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了这组20年前的老照片,我顿悟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再“求知若渴”(深度好文)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不知不觉,当妈已经快十年了。 

每次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如此滋味,世界这般丰富多彩。 
一对比自己小时候,真觉得现在的他们可真幸福。 
然而看到这组老照片,突然又让我明白,原来这才是成长的意义。 
还记得吗? 
我们7080后刚读书那会,就喜欢手里拿着“东西南北”,一下课就和小伙伴相互“整蛊”。 
女生们爱跳皮筋,男生们整天研究怎么用铁丝组装“手qiang”。 
想运动打个球,不用多高级专业的球桌,在一张长方桌上摆上一块土砖,就能当个“国手”。 
没工具,也无碍。 
找一个当老鹰,出一个当鸡妈妈,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就能欢乐整个闲暇。 
实在找不到伙伴,没东西可玩,就对电风扇大大声“啊啊啊”,光听着抖音也能乐上一天。 
那时,可玩的东西少,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时间过得慢,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悠闲自在。 
就连学习,也不慌不忙。 
三五成群,认认真真背着老师布置的作业,看谁背得快,谁最慢。
难得上个微机课,坐在庞大的电脑面前,满是紧张、好奇。 
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真想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怎么一搜索,都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来源:今日头条@北京影像志
放学了,有的人回家乖乖搬出凳子,全神贯注地完成作业。 
来源:今日头条@古今史话 
有人却溜到了小人书摊前。
或站着快速浏览展架上的书,或取下一本,不厌其烦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到这些儿时的回忆,我脑海里浮现出种种美好。
那时明明什么东西都缺,大家却好奇心旺盛,探索欲爆棚。 
一个小玩具,一本薄薄的书,一台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的电脑,都足以吸引所有的注意。 
可现在呢? 
真的很少看到有孩子这样了。 
“新型”教养困扰:

孩子不缺知识,却失去追求知识的动力

说一件最近发生的真实例子。 

本想趁开学,给儿子淘一些课外读本,网上浏览了许久,意外看到了一套想入手却一直嫌贵的百科全书。 
以为儿子拿到书肯定会喜欢,觉得妈妈有眼光。 
谁知道,兴冲冲地让他拆快递,他在看到封面后,却露出嫌弃的表情: 
“妈,这本书这么厚,看到猴年马月啊,再说了,这些科普的东西,上网一搜一大把,买了不费钱吗?” 
儿子脸上写满的“不感兴趣”,像是一盆冷水朝我浇了过来。 
是看多点书不香吗?还是对于儿子来说,要他静下心来看书跟本就不大可能? 
想起之前在节目《变形计》中看到的一对母子。 
妈妈难得有机会带儿子走出城市体验生活,希望在全新的环境中刺激儿子更求上进。 
一发现儿子躲起来玩手机,妈妈就不停提醒唠叨,不是要儿子把手机收起来,就是催儿子去看书学习。 
只要儿子一顶嘴,说自己都不知道看什么书。 
妈妈就更来气,认为儿子在找借口。 
明明有那么多书可以看,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可儿子就是吊儿郎当,无心向学。 
其实在这位妈妈身上,藏着无数当代家长教养孩子的迷思: 
以前家里没条件,孩子迷茫不知该怎么学习,这情有可原; 
但物质条件丰富了,学习的途径也多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懂得珍惜,视读书为无物呢? 
相信只要孩子想学习,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一定会想尽办法为他创造条件,让他好好求知。 
而现状却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享受不到追求知识的乐趣。 
甚至主动推他们学习,他们感受到的,只有痛苦、迷茫、空虚和无趣。
孩子不再“求知若渴”

不能全赖他身上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去市图书馆看书时,身旁坐着一位十几岁的学生,面前摆着一本刚摊开封面的书。 
而他的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机。 
就在作者翻完一本资料后,他终于放下手机准备看书。 
可还没两分钟,他又拿起手机,点开社交软件的图标。 
作者不禁纳闷: 
既然是来图书馆玩手机,为什么他要“百忙之中”抽出两分钟时间看书呢?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越来越多孩子接触到短视频、电子游戏。 
以前的环境单纯,干扰因素少,孩子学习东西更容易专注。 
可现在,孩子拥有手机、电视、电脑。 
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各种碎片化的资讯、好玩的游戏,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 
试问,身为大人的我们,都不一定能控制得了自己玩手机刷视频的时间。 
又有什么自信觉得孩子能够自觉、自律地喜欢学习,认真求知呢? 
北大才女刘媛媛在《精准努力》中分享了一个观点:精力有限理论。 
在她看来,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如果没有管理和分配好,很容易会陷入麻木的忙碌中,把那些本来更重要的事情忽略了。 
好比孩子的学习。 
当他面对大量的信息、外在诱惑,却不懂得辨别,也抵挡不住时。 
得到的,往往是即时的满足感,和无尽的焦虑虚无,一点意义都没有。 
也许他也曾下定决心要捧起一本书好好看,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刨根问底。 
但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又没有父母的提醒和引导,无疑就是掐灭了他求知的小火苗。 
我们父母,总不能一边要求孩子学习,一边又放任他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不管。 

知识过剩时代,孩子应该如何学习? 
教育学者方柏林指出,“好的学习,来自于学习者旺盛的好奇心、不断清晰的目标、知识技能应用中得到的反馈。 
也来自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对学习者适时地鼓励与有效反馈。” 
换句话说,父母不需要担心“信息冗余”对孩子的冲击,反倒要从满足孩子学习快感入手。 
结合方柏林老师的建议,不妨做一下这三个尝试: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忽略他每一个“为什么”、“怎么办” 
节目《超脑少年团》中出现过一位40分钟造一部手机的00后少年。 
任务一开始,他不慌不忙,迅速做出设计方案。 
不仅给“手机”搭建显示屏,还预设了退位键,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了预案。 
这样的心思缜密,连见惯天才的魏坤琳都大呼“太厉害了”。 
询问少年的妈妈,是怎么培养儿子的。 
妈妈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就是儿子问问题的时候,鼓励他想办法去解决。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 
聪明的父母总会想办法守护孩子心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孩子去探索,得出答案。 
越是在信息爆炸的现实中,孩子的好奇心越发难能可贵。 
守住这个小小的火种,孩子才能一点点被驱动着去求知、去成长。 
2、引导孩子规划目标,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 
“双减”过后,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到迷茫焦虑。 
没了学校的施压,少了补习班的约束,孩子拥有大量的时间,要么浪费,要么做各种对学习没有帮助的事情。 
为此,不少专家明确指出,父母作为孩子的领路人,一定要引导孩子为自己做规划、定目标。 
就拿最近冬奥会大火的谷爱凌来说。 
从小接触的东西很多,经历的事情也不少,可她仍旧能沉得下心,在滑雪训练之余,还能考上斯坦福。 
靠的,就是内心那个对目标的执着和追求。 
所以,与其不停催促孩子学习,给他丰富的知识环境。 
不如了解孩子的本质,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讯,引导他定下一个最合适自己的目标。 
目标选对了,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持续得到反馈,获得掌控感,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3、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必要时替他扫除“干扰” 
听过不少父母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总是沉迷游戏。 
问起平时怎么教育,大多都是回复“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管”。 
每每听到这样的表达,内心总会揪一下。 
作为父母,并不是要有多高的学历,多好的条件,但总要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关注他,在他受到外界干扰时,出手替他挡一挡。 
很多时候,孩子迷失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往往是没有父母的及时介入和阻止。 
这时,就需要父母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知道哪些事物容易分散孩子的专注力。 
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及时帮孩子过滤掉垃圾信息,干扰他学习的事物。
要知道,父母的智慧经验,是孩子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指引孩子不偏不倚。 
特别喜欢育儿专家李跃儿的一句话: 
“为了孩子,家长必须重新当一回学生,成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时代更迭,资讯瞬息万变,不光是孩子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知识过剩时期”。 
就连父母,也无法停止学习的脚步,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好他。 
但不管怎么变,只要父母永远都怀抱进取的心,懂得不断提升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支持。 
相信有父母的保驾护航,在前方为孩子铺路,孩子就能安安稳稳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点个“在看”,与父母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姆·崔利斯:朗读为什么如此重要?
中国孩子为什么赢得了考试,却赢不了人生?
“妈妈你为啥跟我不一样?”换衣服被3岁儿子看到,宝妈不知所措
为什么父母要重视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科学解释在这里
为什么你的期待越高,孩子反而越容易输在起跑线
妈妈在儿子面前不避讳,孩子上幼儿园被劝退,老师:女生都怕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