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健康从“心”开始(原创)
连载之四                                
三、《黄帝内经》论情志与五脏

    对于情志的划分以及与躯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黄帝内经》把人的情绪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又把志意分为五种,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七情与五志合在一起简称作情志。五脏主五志,五志分别对应着五脏,即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七种情志活动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它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心理反应,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情志活动能够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就不会引起任何疾病,相反还对保持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如果七情太过就会伤及五脏,影响身体健康。

大脑是人类思维和情志产生的地方,这是多数人都知道的常识。然而,中医学则认为,心理活动并非完全由大脑所主。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脑髓要靠肾精来充养。此外,脑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气血,而气血又是靠心脏供给的。心脏和肾对大脑的功能影响很大,五脏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没有哪一个脏器能独立完成工作。心主血脉,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五脏六腑就像政府部门一样,各有各的职能,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保持人体这部精密机器的正常运转。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情志的变化。

那么情志又是如何伤害五脏使人致病的呢?这里我们就具体地论述情志对身体的伤害。

1、情志影响气机的运行。《黄帝内经》在《素问·举痛论》中明确指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

“百病生于气也”,意思是说很多疾病都与气的运行有关,这里的“百”字,并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很多的意思。

“喜则气缓”,意思是过喜就会导致心气涣散,这里的缓是个通假字,通作“涣”字。喜乐过度就能使心气涣散,严重的会突然死亡。历史上就有不少这样因喜乐过度而乐极生悲的故事。《三国》里的司马召,在登上王位之后,酒宴之上,过于高兴大笑而亡。宋朝的抗金名将牛皋,当听到金兀术被杀后,竟当场乐死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心脏不好的人是不能过于激动的,因为他的心脏本来就很脆弱,心气不足,如果再过分高兴,就很容易造成心气涣散而导致心梗。

“怒则气上”,就是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气就会往上冲。 《三国》里的周瑜,因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硬是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亡,枉费了一身才华,这是典型的大怒伤身的事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一个人在大怒时会突然倒地身亡,其实,这就是由于发怒后气血上冲,使血压升高造成脑血管破裂引起的。因此,脑梗病人切忌发怒。

“思则气结”,意思是说,人在过度忧思时,就会导致气的郁结而不通畅。这里所说的思也包括忧。忧思伤脾,其原因就是因为气血淤滞了,脾胃得不到气血的充养,消化能力就减弱了。

“悲则气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度地悲伤能使气消散掉。因为悲伤肺,肺又主气,所以过度悲伤会导致肺气散乱。气一散乱了,就会觉得气不够用了。人在长时间哭泣时,会觉得越来越气短,就是这个道理。关于悲伤肺的事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黛玉整日悲伤忧愁,见落花也伤感,常常以泪洗面,终因长期悲伤而患上肺病,过早地香消玉殒了。

“恐则气下”,就是人在受到恐惧时,气就会下陷。气一往下走,就会使上焦关闭而下焦打开。在生理上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这就是由于气向下走,导致人体的固摄功能失调造成的。《三国》的猛将张飞,在当阳桥上大吼一声,其声如雷,竟把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杰吓得肝胆俱裂,坠马身亡。我们常说某人被吓破了胆,事实真的是这样。

“惊则气乱”,意思是说人在惊慌失措的时候会导致气机紊乱。所谓“乱”就是气不按照原来的秩序运行。本来人体的气血是沿着经络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因为突然受到惊吓而使气血逆乱,逆乱就会相互冲撞,造成气血淤滞。这就好比城市的交通网络,一旦指挥中枢失灵,大家都不按照交通规则行驶,势必就会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于酿成事故。气血在一个部位凝滞久了,就会慢慢地积结成块,甚至变成肿瘤。

情志对气机运行的影响,也是情志致病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疾病都与经络不通、气血淤滞有关。

2、情志影响脏腑的功能。五脏生五志,反过来七情与五志太过又会对五脏造成伤害。这在《黄帝内经》里有着明确的论述,“生病起于情志过用”(《素问·经脉别论》)。意思是人体生病是由于情志过激造成的。“喜怒不节则伤脏”,就是说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伤害五脏。

那么,情志与五脏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实际上情志伤害五脏,并非是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个脏器,多种情志也可伤害一个脏器。比如:思虑太过能影响脾的消化功能,而悲伤过度也同样伤脾,导致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过喜则伤心,而悲哀忧愁也同样会伤心。正如《黄帝内经》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为心主血脉,一旦心受伤,则五脏六腑都会受到伤害。

3、情志导致精血耗散。情志太过不仅能使气血淤滞,严重时也能造成精血的亏虚。《黄帝内经》里有这样的论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意思是说,大怒会使血液随着气而上逆,造成吐血。周瑜不就是由于大怒吐血而亡的吗。

恐惧太过也会使阴精耗散。“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被吓得屁滚尿流,这就是由于受到极度惊吓而造成的。其实,这人在大小便失禁的同时,也耗散了阴精。

思虑过度也能消耗心血,使脾脏受伤。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生活条件挺优越的,不愁吃不缺穿,可就是在事业上不顺利,烦心事太多,总是思前想后的,心里不踏实,寝食不安,结果弄得面容憔悴。这就是思虑太过耗费心血所致。

4、情志导致阴阳的失调。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将它与情志联系起来。“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这说明情志太过会伤及阴阳。“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意思就是,过度地惊恐能使气血分离。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分离就意味着阴阳失调。而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就会生病。中医治病就是要把失调的阴阳重新调整过来。所以,中医也把治病叫做调病。

 以上,我们详细阐述了《黄帝内经》关于情志致病的机理,目的就是让大家对不良情绪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由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不良情绪的伤害。

四、《黄帝内经》的情志调节法。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懂得了正常的情志反应对健康是有益的。也明白了情志过激是怎样致病的道理。那么,《黄帝内经》又是如何调节情志的呢?

《灵枢·本脏论》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这两段话是《黄帝内经》关于情志对形体和精神的调节作用的论述。其大概意思就是:人的意志能够控制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的变化,调节情绪。志意调和就能精神专注,神魂安定于内心,就不会产生愤怒、懊悔等不良情绪,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扰。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意志在调节情绪、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上面提到的意和志,也是一种心理活动。《黄帝内经》里面讲到,“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意和志联手有控制精神、收敛魂魄的作用。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大家不要以为一提到神魂之类的东西就觉得有些唯心了,其实,中医所讲的神和魂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不是一回事,神、魂、魄、意、志也是五种心理现象。像成语魂不守舍、六神无主等等,说的都是一些心理现象,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阐述情志相生相克的问题。《黄帝内经》说:“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根据这一理论,中医在对待情志类疾病,基本上是采用情志生克法,一般很少用到药物。情志生克的原理来源于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五行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其对应关系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所谓“喜胜悲”,就是高兴就能抑制悲伤。因为心主喜,喜为火,悲为肺所主,肺属金,按照五行原理,火克金,所以喜能胜悲。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采用了情志相克法。比如,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什么烦心的事,情绪悲观、闷闷不乐的时候,如果听一段欢快的乐曲;欣赏一段小品相声;或者去歌厅唱唱歌,你的心情就会很快好起来,这就是喜胜悲的效果。

“悲胜怒”,就是用悲伤去克制愤怒。怒为肝所主,金克木,所以悲能制怒。一个人在大怒的时候,听到一个很坏的消息,情绪马上由愤怒转为悲伤,他的怒气也就随之消散了。

“怒胜思”,意思是说一个人思虑太过,去激怒他一下就好了。怒为肝所主,肝属木;思为脾所主,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能胜思。

在古代医案中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怒胜思的案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说是有这么一个女子,新婚不久后,丈夫就到外面做生意去了。这一走就是三年多,三年里杳无音讯,女子因为整日思念着丈夫而茶饭不思,最后瘦得不成样子。家人为此十分着急,先后请了几个大夫,治了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人举荐找到当时有名的中医朱丹溪。朱丹溪给病人诊过脉,详细地询问了发病经过后,就把其家人叫了出去,对她们说,你女儿是由于过度思念丈夫而伤了脾脏,导致食欲不振,治疗要用特殊的方法。于是,第二天,朱丹溪来到病人床前,用手指着那女人,斥责道:你这个女人,真不是东西,你丈夫在外经商,你却不守妇道,与别的男人鬼混。那女人被朱丹溪骂得怒火上升,将朱丹溪赶了出去后,痛哭不止,家人急忙进来劝说,过了一阵子,女人不哭了,并说肚子饿要吃东西,家人大喜,赶紧张罗吃的。自此,女儿的病就渐渐好了起来。在这里,朱丹溪用的就是怒胜思的办法。他故意用尖刻的言语激怒病人,病人大怒后,郁结的脾气得到升发,病自然也就好了。               

“思胜恐”,思虑可以战胜恐惧。就是当你把让你恐惧的问题想明白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因为恐为肾所主,肾属水;脾属土,脾主思,土克水,所以思胜恐。

“恐胜喜”,就是恐惧能够战胜过度的喜乐。因为恐为肾所主,属水;喜为心所主,属火,水克火,所以恐能胜喜。前面讲过,过喜能伤心,就是说高兴过头了,心气就会涣散掉了,因为心主神明,心气涣散了,神志也就不清了。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大家在课文中都学过吧。范进考了多年而不中,当突然听说自己中了举人,竟乐得疯疯颠颠地满大街乱跑。他的岳父胡屠户气得一巴掌扇了过去,范进马上就清醒了。这就是“恐胜喜”。当然,范进平时就很惧怕其岳父,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用情志生克法调理情志类疾病,也要有一定条件。《黄帝内经》说,情志伤人是先伤其神,而后伤其形。所以,最好在疾病初发之时,加以调理,不要等到伤及五脏形体了再去调治,那样效果就不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不自觉地运用情志调节法。可能最常用的就是喜胜悲。也许寻求快乐是人的一种本能吧。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人不在少数。大家有必要找机会来释放压抑的情绪。情志调节法就不失为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好方法。

《黄帝内经》关于心理养生的论述,在很多篇章里都有体现。在此,我们着重解释了情志失控是如何致病的道理,其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深刻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在平时,我们只知道气大伤身,但究竟生气是怎样伤害身体的,具体的危害有多大,就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无知者无畏,由于不懂得其中道理,自然就不会引起重视了。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想,大家对情志失控的危害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程度,你还会像以前那样,让情绪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放荡不羁吗?我想不会的!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控制情绪就是储蓄健康,调整心态就是积极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七情内伤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
站桩如何做到“七情调和,百病不生”
喜与五脏的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中国文化太美——《黄帝内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