经历,会对你投资思维的构建有什么样的影响?
 
骆帅:首先,我不是学经济和金融,我学的是工业工程,这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就是优化,不管是优化生产线组合,还是优化物流线路,比如我们做的椅子设计,人体工程学,怎样坐得更舒服,对健康更有帮助。
 
这个学科的核心是优化,也会影响我看待事情的角度,我总是会想这个地方能不能再优化一下。在我们看来,优化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过程,它有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优化理念渗透在我的很多思路中,比如我们的组合也可以优化,我会看所持仓股票的性价比是否合适,是不是可以找到更高性价比的股票来替换,进行组合的优化,这是学科背景给工作带来的影响。
 
除了专业背景,与其说是工科男,我更喜欢哲学,大一时除了自习,更多看的是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的微信名也是一位哲学家的名字。哲学带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很多事情要思考本质是什么,穿越表层,看到东西背后的共性规律。
 
哲学的本质也是一种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会研究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投资方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从而形成对于投资、对于很多行业的系统性思考。比如很多生意模式、竞争格局,我们会把它分门别类。

作为一个喜欢哲学的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反思,在原有基础之上看看有没有新的彼岸。
 
我们的投资框架也是在不断完善,不断重新思考是不是过于形而上了。西方哲学比较容易形而上,东方哲学更讲究悟性,我认为这两点应该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找共性规律,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自己囿于非常规律性的东西。
 
因为规律总是用来被打破的,这个世界的复杂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有时也要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或者经历很多事情之后的悟性去思考问题。

低估值也可能是成长股

致力于寻找价值和成长的重合点

问: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种投资风格?
 
骆帅:从持仓结果来看,我是偏成长性的选手。我的投资方式还是在寻找能够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创造价值,所以本质上来讲是成长股,一定是能拓宽产品边界,不断创新的公司。
 
有时大家的困惑在于估值上,是不是估值低了就不是成长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如果画两个圆圈,一个圆圈是低估值的价值风格,另一个圆圈是成长股,两个圆圈中间重叠的部分是估值相对合理、成长速度比较快、盈利能力比较强的公司,中间重叠的部分才是我们要投资的。
 
也就是重叠部分才是更加优质的选择?
 
骆帅:是的,有一句比较油腻的话,成年人都是不做选择,小孩子才做选择。我认为作为投资者,要把选股标准提得更高,我们要的是比较完美的投资标的,如果没有,宁可等待。

基金经理有时候就像人工智能

看到熟悉的模式神经元会自动点亮

问:你怎么做组合的挑选,持股周期大概是什么样的?
 
骆帅:关于股票的筛选,一方面是从财务指标上有初筛过程,现在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很难一家一家覆盖,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把这些公司过去几年关键的财务指标列出来,再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比如ROIC是不是够高,盈利能力是不是在提升过程中。
 
初筛下来之后,把范围定得稍宽一点,不要标准太严格,以至于很多阶段性表现不好的公司直接被筛掉了。然后在这个池子里看商业模式、公司管理层,这时考验的是基金经理的勤奋程度和效率。

巴菲特每年看几千份甚至上万份年报,基金经理要有量的基础,才能谈得上挑出好公司。
 
另外还有效率的问题,如果每淘汰一家公司或者筛选一家公司花费的时间非常长,作为主动型基金经理时间是不够用的。我过去五年多的投资经历也累计了一些案例,总结出了很多模式。
 
基金经理有时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脑子里存了很多模式,每当听到似曾相识的东西时,神经元就会自动点亮,这时筛选效率就会比较高,至少淘汰一些公司的效率非常高,很多公司要么不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要么是它的生意模式或管理层不符合我们的选股标准,很快就淘汰掉。
 
一方面是量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从过去的投资经历中总结出规律,才能提高筛选股票的效率。

好公司就是能够积小胜为大胜,犯错时及时纠偏

护城河和愿景决定了公司的上下限

问:你认为是目前已经公认的好公司更具有潜力,还是说距离被大家认可还差一截的公司更有投资价值?
 
骆帅: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几年投资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往后的投资我希望绝大部分是好公司,甚至百分之百是好公司,如果是差一点的公司,我希望它变成好公司之后我能及时发现它,但是在我买的时候,希望它已经是一个好公司了。
 
这几年的体会,有一个词叫复利,大家讲到复利一般都是在数字层面,实际上现实世界中或者公司层面复利的力量是你在做事情时持续做得比别人好一点,这样累积下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它是非线性的力量。
 
每个事情、每个节点都比别人做得更好,对自己要求更高。差一点的公司也不是不想做好,它可能意志力薄弱一些,或者公司的执行力差一点,老是打到99%,有些好公司老是110%、120%,长期累积下来,这个力量是无穷的。
 
为什么我们长期伟大的公司总是能获利颇丰?我认为我们看到的是股价的波动,看不见的是企业每分每秒的努力,大家努力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好公司比别的公司做得更到位,累积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好公司难道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是好公司,没有犯过错误吗?当它犯错误时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我认为如果它愿意并且能够迅速纠正,就是一家好公司,我也相信它在未来遇到其他客观环境变化时也能及时跟上,调整战略。
 
前两年有一篇著名的自媒体文章,说某家互联网巨头没有梦想。它可能短期在战略上确实有所迷失,最新又发了一篇文章回应,说自己最强大的力量是能不断纠偏。我认为好公司在这方面也要重视,结论是还是希望持有好公司。
 
问: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如何评估其长期价值?是否应该长期持有?应该看哪些核心技术指标或因素,来决定这家公司是否有长期成长价值?
 
骆帅: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护城河或者竞争壁垒,决定了长期的下限,也就是它能不能长久存在下去,至少维持住现在的规模。一个企业解决的是什么事或者说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决定了长期价值的上限。
 
怎么理解下限?一个公司能否长久存在,在于竞争对手会不会把它逼到墙角或者把它的客户抢过来。一方面是通过现有竞争对手,份额之间有相互的变化,能不能维持住现在的份额取决于很多因素。
 
另一方面,创新者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重构这个行业,比如当年苹果手机替代相机的空间,往往最致命的竞争对手根本不在你现在的视野中,它是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分析公司或行业时,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又回到哥白尼法则,为什么存在越久的东西存在的时间越长?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颠覆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下限决定了我们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亏损,如果我们能战胜通胀,这本身就是可以接受的投资结果,所以下限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第一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一个公司长期价值的上限,部分取决于你现在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更多取决于管理层、企业家对公司使命或公司的长期愿景是怎么定位的。
 
比如有一家国内互联网巨头,当初的愿景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定位非常宏大,可以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如果只把自己定位为在网上卖衣服,做某一个品类的电商,空间会非常有限,如果定位成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的触角和领地就可以渗透到为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云计算、支付等。
 
当然能否实现这样的愿景取决于企业家和管理层的能力,但是他有没有这样的愿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小富即安,很多企业到一定阶段之后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大部分公司都是要消亡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觉得现在这样就可以了,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淘汰掉。
 
所以企业家的愿景,把企业的使命定位成什么样的高度,把行业的空间定位成多大,你也可以只卖一瓶牛奶或者只卖一种食品,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可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

沿着能力圈向外拓展

恶补两年才敢涉足医药投资

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圈,你认为自己投资的核心能力圈在哪里?
 
骆帅:能力圈的拓展是一个过程,我在2009年进入公司之后,一直到2015年都是做汽车行业研究员。汽车行业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耐用消费品,其次是有制造业属性,产业链非常长,第三是跟宏观经济周期非常相关。
 
在消费属性上,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拓展对于消费品的理解,也就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生意,包括食品饮料、零售,里面是有共通之处的。再往后延伸,科技领域也有很多消费类硬件或在线视频、游戏等虚拟消费。
 
另一条能力圈拓展的线索是沿着制造业属性,汽车产业链非常长,涉及的环节非常多,我们在分析机械制造业、化工、建材等其他领域制造业时能借用在汽车行业获得的经验。
 
另外,汽车行业的周期属性会锻炼我们对于宏观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宏观经济周期有时是反直觉的,比如这次疫情,如果我们对宏观经济周期比较敏感,实际上能有比较好的判断。
 
个别领域,比如医药,似乎不在几条线索的延长线上,但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专门用了一两年时间去向专家学习,阅读报告、文献学习完成之前不敢轻易涉足这个领域我认为要沿着能力圈范围做投资,不断拓展能力圈,守住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2018年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对于医药的理解已经到了能投资的程度才开始进行相关的投资,但也是沿着消费和制造两条线——眼科用药、生长因素是偏消费的医药行业,医疗器械偏制造业思路。
 
我们的能力圈以起点为中心,不断扩展,借用以前比较熟悉的领域,拓展到未知领域。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尚未彻底完成,学无止境,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圈能继续扩张,但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是目前能力圈的所在范围。

短期市场会处于震荡格局

细分赛道上还有很多机会

问:对于现阶段的市场怎么看?
 
骆帅:对于接下来的市场,我们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震荡的格局,因为现在的估值水平已经不算太低,尽管离2015年最高点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现在的估值水平与2018年初、2011年初已比较接近。
 
所以我们认为流动性推动的估值上升行情已经结束,接下来最重要的重点工作就是在新的细分赛道挖掘低估值标的,选取更有性价比的公司进行配置。对于目前估值比较高的医药、科技、消费等行业,我们认为其中的部分公司已经出现明显高估。
 
但是还有很多公司的投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所以我们后续的重点工作还是针对细分的优良赛道进行个股挖掘,从自下而上出发,找到更有性价比、上涨空间更大的标的。

不担心医药行业的长期前景

估值高但远没到透支的程度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医药股走势非常好,前段时间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0%,最近降到10%,请问你对医药股长期的增长趋势怎么看?
 
骆帅:我从三个层次看这个问题:首先是绝对增速上,我认为结构比总量更重要,当然仅就总量来看,也是有亮点的,这个亮点就在于虽然医药行业总体增速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快,但现在GDP增速也下来了,不可能永远维护前些年那样高的增长。
 
这个时候什么行业还能提供持续的比GDP增速高的增速,它就是成长性比较稀缺的行业。我认为很多问题都是相对的,如果经济在衰退,你能持平就已经是好行业,一方面是绝对收益,另一方面资产也要能配得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药增速相对GDP还要乘以1以上的倍数。
 
其次,在这个增速中,很多国产药和国产器械在逐步替代进口产品,高精尖医疗器械领域外资占比还有80%、90%,我们现在开始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比如神经介入等高精尖领域,一旦突破之后,渗透率的提升可能就是从稳健到加速的过程,这些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关于国际化空间,国际化一方面是走出去,另一方面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在承接全球订单,增速远高于行业增速,而且他们也是从外资手中抢份额,所以国内医药行业的长期前景几乎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
 
问:一些医疗权重股的估值处于历史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你怎么看市场对医药行业高估值的容忍度?
 
骆帅:确实,医药的整体估值比以前上了一个台阶,作为一个成长性行业,里面有很多结构性机会。

医疗行业下有很多细分赛道,在这种情况下,保留医药的基础配置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寻找成长股风格的投资者,在医药板块会很有收获,虽然现在挖掘股票的难度比以前高,但是A股+港股还是有很多公司,甚至中小市值公司有很多机会。
 
我认为医药本质是科技行业,也是由供给推动需求,很多公司在一年或两年以前没有这个产品线,但是通过收购或研发,可能会多出一个产品线,这就是成长空间,机会是动态变化的,值得挖掘。
 
如果从整体估值来看,确实性价比比半年或一年以前有所下降,但是还没有到完全透支的程度,比如2015年很多讲故事的公司,没有真实业绩支撑的公司,那个高点就是它一生中的高点,甚至后面还退市了。
 
但对医药而言是有稳健业绩支撑的,也许消化这个估值到偏低的估值水平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在这个位置上大幅下跌或估值大幅压缩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仓位的配置,另一方面要在医药行业寻找结构性空间比较大的机会,直到有一天限于我们的能力圈范围或者大家确实都很贵了,那个时候我们再从其他赛道选择性价更高的品种。
 
做投资组合,始终是比较性价比的过程,我要看组合中是不是哪些品种的性价比已经不太合适了,需要调整。但前提是我要找到确定性的,性价比更高的标的,医药虽然估值贵,但确定性也很强,并不是随便找到一家短期看起来增速很高、估值不贵的公司就可以替代,因为我们还要考虑风险,很多公司的下行风险比较大。

关注年轻消费群体的习惯改变

很多新的消费模式生命周期存疑

问:在现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提升内需也变成一个重点,想请教一下骆总,接下来消费细分行业应该关注哪些赛道?
 
骆帅:总体来说我是“供给创造需求”这样一个奥地利学派的观点,特别是在消费领域,所有赛道都可能是好赛道,就看你怎么做。
 
比如咖啡,有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品牌,也有最近兴起的网红品牌,极度速溶,口感媲美手冲咖啡,我是重度咖啡饮用者,它会让我思考这个行业的需求。

本身中国人饮咖啡的量也在增长,你用不同方式做出来就能创造出新的情境、新的需求,就看企业家怎样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很多需求是我们自己还没发掘的。
 
现在一个方向是消费升级,另一个方向是年龄群体消费习惯的改变。我自己的投资组合也在刻意寻找这些东西。

比如摩托车行业是总量在下降的行业,但大排量摩托车或街车还在飞速增长,这也是年龄人彰显个性或中年人解决中年危机的一种手段,但更多还是年轻人彰显个性的需求,大盘下降时,还是有细分赛道在高速增长。
 
以供给推动需求的眼光看,消费行业很多赛道都值得关心,比如啤酒行业前几年一直处于价格战漩涡,各大厂商的利润率都很低,后来有一个外资品牌进入,先走出高端化路线,某种程度上也是做了一个表率,其他啤酒厂商也开始走高端化路线,大家慢慢关闭一些不盈利的厂,导致区域的集中度上升。
 
我更关心的是细分赛道的供给是怎么发生演变的,一方面是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里面的企业家用什么方式改造这个行业,有没有改造这个行业。
 
理论上来说,消费的所有赛道都值得关注,因为它本身的行业属性非常好,美国的资本市场存在时间非常长,有一百多年,大类的消费赛道复合收益率排名都非常靠前,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赛道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做投资就像“徒手攀岩”

除了长期的专注和热爱

还需要强大团队的默默支持

问:关于个人爱好,你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个你非常喜欢的运动或者非常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吗?
 
骆帅:有一部电影可能很多朋友看过,在内陆上映过,叫做《徒手攀岩》,是一部讲徒手攀岩的纪录片。为什么对这部片子感兴趣?这项运动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不仅徒手,没有借助任何保护工具,而且主人公攀登的都是几百比的绝壁,他在这部影片中挑战的是美国国家公园中从来没有人在无保护情况下挑战成功的峭壁。
 
这部电影触发了我在投资上的共鸣,首先是主人公非常热爱所从事的这项运动,这不仅对于我们的职业,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我们平时说要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前提是如果你不爱这个事情,很难做到非常顶尖。我对投资也非常热爱,只有这份热爱,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主人公冒着生命的风险,但是他非常热爱这项运动。
 
热爱还不够,你要在一个领域做到卓越,需要专注和反复练习。主人公并不是凭着一腔孤勇去挑战绝壁,那样的话也挑战不了几次,一旦掉下来就是终局。
 
他平时会做大量训练,住在房车里,风餐露宿,用大量时间练习臂力、手指力量,仔细研究即将攀登的山峰,分成不同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他的笔记本中记录了很多东西,是一个有计划性、非常缜密的攀登者。
 
做投资也一样,不能凭着一腔热情说不怕风险,实际上恰恰相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攀登者或者投资者,如果职业生涯比较长的话,一定是把风险考量放在第一位,只是用长期练习和充分准备化解风险。
 
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团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之所以只身一人做无保护攀登,就是因为他不太爱说话,喜欢一个人挑战。当然,影片需要很多摄制人员,他平时在生活当中也有家人陪伴,职业生涯早期有人指导他,带着他去攀岩。
 
每个人背后都有很多人支持,我们做投资也一样,大家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基金经理,其实这背后有南方非常专业、非常强大的投研团队的支持,才会有我们所做出的成绩。

编辑:慧羊羊
主编:六  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0亿新基金提前结幕!南方基金骆帅的18条投资“军规”
南方基金骆帅:均衡成就路远
南方骆帅:牛市高点接手基金,如何做到连年跑赢沪深300?
华夏基金钟帅:顺景气度 逆个股的“潜力白马捕手”
用1万小时的专注,构筑投资的护城河
2021年八大类风格的基金投资TOP3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